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親人發了脾氣,事後很懊惱,可下次還會如此。
究其原因,是親人的包容讓我們太放肆。假如對領導、同事等外人發脾氣,很可能損害彼此的關係。因此,我們在溝通中會有意無意地注意方式方法。而“親人”是比“外人”更穩固的一種關係,我們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們也不會計較、不會記恨;即使拿他們當出氣筒,也能獲得寬容、理解、忍耐、體諒。
家庭是一個相對安全、包容的環境。在外受了委屈,我們會回家宣洩。在這樣一個能給予心理安全感的環境裡,我們就容易忘記怎樣好好說話,以致對家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的語言。
除此之外,我們對親近的人心理預期太高了,認為他們應該支援自己,一旦碰到不順,就容易形成心理落差,覺得“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麼你也不理解”,越想越生氣。
當肆意將外人給自己的傷害轉移給配偶時,我們沒有看到對方默默端來的一杯熱茶中包含的關心;當不耐煩地打斷父母善意的嘮叨時,我們不曾看到老人無言地離開,在屋子裡悄悄傷懷。
親人們無怨無悔地承受我們的傷害,因為他們離我們最近,與我們最親,能用愛包容我們。
有網友曾算過一個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大概只有幾十天到兩百多天,與其他親近的人在一起的寶貴時光也是有限的。
很多人對親人發了脾氣,事後很懊惱,可下次還會如此。
究其原因,是親人的包容讓我們太放肆。假如對領導、同事等外人發脾氣,很可能損害彼此的關係。因此,我們在溝通中會有意無意地注意方式方法。而“親人”是比“外人”更穩固的一種關係,我們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們也不會計較、不會記恨;即使拿他們當出氣筒,也能獲得寬容、理解、忍耐、體諒。
家庭是一個相對安全、包容的環境。在外受了委屈,我們會回家宣洩。在這樣一個能給予心理安全感的環境裡,我們就容易忘記怎樣好好說話,以致對家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的語言。
除此之外,我們對親近的人心理預期太高了,認為他們應該支援自己,一旦碰到不順,就容易形成心理落差,覺得“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麼你也不理解”,越想越生氣。
當肆意將外人給自己的傷害轉移給配偶時,我們沒有看到對方默默端來的一杯熱茶中包含的關心;當不耐煩地打斷父母善意的嘮叨時,我們不曾看到老人無言地離開,在屋子裡悄悄傷懷。
親人們無怨無悔地承受我們的傷害,因為他們離我們最近,與我們最親,能用愛包容我們。
有網友曾算過一個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大概只有幾十天到兩百多天,與其他親近的人在一起的寶貴時光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