-
1 # 叫冰糖怎麼了
-
2 # 與君共賞人物之美
必然是單兵外骨骼的實用性最大!
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有一個遊戲已經給我們準確的答案了。有玩過遊戲的人一定知道《使命召喚11》這個遊戲,裡面的故事背景就是以未來單兵外骨骼普及之後的世界大規模戰爭為主。大家在玩遊戲的時候也能深入瞭解單兵外骨骼對士兵與戰爭的巨大影響力,可以這樣說,如果未來哪個國家的軍隊沒有普及單兵外骨骼,在戰爭中必然被裝備單兵外骨骼的敵人吊打!
《機動戰士高達》裡面有介紹:一臺MS質量有60~80噸左右,相當於現代的一輛重型主戰坦克的重量。美國的M1A2“艾布拉姆斯”65噸左右,英國的“挑戰者”70噸左右,但是它們的體型與大小相差也太大了!
再來看看,MS與坦克的重量差不多,但是體積卻有著天淵之別!請問那麼大的個頭,卻與坦克有著一樣的重量,那意味著什麼!?說明MS的裝甲就像紙糊的一樣,不要說用炮彈攻擊了,就是重機槍也能把MS一槍打出兩個窟窿,前後透光的那種!
-
3 # 我就是你406
只要是單兵能夠攜帶,反坦克導彈,那導彈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同理有大量單兵防控導彈,直升機也黯然失色,所以外骨骼必然是未來單兵最重要裝備,就像冷兵器時代的重甲。
-
4 # 布魯克蛋蛋
這個問題感覺有些非此即彼的味道。我的觀念裡,軍事外骨骼和單兵機甲就好象,單兵火箭筒和坦克的區別,單論單機能力外骨骼肯定沒有機甲強,但在機甲不方便使用的地方,外骨骼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
5 # 彈跡人生
機甲目前還不現實,第一鍛造材料不好解決,第二能量來源,不論是電驅動還是油驅動都不適合機甲,第三如何讓機甲動作流暢且沒有一絲滯澀感,第四目標過大容易挨幹,各人感覺不如外骨骼實用,一個大塊頭,走的又慢還一卡一卡的,各類火箭筒反坦克導彈肯定優先招呼你,那和作死有麼區別?機甲未來也許會有,但百年內估計沒戲。
-
6 # nduyhhsjjjzhd
推算不出,基礎資料不夠,如果每種戰場環境和敵人都要寫進去,那我不如寫短篇小說,但是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是武器,沒有武器能適用於所有戰場環境並適合所有戰鬥,如果侷限於地球人類戰爭,那肯定是戰甲的優勢要高很多,第一,投送,基本符合目前運載機械,第二,火力裝配,可選配火力廣闊,第三,防護性,在戰爭中存活機率增大,不過未來步兵的發揮空間沒有多大了,主要以哨點護衛和特種作戰這兩點執行的戰術,大規模突擊的戰場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
7 # 紫雲天888
外骨骼是將來的趨勢,畢竟,戰士戰鬥的續航能力和實用性,靠肉體是有限的,有著外骨骼輔助可以有效提升戰士點戰鬥續航能力和自我防護能力,還能提高兵種的適應性
-
8 # 史海淘金客
以前有款FPS遊戲,玩家操作機甲在一個場地裡互相用機槍、導彈和鏈鋸互毆,開始打得好開心,拼命攢錢升級更高階的機甲,裝更厲害的武器、裝甲、動力……但後來發現,無論多牛的重型機甲,只要集火攻擊它的腿部,一打斷就癱倒,失去戰鬥力。
還有,步行機構雖然越野效能優良,但通過性不一定好。足部的接地面積比較小 ,地面壓強可能與輪式機構持平,但肯定大於履帶。鬆軟地面的通過性差可不是個小問題。
另外,動力系統效率也低,同樣重量的機甲和車輛,耗油率前者大很多。肢體的抬起和放下會消耗大量能量,對行進距離卻沒有幫助。
最後講一下波士頓狗,這個團隊的二足和四足行走機器人控制演算法做得相當不錯了,平衡性、容錯效能很好,但前面說的機甲有的缺點它們也都會有。所以它們的個頭都不大,很適合在室內有臺階的複雜地形中運動,這是輪式或履帶車輛難以辦到的。
最後結論:外骨骼的實用性遠遠優於機甲。行走機構的機甲,實用性也不如輪式或者履帶式車輛。如果不做得太大,還有一定的實用性,如波士頓狗。
-
9 # 薩沙
經常看科幻片的朋友,都知道作戰外骨骼 以及機甲機器人。
機甲機器人的代表是《阿凡達》中的機器人。
上校如果是徒手和傑克的阿凡達對抗,估計會被秒殺。因為阿發達身高為四五米,力量無窮,速度又快,非常敏捷。而且,阿凡達的骨骼是強化結構,很難被殺死。
然而,上校使用機甲機器人後,就能夠和阿凡達打平手,可以激烈搏鬥。
同時,機器人可以攜帶大口徑的槍械,相當於人類的火炮,攻擊力也更強。
至於作戰外骨骼,最經典的電影是《極樂世界》。
主角麥克斯使用了作戰外骨骼,可以徒手撕裂機器人,具有遠遠強於人類的力量和速度,被譽為“貧民窟的忍者”。
確實,只要麥克斯願意,他可以像李元霸一樣徒手將人撕碎。
顯然,相比上面兩個科幻的玩意,顯然是機甲機器人不實用。
機甲機器人的角色,完全可以由坦克或者飛機代替。
機甲機器人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機會徒手搏鬥,一般只是使用槍械射擊,徒手搏鬥只槍械被擊落的時候。這種情況,幾乎不存在。
那麼,既然只是使用槍械火炮射擊,試問機甲機器人同坦克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需要搞成機器人的形狀,只用履帶就完全夠了,而且結構更簡單。
相反,作戰外骨骼則非常有用,美軍現在就有這種東西。
這是因為,人類的體能、力量是有上限的,無論如何訓練都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
北韓戰爭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38軍113師在穿插龍源裡的行動中,創造的14小時徒步行軍72.5公里的紀錄。
這個記錄目前沒有人打破,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
作戰外骨骼其實就是一種輔助動力結構,可以幫助士兵提高力量,減少體力消耗。
現在作戰外骨骼技術上難度已經解決了不少,關鍵難以解決動力問題。
人類的發動機沒有小到,能夠裝到作戰外骨骼上的。如果使用電池,支援幾小時也就沒電了,下面怎麼充電也是個問題。
-
10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當然是外骨骼技術價值更大,“機甲”這種玩意兒在動畫片裡體驗體驗也就行了,它既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實戰的發展,毫無實戰價值。
“機甲”源於上世紀戰後興起的動畫產業,是依附在“機器人”文化所發展起來的一種次生文化。機甲有個相當鮮明的特點——它很符合人類的形象,但又充滿科技與鋼鐵的魅力;如果我們將機甲文化引申一下的話,就會發現它其實還符合人們對“巨人”威能的遐想。
總而言之,機甲們巨大、高科技、充滿力量感,如山般的身軀形成了一種近乎神靈崇拜的遐想,很容易就經由文化現象滲透進人們的思維。這是機甲文化始終能夠流行的原因,它們不缺崇拜著,且美術作品們最善於製作這種具備現實印象觀,但又過分高於現實的東西。
所以,儘管你在觀賞機甲戰鬥時會產生不可遏制的快感,但偶爾回過神的時候還是需要搞明白,這些東西可能永遠也不能成為人類的戰鬥兵器,它是反現實邏輯的。
機甲最大的問題是結構合理性,人形機甲如何在保持結構強度的條件下,還能兼顧能源供給、機動效能、火力強度和可靠性?
實際上,許多成功武器只需要佔據其中兩點就夠了,1.可靠性+2.隨便什麼屬性。
譬如牽引火炮,這東西完全沒有機動性,沉得像頭死牛,需要七八上十個人伺候,一場仗打下來,又是挖地又是供彈,能活生生把人累趴。但正是這種武器被譽為“戰爭之神”,它直到今天仍然是戰場的主宰者。
人類目前做到的最好的效能融合兵器是“坦克”,它集合了機動性、防護性、強大火力於一身,是人類地面自動化車輛和武器平臺技術的最高成就,這也是為什麼坦克雖然一直被各種導彈、炸彈所剋制,卻依然存在於戰場的原因,實在是沒有東西能替代這種自動鋼鐵堡壘,沒有坦克,那些反坦克導彈就會變成對付步兵的機槍、大炮,戰爭又會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模式。
機甲倘若要出現的話,也需要首先出現一種適合它們作戰的戰場條件,否則人們沒有道理去製造這種不符合常理的東西。僅就工程力學方面來說,機甲的設計就相當不合理,因為無論是靜力還是材料上它們都是犯忌的。
以《環太平洋》裡的機甲來為例,搭建那種巨型機甲最大的問題就是工程力學,機甲的各種結構連線、活動關節都將挑戰人類的材料工藝。我們面對的絕不僅僅是將東西造大那麼簡單,在地心引力面前,已知的材料強度連做軸承的資格都不夠,更別提還要這種東西連蹦帶跳的與怪獸肉搏。真要打那種怪獸,人類用動能彈頭的導彈就行了,殺傷力還大。
《高達》這種作品亦聰明的迴避了材料和設計強度問題,但他們繞不過另一個坎——機甲戰鬥的合理性。高達中的機甲們已經走向了一種類神學的偽科學領域,總之米洛夫斯基粒子一擴散,什麼制導武器都抓瞎,駕駛員“滴溜溜”一聲爆了種,單機狂虐一支宇宙艦隊都不奇怪。
不過這畢竟是《機動戰士高達》而非《宇宙戰艦大和》,所以出現機甲虐艦隊還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作品從不敢告訴我們,製造1艘比高達大百倍的戰艦與製造1架高達的成本是怎樣的,機甲那麼好用,何必造成百上千被虐成背景板的艦隊呢?
更尷尬的是,與其說是機甲好用,不如說是高達主角們手上的那門劇情炮好用,比如阿姆羅那杆大槍,幹嘛不配備全軍呢?說白了,這些機甲的故事不過是借用未來戰爭做背景,抒發著《三國演義》這類一騎當千的傳奇故事。
顯而易見,坦克這類東西在概念上其實遠比機甲要先進,它們並不需要作出多餘的動作,電控炮塔可以360度的進行高速旋轉,依靠俯仰角打擊身周的大部分目標,而厚重的裝甲則能最大限度的承受敵方的打擊;當坦克需要機動時,它可以在野外飈出越野車都追不上的高速,帶著五六十噸的重量橫衝直撞。
很簡單的對應邏輯:
“高達”材料高階,那麼坦克用上高達一樣的材料如何?
“高達”系統先進,那麼給坦克也裝一套它的計算機如何?
“高達”威力強大,那麼給坦克也掛一門高達的炮如何?
機甲無法在同等條件下做到坦克那樣的能耐,何況它們火力不如炮兵,機動不如空軍,且成本高昂。而且現實中的人類並不需要一款精細到用手指摳槍和進行標準的據槍瞄準動作的武器,更不用這些東西搞什麼戰術翻滾避彈。
真正的戰爭中,許多火力都是猝不及防或超出人類反應能力的。而戰爭也是門講究搭配的科學,有突擊單位負責衝擊,有支援單位負責火力,有遠端單位負責超視距攻擊,還有電子戰、偵察、資訊支援、後勤、指揮等多種部門協同,這樣才能發揮威力。同時人們還得考慮武器作為工業產品的生產效能、成本和泛用性,所謂“決戰兵器”只是二戰時日本人在薅救命稻草罷了。
所以單兵外骨骼反倒更有前景,成為人類未來的新型裝備,尤其是戰爭更深入的進入資訊化、自動化、AI化之後,單兵必然需要一種既能強化自身,又能深入契合作戰體系的高技術裝備。
目前對未來戰爭模式的看法是“精兵化”、“資訊化”、“高智慧化”,士兵的入場規模會大幅度減少,但無人機、戰鬥機器人、智慧化自動裝置的出場率卻會越來越高,大規模的機械士兵將成為人類的左膀右臂,屆時普通單兵的作用將更近似於基層指揮官,即一個人指揮一定規模的機械部署進行作戰對抗。
在這種模式下,作戰的核心是智慧化的機械裝備,不需要人類進行過多的管控自我即可按指令要求完成作戰(現有的一些無人機已經能完成這種任務),所以人的能力更多體現在資訊化條件下的臨場指揮上,他無需深度參與戰鬥,先進的“外骨骼”可以最大限度保障人類的平臺指揮能力,還能讓人類跟得上機械裝備的效能,靈活的穿梭在一線,或者躲避對方機械單位的偵察和獵殺。
某種程度上《攻殼機動隊》裡的小型蜘蛛機甲反倒比輕型的外骨骼更適合上述的作戰,它們能單獨作為AI作戰,還能載人後作為資訊化平臺使用,它的設計也更傾向於正常的現代機器人研究,而非那種無用的巨大人形機甲。
可以預見,“外骨骼”的作用在未來並非僅僅是軍用,它同樣是潛力巨大的民用生產力,像貨運、極端環境作業、工程建造、工業生產等許多行業都十分歡迎這種工具,當今的某些汽車企業也已經在嘗試使用外骨骼了,比軍隊激進的多。未來隨著外骨骼在全行業的興起,軍用產品也不過是“汽車--坦克”這樣的對應衍生物罷了。
遊戲《星際爭霸》和《戰錘》在這方面就很有開拓性,已經近似於小型機甲的外骨骼,完全成為了人類身體機能的延伸,全方位的擴充套件了人類的能力,使人類能應對宇宙和自然條件下的多種問題,比起《高達》中的賣帥的巨型機甲,也許《戰錘》和《星際》才是人類的明天。
不過,畢竟那些都是娛樂作品中的遐想,如果戰爭真的進入AI模式的話,資訊化連線能力可能已經突破我們這個時代的認知,也許根本無需真正的人類參與前線,在到處都是“終結者”的大場面裡,無論是“外骨骼”還是“機甲”都會被淘汰。
-
11 # 暉緣
暈倒了你這麼提,其實在技術層面就犯了個小錯誤。外骨骼的技術層面其實不能跟機甲相比啊!你們要知道體積越大,同等的情況下,質量越大。越大體積的東西與小體積的東西同樣靈活同樣的裝甲防禦力同樣的能量,大體積的技術層面高的不是一代二代。它在動力能源裝甲續航方面將遠遠碾壓小體積。
-
12 # CC歐
未來戰場主力還該是外裝骨骼。
機甲這玩意兒作用比較大的該是搬磚搞基建。
機甲的功特點無非就是1、火力強;2、機動載具;3、仿人形態,適用性強。其中1和2都是可替代的功能特點,火力不夠上電磁炮,機動載重不夠上飛行器。
機甲唯一不替代的特點就是仿人形態。人形態的優點是靈活而富有創造性,這先天優勢不去搬磚真的可惜。
外裝骨骼則不同,小巧靈活,便於攜帶收納,便於維護修理。最重要的是搭配人類無敵的大腦,和給予人突破極限的負載功能,那真的就人人都是超級戰士。
-
13 # 財不理人不富
外骨骼是機甲戰士的前身,目前有些智慧機器人已經在戰場上使用了。未來機甲大戰是必然趨勢。誰能實現這次工業進階誰就能夠強大。誰的未來邊境線上就滿是智慧機器人巡邏
-
14 # 小北38529561
實戰來說肯定是外骨骼實用性高,只要解決能源問題,做個2米多高的重灌甲外骨骼還是很有實戰意義的。想象一下特種部隊全員裝備的話,在敵後那種殺傷力。
回覆列表
巨大的機甲本就是一個幻想出來的產物,最不切實際的地方就是巨大二字,目標太大弱點無限多。
矛與盾之間那點讓人從古調侃到今的矛盾關係早就隨著科技的進步消除了,人類科技很容易將一個爆炸點無限縮小而突破力卻無限放大。最早用的是火藥中的化學能,而現在方法眾多,花樣倍出……例如:這裡涉及到材料學、化學、電磁、流體力學等等手段。相反盾的科技發展很慢很保守。畢竟我們最在行的是破壞力而不是保護力。
假設有一個讓人震撼、類似於電影“環太平洋”裡面的巨型機甲出現在戰場上,我敢保證連一集都活不下來,這種天然的靶子能讓敵人樂開了花,炸起來隨心所欲。現代戰爭中,很多情況下不是裝甲厚重就可以解決的,假定這玩意出現在中國,我估計路邊的高壓線就能輕鬆解決掉……
外骨骼裝甲潛力無限,目前小型核電池技術已然攻克,之所以不批量生產除防止人為破壞出現核洩漏的風險外,就剩下成本高的問題了。
但是在戰爭面前,小型核電池的成本對於一個擁有該技術的大國軍隊來說根本就不算個事,所以我認為單兵的外骨骼裝甲更加容易被改造併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