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都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也沒能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
本人分析,原因主要有這麼以下幾點:
(一)強烈的功名欲
李白年輕時胸懷大志,非常自負,又深受道家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巨集偉的抱負。
“安社稷,濟蒼生”就是他最大的理想。大鵬是他的圖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包括他絕筆之作《臨終歌》裡也沒忘——“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大鵬是《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
他想“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可見他最高的理想是成為“布衣卿相”或者“帝王師”,成為管仲、晏嬰式的人物,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然後,功成身退,飄然歸隱。
(二)求人舉薦入朝廷
既然李白有如此志向和遠大的抱負,為什麼不去參加科考呢?因為只有參加科舉中進士才能進入最高統治階層。
《文化中國》主持人黃玉蜂先生這樣講解李白不去考科舉的原因,“不能”與“不敢”。
一是不能考。李白沒有戶籍,他父親逃歸家鄉後躲到偏僻的山區,李白25歲之後雲遊四方,直到去世也沒回去過,當然不能考,再說他父親是商人,當時商人的後代不許考。
二是不敢考。這是黃玉蜂先生的猜測,雖然李白才華橫溢,聰明絕頂,但是他沒有受過儒家的正統教育。就象現在的應試教育一樣,不經過“正規的訓練”是很難考取的。
杜甫一生考了三次都落榜,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更何況從李杜作品可以看出,杜甫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遠超過李白,李白要考不會比杜甫更幸運。
李白是一個很要面子的人,當然不會出這個醜。
於是,他只好選擇了求人推薦這條路。《李太白全集》裡有很多篇自薦信,先自我飄揚,然後吹捧對方,最後得以如願進京。
(三)性格決定命運
李白能進京,據說不是一人所薦,有人說是道士吳筠,有人說是賀知章,還有人說是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不過不管是誰舉薦,李白朝思暮想的願望終於實現,於是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南稜別兒童入京》)
李白終於得到了玄宗的隆重召見,被封為供奉翰林。他在宮中寫了大量的宮廷詩,最有名的當屬《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檻杆。”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裡也如此讚揚“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然而李白是個散仙,並不願意受任何拘束,他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常常喝得酩酊大醉,要高力士脫靴,要楊國忠研磨,又吐得龍床一塌糊塗。
最可怕是,他把楊貴妃和安祿山的曖昧關係寫到了詩裡,“海燕還秦宮,雙盡入簾櫳,相思不見夢,託夢遼城東。”宮中無小事,這還了得?
玄宗是一個絕頂聰明的明主,他把做學問和搞政治分得很開,並且很有主見,所以他不會聽信所謂的讒言。他是不喜歡李白了,所以才會賜金放還。
縱觀李白張揚的個性,根本就不容於官場。他恃才傲物、自由散漫、漠視與他人的關係,他的放逐是必然。
另外,假如李白能夠適應這束縛自由、死氣沉沉的宮廷,李白就不能稱其為李白,就不會有那個“寂寞身後事,千秋萬世名”的李白,我們也不會讀到他這些神采飛揚、光耀千載的詩篇了。
狂傲不羈的性格,傲視群雄的才氣,蔑視權貴的傲骨,如果沒有遇到慧眼識珠的伯樂,註定這匹桀驁不馴的千里馬得不到重用!
李白一生都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也沒能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
本人分析,原因主要有這麼以下幾點:
(一)強烈的功名欲
李白年輕時胸懷大志,非常自負,又深受道家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巨集偉的抱負。
“安社稷,濟蒼生”就是他最大的理想。大鵬是他的圖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包括他絕筆之作《臨終歌》裡也沒忘——“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大鵬是《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
他想“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可見他最高的理想是成為“布衣卿相”或者“帝王師”,成為管仲、晏嬰式的人物,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然後,功成身退,飄然歸隱。
(二)求人舉薦入朝廷
既然李白有如此志向和遠大的抱負,為什麼不去參加科考呢?因為只有參加科舉中進士才能進入最高統治階層。
《文化中國》主持人黃玉蜂先生這樣講解李白不去考科舉的原因,“不能”與“不敢”。
一是不能考。李白沒有戶籍,他父親逃歸家鄉後躲到偏僻的山區,李白25歲之後雲遊四方,直到去世也沒回去過,當然不能考,再說他父親是商人,當時商人的後代不許考。
二是不敢考。這是黃玉蜂先生的猜測,雖然李白才華橫溢,聰明絕頂,但是他沒有受過儒家的正統教育。就象現在的應試教育一樣,不經過“正規的訓練”是很難考取的。
杜甫一生考了三次都落榜,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更何況從李杜作品可以看出,杜甫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遠超過李白,李白要考不會比杜甫更幸運。
李白是一個很要面子的人,當然不會出這個醜。
於是,他只好選擇了求人推薦這條路。《李太白全集》裡有很多篇自薦信,先自我飄揚,然後吹捧對方,最後得以如願進京。
(三)性格決定命運
李白能進京,據說不是一人所薦,有人說是道士吳筠,有人說是賀知章,還有人說是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不過不管是誰舉薦,李白朝思暮想的願望終於實現,於是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南稜別兒童入京》)
李白終於得到了玄宗的隆重召見,被封為供奉翰林。他在宮中寫了大量的宮廷詩,最有名的當屬《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檻杆。”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裡也如此讚揚“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然而李白是個散仙,並不願意受任何拘束,他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常常喝得酩酊大醉,要高力士脫靴,要楊國忠研磨,又吐得龍床一塌糊塗。
最可怕是,他把楊貴妃和安祿山的曖昧關係寫到了詩裡,“海燕還秦宮,雙盡入簾櫳,相思不見夢,託夢遼城東。”宮中無小事,這還了得?
玄宗是一個絕頂聰明的明主,他把做學問和搞政治分得很開,並且很有主見,所以他不會聽信所謂的讒言。他是不喜歡李白了,所以才會賜金放還。
縱觀李白張揚的個性,根本就不容於官場。他恃才傲物、自由散漫、漠視與他人的關係,他的放逐是必然。
另外,假如李白能夠適應這束縛自由、死氣沉沉的宮廷,李白就不能稱其為李白,就不會有那個“寂寞身後事,千秋萬世名”的李白,我們也不會讀到他這些神采飛揚、光耀千載的詩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