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影視看經典

    《上帝也瘋狂》一共有2部,第一部中主要講奇哥為了丟掉給家族帶來麻煩的可樂瓶子,去找上帝。第二部中,主要講土著人的兩個孩子丟失了,奇哥又一次踏上了征途,去尋找自己的親人。個人覺得第二部更能打動我。

    關於影片中的父愛我想說兩點:

    1、影片中的父愛。

    這部影片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份如山如海的父愛。當知道孩子走丟了,為了找回隨車帶走的孩子,長途奔波,焦急如焚。看後,讓人深受感動。除了父親對子女的愛,影片還有兄弟姐妹的愛,家人的愛。當然影片的結局是美好的,姐弟與父親終於重逢,那一刻也讓影片父愛的主題得到了昇華。表面上這是一部有點像星爺無厘頭的搞笑片,但是你細細品味,打動你內心的還是那份深深的父愛。

    整部影片可以用居里夫人的一句話來概括:一家人能夠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

    2、影片外的父愛。

    影片中男主尼蘇拍戲前,一直生活在落後的非洲。透過影片他有機會環遊世界,雖然羨慕國外的富裕和繁華,但他甘願同家人守在生他養他的非洲。不怕飢餓和貧窮,一直陪伴著家人。

    尼蘇2003年離開了我們,但我相信天堂裡的上帝也會被他逗笑。感謝他給我們留下那麼多的快樂!

  • 2 # 圖文資訊

    一部經典的喜劇電影,影片講述了生活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布希族人,他們是原始社會的生活方式,與現代文明隔絕,彷佛是世外桃源。然而從一架飛機上扔下一個可樂瓶,布希族人發現這個可樂瓶有非常多的用處,可以擀蛇皮、搗樹根、敲打東西,每一天都能發現可樂瓶的新用處,喻示人們第一次有了不願意與人分享的感覺,甚至大打出手,凱於是想把這個“不祥之物”扔到世界的盡頭,歸還給上帝,途中遇到了史蒂和凱特的愛情故事,襲擊副總統府的布哈一夥,最後史蒂在凱的幫忙下,成功地制服了布哈一夥。

    這部電影保證你能從頭到尾都能笑出來,它在情節的設定上符合喜劇作為一種藝術的樣式。喜劇能發笑,在於觀眾有一種從高而下的優越感,面對布希族人,我們有一種現代文明的“優越感”,當凱把汽車當成四隻腳的怪物,對人們穿衣服的不理解,從望遠鏡中看到很多人,很疑惑不地問“一個小小的瓶子怎麼能裝下那麼多人”,之如此類,我們作為現代文明中的人,居高臨下的感覺對這種文明的碰撞就會爆出笑料。

    康德說,喜劇是“預期失望論”,它種種的不搭調、不和諧造出的效果,觀眾本來預期往一個方向發展,可是不搭調破壞了和諧,就有種種的喜劇效果了。比如布哈一夥搶劫加油站,一陣掃射,其他人都趴下,唯有一個人繼續著裁衣服,縫紉機的“嗒嗒”的聲音,與機槍的掃射聲的不搭調,再一看,原來那是一個聾啞人。如果這個地方設計成布哈把聾啞人射殺了,喜劇效果完全就沒有了。再比如,史蒂抱凱特小姐上岸,觀眾期待著史蒂出洋相,可是史蒂把凱特送到了岸上,觀眾的心本可以懸下,可就在這時史蒂把凱特摔在了水中,剛一救起又摔下。設想,如果在抱的途中就把凱特摔下了,那喜劇效果又大打折扣了。

    再者,喜劇的笑料還在於一種重複,他常常使人變得有些“弱智”,時常陷於尷尬的境地。比如,史蒂開車過柵欄,可是汽車偏偏沒有剎車,史蒂過柵欄時,先把車停下,可偏偏有一個坡,不等他停下,車就往後倒,這樣,史蒂一方面要用石頭把車擋住,另一方面還得去開柵欄,完了,還得把柵欄重新關上,還要去趕跑遠了很久的車。本是一個很簡單地動作,可是這種重複增添了不少笑料,再比如,史蒂每次見到凱特小姐的緊張,也用動作的重複表現,那個不斷從桌子上掉下來的瓶子,一連串的搞笑動作,史蒂就一“倒黴樣”。

    當然笑過之後,這裡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這裡的人物沒有絕對的惡的,甚至連布哈襲擊總統府因為喜劇的處理,完全沒有暴力的味道。布哈讓學生唱歌,還答應凱特把每天走二十里改為十里,布哈的隊伍中有兩個超級愛玩牌的。他們沒有人流血,僅僅是被史蒂的麻醉槍麻醉了,好像是“睡著了一樣”。看到凱被人類射擊的時候,心理非常的痛恨。凱純樸、善良,可是以可樂瓶為代表的現代文明衝擊了他們的生活,於是布希族人開始有了“嫉妒”、“怨恨”,這何嘗不是人類自私的起源呢,現代文明不斷地衝擊著古老文明,而現代人則有著自私、虛偽。導演從根本上是讚揚人類的真善美的,而對現代文明則有著譴責。

    看到我們近年的一些喜劇片,往往缺失了深層的含義,僅僅依靠對當代流行事物的拼貼,對經典的重複,笑過之後,完全就沒有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用最快,最簡單的方法去痘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