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史君
-
2 #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這個,題主和大家聽說過一個叫“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說法麼?
所謂看問題要看本質,看事物要看“懂”。如果你認為甘地絕食只是個某個人絕食,那,這個,不客氣的講,你看問題太膚淺了,根本沒看懂甘地絕食這件事情。
甘地絕食是印度文化的產物,是因為印度教文明的思想帶來的絕食/行為!甘地絕食不是一個人如何如何,而是代表著一個龐大古老——而且極為頑固和頑強——的文明文化的態度想法。
不要只見樹葉不見森林,甘地絕食只是一片樹葉,不值得大驚小怪,真正改變了一切的,真正需要重視的,是甘地絕食背後代表著的那一片無邊無際又深不可測的文明叢林!
其實,公平而中立的說,英中國人已經做的很厲害了。
日本鬼子進中國時,日本和中國都是東亞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彼此之間的聯絡互動已經上千年了,日本是瞭解中國的,中國也知道日本是個什麼物件。但英中國人到印度時,那是“地理大發現”中的事兒,是剛剛“發現”。他們彼此之間的差別和陌生感,包括英中國人對印度的瞭解,印度對英國的瞭解,還處在“剛剛發現外星人”的水平上呢!
而且,題主和大家要知道,這個世界上好幾千年前,就存在一個國家/政體,叫做“中國”。中國作為一個政治概念,至少從秦始皇時就開始了,甚至在“周公”的時代就開始了。
但印度呢?
印度可就不一樣了。原本,印度從來都只是個“地理”概念,而不是個政治概念。而且,印度這個地理概念,還是西方人的地理概念,印度人自己(包括東方的中中國人等都)沒有這樣的概念。可以說,在沒有英中國人的到來之前,根本就沒有印度這個國家(這個政治概念)。今天的印度,純粹是英中國人硬捏出來的。
中國在千年之前就有“中國——中央之國”的思想了。印度不行,印度的有“印度”這個概念,完全是因為英中國人搗鼓出來的。“硬生生”的捏出來的。
硬生生的捏出來的麼,剛剛捏出來,要用很大的力量捏著才不會散架,而二戰後,英中國人已經很累了,不想再費這麼大的勁捏著一個和自己並不相同——而且還極為頑固——的異端文明瞭。於是,當聖雄甘地以印度教文明的方式(就是文化性的絕食)表示抗議時,英中國人就順水推舟,拍屁股走人了!
其實,還是那句話,英中國人已經做的很好了!印度原本只是個地理概念,數千年來,至少從亞歷山大大帝開始,有多少英雄帝王想要征服和整合整個印度文明,但都折戈沉矛,唯有望洋興嘆爾。
直到當年攜工業文明之威,強大到“日不落”的大英帝國,費了好幾百年,才總算是硬生生的捏出來了今天的印度。
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我們講這些的重要意義在於;
現在,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都馬上就要過去了!所以,我們要“睜眼看世界”。
我們要睜眼看世界!別再痴迷於小小的自我感覺良好中了。生活在今天這個地球村裡,我們真的不能再只知道我們自己的“天朝上國思維”了,而是需要睜眼看世界了。
睜眼看世界,與題主和大家共勉。
供參考。
-
3 # 不嚴肅問題研究室
英中國人連暴力都不怕,會怕印度人的非暴力?
自從英中國人佔了印度後,就一直把印度當牲口使喚,以及戰場上的炮灰,比如八國聯軍北京上訪,一戰和二戰,這裡面主要都是印度人在前線替英中國人打仗。到二戰結束的時候,印度有120萬的現代陸軍,這些都是訓練出來給英中國人當炮灰的。
英國把印度當奶牛,大英帝國40%以上的GDP是印度人貢獻的,在擁有印度之前,英國只能叫王國,正是殖民印度後,英國才成為一個帝國。
英國對印度的感情非常複雜,一方面把印度當牲口,瘋狂的榨取印度的資源和原材料,同時把印度當作產品的傾銷地;另一方面又非常愛護自己的奶牛,決不允許他人染指,比如三次出兵阿富汗就是為了趕跑老毛子,不給俄羅斯接近印度的機會。
印度給英國做了將近400年的牲口,不僅提供市場、兵源和廉價勞動力,還是大英帝國的打手,而且印度人幾千年來練就了一身的被動技能,最大的美德就是“認命”,只要想想下輩子就能成為上等人,眼前的所有苦難也就都能忍受了。
就憑以上幾點,英中國人都不可能輕易放手印度,怎麼會因為一個“絕食甘地”就讓印度let it go呢?
放眼全世界,上哪去找像印度這麼完美的殖民地?
但這樣好事自然都不會持續太久,到了19世紀末,印度上層都在英國接受了西方的精英教育,而且看到歐洲各國都在獨立,於是這些印度人也開始浮想聯翩,忍不住幻想是不是印度也可以試著搞一把獨立?這裡面就有咱們的主人公甘地老師。
在民族主義崛起的背景下,印度的“國大黨”上線了,這些精英一致決定要通過幹革命,把英國佬趕跑,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但是吧,印度人對革命的理解和咱們不太一樣,他們幹得最多的就是號召人民抵制英國貨,壓根沒想和英中國人玩命。直到愛爾蘭人爆發革命,給英中國人折騰的夠嗆,最後英中國人只留下了北愛爾蘭,愛爾蘭其他地盤全獨立了。這件事給了印度精英很大的衝擊,大家就開始琢磨,咱們跪了這麼久,是不是可以站起來表示下反對意見啊?於是國大黨就放飛了想象力,決定獨立建國,通過改組就把絕食甘地推向了前臺。
這裡咱們簡單介紹下甘老師。
甘地是土邦頭領的兒子,原本是個害羞緬甸的印度教小夥子,13歲就娶了老婆,接受的是西方精英教育,在倫敦大學學的法律。45歲之前,他是個失敗的法律顧問,站在法庭上連話都不敢說,簡直是業界恥辱。45歲的時候突然就開了天眼,從一個不會說話的人變成了一個滔滔不絕的雄辯大噴子,回國後四處演講,向民眾灌輸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關於甘老師的具體操作,我這裡就不重複了,其他的回答裡寫的都很充分。我在這裡主要講講,為什麼英中國人能夠對印度放手。
最開始,英中國人對甘地的非暴力運動根本沒放在心上,對於罷工的行為,英中國人隨便收買幾個工賊,就能把罷工運動給瓦解了。
讓英國最終決定放手的主要是兩件事:
1.二戰期間,為了哄印度參戰,英國承諾二戰結束後就讓印度人獨立。1945年,二戰結束,印度表示不想過了,英中國人自知理虧,很難找理由拒絕。二戰期間,英國被德國堵在島上天天猛轟,為了獲得美國兒子的援助,英國把黃金、外匯和海外基地全都給了美中國人,戰後根本無法支撐鎮壓印度人的起義。更何況身邊還有個恐怖份子愛爾蘭。
2.英國高層對印度獨立這事比較分裂,工黨認為印度給大英帝國做了幾百年的牲口,本著人道主義精神,也該讓人家走了,更何況之前還答應了對方;而鷹派的頭目丘吉爾覺得,不揍印度人就讓他們獨立,這不符合英中國人的紳士形象啊,怎麼的也得突突個幾千人,再把印度肢解成一堆零件才夠圓滿啊!最終,英中國人沒有采納鷹派的意見,這是因為工黨上臺了,丘吉爾沒有被選上。
最後就是英中國人無力再去管理印度,想獨立就獨立吧,不過作為知名的攪屎棍子,英國還是給印度挖了個大坑,把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塔給劃了出去,也就形成了今天的這個造型。
-
4 # 古今通史
英屬印度的經濟對英國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二戰後的英國尤為重要,總產值方面,超越近代工業化的日本,佔據英國經濟的40%還不止,這樣一塊寶地英國怎會放手呢?
英國放棄印度主要是自身問題,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國彈冠相慶,英國自然也是如此,但高興不過1.5秒,戰後統計資料讓英國垂下了高昂的頭顱。
二戰後英國的窘態殖民地區暫時不提,連本土都成了爛攤子,國民總財富的1/4因戰爭而蒸發,大約70億英鎊,經濟面臨全面崩盤,出口額僅剩戰前的1/3,債務倒是增加了2倍。
好在英國與美國關係不錯,一個字“借”,戰後重建借,發展經濟借,恢復海軍規模借?即便美國肯,英國也不肯,在二戰中英國損失341艘軍艦,這錢要是借過來加上利息,那不是賣腎能解決的問題。
以當時英國的弱雞狀態,無法通過自身實力進行無休止地暴力鎮壓,NO MONEY NO GOOD。
這是當時的大趨勢,東南亞人民反對一切殖民統治者,不止英國,荷蘭、法國也是如此,當時的越南、高棉、寮國、印尼、菲律賓等等國家統統要獨立,英國也沒有實力再裝相了,所以偷換概念,將原來較強勢的殖民色彩較重的“英帝國”替換為“英聯邦”概念。
在當時那種內憂外困的狀況下,非常容易產生極端暴力組織,也可以從思想和行動上綜合一下,統稱為暴力武裝派,這些人覺得有些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有通過暴力手段來解決,只能通過武力改變現狀。
其實甘地算是個逆來順受的脾氣,歷史賦予他這項重任還真是難為他了。
他曾經建議猶太人集體自殺,以激發全世界人民對法西斯德國的忿恨;
他曾經建議中中國人不要抵抗,日本人殺2億還剩2億,日本人殺得手軟了,就淪為中國的奴隸了······;
幸虧這種人沒生在中國,我是不擔心他能禍國殃民,倒是他這條小命恐怕活不長遠,好歹算條性命,但英中國人就喜歡甘地這脾氣。
國大黨通過了英中國人退出印度的決議,集體被抓,73歲的甘地開始了21天的絕食,畢竟歲數大了,沒幾天人就不行了,印度全國震動,全國通電搞串聯,眼看暴動將起,美國國務卿照會英國大使,英國本土也陷於政治被動,最終甘地和國大黨核心成員均被釋放。
甘地的絕食也被用於“內部鬥爭”,比如“不可接觸者”群體-賤民,只能從事最低等的工作,他們沒有積蓄財產的可能,他們不被允許進入寺廟,子女也不許上學,甘地主動認賤民為女,為爭取賤民入廟的權利絕食兩次。
強大到什麼程度呢,印度教和穆斯林沖突,為保護穆斯林,甘地絕食,兩派首領到他面前保證今後不再發起仇殺和流血衝突。幾十年後,總督蒙巴頓也曾求助甘地解決兩派衝突,因為沒有人能制止他們,甘地雖然阻止了他們,但是又被別有用心的人挑起紛爭,城內大亂,甘地絕食,在甘地絕食的第三天,印度教極端分子帶著他們的武器扔到甘地腳下,並稱願意接受一切懲罰。
入夜,一輛卡車滿載著印度教極端分子的所有武器停在甘地門前······
甘地的絕食促成獨立?這只是個引子而已如果“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具備促成獨立的效果,那早就世界和平人類大同了。
無論二戰還是戰後,印度的戰略地位都非常高,是大國爭相拉攏的物件,但是印度被英國捏在手裡美國受到掣肘,當然不樂意嘍,所以美國假惺惺的要求英國給予印度獨立資格,美國的潛臺詞就是,為這事咱倆離,孩子願意跟誰就跟誰,別被你一個人把持著。這是一個先讓英國撒手,再攥在自己手裡的過程。
美國:《大西洋憲章》適用全球,包括印度。
英國:《大西洋憲章》適用全球,除了印度。
美國主張印度有資格做為獨立國家在聯合國宣言上簽字,英國反對,印度總督反水······最終英國才在不得已下放棄了自己的主張。
羅斯福認為,落後的殖民地政策不適於反法西斯戰爭,並願意讓菲律賓在1946年獨立,英國的態度是,你隨便,我不變。
美國國會的立場:讓印度心甘情願參戰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他們覺得是為了印度而戰,應向英國強烈要求給予印度自治地位。
美國實現政治主張以誰為代表人物呢-甘地。
隨著二戰進入白熱化狀態,印度的作用越來越大,美國、中國、英國內閣內部成員都有著程度不同的給予印度更多自由的建議,這時候英國的態度才剛剛有所鬆動。
當時的英國在印度太遭恨了,某些印度人為了打擊英軍甚至投奔了日本人······
在一次次的調解失敗後,印度民眾憤怒了,停工、罷課、罷市、集會、遊行行動席捲全國,但遭到英國的殘酷鎮壓,死者上萬,被逮捕者高達15萬。
也是在“英國退出印度”運動中,甘地、尼赫魯同時被捕,甘地絕食,印度國內形勢更為緊張,羅斯福因此與丘吉爾多次交涉溝通無果。
二戰後,美蘇關係急劇轉冷,印度再次成為香餑餑,成為較力中的必爭之地,美國再次敦促英國以大局為重,給印度以自由,希望獨立的印度可以站到西方陣營,哪怕中立也好,美國表態本身就助長了印度獨立的勢頭,英國政府經過慎重考慮最終同意力爭在48年中之前移交政權給印度政府,並任命蒙巴頓收拾殘局,最終印度在1947年8月15日獨立,得償所願。
至於甘地可以說他有相當大的號召力,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事實證明非暴力不合作並不能直接解決問題,只是間接助力而已,他更多的是起到了促成內部團結作用並解決了內部衝突問題,所以說絕食得以獨立的說法是不靠譜的。
美國多年的運作也給予英國一定壓力,同時也是印度國內獨立勢力的助力,但美國始終沒有過分強硬的要求英國聽從自己的建議,這是戰時盟友身份決定的,也是戰後印度的戰略地位下降造成的,至少已經不能和戰時相比。
-
5 # 鐵男說經濟
因為不得不放棄!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德意日何英法爭奪殖民霸權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國遭到重創,丟掉了世界霸主的寶座,國力一落千丈,淪為準一流強國,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面對世界各地風起雲湧的獨立運動,英中國人已經無力維持在全球的殖民統治,因此不得不進行戰略收縮,放棄了在海外的殖民統治。
第二,二戰前,印度人就已經和英中國人產生了離心,一直試圖擺脫英中國人的統治。二戰爆發後,面對嚴峻的戰爭形勢,英中國人不得不和印度人和解,希望得到印度人的幫助。英中國人承諾二戰後允許印度獨立,所以二戰中印度人全力支援英中國人。
在二戰中,有超過200萬的印度軍隊在協助英中國人作戰,成為英中國人的左膀右臂。當然,也有一些不信任英國的印度獨立勢力投靠了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等軸心國,他們希望藉助軸心國的力量恢復獨立。戰後英中國人同意印度獨立,既是實現當初對印度人的承諾,也是對印度獨立運動高漲的一種迴應。
當然,英中國人從心底是不願意放棄印度的,不過大局已定,英中國人已經無力改變局勢,所以只能順水推舟讓印度獨立。
-
6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印度1947年“自治建國”。。
我們把時間往前推十年去另一個曾經的英國殖民地研究一番。
緬甸。
1885年,英國兵佔緬甸,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次年,緬甸被併入印度,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
51年後。
1936年,在英中國人的操縱下,緬甸進行了一次選舉 ,巴莫被選為英國控制下的緬甸政府首相。
1937年,英中國人又幫助緬甸人巴莫“建立”了一部獨特的“緬甸憲法”。
緬甸人宣佈脫離英國以及印度“自治建國”,旋即又加入了“英聯邦王國”,成了“英聯邦王國”這個國際組織的一個獨立成員國。
英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好心讓緬甸“獨立”呢?緬甸也沒有甘地,也沒有武裝鬥爭的。
再往前推5年,1931年12月11日,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威斯敏斯特法案》法案規定:
英國和各“自治領”均為英聯邦內“自由和平等”的國家,它們與英國一起組成英聯邦王國,共奉英王為國家元首;各自治領議會與英國議會平等,英國議會的任何一項法律,未經自治領議會承認均不可施用於自治領地區。自治領可以修改和廢除過去帝國議會通過的任何法律,自治領頒佈任何新的法案無需再經過英國議會批准,各自治領內政外交自主。法案言明瞭英聯邦是一個自由、平等國家的鬆散聯合。《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視為“英聯邦的大憲章”。
英中國人雖然通過了法案,只是一直未實施。
緬甸人選舉建立“緬甸憲法”之前,只有加拿大在1931年接受了《威斯米尼特法案》成為了英聯邦成員國。
其他諸如澳洲、牙買加、巴哈馬、巴貝多印度等英聯邦成員國都不如緬甸要早。
可以認為“緬甸自治建國”是英國在亞洲搞的一個“實驗”,為印度人搞的一個實驗。英中國人為什麼要搞這個實驗?
因為資本主義進化了。
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隨著西方在世界貿易市場上優勢地位的建立,資本家們完全掌握了市場定價權。
既然有了定價權,當然要花小錢去買原材料了。直接派兵去搶原材料的生意手法得不償失了,養軍隊很花錢的,維持一套殖民地統治班子更花錢。
如同公司治理一樣,資本家開始“裁員”消減經營成本,準備讓各地分公司“自負盈虧”。
“緬甸經驗”成功以後,英中國人開始在全世界他的各殖民地逐步推廣,忽悠各殖民地精英階層,“你們獨立吧!我會同意的!“
於是,印度,巴基斯坦,澳洲,斯里蘭卡,斐濟,南非,紐西蘭,愛爾蘭,肯亞,奈及利亞,烏干達,模里西斯,獅子山,索羅門群島,格瑞那達,牙買加等等很多國家和地區開始陸續的“自治建國”。
所以說,印度的“自治建國”和甘地有什麼關係了?沒有!
甘地的所作所為隻影響了印度人,印度人之所以把他視為精神領袖。
因為印度人宗教的關係,他們歷來崇拜那些“殘害自己苦修”的修行人。
甘地只是把這種“苦修”帶進了政治領域,加上了政治訴求而已。
-
7 # 澹奕
當年的大英帝國最鼎盛時代,殖民地遍佈全球各個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然而在眾多的殖民地之中沒有哪個地方能夠與英屬印度相比,對於英國來說,英屬印度是英國最終得以完整原始的資本積累,成為真正的日不落帝國的重要支撐。
最初對印度進行殖民的並不是英國,然而英國卻是對英國殖民最成功的國家。從1600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經營印度的香料生意開始,再到後來英國幾乎獨霸印度地區,英國通過掠奪印度的財富、原料,還有後來的商品傾銷獲得了大量的收益。
除此之外,英國在印度還有大量的投資,在1913年時,英國在印度的累積投資就超過了4億英鎊,而英屬印度的鐵路運營里程也超過5.5萬公里,位居當時世界前列,甚至超過了英國本土與當時的日本。而當時在英國的經營之下,印度的鋼鐵產量也位居亞洲之最,英國在印度的大量資產也註定了英國無論如何都不會輕易放手。
事實上,早在二戰發生之前印度就一直在試圖擺脫英國的統治,藉著二戰的機會印度似乎也找到了與英國談判的時機。而面對當時非常嚴重的戰火,英國無奈之下不得不選擇與印度和解,希望得到印度的幫助。按照當時印度與英國之間達成的約定,英國承諾在戰後允許印度自立,而以此換取印度在戰爭中對英國和盟國的全力支援。
-
8 # 夏目歷史君
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也被印度稱之為聖雄甘地。因為在印度人的廣泛認知裡,是甘地帶領著整個印度大民族慢慢的脫離了英國的殖民主義,並且建立了自己獨立自主的國家。也正是如此,甘地被印度人認為是國家的締造者。
甚至有人認為印度的獨立都是被甘地絕食換來的,那麼真實的情況確實如此嗎?當然這樣的一個說法根本不現實,別說是甘地絕食,就算甘地自殺了,對於英國來說也沒有太大的損失,英國根本不是因為甘地而放棄了印度。
甘地雖說影響力比較大,但對於英國來說如果他死了能夠維持自己的利益的話,英國是不在乎這條人命的。
那麼英國是因為什麼原因讓印度獨立的呢?一、首先就是英國皇家印度海軍的叛亂。1946年的時候世界第2次大戰已經全面結束,當時各國的軍隊也紛紛回到駐紮地進行集結。
這些已經習慣在外面打仗的軍軍人,回到駐地之後都覺得自己曾經立過戰功,回到駐地之後應該好好的享受一下,結果等他們回去之後發現伙食也不好,住宿條件也不好。
於是這群英國皇家海軍也就拒絕訓練,以罷工的方式要求上級改變他們的生活質量。在海軍罷工之後,空軍還有警察局也想跟著混點好處,所以也就跟著罷工了。
二、第2個原因就是印度本土逐漸發展壯大,其實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已經從印度招納了很多的軍隊加入戰爭,從而給印度培養了一批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印度人。
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再次從印度招募了大量的軍人,在印度本土,印度人軍隊成員已經形成了絕對的人數優勢,所以軍隊中的印度人發言權也就越來越高。尤其是在大罷工之後,英中國人也明確的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再統治印度了。
總結不過這兩點獨立的原因和甘地一點關係都沒有,無非就是甘地當年曾提出過印度民族自大的思想,所以才被印度人尊稱為國父。
而甘地一生之中一共絕食了17次,他也通過絕食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效果,所以印度甘地絕食的故事的國際知名度還是比較高的,
-
9 # 平安讀歷史
印度是大英帝國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在20世紀初英國很多殖民地都紛紛變為自治領,印度對英國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當時有一種說法,說印度是英國女王CROWN上最璀璨的那顆珍珠,英國當時可謂是用盡一切努力想保住自己的這個殖民地。
至於印度人所說的聖雄甘地憑藉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就最終迫使英中國人放棄了印度,這隻能是一個笑話而已。事實上,如果這樣就能夠簡簡單單的迫使殖民者放棄殖民地,那麼世界上那些殖民地早就獨立了。而真正的事實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的實力急劇下降,以及無法維持它的殖民地,再加上新崛起的老大美國,迫使英國最終退出印度。
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強勢崛起成為世界新的老大,而當時英國在現有危機之中,為了保證在戰爭中印度不至於搗亂,所以當時英國就做出了承諾讓印度戰後獨立的諾言。二戰之後印度還有美國等國,自然就強烈要求英國趕快兌現諾言,英國當時也不想讓印度獨立,但是迫於無奈,因為當時世界上其他大國蘇聯,中國加上美國在一旁督促,最後英國也不得不以而為之,不過他在讓印度獨立的時候,藉口印度的宗教問題將印度一分為二,埋下了印度一直到今天都解決不了的一個難題。
事實上在二戰之後,英國其他的殖民地也很難再保住,其中就有讓英中國人感到最為重要的埃及,埃及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蘇伊士運河的緣故。當時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時候,英國還和法國一起出兵,想阻止這件事,只不過遭到世界各國的一致譴責,而老大美國又態度曖昧,最終英國在世界所有國家的反對下不得不黯然撤退。
總之印度這個殖民地獨立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通過一種運動就能夠解決的,它事實上是英國因為戰爭實力衰弱的緣故造成的。
-
10 # 天下會會天下
印度的獨立和一場絕食運動分不開,甘地這個以絕食來牽動獨立的人,他所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他的精神被公認為是邁向獨立,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年輕時的甘地
我們後來看到的甘地,終其一生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打扮,但其實他已經變成一個有著獨立思想體系的集大成者。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推出後,引起國大黨內的思想混亂,甘地也身陷囹圄,被抓入獄中。但是甘地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後,仍然矢志不渝地推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最終得到越來越多的印度人的認同。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形象地說,就是你打我的左臉,我再伸出我的右臉再給你打,讓你打到滿意為止,但是你也別指望我和你合作。
不合作運動後來包括,不到英國殖民政府去上班,不給英國殖民政府當警察,不給英國殖民政府做任何事,不交稅,不去英國辦的學校上課,不購買英國的商品等等。甘地親自帶頭開展手紡車運動,1915年泰戈爾贈予他的尊稱"Mahatma",意為合聖人與英雄於一身。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事實上癱瘓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
英中國人為什麼會放棄印度印度曾被英國女王譽為:大英帝國CROWN上的最為光亮而珍貴的寶石。
英中國人會放棄印度,是因為實在玩不下去了,除了非暴力不合作外,還有宗教糾紛、種族糾紛互相交雜,英中國人焦頭爛額,光出力不討好。
-
11 # 歷史風暴
印度作為英國曾經最大的殖民地被稱為女王腦袋上CROWN上最大的珍珠,給英國帶來了巨大財富。
從19世紀下半期開始,英國對印度的直接統治和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變革,使印度和英國的經濟緊密的交織在了一起,這讓英國從印度掠奪了大量資源,並且把印度作為英國重要的產品經銷地,每年英國從印度賺取了數百萬英鎊的財富。
同時,在英國維持其世界霸主的戰爭中印度人也貢獻良多。
第1次世界大戰期間,140萬英屬印度陸軍和英國軍隊一起參加戰爭。
在一戰期間,印度為戰爭提供了1.46億英鎊的財富。
可以說如果沒有印度,英國不見得能夠取得對德國的勝利。
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印度在英國對日本和德國的戰爭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在戰爭期間一共提供了超過250萬士兵和數十億英鎊的資金,在英國對抗法西斯的戰爭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印度如此重要,如果他不獨立,大英帝國在面對美國和蘇聯兩大強國的時候也不至於如此弱勢,很有可能保持和美蘇兩國三分天下的格局,不至於成為美國亦步亦趨的小弟弟。
對英國來說可惜的是,二戰結束之後他必須同意印度從大英帝國的治下獨立了。
印度之所以能夠在英國的治下獨立,甘地所領導的絕食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之一。
其實,在印度獨立的過程中,有幾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不可忽視。
首先,除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之外,印度還有風起雲湧的暴力反抗。甘地所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雖然是當時印度獨立運動的主流,不過在印度也不缺少試圖通過暴力來反抗英國殖民的運動團體。這些革命團體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旁遮普,比哈爾邦等,並且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為了能夠獨立,有的組織還曾經準備和德國聯盟,利用第1次世界大戰的機會推翻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只不過還沒等捱到第1次世界大戰,就被英國情報機構滲透到該組織的內部,逮捕了關鍵人物致使密謀挫敗,兵變也被英國成功鎮壓。
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印度人準備和日本結盟,在日本的幫助下推翻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許多生活在東南亞一帶的印度人加入日本一方,組成印度國民軍協助日軍進行作戰,總兵力曾經達到4.3萬人之多。
所以,在印度的獨立運動主流是以和平的方式進行的時候,英中國人也一直沒有擺脫印度人試圖通過暴力的方式取得獨立想法,如果英國在二戰之後繼續保持在印度的統治,那麼很有可能會導致印度從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轉變為暴力不合作運動,通過武力推翻英國在印度統治!
第二,印度所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二戰中將了英國一軍。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核心不是絕食而是不合作,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面對法西斯國家的瘋狂進攻,英國失去了在歐洲大陸的盟友只好困守英倫三島,整個英國岌岌可危。
而與此同時,他的最大殖民地印度藉此機會將了英國一軍。
1942年8月,甘地發起了退出印度運動,要求英國立即從印度撤軍,否則將面臨全國範圍的公民抗命,雖然甘地和其他數千名國會領導人被立即監禁,但是引起了印度全國上下對英國的不合作運動。
在東部聯合省,比哈爾邦和孟加拉西部,人們不僅過遊行進行抗議甚至開始破壞當地的郵局,火車站,警察局,電報線等設施,英國政府不得不在當地部署了57個營的軍隊試圖恢復秩序。
此時印度作為英國戰爭資源的供應地的作用就已經沒有了,甚至還讓英國被迫向當地拿出更大的精力維持在統治。
這讓英國不得不選擇對甘地等人妥協,於是英中國人同意在戰爭結束之後印度獨立。
第三,來自美國和蘇聯的壓力。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精疲力盡,一直到50年代初才結束配給制生活。
所以,雖然贏得了二戰的勝利,卻沒有能力繼續維持他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
而與此同時,通過第2次世界大戰美國和蘇聯卻成功崛起,兩個國家崛起之後都有心瓜分英國在全球的殖民地,並且防止他復甦。
所以,面對印度風起雲湧的獨立鬥爭,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不僅表示對印度人的支援,同時也給英國巨大的壓力,讓他履行之前的承諾,讓印度獲得獨立。
有著兩大強國對印度的支援,英中國人又趕上自己元氣大傷,就只好同意了。。
-
12 # 論史君
當然不是,僅憑一個甘地絕食,就想讓掠奪了無數殖民地英國放棄印度這一塊到嘴的肥肉,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好比你跑到一個陌生人跟前說,你不讓我幹這,我就絕食給你看,你想想,人家可能理你嗎?而印度獨立完全是由當時的國際局勢所決定的,是英國經過充分考慮之後所做出的權衡,僅靠一個甘地的絕食是不可能實現印度獨立的。
早在1919年,英中國人制定了一項名為《Rowlatt法案》的新法律,這項法律給了統治印度的英國總督政府極大的權力,從而損害了印度人的利益。也就是從這時候起,為了抗議,對英國政府不滿的情緒開始在印度國內瀰漫起來,儘管不是全國性的,但這時已經開始了對英國統治反抗的苗頭。而不久之後發生的“阿姆利則”事件則為這個苗頭添了一把火。
眾所周知,從古到今但凡是反抗運動,都通常會有一個主心骨、領袖人物。而在此時,在印度國內,反英情緒已經高漲,這時候就需要一個精明的領袖人物出來振臂一呼,然後反抗英國統治運動便順理成章了。
這時候,印度有名的人物甘地出現了。這哥們在1893年的去南非的時候,在頭等艙和一名白人發生了衝突,結果被人給拋下了火車,他覺得很沒面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於是便在南非搞事,結果還真讓他給搞成功了。
但事與願違的是,一些印度人不相信這種和平抗議的方式不會那麼容易地讓英中國人使印度獨立。於是,在一些地區,非暴力運動演變成了暴力運動。
1942年,第二次大戰期間,甘地所在的國大黨因未和英中國人達成共識而提出“英國退出印度”的決議。同樣,甘地希望這次決議是一次和平運動,不希望中國人採用暴力的方式。
也不知道是甘地的絕食感動了英中國人還是感動了上天,兩年後,也就是1944年,鑑於甘地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英中國人明白,作為印度人的領袖甘地若是死了,可能會激起印度人對英中國人的仇恨,從而將非暴力運動轉變為暴力運動,這對英中國人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反正印度遲早要獨立,還不如借坡下驢,於是英國決定釋放包括甘地在內的所有印度人。
同時,由於英國地位的衰落,蘇美等國崛起,它們不願意再看到英法維持它們在全球的殖民地,如果英法等國依靠這些殖民地重新崛起的話,會威脅到它們的地位。因此,美國和蘇聯通過各種手段,發動了全球殖民地獨立運動。最終導致了英法等國全球殖民地獨立浪潮。
最終,迫於國際壓力以及自身的利益,英中國人決定放棄印度。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直到現在。
總結因此,從上述我們可以發現,印度能夠獨立其實跟甘地關係不大,完全是英國根據自身利益以及國際局勢在充分權衡之後做出的決定,從某種意義上說,甘地只是運氣好,成了被英國選中的那個人。而若是沒有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印度或許會早獨立兩年,他通過絕食這一方式,只是將自己塑造成了印度人心中的神,對解決問題並無實際幫助。
回覆列表
這問題實際上過高的估計了印度人的能力,並且過低的估計了英中國人的決心。
現在咱們就來講講當年為什麼英中國人死後都要退出印度。
印度:“爛泥糊不上牆”的文化核心一個民族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最起碼的條件就是:
無論你在怎樣,但是至少要在歷史上登頂過人類的文明之巔。
這樣才能證明你的文化、你的民族、你的能力是優秀的,才能得到世界的承認和尊重。
歷史上像雅利安人建立的古羅馬文明,中華民族的超級大國李唐王朝,遊牧巔峰蒙古人建立的蒙元帝國,阿拉伯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
可以說,世界上現存的主要的文明都曾在歷史上有過輝煌的一面。
但唯獨印度這個國家或者民族,在歷史上是“人見人揍”、“人見人欺”的角色。
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民族因為小冰河世紀被迫南遷,不費吹灰之力就直接滅掉了吠陀時代的印度原住民,建立了種姓制度。同時期這撥人也到了中原,結果趕上“武丁中興”,被武丁的老婆婦好包了餃子,全殲了。
盛唐時期五品小官王玄策出使印度受辱,之後打著大唐的旗號向沿途各國借了一幫傭兵就把印度國王給滅了。
總之在印度的整個歷史上,只要是隨便來一個入侵者,最後都能坐江山。因為整個印度民族連一點兒像樣的反抗都沒有,天生的“順民”的料。
但是後來為什麼英中國人又跑了?不是印度人鬧獨立鬧得手段有多高明。而是而是印度對英國來說,已經成了一個大包袱,他巴不得早點甩掉這個包袱。
一幫人啥也不幹,就在人家殖民者的官邸門口靜坐你開槍打他吧,人家也不躲,中了子彈死了人家還挺高興,下輩子他就可以投胎成為貴族了。因為印度的文化認為賤民被貴族打死了,那賤民下輩子就可以當貴族。
英中國人開始的時候舉行了幾次武力鎮壓,你這邊開槍開的越猛,人家那邊死的越開心。人家英中國人來印度是為了殖民,是為了掙錢,你這個往門口一坐啥也不幹,英中國人他怎麼掙錢,所以最後愣是把英中國人噁心透了,實在是拿這幫爛泥扶不上牆的人沒轍了。
又見甘地那麼鬧騰,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讓它獨立好了。
爛泥就是爛泥,永遠糊不上牆。
所以你看英中國人走了這麼多年,印度基建的底子還是英中國人留下來的。他們自己哪怕是修了一點自己鐵路了嗎?修建了一條高標準的高速公路了嗎?(印度的高速公路牛和自行車都能上去,你能開到八十邁算我輸)
英中國人走的時候,心理上是極為慶幸的,很慶幸終於從這灘爛泥裡面跳出來了。
蔣委員長的無奈:讓日本人殺兩億人,抗戰就贏了
英中國人的遭遇就直接導致了整個西方世界,在內心深處是非常看不起印度的。
要不那《文明六》裡亂扔核彈的甘地文明你以為是是怎麼來的?
最後說一則,當年蔣介石和甘地的往事。
1940年,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訪問印度,希望在抗日戰爭當中獲得印方的支援。
你猜甘地怎麼說?
日本不是侵略你們,你們就讓日本人殺,隨便殺,你們也不要反抗,等日本人殺了2億人之後,他們就害怕了,抗戰已經勝利了。當時委員長氣的鼻子都歪了,回頭在日記裡真直罵甘地是個智障。
我終於理解當年英國為啥死活都要撤出印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