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柯大夫兒科科普教育
-
2 # 青藏高原豔陽下
我孩子現在兩歲,從新增輔食以後就一直便祕困擾,所以我對孩子的便便問題一直都很敏感。
一般母乳餵養的小月齡寶寶,每天都會拉,有些還一天拉幾次,還有些邊吃邊拉。
30天嬰兒5天不大便,第一步要搞清楚,到底孩子有沒有不舒服。
首先,你要做的就是認真觀察孩子有沒有異常看孩子的精神狀態、食慾、運動之類的有沒有不太好。
如果孩子吃母乳或者奶粉的量都很正常,精神狀態也好,心情也好。也不會有那種拉大便拉不出來難受的表情。摸摸肚子也沒有啥異常,比如硬塊啦,孩子哭鬧之類。
那這種情況下,先不著急去醫院。
因為你的孩子有可能是在攢肚哦
如果孩子有些吃奶啦、精神啦有點異常,或者說你非常焦慮不放心,那這麼小的寶寶還是趕緊去靠譜的正規醫院去看看。
其次,建議每個媽媽都給寶寶建立大便日記養孩子真會件渡劫修仙的事情。前六個月,單純的母乳或者奶粉餵養,孩子的大便還不會有太多問題。
但是後期新增輔食以後,真的各種問題都會出現。
比如,食物過敏啦、大便各種奇怪顏色啦。
還有很折磨人的便祕。
我孩子便祕以來,醫生就建議我給寶寶建立大便日記。
我就是在手機專門建立了一個相簿,記錄寶寶每天大便。
拉了大便就拍照,然後修圖軟體簡單記一下時間,飲食狀況
有了這個東西,孩子肚子不舒服或者大便異常,去看醫生,也可以給醫生提供非常精確的資訊。
而且,自己每天這樣做,就會對孩子的飲食狀況瞭如指掌。等孩子八個月我去上班後,其他帶孩子的人也不會給孩子胡亂吃零食。孩子有點不舒服自己也能第一時間掌握。
這個大便日記網上有很多模板。
但是都很麻煩。目前我覺得我的方法最簡單直觀。
送你個寶寶大便形態圖。
-
3 # 健康之初
其實對於嬰兒來說,家長們要學會分辨“攢肚”和“便祕”的區別。
很多家長會發現,突然在某個階段,寶寶不怎麼拉粑粑了,從一天一次慢慢演變到一星期一次,甚至有的寶寶能堅持半個月。這時候,一個新的名詞“攢肚子”就走進了寶媽寶爸們的視野。那麼,寶寶到底是“攢肚子”還是便祕呢?
什麼是攢肚子?
攢肚子針對的主要是低月齡的寶寶,而且多是母乳餵養的寶寶。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寶寶不排大便,但身體並無不適。
攢肚子一般多在寶寶滿月後,此時身體對食物(主要是母乳)的消化能力提高,致使產生的食物殘渣非常少,不足以刺激直腸引起排便,最終導致的一種常見現象。
攢肚子怎麼辦
寶寶出現“攢肚子”,只要是母乳餵養,大便正常(糊狀),寶寶大便時不痛苦,很順暢,媽媽們就不用過於著急。
根據經驗,可以不做任何處理,也不用多喝水。
但是最新研究提示:此時的母乳量對寶Bora說可能是剛夠或略有不足,因此最好增加母乳餵養量或餵養次數,調整到理想的大便次數,就是每天1~2次。
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證嬰兒期的快速新陳代謝需求,抓住時機培養小寶寶良好的排便習慣,預防便祕的發生。
攢肚子和便祕的區別
便祕是指大便次數和性狀發生了改變。
此時不僅僅是指大便次數減少,更重要的是大便硬結、乾燥且排出困難。
甚至有時會擦傷腸黏膜而伴有血絲,甚至造成肛裂肛痛。
而寶寶們也會有相應的食慾不振、腹脹的情況,且往往左下腹可觸及糞塊,這一點和攢肚截然不同。
如果平時大便比較規律,突然幾天不拉,拉時大便乾燥,很費力,就可以判斷是便祕了。
如果大便呈糊狀,寶寶排便很順暢、不費力、不痛苦,則有可能是攢肚子。
怎麼改善寶寶大便情況?
不論是攢肚子還是便祕,都可以採用下列方式,適當刺激、增加寶寶的排便。
1、訓練寶寶定時大便
訓練孩子定時大便(如每天早、晚大便),讓寶寶很早就形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但寶寶不配合的話,不要勉強,以免寶寶對排便產生牴觸和逆反心理。
2、每天堅持做腹部按摩
(1)用手掌輕輕摩擦寶寶的腹部,以肚臍為中心,由左向右旋轉按摩10次,休息5分鐘,再按摩10次,如此反覆進行3回。
(2)讓寶寶仰臥,抓住寶寶雙腿做屈伸運動,即伸一下屈一下,總共做10次,然後單腿各屈伸10次。這樣做也會幫助寶寶胃腸蠕動,有利於排出大便。
3、適當喝水
可以給寶寶適當喝點水,新增輔食後,也可以給寶寶喝點果水、菜水。一般如果是攢肚子,新增輔食後,就能很好地改善大便情況了。如果是大月齡寶寶,除了多喂水之外,還可適當新增蔬菜泥和水果泥,當然要循序漸進新增,且每次不要同時新增很多種類。
4、增加奶量
如果寶寶大便減少,體重增加不理想,要考慮是否是餵養不足引起。此時,要增加餵養量和餵養次數。如果母乳不足,則要考慮增加配方奶粉餵養,也就是混合餵養。
-
4 # 幼兒教育
寶寶剛出生一個月,有許多習慣沒有養成,特別是對於一個月的小嬰兒,腸胃功能不健全,消化功能不成熟,很多家長反映,寶寶有幾天沒有拉大便了,心焦不安,害怕寶寶憋壞了,但是又不知如何是好,下面為大家解讀一個月寶寶5天沒有大便怎麼辦。
一個月寶寶5天沒有大便怎麼辦
1、順時針按摩肚子。每天都順時針的按摩寶寶的肚子,促進他腸道的蠕動,手法不要太重,只需輕輕的按摩就行,堅持下去,就會起到作用。
2、多喝水。寶寶便祕通常是因為少喝了水,大便乾燥導致的。平時應該多喂寶寶一些水,最好是在兩餐之間喂,這樣才不會影響正常的進食。特別是夏季,天氣炎熱,更應該多喝一些水。
3、母乳媽媽少吃辛辣食物。吃母乳的寶寶便祕和媽媽吃的食物是有關係的,當你寶寶發生便祕的時候,媽媽就要飲食清淡了,免得牽連到了孩子。
一個月寶寶5天沒有大便常見問題
1、五天小孩不大便一直吃能憋壞嗎。孩子的這種情況考慮是便祕了,如果長期不大便的話,對孩子的腸胃是不好的。建議需要給孩子吃健胃消食片治療一下,同時給孩子多喝水,促進消化。平時多給孩子按摩一下腹部,促進腸胃的蠕動。
2、吃母奶的寶寶不大便有問題嗎。純母乳餵養的話,新生兒大便3天不拉,也沒什麼關係,和孩子吃的多少也有關,而且母乳餵養的孩子在1個月有可能會出現攢肚”現象,2—3天一次大便,大便是軟便是正常現象。所以媽媽還要留意寶寶大便的顏色和形狀。
通過以上關於寶寶不拉大便的解決方案,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嬰兒是無憂無慮的,能吃、能喝、能拉、能睡就是福,找出引起寶寶便祕的原因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寶寶是母乳餵養,那媽媽在飲食上要尤為注意,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引起寶寶上火便祕。
-
5 # 不孕科沈文華醫生
家長在日常中就需要多觀察,比如“距離寶寶上次排便間隔了多久、有無排便困難、排便性狀異常、(顏色、質地)、平時有無腹痛、腹脹、嘔吐等、進食有無明顯異常等。
之所以讓家長多注意這些,是因為6個月的寶寶不拉便便,家長總以為孩子可能是便祕了。其實還有可能是寶寶“攢肚”。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下“攢肚”和便祕的區別。
便祕=排便乾結+排便費力。二者缺一不可,便祕是需要治療的。
那什麼是攢肚呢?
1、首先,攢肚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一般無需治療。對於小月齡的寶Bora說,寶寶之前排便都很規律,隨著寶寶消化系統的成熟,食物被儘可能的吸收,所以就導致了食物殘渣變少,排便間隔延長。
2、但是每次排便都是正常的軟便或糊便,排便時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這其實就是大便在寶寶肚子裡停留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就把這種現象叫做“攢肚”。是和寶寶消化功能的增強有關係。
3、如果家長摸到寶寶肚子軟軟的,平時吃喝玩也不受影響,那麼家長等待寶寶下次排便即可,一般正常寶寶的排便為金黃色的糊狀或者膏狀便,只要每次排便都是這樣的,那就是正常的,攢肚可能有3、5天排次便或是8-10天不排便,最長的見過22天才排便的,只要孩子吃的好、玩的好、長的好,家長就不用過於緊張。
4、不建議給寶寶隨意用開塞露或者其他潤腸類的物質,容易導致寶寶排便習慣的改變,而且寶寶目前是正常的攢肚現象,所以不建議用。平時家長可以把手掌搓熱,順時針給寶寶揉揉肚子、醒著時多趴一趴。都是有助於排便的。
所以,如果家長看到孩子肚子不脹不硬,排便很痛快,沒有難受的表情,排出的也都是軟便,那這種情況就是攢肚了,家長們無需太過擔心。
-
6 # 山木君
你好,我是一個八個月寶貝的媽媽
我們家寶貝在兩個月左右也經歷過攢肚,連續七天左右沒有拉粑粑。
什麼是攢肚母乳餵養的寶寶出現的概率比較大,是母乳吸收率的高的一種表現,寶寶2-3天或者4-5天,有的甚至10多天沒有排便,
這個期間家長要注意觀察寶貝
小寶寶照樣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會放屁
等到排便的時候,也沒有痛苦的表情,
待到排便的時候仍為黃金軟便,量不多,
也沒有硬結,這種現象就是攢肚。
發生的時間寶寶攢肚發生在滿月後,持續時間因人而異,有的寶寶持續一兩個月左右,也有的寶寶攢肚現象持續時間比較長。總的來說,寶寶一般在4個月以後,攢肚現象就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的。
家長要怎麼幫助寶寶?雖然寶寶攢肚子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如果護理不當的話,也很容易演變成便祕的。那麼寶寶攢肚子該怎麼做呢?
順時針腹部按摩
可以給寶寶的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這樣可以促進寶寶腸道的蠕動,從而促進排便。
寶寶攢肚子,說明寶寶的消化能力變強了,原來的母乳很快就被消化吸收了,所以可以適當增加母乳餵養的次數,為寶寶提供更多的營養,可以促進寶寶排便。
2.給寶寶做排氣操(有的也稱之為被動操)
可以把寶寶仰臥在床上,抓住嬰兒雙腿做屈伸的被動操,這樣也可以促進寶寶腸道蠕動,也有利於大便的排出。
-
7 # 久隱517
寶寶幾天不拉大便了,很多父母不知所措,不知是不是病了?嚴不嚴重?該如何護理?許多家長也就這個問題向本公眾號提問,現在,由本公眾號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形成本文,詳細介紹嬰幼兒便祕如何判斷、形成原因、如何處理和預防,相信爸爸媽媽看了以後,處理此類問題就會得心應手。
嬰幼兒便祕是一種較常見的症狀,根據引起便祕的不同原因可分兩大類,一類屬功能性便祕,這類便祕較多見,經過飲食、生活作息等的調理可以痊癒。
另一類則是先天性腸道畸形導致的便祕,這種便祕通過一般調理是不能痊癒的,必須經外科手術矯治才可徹底治癒。絕大多數的小兒便祕都屬功能性便祕。
寶寶便祕訊號:
●大便量少、乾燥;
● 大便難於排出,排便時有痛感;
● 腹部脹滿、疼痛;
● 食慾減退。
寶寶是否便祕,不能只依據排便頻率為標準,而是要對寶寶大便的質和量進行總體觀察,並且要看對孩子的健康狀況有無影響。每個孩子各自身體狀況不同,因而每日正常排便次數也有差別。例如,完全食母乳的嬰兒每日排便次數可能較多,用牛奶及其他代乳品餵養的嬰兒則可能每日排便1次或2~3日1次,只要性狀及量均正常,寶寶又無其他不適,就是正常的。
寶寶便祕4原因
造成寶寶便祕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飲食不當
功能性便祕與飲食的關係最為密切。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常見,純母乳餵養的寶寶不易便祕,6月以上的寶寶飲食過細,纖維素攝入不足,對腸壁刺激不夠容易導致便祕;高蛋白攝入過量,容易使腸發酵菌相對減少而影響發酵,進而使大便乾燥緻密;飲食量不足時,由於腸道內殘渣較少,腹肌、腸肌張力不足、蠕動無力,也容易引起便祕。
排便不規律
由於排便時間不規律且缺乏相關訓練,沒有形成排便反射,有時雖有排便的感覺,但由於貪玩或其他事情干擾,寶寶可能會有意識地抑制便意,時間一長,腸內排便反射的敏感度降低,大便堆積於腸內,水分被吸收,大便變得乾燥,因而不易排出,就形成了所謂的習慣性便祕。
先天性生理及解剖缺陷
有些寶寶出現便祕是由於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如腸狹窄、腸梗阻、直腸或肛門狹窄、幽門痙攣、先天性幽門狹窄、先天性巨結腸等均可引起便祕。
精神因素
另外,有一些精神上的刺激因素也可引起寶寶出現便祕現象,如生活環境的改變,或者因肛周病變(如肛裂)引起排便疼痛而使孩子懼怕排便,這些都可能導致寶寶出現短期的便祕。
便祕了怎麼辦
寶寶出現便祕後,解出的大便又乾又硬,乾硬的糞便刺激肛門會產生疼痛和不適感,寶寶懼怕解大便而不敢用力排便,大便總不能排出,便祕也就會越嚴重,大便長時間存留在體內還會使毒素淤積體內,影響正常的新陳代謝,從而產生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那麼,如何儘快讓便祕寶寶積存的大便排出體外呢?
按摩法
手掌向下,平放在寶寶臍部,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推揉。這不僅可以加快寶寶腸道蠕動進而促進排便,並且有助於消化。
開塞露法
將開塞露的尖端封口剪開,管口處如有毛刺一定要修光滑,並先擠出少許藥液滑潤管口,以免刺傷寶寶肛門。讓寶寶側臥,將開塞露管口插入其肛門,輕輕擠壓塑料囊使藥液射入肛門內,用量5-10ml,而後拔出開塞露空殼,在寶寶肛門處夾一塊乾淨的紙巾,以免液體溢位弄髒衣服或床單。同時囑咐寶寶要儘量等到不能忍受的時候再排便,以使藥液充分發揮刺激腸道蠕動、軟化大便的作用,達到最佳通便效果,嬰兒則用手捏住其屁股約數分鐘再鬆手,讓其自行排便。
甘栓法
將手洗乾淨,然後將圓錐形甘油栓的包裝紙開啟,緩緩塞入寶寶肛門,而後輕輕按壓肛門,儘量多待片刻,以使甘油栓充分融化後再排便。
肥皂條法
洗淨雙手,將肥皂削成長約3釐米、鉛筆粗細的圓錐形肥皂條,先用少許水將肥皂條潤溼後再緩緩插入寶寶肛門內。同樣儘量讓肥皂條在肛門內多停留一段時間,以達到充分刺激暢道蠕動的作用。
如果以上方法均不奏效,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就診,檢查是否是由於其他疾病而引起便祕。
如何預防便祕
以上方法不宜長期使用,否則,孩子會產生依賴。應對小兒便祕的根本方法還是要防患於未然,也就是說,預防便祕很重要。父母應該注意從調理寶寶飲食、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保證適當活動量這幾個方面入手。
均衡膳食
出生6月內的嬰兒提倡純母乳餵養,不必額外新增輔食,母乳不足或新增配方奶或配方奶餵養為主的嬰兒,建議適當喂些溫開水,出生6月以上嬰兒可開始添喂固態輔食,寶寶的飲食一定要均衡,不能偏食,五穀雜糧以及各種水果蔬菜都應該均衡攝入,小寶寶則可以吃一些果泥(蘋果泥、芭蕉泥等)、菜泥,或喝些果蔬汁,以增加腸道內的纖維素,促進胃腸蠕動,通暢排便。
定時排便
訓練寶寶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一般來說,寶寶3個月左右,父母就可以幫助他逐漸形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了。從3個月開始,每天早晨餵奶後,父母就可以幫助寶寶定時坐盆注意室內溫度以及便盆的舒適度,以使寶寶對坐盆不產生厭煩或不適感。也可把便,每天1~2次,每次把便時間不宜過長,掌握數分鐘內為好,把便時間點選擇應在平時排便時間、早上或臨睡前某個時間,配合大人口中同時發出某種諸如“噓”“噓”等聲音,形成條件輻射,但有人反對把便,認為影響髖關節發育等,目前無確切依據。
保證活動量
運動量不夠有時也容易導致排便不暢。因此,要保證寶寶每日有一定的活動量。 腹部按摩 對於還不能獨立行走、爬行的小寶寶,父母要多抱抱他,或適當揉揉他的小肚子,而不要長時間把寶寶獨自放在搖籃裡。
適合便祕寶寶的口服藥
適合嬰幼兒服用的治療便祕的口服藥有媽咪愛、整腸生、金雙岐片、四磨湯口服液等。具體用藥及用量請遵醫囑。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
8 # 吃熱狗早教育兒
新生兒5天不大便只放屁怎麼辦
寶寶5天不拉大便只放屁很有可能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對年幼的寶Bora說,主要是以母乳餵養為主,而寶寶所食用的母乳裡面絕大多數都是水分,而且寶寶的胃容量比較小,每天所食用的母乳量也比較少,因此母乳在攝入到寶寶的體內之後很有可能都被寶寶的腸胃所吸收,因此寶寶就會出現好幾天不拉大便的情況。
而且寶寶在食用母乳的時候可能會吞入一定量的空氣,因此就會通過放屁的方式將體內多餘的空氣排出來,從而出現不拉大便只放屁的情況,只要在這個過程中,寶寶的小便情況正常,那麼家長們就不需要太過擔憂,更加不需要用特殊的方法來進行治療處理。
如何幫助新生兒排除積存的大便
1、按摩法
手掌向下,平放在寶寶臍部,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推揉。這不僅可以加快寶寶腸道蠕動進而促進排便,並且有助於消化。
2、開塞露法
將開塞露的尖端封口剪開,管口處如有毛刺一定要修光滑,並先擠出少許藥液滑潤管口,以免刺傷寶寶肛門。讓寶寶側臥,將開塞露管口插入其肛門,輕輕擠壓塑料囊使藥液射入肛門內,而後拔出開塞露空殼,在寶寶肛門處夾一塊乾淨的紙巾,以免液體溢位弄髒衣服或床單。
3、甘油栓法
4、肥皂條法
洗淨雙手,將肥皂削成長約3釐米、鉛筆粗細的圓錐形肥皂條,先用少許水將肥皂條潤溼後再緩緩插入寶寶肛門內。同樣儘量讓肥皂條在肛門內多停留一段時間,以達到充分刺激暢道蠕動的作用。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9 # 小林子啦啦啦
最近,有寶媽跟家家反映,說四個月純母乳寶寶,5天不拉大便,怎麼都拉不出來,急得差點用開塞露,跑了一趟醫院,醫生告訴她是寶寶攢肚了,沒關係,這才放下心來。
其實,這樣的事件不少,家家看到有些寶寶甚至7天、8天、12天……這麼長時間不拉大便,很多家長都急壞了。寶寶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到底什麼是攢肚?什麼是便祕啊?要緊嗎?這麼長時間不拉需要家長做哪些來幫助寶寶拉便便呢?
寶寶便便不正常,家家帶你先了解一些攢肚和便祕的區別!
【攢肚】
發生時間:一般常見於4-6個月
大便性狀:黃色軟便
寶寶排便時的狀態:一般無痛苦、不哭鬧、但排便時間間隔長,比如超過5天,會伴有哭鬧。
是否伴有腹痛腹脹:一般無
是否需要就醫用藥:通常不需要
【便祕】
發生時間: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6月齡後更常見
大便性狀:乾結
寶寶排便時的狀態:排便困難、常伴有哭鬧、甚至出現排便後肛門撕裂,較大月齡寶寶,可能出現排便恐懼
是否伴有腹痛腹脹:極有可能伴有腹痛腹脹
是否需要就醫用藥:必要時需要兒科就診,服藥幫助改善大便情況
如果懷疑寶寶便祕了,家家請你嚴格觀察一下寶寶是否有以下症狀:
1.新生兒,大便質硬且每天少於一次(一些純母乳餵養的除外);
2.大一點的寶寶,大便質硬,3~4 天才出現一次排便;
3.無論什麼年紀的孩子,出現大便體積大、又乾又硬,排便艱難、費力,伴有腹痛;
4.在一次量比較大的排便後,很短的時間腹痛減輕;
5.大便表面或內部有血。
如果寶寶有上述情況,可能出現了便祕,必要時應就醫。
簡單來說,攢肚和便祕的主要區別不在於排便間隔時間的長短,而是寶寶是否有大便乾結,以及寶寶是否排便困難。
當然,如果兩種情況都不符合,寶寶只是短時間排便次數減少,便便也正常,家家請各位媽媽們不需要擔心啦。而且,寶寶攢肚了,媽媽也不用太擔心,攢肚一般不需要治療。
寶寶攢肚千萬別喂藥和過度使用開塞露
冒號小姐:寶寶從兩三天沒拉臭臭開始,公公天天喊我喂四磨湯,本不想喂藥的我從一開始的堅持到我都要動搖了。
家家想說:
兩三天沒拉臭臭真的不用太著急,再觀察看看,千萬別瞎喂藥或用偏方,尤其是所謂的四磨湯等。
寶寶如果只是攢肚,真的沒必要用開塞露,家長再觀察看看。
不過,寶寶便祕,家長就要採取措施啦,如果寶寶好幾天還沒拉大便,只是攢肚,家長也要適當干涉一下,讓寶寶養成正常排便的好習慣。
寶寶長時間攢肚或便祕,怎麼辦?
如果寶寶真的便祕了,彆著急,針對不同階段的寶寶,採取對應措施就可以。
1. 純母乳餵養或奶粉餵養的寶寶 (0~6個月)
母乳中的水份含量高,純母乳餵養的寶寶一般很少出現便祕。餵母乳的媽媽,調整一下飲食,多吃點油脂類,促進排便。蔬菜、水果、粗糧都吃,營養均衡,更健康。白天可以給寶寶適當喂點水喝,兩頓奶中間,洗完澡,晒完日光浴,寶寶睡長覺後都可以每次補5-10毫升的溫開水。家家建議用小勺喂更好,也有利於達到寶寶口腔的衛生清潔。
奶粉餵養,家家建議兩頓奶中間喂一次水,5-10毫升,根據寶寶月齡適當增加。
如果不能改善,家家請你諮詢兒科醫生,是否需要治療,不要擅自給寶寶服藥或用偏方。
2.順時針按摩寶貝腹部
讓寶貝躺在床上,家長四指併攏在寶貝肚臍上順時針按摩。每次按摩15分鐘,每天晚上做1次,我們在按摩前可以在手心滴幾滴橄欖油或者撫觸油把手心搓熱了。也可以隔著寶寶薄薄的內衣進行按摩,注意大人的手不要涼。
家家想說
這個方法很健康、又有效,甚至按摩後就能讓寶寶拉下便便,所以說是緩解便祕最好用的一招。
3.雙腿屈伸或蹬自行車動作
首先讓寶寶仰臥,先幫助寶寶做單腿屈伸運動,就是把寶寶的腿伸直然後再屈起來,共10次,兩側輪流來做,然後再做雙腿屈伸10次。
這樣做會促進寶寶腸蠕動,有利於大便排出。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寶寶吃完奶半個小時到一小時後進行,否則容易溢奶。
4.增加脂肪和膳食纖維的攝入
已經新增輔食的寶寶(6個月以上)
治便祕還是先從飲食入手,保證足夠的水份攝入,適當增加脂肪和膳食纖維的攝入,適當攝入肉類,有便祕現象的小月齡寶寶的輔食可以適當偏向菜泥、果泥類。
寶寶能吃一些新鮮蔬果後,家月嫂建議可以每天多吃一些蔬菜瓜果。水果中,西梅、牛油果、梨的膳食纖維含量比較高。
蔬菜中,西蘭花、豌豆、煮熟的扁豆,也是幫助通便的好幫手,大齡便祕寶寶可以適當多吃。
5.香蕉並不是通便的好食材
注意:香蕉並不算膳食纖維含量高的水果,通便的效果並不好。
生香蕉吃起來澀澀的,裡面有比較多的「鞣酸」。這種物質能減少胃腸蠕動,寶寶吃多了,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可能加重便祕。
當然,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搭配著給孩子吃就行,每天也不要吃太多。
比如每天吃一個牛油果,加半杯西梅,之後 1~2 天,家家請你觀察孩子大便,如果變成軟便了,就繼續這麼吃,如果還是硬的,就再加點量,如果已經稀了,就要減量啦。
6.保證寶寶足夠的活動量
如果寶寶還不能下地玩耍,家家建議你可以通過被動操、被動翻身,幫助促進寶寶腸胃蠕動。
鼓勵孩子多趴、多爬,多下地走,也可以輕微地跑跑跳跳。
適當運動的標準是:孩子不會覺得疲勞,休息一晚第二天精力充沛。
7.補充適量益生元
-
10 # 巨集圖寶寶起名
寶寶起名字一定要“男女有別”!男孩要大氣,女孩要溫柔。很多人給寶寶起名字都是一把抓,不分男女, 那樣是非常不嚴謹的,林巨集圖起名老師認為給寶寶起名字要分男女,下面是男女起名的不同點。
一、選字不同
男孩子給人的感覺是Sunny、勇敢、堅強,充滿陽剛氣質的,所以一般在給男寶寶起名字的時候,最好選擇一些帶有陽剛氣息的字,比如勇、偉、剛、陽、強、峰、濤、盛、勝、海等字,這些字都能給人一種陽剛的感覺,很適合男寶寶起名。而女孩給人的感覺是溫柔嫻靜、優雅大方的,所以給女寶寶起名則要用那些能體現女孩溫柔、文靜、優雅的字,比如柔、雅、婉、蕙、倩、莉、靜等,這些字給人一種柔美之感,能彰顯女性的氣質。
二、含義不同
不同的字組合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含義,名字的含義越好,對孩子的幫助就會越大。男寶寶名字的含義可以突顯對男寶寶未來的一種期望,可以起棟樑、永輝、建國、偉業或浩然等名字;給女寶寶起名的含義可以突顯女孩那種柔美氣質或者溫柔性格的名字,比如嫻靜、靜淑等名字。
三、發音不同
不同的字發音不同,給男寶寶起名字,應該選擇那些響亮、強硬一點的字,而比較響亮、強硬的音調都是第二聲或者第四聲。至於女寶寶,一般發音都是要溫婉柔和一些,最好是第一聲或第三聲,不同音調給人的感覺都會不一樣,讀音好聽好記的名字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覆列表
寶寶排便超時間常見問題:
1、出生後不久久出現排便延遲,越早出現排便困難往往可能是病理性問題,常見有先天性巨結腸,甲狀腺功能低下,肛門狹窄肛門閉鎖等等問題,但是往往會伴隨嘔吐,腹脹等伴隨症狀。
2、功能性排便延遲,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攢肚”,其實這個診斷在醫學上是沒有這個診斷,說的人多了,也成為一個大家俗稱診斷,這個問題常常表現:寶寶往往為嬰兒,大便超過常見排便時間,但是到了一定時間,自己能夠排除,沒有大便乾硬表現。沒有腹脹和寶寶不適,吃奶睡覺正常。
3、功能性便祕,除了排便時間超時,每個星期少於2次,往往伴有大便乾硬,寶寶排便困難哭吵等表現,持續時間大於1個月以上。
如果寶寶剛滿月5天不排便怎麼辦?1、如果寶寶沒有哭吵,嘔吐腹脹等症狀,吃奶正常,建議先觀察幾天,看看到時間大便是否自己能排出來,如果能排出,大便有不幹硬,就是屬於:“攢肚”,不要特別處理。
2、如果超過2個星期還不能排出,有腹脹,建議先空開塞露通一次大便看看,大便是否乾硬。
3、適當口服點益生菌,可能會改善排便時間長的問題。
4、如果反覆排便時間長,不能自己排出,建議做個結腸造影,甲狀腺功能等檢查,排除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和先天性巨結腸問題。尤其伴有腹脹症狀明顯。
寶寶一時排便時間延長,不用太緊張,大多數為生理性因素,如果排便時間超時間,同時伴有嘔吐,哭吵,腹脹明顯要及時找兒科醫生檢查,明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