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脈九州

    這就好比你看電影,一個是天馬行空吊威亞的寫意派,一個是拳拳到肉的寫實派。

    水滸傳就是後者。裡面總共200場武打描寫,都很簡練明瞭,卻不失精彩。

    全書最精彩莫過於武松醉打蔣門神那段。

    蔣門神欺武松醉了,只顧趕將過來,豈不知正犯了拳術大忌,武松後發制人,彼未出手便佔據上風。重術輕力,即重巧取、輕硬拼,武松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並非一開始就和蔣門神硬拼,而是虛晃一拳,轉身便走。重智輕勇,即“拳打不知”,武松出拳為虛,出腿為實,專制蔣門神這類的“匹夫之勇”,一腳踢中蔣門神小腹,而這一招更有名為“玉環步,鴛鴦腳。

    把中國武術特點和雙方拳腳功夫展現得淋漓至盡。

    武術史中,以手腳為主要攻防手段,即以拳打、腳踢為主要攻擊方的徒手格鬥技術——拳術是在宋代才興起,所以水滸傳小說展現了這點,有很多寫實描述。

    而大家認知的傳武,現在都是拳法腿法這些套路。這就對了,花裡胡哨的架子就是給大眾看的,好看啊,吸引人啊。

    摔拿這些實用,不輕易教的。比如傳武摔法,是最有特色的部分,而且是防身最速成的技法。擒拿,尤其小關節擒拿,既涉及一定人體科學常識,又不好練習還容易傷人,誰輕易展示這些啊,實用但是不好看。不是入門的懶得教你。

  • 2 # 十三哥喂

    我曾經說過很多次,傳武這個詞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現在大部分人練習的所謂傳武,其實都是49年之後體育改革之後的“新武術”,主要的功能是表演和鍛鍊身體,改革開放之後,有了武術散打和其他對抗搏擊活動,為了與這些運動區別開,原有的武術運動才叫傳武,其實傳來傳去也不過才幾十年而已。

    這就有點像文學圈子,最早才有地攤文學通俗文學的時候,原有的官方文學就改稱為“嚴肅文學”,後來有了網文,嚴肅文學才變成傳統文學,也是傳統文學從新文化運動時期算起,也就百來年。

    而在49年之前,武術被稱之為“國術”國外也有叫“唐手”的,但很小眾,而且概念不清。至於武術門派,也是從清朝中後期才呼啦啦一下子多起來的,而且沒什麼影響力。就連蒲松齡在寫《聊齋》的時候,提及某人武藝高強的時候,也只是稱此人:弓馬嫻熟、善擊劍、有技擊之術,僅此而已。

    而古籍中隊武藝高強者的描述也僅為:有勇力、能開X石弓等等。

    瞧見沒,就沒有傳武什麼事兒,傳武其實是武俠小說炒作起來的,而小說家言,又有幾分能當真呢。

  • 3 # 味哎兒

    這個謠廣傳於外行人眾當中,寫小說的依此再編致幻,達文學上的好看實現。

    所以,依大小擒拿手的技擊實戰術,密而不傳,知的少,寫小說的寫不出來。

    曾見過一師三十徒弟,要入社會參加工作了,每人離師前各授三小手,彼此不通不同的。師門兄弟聚會時各亮一招,瞞藏二招,共湊出32招。

    據傳,小擒拿手共72招式,大擒拿手共36招式,共108式。全空手搏擊術,不算器械暗器式,及機關暗井式。

    武功分二式:時間練的長久形成身心合一的功夫,單動作不是被擊者碎爛就擊出者自碎爛。

    相撲僅傳入日本的摔跤術之一。

    摔跤術各民族個有個的不同,漢族基礎摔跤式僅36式,通變融合可幾百式上千式了。

    摔拿沒聽說過。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真功是調氣,練出意隨氣行,達氣到意到,身心合一的完成。

    口語說成,遇事前的預判力,從而才後發先致的。

    軍隊語說成,反應力的反應速度。

    從而才,體壯的打體弱的,力大的打力小的,手快的打手慢的,腿快的打手快的,身快的打腿快的,眼快的打身快的,有技的打無技的,有功夫的打無功夫的。功夫相等的如同兩牛相抵架。

    習武習到終,僅為捱打抗得住,練武練到底轉為醫生。

    可見武歸醫門分三式:診術藥術巫術,統歸通氣脈血脈了。常見說法是氣血通暢。

    因而又訛傳出氣功。

    本人幼年時同響鏢的響馬混過,見過但沒練沒拜師過,僅窺皮毛而已。

    曾見此鏢師,有大師兄路過其家門,住三天,趁機召自徒子徒孫前來拜禮,但年歲小見識有限,全啞語陪了二白天三夜。

    師兄走返回家,送過,自與徒入家院,破口大罵各徒子徒孫。

    言,見真人不追問得些真傳,還讓我老傢伙親問嗎。走了,咱啥也沒得著,可惜了。

    現想來,那師兄應是關門弟子的,高此鏢頭幾個等級的,沒準僅門外俗家弟子的,練了點強身健體套路,外加幾式飛鏢與搏擊招式罷了。

    今見此題略述一下,以便各愛好習武者參考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律師按21萬的案子收費9000,最終獲賠3.6萬,該退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