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登高》是押韻的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若改為不押韻,則成四不像了。比如,《登高》白日依山落,黃河入海去。慾望千里遠,更上一層塔。

7
回覆列表
  • 1 # 百味寫春秋

    解答您這個話題咱們需要重溫一下“中國漢詩”的發展史:

    “中國漢體詩”由詩和歌兩個詩體組成,簡稱“詩歌”。最早產生於先秦時期,《詩經》、《楚詞》就是詩歌的先期作品。唐朝中期以前的詩歌,跟寫散文一樣是不講押韻、平仄、對仗的。

    因為當時的人們還不懂“音韻學”,漢魏之前,給漢字注音,通常是拿一個常用字給另一個生字注音。比如:遇到“逢”字不熟悉就要找認識的“馮”給注個音。

    直到北魏分裂,南朝佔了統治地位之後,南朝風行的駢體文大行其道。南朝的駢體文句句押韻,而且對仗,就連官府捉拿罪犯的告示都是這樣寫的:“一雙賊眉眼,兩顆大暴牙”。

    駢體文在中原大地一片綺麗之風,因此,“音韻”在中國大片土地上得到了較大發展。當政朝廷和文人墨客開始研究發展“音韻學”,弄明白了聲母和韻母的應用,也發現了平仄對於寫文章所起到的“抑揚頓挫”的作用。

    到了唐朝中期,由於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中原文化得到空前發展。朝廷明令劃分了詩歌的種類:一是凡唐中期以前的,不講押韻、平仄、對仗,且字數、句數沒有定格的詩,統稱為“古體詩”。裡面包括:騷體、樂府、古風、歌行、漢賦等。這些詩體予以限制寫作、出品。

    自此之後,律詩在唐朝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和規範。隨後又從律詩中衍生出了“詞”,“詞”在宋朝得到了盛興,所以稱為“宋詞”。

    隨後,在北宋時期人們又從律詩中衍生出了“對聯”。“對聯”始於宋,興於明。

    到了元朝,人們又從律詩、宋詞、散曲中發展出了“元曲”。

    至到當代,中國對整個“中國漢詩”的詩體又做了明確界定和規範。

    中國漢體詩共分兩類:

    一、格律詩

    自古以來,講究押韻,講究平仄,講究對仗。字數、句數有嚴格定規的詩體、詞體、曲體、聯體,叫格律詩。

    具體包括:律詩,詞,曲、對聯。

    具體包括:唐朝中期以前的騷體、樂府、古風、歌行、各類賦。

    還有,五四運動以後出現的“新體詩”(自由體)簡稱“新詩”。

    結語

    我把“詩歌”的發展歷程簡要概述了一遍,想您也看明白了吧!唐以前詩人不講押韻,那是沒有“韻”可用,後來有了“音韻學”,有了“韻書”,就產生了“律詩”到“格律詩”。

    “非格律詩”那屬於古代的文化遺產。“新詩”屬於發展中的新事物,有沒有生命力,那就讓歷史來檢驗吧!

  • 2 # 丁迎勝

    古代寫詩是吟給別人聽的,老師教學生詩也是吟,吟就是唱,要有音樂感,必需要抑楊扽措,這樣詩吟也有特色,所以要做到這樣必需在字上搭配,即要語句優美,描寫合理,又要做到抑揚扽措,如:明月鬆間照,照是扽,清泉石上流,流是揚,正好是一扽一楊,吟起就有韻律,象是在唱一首歌,例如劉三姐就挖苦秀才唱歌搖頭晃腦,其實舊社會私書先生叫學生學詩就這樣搖頭晃腦教學生吟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事,一認真就輸了。有些人,一用情就慘了。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