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雲君客
-
2 # 甘肅農人學姐
這就說明了咱們的生活環境都好了,現在住深山首先是:空氣好。安靜而且山裡的景色秀美,晴天藍天白雲陰雨天霧濛濛盤在山頂彷彿天上人間,過著像傳說中的仙女般的生活。
而我們小時候父母每天早上雞叫時就起來揹著背鬥上山幹活,晚上雞上架了才到家裡,那時已經累的飯都不想吃了,沒上過山的朋友肯定感受不到上山的那種滋味,那腿疼的炕都上不了。到家還得做飯,餵豬,二天又得繼續,活一天也不能拉下。爸媽說這日子啥時候好了不上山就好了,我們這農民苦死呢,聽著爸媽當時的話我多麼渴望生活快點好起來,說實話那會肚子都吃不飽,好多人都沒吃的,當時也多希望成為城裡人就好了。隨著咱們的國家不斷髮展,現在把山上成了旅遊之地,而且放棄城市生活住進山裡過平靜生活。之前山裡受苦,而現在是享受福這就是想隱居深山之意。
-
3 # 巨蟹可可愛生活
因為想去深山居住的,恐怕不是為了“隱”吧。那只是對田園生活、自然風光的一種單純的嚮往,就是喜歡那種生活的意境、心境,那種慢節奏的坐看雲捲雲舒,耳聽鳥啼風吟,靜靜地享受生活的狀態,並非刻意為之。
並且,山裡的空氣很新鮮,也有利於人長壽。
城市生活,哪兒哪兒都是人頭攢動,太喧囂、浮躁了。
就我自己而言,還真心做不到身在鬧市,完全不受影響的。只有那種很有意境的地方可以讓我靜心審視內心。我想,可能很多人也是這樣吧,身在鬧市,太多的牽絆,太多的俗事,很難做到物我兩忘,所以需要去深山去田園。
-
4 # 龍語不驚人
每個人都有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一部分人喜歡清淨,喜歡貼近大自然,為此捨棄都市繁華,生活在一種相對舒緩,簡樸,慢節奏狀態中,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追求。
他們不關心什麼大隱小隱,只喜歡寄情山水,有一種對紅塵心機的出離感或厭倦。
春眠不覺曉(睡到自然醒,羨慕吧!)
處處聞啼鳥(鳥語花香,爽不爽?)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你看人家操心的事兒——風雨吹花)
什麼房價,理財,績效KPI,五險一金,考研託福,雙語學校學區房,統統不care!
相比車水馬龍的清明上河圖他們更喜歡——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不堵車,不用擠公交地鐵)
代表人物就是古代田園詩的一些作者,像孟浩然。
一起感受下
回覆列表
隱居的行為,多屬佛道之人,出於個人修為需要的一種表現。
此行為的狀態表現,應屬出世法的修為範屬。
如果你在智慧上及生命狀態上,皆處於優良,短期的隱居修行,或許真的可以加快你個人修為的層次境界!
如果各種條件皆差,你還不如出家入廟的好。因為隱居,多屬十分清苦的獨居!而出家入廟,則屬群居。
何謂出世法呢?即是為了遠離世俗,專心致志於修心(性)或煉命。
這裡所謂的命,則主在自主把控生命興衰之道的修為之上!從而達於保持生命上的那種較為長久式的健康狀態。從而達於人生中,對於衰老病苦上的一種真實性的解脫!
名曰:得道!或叫:了生。
但是,由於佛道在信仰觀念上的不同,因此,佛教人士的修行,則多偏重於放在修心或修性的智慧開明之上。
從而達於提升自我人生觀及世界觀的水平高度,用以從容應對人生或人世間所發生的各種糾結及困苦!
最終達於了死!或往生佛教信仰中的所謂極樂世界。
但是,入山隱居之舉,實非兒戲!
首先,你要面對或適應孤獨!及生活上的各種不便與清苦!
如果隱居前,你對佛法及道修之理上,並未達於通明的層次,此種盲目的隱居之舉,不但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益處,也更不可能使你的修為,達於任何所謂的功果及收穫!
盲修之舉,僅僅只是一種遠離塵囂的受苦經歷而已!
而歷苦本身,在佛祖親歷的印證中,早已確立為否定!更別說以重生貴生為修為宗旨的道家了!(中華正統的道家,主張人生可貴!而重生,貴生!)
因此,世人對於世俗的看淡與放下,並不是佛道修為的終果目的!
其終果目的,應是通過個人主觀上的修行或修為,用來有效的提升你應對人生困苦上的智慧把控之力及自主把控生命興衰的道修境界!
所以,即便是你在隱居前,早已經達到了通明佛法及明道的層次,這也僅僅只是你修行或道修實踐的基礎而已!
而你切身修為的實踐之路,還當十分的艱辛及遙遠!
而現如今的顯教佛法,早已脫離了出世之法,因為顯教佛法,主要是用之於世俗煩惱的結脫之上!
因此,你又何苦遠離塵囂,而不在俗世間,去修磨驗證你的心量及修行的層次呢?
而對於隱居的道家人士來講,如果你隱居前的生命狀態較差,又對於道修的修為層次,多處於一種不甚明瞭的狀態時,隱居後的困苦生活,對於一心向道的你,亦並非是一種智慧與趨吉之舉!
這就好比出家為僧為道的人士一樣!
智慧上的惑道不明,無論你身處何處,也只不過是一種苟且偷生式的生存狀態而已!
因此,修為上的真實提升,與隱居,出家或在家,實無多大好與不好的關係!
對於一個當代人,如果你家居的生存條件較好,再加上對於佛法的認知,能達於正知正解及達於明道的層次,居家修為,效果定會更好!
而大隱與小隱的差異,則主要是表現在修為功果的層次之上!與隱居,家居,實無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