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應就是莫扎特的作品大多純淨、新鮮、明亮、節奏穩定,符合人體內部特有的生理規律,這種特徵能夠激發歡快、愉悅等正性情緒,這種正性情緒反過來又能促進認知加工水平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莫扎特效應” 的音樂不是單指莫扎特本人的音樂,而是泛指的音樂,這些音樂大多與莫扎特的音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曲式結構。1993 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羅斯徹與加州大學的肖( Gordon Shaw) 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假設:音樂和空間推理能力這兩者之間存在某種聯絡。最終法國醫生托馬提斯(Luis Tomatis) 首次提出了“莫扎特效應”(Mozart Effect) 這個術語。有的研究者對“莫扎特效應” 產生質疑,認為莫扎特的音樂旋律流暢,令人欣快,能最大化地激發人們的快樂情緒,從而有利於複雜問題的解決。實際上,認知決定情緒,情緒也反作用於認知,一定程度上兩者也具有相同的生理加工基礎。所以對“莫扎特效應”需要從認知與情緒兩個方面進行解釋。關於“莫扎特效應”的討論,較早是出現在《自然》雜誌1993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紹聆聽十分鐘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k.448的一部分,能夠提高人們在智商測試中的成績,特別是空間推理能力。
莫扎特效應就是莫扎特的作品大多純淨、新鮮、明亮、節奏穩定,符合人體內部特有的生理規律,這種特徵能夠激發歡快、愉悅等正性情緒,這種正性情緒反過來又能促進認知加工水平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莫扎特效應” 的音樂不是單指莫扎特本人的音樂,而是泛指的音樂,這些音樂大多與莫扎特的音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曲式結構。1993 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羅斯徹與加州大學的肖( Gordon Shaw) 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假設:音樂和空間推理能力這兩者之間存在某種聯絡。最終法國醫生托馬提斯(Luis Tomatis) 首次提出了“莫扎特效應”(Mozart Effect) 這個術語。有的研究者對“莫扎特效應” 產生質疑,認為莫扎特的音樂旋律流暢,令人欣快,能最大化地激發人們的快樂情緒,從而有利於複雜問題的解決。實際上,認知決定情緒,情緒也反作用於認知,一定程度上兩者也具有相同的生理加工基礎。所以對“莫扎特效應”需要從認知與情緒兩個方面進行解釋。關於“莫扎特效應”的討論,較早是出現在《自然》雜誌1993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紹聆聽十分鐘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k.448的一部分,能夠提高人們在智商測試中的成績,特別是空間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