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大家應該都有所瞭解,作為歷史的記錄者,真實性非常重要。但要做到如實記錄歷史,也並非人人都能做到,一般就靠職業操守或者家族傳承來約束,最著名的比如司馬遷父子。其實在儒學這個大的環境下,一些仗義執言也是一種美德、一種榮耀,這種背景下很大程度減少了史官真實記錄的壓力。
採風官,簡單來說是採集民間詩歌、歌謠的人,一般大家都讀過《詩經》等著作,應該對古代民間的詩歌有過了解,因為他們很大程度的顯示了民間生活、節日民俗的一些情況,更加方便的讓統治階層瞭解民間疾苦。因此統治者十分注重這種透過採錄歌謠來了解民眾情緒的做法和形式。例如漢朝曾設立樂府機構,採集各地民歌、音樂,以整頓禮樂制度,教化民眾。明朝後期也出現採風高潮,以馮夢龍、李開先為代表的一些文人十分看重民間歌謠、故事,先後編輯刊印了《掛枝兒》、《山歌》、《笑府》等民歌集、笑話集。到了清代比如李調元的《粵風》是記述廣東廣西民間風謠的採風之作。總結來說採風的形式前後稍有變化:一是政府專職官員在春三月向路人採錄。二是政府僱請年老無子嗣者,在冬季到民間採錄。
史官大家應該都有所瞭解,作為歷史的記錄者,真實性非常重要。但要做到如實記錄歷史,也並非人人都能做到,一般就靠職業操守或者家族傳承來約束,最著名的比如司馬遷父子。其實在儒學這個大的環境下,一些仗義執言也是一種美德、一種榮耀,這種背景下很大程度減少了史官真實記錄的壓力。
採風官,簡單來說是採集民間詩歌、歌謠的人,一般大家都讀過《詩經》等著作,應該對古代民間的詩歌有過了解,因為他們很大程度的顯示了民間生活、節日民俗的一些情況,更加方便的讓統治階層瞭解民間疾苦。因此統治者十分注重這種透過採錄歌謠來了解民眾情緒的做法和形式。例如漢朝曾設立樂府機構,採集各地民歌、音樂,以整頓禮樂制度,教化民眾。明朝後期也出現採風高潮,以馮夢龍、李開先為代表的一些文人十分看重民間歌謠、故事,先後編輯刊印了《掛枝兒》、《山歌》、《笑府》等民歌集、笑話集。到了清代比如李調元的《粵風》是記述廣東廣西民間風謠的採風之作。總結來說採風的形式前後稍有變化:一是政府專職官員在春三月向路人採錄。二是政府僱請年老無子嗣者,在冬季到民間採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