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三哥喂

    你提到的應該是彈匣,而不是彈夾,一字之差,完全是不同的兩樣裝備。

    首先是成本問題,彈匣的造價遠遠超過大家的認知,特別是裡面的彈簧,是特種鋼製造的,要求彈性均衡,壓彈時,少了不鬆,多了不緊,實實在在的好東西啊。

    如果所有戰士隨意丟棄彈匣,會大大增加後勤壓力,增加戰鬥成本。

    第二、隨意丟棄彈匣,會造成彈藥補充上的困難。現在的武器都是自動武器,使用彈匣補充彈藥十分的便利,如果彈匣不足,會影響火力持續性和戰術應用。

    第三、相比之下,彈夾基本上就是個鐵片子,所以重要性不如彈匣,但在攜行彈藥的時候,用彈夾攜帶比彈包,散裝的彈藥都便捷,在配合自動自動裝填器的時候,可以利用彈夾為彈匣更加快速的裝彈。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是儘量儲存幾個吧。

    在實際戰鬥中,正規軍和特種部隊都要求回收彈夾,為此還專門設計了快速回收袋(雜物袋)如果實在來不及,在打掃戰場的時候也要盡力回收。

  • 2 # 遊戲人超超

    很多人認為題目中的表述有歧義,關鍵在於彈夾和彈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功能上來說:彈夾是為槍械彈倉(或彈匣)快速裝填子彈的工具,彈匣則是槍械供彈裝置。由於槍械技術和戰場環境的變化,如今的彈匣已基本取代了彈夾的作用。

    彈夾也有很多種類,根據彈夾在裝填時是否隨彈一起裝進彈倉,可將彈夾分為漏夾和橋夾兩種。其中橋夾就是方便裝彈的工具,而漏夾則類似儲彈供彈的彈匣,對早期的非自動步槍而言,漏夾要比橋夾重要得多。

    19世界末期,單發步槍已不適應戰場要求,為了增加槍械儲彈量,逐步演化出了步槍彈倉。為了方便為彈倉裝彈,人們又設計了彈夾這種工具。最早的彈夾是曼利夏M1886步槍裝彈使用的5發彈夾,它和子彈一起裝進彈倉,被稱之為“漏夾”。

    使用漏夾的步槍,子彈無法單獨裝進彈倉定位,必須隨漏夾一起裝填。最後一發子彈上膛或擊發後,漏夾就會自動丟擲。可見,這種漏夾同今天的彈匣一樣,兼具儲彈、供彈功能,如果僅有子彈沒有漏夾,那麼手中的槍械就如同廢物一樣了!您說這樣的彈夾能夠全部丟棄嗎?當然,這種使用漏夾的槍械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

    橋夾的出現要晚一些,儘管看起來不過是一條槽形金屬條,但應用卻比漏夾廣泛得多,而且至今仍然活躍在各國軍隊。橋夾對於槍械只是輔助裝彈的作用,早期的橋夾用於把多發子彈一次性壓進彈倉,隨後就可以抽掉。使用橋夾的槍械,也可以不用橋夾,直接將單發子彈逐顆壓入彈倉,不過裝彈效率就要差一些。這樣的彈夾在戰場上丟了也就丟了吧!

    隨著自動步槍的出現,原有固定在步槍上的彈倉演化為可以自由卸下的彈匣,因此橋夾的作用也隨之轉變為向彈匣快速裝彈。

    彈匣主要用於衝鋒槍或者自動步槍,對於戰場作戰而言,彈匣對於自動步槍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存彈和供彈,更關鍵的是提高反應速度和作戰效率。

    彈匣通常可以容納20~30發子彈,直接插在步槍的進彈口即可使用,彈匣內的彈簧能夠推動子彈向槍膛供彈。通常情況下,需要士兵手動將子彈一顆一顆壓進彈匣,在戰鬥激烈的狀況下裝彈,是非常危險的。

    為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攜帶更多的滿裝彈匣,方便隨時更換,根據戰鬥任務形勢不同,各國通常每人攜帶4~8個彈匣;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裝彈速度,最簡便的快速裝彈方式就是將預裝子彈的橋夾通過介面固定到彈匣上,然後把子彈壓進彈匣即可。

    目前,各國基於方便戰場裝彈的需要,多數已採用預裝橋夾的方式供應彈藥,通常俄羅斯AK系列的橋夾為15發,北約槍械的橋夾為10發,中國95式自動步槍的橋夾也為10發裝。在這種方式下,士兵可以在基地開啟子彈和橋夾預裝完成的彈藥箱,直接為彈匣補充子彈,然後在戰場上使用彈匣。

    至於類似奧地利AUG步槍使用的預裝彈匣,則因為成本和可靠性問題,沒有大規模推廣。

    綜上所述,可見以下結論:第一,即便在二戰期間的戰場上,用過的漏夾和橋夾也不會被隨意丟棄,因為多數國家的槍彈供應仍然是散裝彈,需要漏夾才能裝彈射擊,需要橋夾實現快速裝彈。第二,對於自動步槍而言,彈匣既是槍械的必要配件,也是彈藥的堅固容器,基於製造成本、彈藥供應、戰鬥環境等關鍵因素,用過彈匣通常也不會被隨意丟棄。至於橋夾,依然是現代自動步槍的好夥伴!

  • 3 # 歷史深度揭祕

    彈夾也好彈匣也罷,一個是輔助裝彈,一個是提高是提高射擊效率的配件,扔掉都會給自己和戰友不必要傷亡,碰到硬仗,這時候補給彈夾和彈匣沒上來,特別是彈匣,手裡有備用子彈怎麼搞,一粒一粒壓進去,有的槍是不是還得拆開才能這樣裝。快速裝彈是有技巧的,在關鍵時刻就用得著,很實用,現在將我這個個多年壓彈技巧彈分享給大家:當彈夾沒子彈,迅速抬起左臂,左手食指同時向上抬大概兩釐米,迅速向下按“R”鍵,這是技巧性。彈夾更換速度取決於你使用的是否是“快速擴容彈夾”。

    憑我許久單兵作戰經驗分享給大家,彈夾分三大類,有步槍彈夾,衝鋒槍彈夾,狙擊槍彈夾,這三種裡面又分三個種類,快速彈夾,擴容彈夾,快速擴容彈夾。作戰中如果子彈打完,可以迅速按下R鍵快速換彈。按完之後彈夾一般都是扔掉了,很少遇到攥在手裡不扔彈夾的情況,除非網速不好掉線以外,正常作戰玩家一般攜帶5-7個彈夾。現在戰陣打的就是後勤,也就是物資,你覺得一場戰爭幾百億都花下來了,還會在乎幾個彈夾嗎?我軍進攻敵人陣地,你覺得陣地重要還是彈夾重要。所以這個彈夾能不能丟掉要看實際情況來決定。特種部隊在敵後執行任務,根本沒補給,他拿彈夾來幹嘛,增加負重嗎?

    二十多年前我是中越邊境防禦部隊中的一名軍械員,單兵裝備中,鋼盔、跨包、水壺、腰帶、彈袋彈匣、槍支等,在我們士兵的受訓意識中,不會丟棄任何一件裝備,彈袋裡的四個彈匣與手中槍支彈藥更是重中之重,視為生命,平常訓練就有取彈匣換彈匣的內容,彈匣從彈袋中取出和插入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怎麼會想著將它丟棄?肯定是電影看多了,說什麼戰場爭分奪秒突突突沒時間顧彈匣……真那樣的話你150發子彈速射會分分鐘打光,我雖沒機會上戰場實戰,但知道有集體、有班組戰友可以相互依賴,根本不會有情拿丟彈匣的想法,當年我們的彈袋就是我們士兵的防彈衣……

    現在部隊裝備的都是自動步槍,在戰場情況攜帶的子彈一般也就是一二個基數,並且一般都是攜帶滿彈彈夾,在戰鬥中換彈夾肯定不會把空彈夾再放回背囊的,因為根本就沒有時間,還有空彈夾還會在混亂中拿錯,因此現在的戰鬥中條令沒有要求一定要回收彈夾,就目前的戰場補給情況下,一個基數的子彈打完戰鬥還沒有結束,肯定要及時補給的 ,因為戰場情況下戰士所有的戰術動作絕不會輕易的耽誤每一秒,往往這一秒可能就是生命,不過戰鬥結束後的打掃戰場彈夾肯定不會落下的。我當兵的時候是56衝鋒槍有五個彈夾150發子彈,現在都是小口徑步槍子彈會多些,但都是滿彈夾形式的,因此戰術條令是一致的。

    快速裝彈是有技巧的,在關鍵時刻就用得著,很實用,現在將我這個個多年壓彈技巧彈分享給大家:當彈夾沒子彈,迅速抬起左臂,左手食指同時向上抬大概兩釐米,迅速向下按“R”鍵,這是技巧性。彈夾更換速度取決於你使用的是否是“快速擴容彈夾”。

  • 4 # 塹壕中的大遊民

    彈夾沒什麼重要的,因為彈夾在現代戰爭中根本就是一次性用品!

    為什麼?因為彈夾長這樣:

    左為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8發漏夾,右為M43訓練彈標準10發橋夾。它們都是所謂的彈夾。在M1加蘭德步槍和SKS/56式半自動步槍裝填時,射手需要手動將彈夾插入槍機。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裝填後,在打空子彈才會將彈夾彈出。但SKS/56式半自動步槍在把步槍彈壓入彈倉後,再次拉動槍栓,就會使彈夾彈出。

    一般情況下,這些彈夾都是一次性用品。為什麼?因為它造價過於低廉,M43步槍彈的10發橋夾就只是一塊經過加工的廉價金屬片。戰場上也許根本不會有人去回收這些金屬片,因此彈夾是一次性物品。而題目中的“彈夾”,也許指的是現代使用的最為廣泛的供彈具“彈匣(念xiá)”。

    而彈匣其實也並不是那麼神祕。美軍在越戰時期使用的M16步槍配備的還是20發直彈匣,這種鋁合金制彈匣造價在當時僅值6美元。美軍計劃將其列為一次性用品,因為在戰爭中,士兵往往需要一直移動(陣地戰除外)。在更換彈匣後,很難有機會將彈匣再完整地塞回彈匣包。

    但是美軍最終還是放棄了把這玩意當成一次性用品的“企圖”。在實戰中,士兵雖然把一個又一個的彈匣丟棄,減輕了自身的負荷,但問題也會接踵而至:士兵們會發現隨著彈匣的丟棄,他們身上的散裝子彈也就再沒有什麼用。 如果補給不太到位,忘記補發彈匣,怎麼辦?靠著身上那幾個彈匣和戰鬥間隙再裝填度日嗎?

    現代自動步槍的彈匣一般長這樣:帶有一點弧度,直接插入槍身。也是因為“插入槍身供彈”這一特性,導致彈匣在戰鬥中的價值極高:作為現代步槍的主流供彈具,一旦在戰鬥中消耗殆盡怎麼辦?怎麼給槍械供彈?難道要射手把子彈一顆一顆地塞進槍膛?

    這位馬潤屁股上的就是彈匣回收袋,換下的彈匣可以直接丟裡面

    所以除非特殊情況,彈匣是萬萬不能丟的。即便美軍也習慣一次行動中攜帶十多個彈匣,實際上也不可能會隨意丟棄任何一個彈匣。為此,他們還專門採購直接通過MOLLE系統掛在腰封或是戰術背心上的彈匣回收袋,方便彈匣的回收。雖然說一個彈匣的造價對於現代戰爭來說根本就算不上什麼,但是對於士兵接下來的戰鬥中,還是很有用的。

  • 5 # 戰鬥機解說家

    (這個才是彈夾,左邊是漏夾,右邊是橋夾)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彈夾和彈匣這兩種不同的東西,彈夾是容彈具,彈匣也是容彈具,這兩種東西在戰時都不應該在裝完子彈後或打光子彈後拋棄。

    彈夾,顧名思義,像一個夾子夾住子彈,彈夾主要運用在一戰和二戰,分為橋夾和漏夾,橋夾一般為五發,比方說大家熟知的毛瑟Kar98k的爺爺,也就是毛瑟1898步槍(Gewehr1898),後續的毛瑟M1924標準型步槍等都是五發橋夾,橋夾的作用就是將子彈五發一組裝在橋夾上面,方便士兵裝彈時快速裝進步槍的彈倉內。

    加蘭德步槍以及義大利的卡爾卡諾M1891步槍,都是採取漏夾,裝彈時整個漏夾直接塞進彈倉,至於如何把漏夾的夾子取出,這個不用擔心,加蘭德大家都知道,是八發打完會有“叮”的一聲,這就是漏夾被彈出的聲音,而曼利夏和卡爾卡諾則是打完第四發(卡爾卡諾則為第五發)之後再裝第五發(卡爾卡諾為第六發)之後將漏夾從彈倉的下面彈出去。

    而彈匣就不用我介紹了,玩射擊遊戲的時候基本上都能看到現代的栓動武器,半自動武器或者自動武器大部分都是裝的彈匣,彈匣的容量不一,有15發,20發,25發,30發,50發,100發等,中間還有多種擴容的彈匣,例如40發這類。

    下面來說說為什麼不能丟掉彈夾或者彈匣。彈夾和彈匣我已經說過,是一種容彈具,裝子彈用的,戰場上你如果打完一個彈匣丟一個,彈夾裝完一個丟一個,那麼你在得到彈藥支援時候怎麼把子彈裝在身上,要知道一般彈藥補給是不會直接給彈匣的,而是盒裝的子彈,需要自己把子彈壓進容彈具,所以彈匣和彈夾根本不可能丟,多一個彈匣的備彈,在戰場上就會多一絲生存下去的希望。

  • 6 # 像夢一樣自由2627

    咱們在看電視或電影時,常常會看到的場景:在硝煙洋溢的戰場上,兵士們一直地射擊,一直地打光槍彈,從而也須要一直地改換彈夾,這些空了的彈夾被順手拋棄在地上。這應該只是為了達到影視劇的效果。但現實戰役中,是不可能這樣做的,每個兵士的身上都背有槍支彈藥,他們不能隨身攜帶大量的彈夾,所以彈夾也不會浪費太多。

    還有一種就是彈匣,彈匣就不同了,在當下,大多數武器都是用彈匣儲存子彈的,即彈匣就是槍的一個部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意義較大。作為槍的一部分,加上彈匣製造成本比較高,大多數士兵在用完它之後都會保留下來,再次使用,而且,現在有很多複合材料製造的特殊彈匣,成本更高,就更不允許丟棄了。所以,彈匣在子彈打完後是需要回收使用的,最好不丟棄。

    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彈匣也是可以丟棄的,比如緊急撤退、需要極致負重或者是為了儲存體力,畢竟這東西也有重量。但在現實中,很少有這樣做的,還有很多國家,軍隊規定必須要保留空彈匣迴圈使用,比如中國,畢竟彈夾都是鋼鐵做的,隨意丟棄是對國防資源的一種極大浪費。

  • 7 # 老霍家那小勇

    其實原因特別簡單,因為士兵可以很方便的得到彈藥的補給,但是,卻不一定能得到彈匣!

    因為彈藥都是成箱的,然後用油紙包起來,防止受潮,士兵在補給點時,經常只有子彈配發,再幸福一點,子彈有橋夾,直接壓進彈匣就行了,但是沒有彈匣!

    另外,許多士兵也會隨身帶一些散裝彈藥,在休整的時候,把散裝子彈壓進彈匣裡。

    隨手扔了,自己就沒得用了!

    有人說,多帶彈匣不就完了麼,多出來的彈匣,裝哪裡呢?長途跋涉的時候,多100克,都是很費力的!

    還有人說,為了省時間,先扔地上,打完仗再回來撿不行嗎?第一,誰能記得住兵荒馬亂的時候彈匣扔到哪裡去了呢?第二,現代戰爭,雙方都比較方便召喚火力支援,打完了不趕緊轉移,多一分鐘,都有可能遭遇敵軍炮火或者戰機的火力打擊,如果我是指揮官,除非極為重要的東西,不然絕對不會冒著團滅的危險回去找東西!第三,有人說,把彈匣放回去,太花時間。其實,也就多花5秒時間,而且小隊之間,換彈匣是有掩護的,換彈匣也一定在掩體後面換,也就沒有多大影響。

  • 8 # 軍武資料庫

    能丟掉啊,誰留著那破玩意啊!

    先看圖,這五枚子彈是裝在彈夾(stripper clip)上的。

    裝彈的時候這樣操作:

    看,是不是順手就丟掉了?

    彈夾是一個快速裝彈的輔助工具,如果沒有彈夾的話,那麼一把子彈是不能一下子塞到彈倉裡面去的。

    有了彈夾的版主,射手可以快速的將多枚子彈迅速裝到槍裡面,子彈裝入後彈夾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同時這東西20美元100個,沒多少錢的,就是一個低價易耗品。丟掉不可惜。

    另外還有一些槍類似於加蘭德,將彈夾可以放到槍裡面。

    在打空子彈後就直接叮的一下彈出去了,再追過去撿有點危險啊。

    所以說大部分士兵在戰鬥的時候是沒有留彈夾的習慣的。

    但對於彈匣(magazine)則不同軍隊要求都不一樣,美國是不強制要求回收的。英國是要求必須回收的。澳洲甚至給士兵配備了專門裝空彈匣的袋子

    所以,沒有為什麼,全憑各自的軍隊如何規定了。但激烈戰鬥中,回收彈匣的時間往往會導致士兵收到致命的傷害。各國實際掌握的還是很靈活的。

    例如這名士兵,也帶著彈匣包了,但空彈匣就扔到地上,並沒有放回包中啊!

  • 9 # 華海影視工作室

    有經驗的老兵,在戰場上是不會隨便丟棄彈夾的,這既是前人總結的經驗,也是必須遵守的戰場規則。

    一、多一個彈夾,就多30發子彈。

    打仗時,並不像平常訓練一樣,子彈、子彈夾隨要隨有,子彈也是補給兵一箱箱送到前線的。戰前發給每人約200發左右。中間再根據消耗情況進行補給。

    如果打完一個彈夾,你就彈夾扔了,很快六七個彈夾就被你扔得剩一個了。下波,補給兵給你送來200發子彈,你有能耐把200發子彈都裝進一個彈夾?

    戰機是稍縱即逝的,少一分鐘裝子彈的時間,你就為勝利多贏得了一分鐘。

    二、戰場紀律有規定不允許扔彈夾。

    戰場紀律都是用血淋淋的教訓寫成的。別人七個彈夾,你就一個彈夾,你打完在裝子彈的時候,別人還得掩護你。如果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戰友犧牲,你會被其他戰友揍死的。

    三、子彈帶裝滿彈夾也是防彈衣。

    胸前子彈袋裝六個子彈夾,同時也起了防彈衣的作用。關鍵時刻,救你一命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你都扔了,那胸前就沒有這但屏障了。

    四、哪個國家都不富裕。

    打仗本來就是個燒錢的行為,子彈已經很燒錢了,如果每個士兵打完子彈都把彈夾扔了,那這場仗打到最後是必輸無疑。打仗也是打資源、打經濟啊。

    五、防止給敵人留下更多資源。

    彈夾也是一種戰爭資源,每個人都給敵人留下一個彈夾,過不了幾天,敵人就能用戰場上的戰利品武裝一個連、甚至一個營。這不是自己給自己知道麻煩嗎?

  • 10 # 危笑刺容

    由於萬惡的預算限制通常士兵是不能隨便丟彈匣的。但印象中也有某國的AUG是以彈匣當子彈包裝的,供應的就是裝滿的彈匣打光了也不回收,當然也有個人回收使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和歷史上的張飛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