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誰是誰的菜
-
2 # 糊了個逗
眾所周知,在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歷史中,三國一代名將張飛是一個被塑造成威武卻是魯莽,嫉惡如仇正義感十足的粗人、莽夫的形象,而這些形象隨著小說以及話劇的流傳開來,漸漸的在人心中根深蒂固,讓人一談起張飛就會聯想到這樣的一個直爽大漢的形象。
然而真正歷史上的張飛真的是這樣的一個形象嗎?其實在我看來並非如此,張飛的形象與小說中的描述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入,陳壽曾在《三國志》中有記載:"飛雄壯威武,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真實歷史中的張飛其實比起小說中所描寫的魯莽形象要更加的細膩以及足智多謀。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歷史中的張飛,張飛乃是涿郡人,字益德,,其年少之時便練文習武,年僅十三,便練就了一身不俗的武藝,並且通過讀書識字懂道理,產生了對當今世道不公的不滿,因此立志除惡來平定天下還給天下百姓一個太平盛世。而幸運的是他的理想並不是無法實現的妄想,東漢末年間,朝廷已經逐漸無力控制壓制各地,遂而天下大亂,各方勢力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群雄逐鹿,而這樣一個混亂的年代給了有著不俗武力的張飛一個很好的舞臺。
於光和七年的二月,黃巾起義爆發,各地紛紛大亂,劉備與張飛關羽結為兄弟,遂而張飛隨其兄弟一起討伐黃巾軍,來平定叛亂,而在個個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張飛與其兄弟關羽被人冠上萬人之敵的稱號,可謂是威武一時,而其大兄劉備也是皇叔,其禮賢下士的特點,也使得張飛對其尊重萬分。而這種追隨也突顯了張飛眼光的獨到之處。
而至此張飛開始了他對劉備的長期追隨,這長期的追隨經歷之多,可謂是艱辛萬苦,然而在這長達三十八年的追隨時間裡,張飛的忠心也可謂是日月可鑑。例如在劉備喪師失地,經歷挫敗,可謂是最狼狽無立錐之地的時候。
那時名聲已然不小的張飛對其也是始終不離不棄,不曾怠慢,可謂是忠心耿耿而在陽長阪一戰上,為護劉備,其對曹軍大吼,宣其名,敢為有膽量大之敵與之交戰,可謂是氣勢洶洶威懾一方,竟是使得曹軍無一人膽敢向前逼近,而劉備也在張飛的保護下度過了如此危難的緊要關頭。如此看出張飛此人膽量之大,以及對兄弟肝膽相照忠心耿耿的性格品質。
而再說奪取益州一戰,張飛率領大軍攻打巴州,而這場戰役中,可以說將他的聰明才智表現的淋漓盡致.當時的戰役中巴郡太守嚴顏,佔地利優勢,又令其手下官兵嚴加守備,從而護住城池,拒絕投降,而在其後備充足的情況下也不出戰,這樣死守的情況,可謂是弄得張飛焦頭爛額,若是久拖必定耽誤援助劉備的大事。
張飛在深思熟慮後,下令不再攻城,施計,稱手下發現可繞過巴郡的小路,嚴顏安插在其中大軍的間諜聽聞回去稟報,嚴顏大喜命軍前去阻截,遂而被張飛給擒拿,而在被俘之後張飛卻將其釋放,又將其奉為座上賓,如此一來二去終使嚴顏歸降,至此攻下巴郡,得以前去援助劉備,才有了後來大名鼎鼎的三分天下之勢。這足以證明張飛其人並不如小說中所講魯莽無智。那麼對於小說中與歷史上的張飛還有什麼不同你有什麼見解呢?
-
3 # 京華新媒體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清以後稱《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在參考正史《三國志》和裴松之的註解以及民間傳說和文人創作的的基礎上,整理創作而成。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最經典之佳作。
既然是歷史演義小說,裡面的人物描寫自然有所誇張或與正史有出入之處。這也符合小說的特點,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實,通俗易懂的《三國演義》遠比晦澀難懂的《三國志》要好看的多。
書歸正傳,《三國演義》裡對張飛的描寫就有很多地方與正史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我整理了下,大概有以下幾點。
如果不是張飛長相俊秀,像夏侯淵的侄女夏侯氏那樣的窈窕淑女怎麼會看上他?而且張飛的兩個姑娘全部都嫁給劉禪當了皇后。姑娘長相一般都隨爹,如果真的像《三國演義》所寫張飛是個又黑又粗的猛大漢,他的兩個女兒至少有一個長的會像張飛。劉禪再傻,再是“扶不起來的阿斗”,也不會蠢到娶個黑妞當皇后吧?那還怎麼管理後宮、母儀天下啊?張飛的長相應該完全可以和周瑜相媲美,也是羽扇綸巾的翩翩公子。
武功基本差不多。但張飛說話絕不是傻大憨粗,像《三國演義》中描寫他聲若奔雷,喝斷當陽橋,嚇退曹操百萬兵純屬演義。張飛既然和關羽並稱“萬人敵”,相貌上應該也和關羽類似超然絕倫才對。張飛和關羽、趙雲還有錦馬超,他們四人並稱蜀國四大才子也不為過!
演義中更是把張飛在配合劉備取益州和漢中的戰鬥中的智謀的表現濃彩重筆的進行了描寫。
才華正史中,張飛的字畫很有藝術價值。特別是他的仕女畫,更是惟妙惟肖。估計跟他娶了大美妞夏侯氏有很大關係。有貌美如花的夏侯氏在身邊,張飛的畫技那還不突飛猛進?《三國演義》裡張飛的形象就是個大老粗,張飛的這個才華,羅貫中估計也是為了人物刻畫,只能忍痛割愛,忽略不寫了!
性格正史中的張飛因為自己以美男子自居,也略通書畫,所以特別喜歡跟文化人打交道。比如,他跟徐庶,諸葛亮還有龐統關係就特別融洽。到益州後,他敬慕劉巴,多次上門拜訪,雖然遭遇閉門羹也矢志不移!即使這樣,張飛也不生氣,而是一直死纏爛打,非要結交劉巴不可。
所以說《三國演義》裡張飛有喝醉酒喜打士卒的愛好,我認為有點虛誇和牽強。
我覺得他死於範強和張達之手也絕非張飛鞭打和處罰他們有關。應該是張達,範強和糜芳傅士仁一樣的想法,覺得劉備和張飛打不過孫權,乾脆投降算了。但是空著手直接投降孫權,有點說不過去,就把熟睡中的張飛殺了。也不排除這兩人是孫權的臥底或者被策反也未可知,江東鼠輩,最愛搞這些小動作。北魏也搞過類似的暗殺活動。當時的蜀國丞相費禕就是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身亡的。
因為《三國演義》裡有一段張飛怒打督郵之事,而在正史中其實是劉備乾的,跟張飛一點關係沒有,為了突出張飛的魯莽,只能讓他代勞了。
因為小說畢竟是小說,哪怕他是演義小說,是基於《三國志》等史料的基礎上寫的,也都是藝術、文學作品,不能按正史來要求。
借用羅貫中老先生在《三國演義》開篇的一句話,來做個總結“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人的一生,轉瞬即逝。在感慨古人的同時,更應該珍惜當下,好好生活才是正道!
-
4 # 月亮城
張飛在小說《三國演義》和史書上的十點不同:
1、演義中張飛是個賣酒屠豬的富戶,正史無此記載。
2、演義中著名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正史無此記載。
3、演義中張飛的兵器是丈八蛇矛,正史無此記載。
5、演義中對夏侯淵和張飛的特殊關係沒有介紹,事實上張飛是夏侯淵的侄女婿。
6、演義中張飛參與了三英戰呂布,事實上三英戰呂布這一事件是虛構的,正史無此記載。
8、演義中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擊敗後北投袁紹,關羽則歸了曹操,而張飛則先去芒碭山又去佔了古城,事實上張飛跟劉備一起投奔了袁紹,並沒有佔古城。
9、演義中張飛大吼嚇死夏侯傑,正史無此記載。
10、演義中張飛睡覺不合眼,正史無此記載。
-
5 # 歷史與文化縱橫
演義中的張飛與三國志的張飛基本沒有不同,只是演義中的張飛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三國志中對張飛的形象記錄不多,只說張飛雄壯亞於關羽,都是萬人敵。
張飛的形象是比較典型的武將形象,豹子頭,兵器是丈八蛇矛,騎一匹黑馬,這形象很像水滸中的林沖。性格粗魯,勇力過人,又似魯智深。
張飛的事蹟主要有:
1.長阪坡率領20騎兵拒曹。立馬橋頭,大喝曹軍,無人敢上前,曹軍稍退。
2.義釋嚴顏。張飛領一軍,攻取巴郡。用計賺得嚴顏出城而擒獲之,有當堂釋放。
3.張飛據守閬中,從小道與下巴下的張郃接戰,大敗之。
4.酒後誤事被手下將佐殺害。
5.張飛與曹豹有矛盾,相互爭鬥,被呂布利用,丟失徐州。不同點是張飛是逼迫曹豹喝酒不成鞭打曹豹,實際上不是。
不同的是,鞭打督郵的事情並非張飛所為,歷史上是劉備所為。劉備被曹操擊破,張飛與劉備一起投靠了袁紹,並非張飛獨立佔領了一個古城,並且做縣令自己判案,並派人尋找劉備,當然也沒有張飛見關羽後擊鼓三通,關羽斬殺蔡陽的事。蔡陽是在劉備在徐州時,奉曹操命攻打劉備時被劉備所殺。不是關羽殺的。張飛大戰馬超也無歷史記載。當時,馬超勢窮,劉備主動派人迎接馬超,並且祕密資助馬超,馬超於是屯兵於成都西北,不到15天劉璋投降。歷史上張飛的兒子張苞早死,不是死在猇亭之戰中。
演義中對張飛加了很多戲碼。
張飛是劉備一員主要將領,曾被曹操拜為中郎將,因衣帶詔事發,隨劉備再次逃到徐州。張飛投在袁紹軍中也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
6 # 歷史痴
《三國演義》裡張飛最突出的形象就是兩個字:莽和猛!為了讓這兩個特點更鮮明,演義在情節上還做了很多安排。
張飛的身世背景《三國志》中,對張飛的身世沒有任何交代,直接從張飛、關羽結識劉備說起。
而演義中,給了張飛一個屠戶的身份,與張飛的“莽”和“猛”相匹配,加深大家的印象,強化這兩個字的標籤。
鞭打都郵《三國志》中,打都郵的是劉備,而不是張飛,但是在演義裡,這不符合劉備的仁義之名的形象,不能破壞劉備的人設。
而這恰恰與張飛的莽撞相符,所以就被安排到了張飛的身上。
-
7 # Shuai為愛停留
眾所周知,在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歷史中,三國一代名將張飛是一個被塑造成威武卻是魯莽,嫉惡如仇正義感十足的粗人、莽夫的形象,而這些形象隨著小說以及話劇的流傳開來,漸漸的在人心中根深蒂固,讓人一談起張飛就會聯想到這樣的一個直爽大漢的形象。然而真正歷史上的張飛真的是這樣的一個形象嗎?其實在我看來並非如此,張飛的形象與小說中的描述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入,陳壽曾在《三國志》中有記載:"飛雄壯威武,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真實歷史中的張飛其實比起小說中所描寫的魯莽形象要更加的細膩以及足智多謀。
那時名聲已然不小的張飛對其也是始終不離不棄,不曾怠慢,可謂是忠心耿耿而在陽長阪一戰上,為護劉備,其對曹軍大吼,宣其名,敢為有膽量大之敵與之交戰,可謂是氣勢洶洶威懾一方,竟是使得曹軍無一人膽敢向前逼近,而劉備也在張飛的保護下度過了如此危難的緊要關頭。如此看出張飛此人膽量之大,以及對兄弟肝膽相照忠心耿耿的性格品質。
-
8 # 2許雲輝
《三國演義》中,張飛被塑造成一個威猛殘暴、忠誠有謀的形象:鞭打督郵、當陽退曹、義釋嚴顏、大敗張郃。這些高光時刻令讀者津津樂道,忘卻了他殘暴施虐的一面。他的死正是因鞭笞部下而被暗殺,令人扼腕。
《三國志》中,張飛的形象與演義比較符合,除鞭打督郵被作者移花接木把劉備之事用到他身上外,其它戰役包括死法,都與演義相差無幾。陳壽將他與關羽並列,稱“飛,萬人敵也。”可見其武力值爆表。且其對劉備忠誠忠毅,為劉備“爪牙心腹之臣”。他最大缺點,就是“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部下)”,對部下非罵即打,“暴而無恩。”劉備“常戒之曰”:您刑殺過重,又時常鞭打部下,打完還留在身邊,這是取禍之道。張飛置若罔聞,依舊故我。所以他被殺後,軍營中都督官表報劉備。劉備聽說張飛的都督官上表,還沒看錶就長嘆:“噫!飛死矣!”
但在明代,張飛被曝出文雅的一面:“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曾在涪陵留下刁斗銘,元朝有人贊其書法造詣超過同時代的鐘繇等人。三國至元明,時間跨度太長。張飛果真如此,其間不應藉藉無名。故存疑。
《智囊》載:馬超投蜀後,大大咧咧直呼劉備。關羽欲殺之,張飛止之,建議以禮節屈之。次日,劉備召諸將入,馬超入座,見關張二人舍座侍立於劉備身旁,大驚,從此以主上禮節對待劉備。從此可見,張飛的確粗中有細。
總之,《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形象,起碼有八成與《三國志》中的張飛相同。
-
9 # 談史論道說天下
《三國演義》用十二個字來形容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把勇不可擋,作風魯莽、性格暴躁的粗線條人物基調定了下來,和隋唐的程咬金、水滸的李逵屬於同一類。
據考證,張飛很有可能是個長相文雅的男子,比如四川出土的文物,以及一些三國時期的雕像中,張飛面如滿月,神態溫和,而且竟然連一根鬍子都沒有,與《三國演義》中塑造的形象大相徑庭。
而且,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劉禪,一個敬哀皇后,一個張皇后。如果張飛真是豹頭環眼,生出來的女兒遺傳了父親的相貌,恐怕劉禪也不敢娶。
張飛的武力值絕對很高,這一點毋庸置疑。《三國志》也說他“勇而有義,萬人之敵”。《三國演義》以此為基調,盡情發揮,把張飛塑造成一個英勇無比,但也魯莽異常的武夫,這很值得商榷。
陳壽對張飛的評價中有這樣一句話:“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說明張飛對待君子的時候,還不是那麼簡單粗暴,義釋嚴顏嚴是眾所周知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張飛的謀略。
張飛不僅有有勇有謀,而且在書法和繪畫上似乎有些造詣。
據明代卓爾昌《畫髓元詮》記載,張飛不但喜歡畫美人,書法上更是擅長草書。《丹鉛總錄》記載,涪陵有一刁斗銘,上面的銘文就是張飛所寫。魏國的鐘繇,吳國的皇象在書法上的造詣恐怕都難以超越張飛。
據傳,張飛還會吟詩作賦,他遊玩真多山時,有感而發,寫下了《真多山遊記》。
如此看來,張飛似乎有一些儒將氣息,並不是一味地逞匹夫之勇。不過,張飛的性格確實有缺陷,陳壽評價他“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也正是這一性格缺陷,害死了自己。
張飛得知關羽被害,日夜痛哭,淚溼沾襟。諸位將領以酒勸解,張飛醉後,鞭打士兵,還讓這些士兵伴隨左右。有人勸他應該寬容,可張飛根本不聽。
有兩位將領犯了錯,張飛一怒之下將二人綁在樹上鞭打五十,打得口吐鮮血,還威脅二人,明天將要斬首示眾。
那天夜裡,張飛又喝得大醉,臥在帳內,二位受罰的將領半夜時分各懷利刃,潛入帳中,把張飛殺了,二人提著張飛的首級逃到東吳去了。
張飛的強大毋庸置疑,但如此強悍的一個人,最後卻落了一個如此窩囊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回覆列表
長阪坡前救趙雲,嚇退曹操百萬軍,姓張名飛字翼德,萬古留芳莽撞人。《三國演義》裡的張飛是一個燕頷虎鬚、豹頭環眼的彪形大漢,戲曲當中,他是黑臉的形象,更是顯得凶神惡煞。但是如果我現在告訴大家,你們以前認識的張飛是一個十足的假張飛,你們信嗎?
首先歐巴張飛,是一個文化人,是歷史上有名的書畫家在四川閬中的桓侯祠,也就是張飛廟裡,有一副對聯兒上書:園謝紅桃,大哥玄德二哥羽;國留青史,三分鼎勢八分書。”這副對聯兒是著名詩人流沙河給寫下來的評價,張飛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大英雄。其中對聯中講到的八分書,就是指當年張飛鎮守閬中時留下的書法佳作。
此外,八蒙摩崖(張飛立馬銘),也能證明張飛是一個書法家。說是張飛打敗了張郃之後,很帥氣地在馬上用據明·卓爾昌編《畫髓元詮》矛刻崖而成。寫的是什麼呢?寫的是: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據說這個立馬銘現在還存有清代的拓本,其字如行雲流水,雋永秀麗。
所以說張飛不是大老粗,是一個文化人。
其次,歐巴張飛還是一個心思細膩的人其實我們對張飛的瞭解,多半都是從演藝小說或者是從戲劇中得來的。《三國演義》就把張飛描繪成了一個作風魯莽,性格暴躁的這樣一個粗魯之人,和程咬金、李逵有一拼。但實際上張飛是一個極具君子之風度,而且很有政治智慧的一個人物。
舉一個例子,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江州之戰,在《三國志》裡頭記載了這樣的一幕,說是張飛拿下了江州的城池之後,生擒了對方主將,把嚴顏來了一個五花大綁,叫喝著說:“小樣兒,我們大軍都來了,你為什麼不投降,還敢負隅頑抗呢。”可是他沒想到,嚴顏也是一個犟脾氣,毫無畏懼,他也高聲說:“俺們益州只有不怕死的斷頭將軍,你找不到怕死的投降將軍。”張飛一聽,也來了脾氣,勃然大怒,高聲傳令:“把嚴顏拖出去斬首示眾,嚴顏視死如歸,神色不變,又譏諷了兩句:“砍腦袋就砍腦袋,我是吃糧食長大,你嚇唬誰呢?”哎,結果張飛來了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大轉彎,非常欣賞嚴顏的骨氣,當場就把他給釋放了不說,還把他視為上賓,熱情對待,好酒好菜熱情款待,吃吧喝吧。
如果這杯茶只品到這裡,真正的味道其實還沒有品出來。真正的味道在於張飛處置嚴顏的背後,他在政治上的深謀遠慮和細膩考量。後來又有人分析,有這麼三點。
相比之下,關羽在樊城抓到龐德的時候是怎麼處理的呢?那是三下五除二就把龐德的腦袋給砍了。其實這就很明顯,張飛顯然要比他的二哥在心思上更加細緻,考慮上更加長遠一些了。
講了這麼多,大家有沒有覺得張飛背了一個千年大黑鍋呀!滿臉大鬍子、粗魯莽撞 、大老粗這些標籤好像應該與他有十萬八千里遠。以他的外貌,他的才華,他的驍勇善戰,更應該是完美的大眾情人,生活多姿多彩,要武能武,專門保護一些小鳥依人,給你一個堅實寬厚的肩膀來依靠,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