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初步的讀金剛經,覺得總是在翻來覆去的講空,不明白的是佛陀解答須菩提問題的解釋並不是正面回答,甚至不像是回答,感覺在強行的說一切都是空,沒有夠說服力的解釋。西方哲學也好,道教也好,科學也好,都在按照我們人類基本的思維模式在闡述問題,可佛教的經,實在讓我不明所以,難道是因為不想言語道斷就採用這種無邏輯的方式嗎?類似於比如談不能有相,佛陀就說因為有相不好,無相好,可到底怎樣好怎樣不好並沒有有力的解釋,如果按照口舌言語也是空的觀念,那又何必有經文呢?我的意思是,作為宗派的經文,總是要給人經典深邃、微言大義的體驗,它才足以稱得上是經,可以讓人常讀常新,儒家起碼平鋪直敘,道家就給人很奇妙的感覺,可佛家的金剛經被如此推崇,為什麼卻給人很無聊空洞乏味的感覺,值得反覆讀嗎,更沒有要誦讀的美感在,不知道哪位朋友可以開釋一下
回覆列表
-
1 # 無名草2020
對這部《金剛經》,學佛之人
個個“見者如仰日月於中天,
悟者若探寶珠於滄海”!
豈能以凡夫知見妄加評說?
唯佛道勝妙精蜜,慈悲憫眾,
智慧覺人。超萬有而獨尊,歷
曠劫而不壞”!世間法怎能與
之相題並論?
此《金剛經》就是發三乘之
奧意,開諸法之玄微。論說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說不
空之空,見無相之相。
眾生一心之源,本自清淨無染
但心隨境轉,妄念叢生,如鏡
蒙塵。逐外緣而墜於虛幻,不
能返妄歸真。
佛說此經,
是為眾生開方便之門。
教你解粘去縛,
離垢脫塵!
轉眠為醒,
去昏暗得光明。
古人讀《金剛經》作詩云
“青青翠竹,
總是真如。
鬱郁黃花,
無非般若”。
真如與翠竹成了一體了,
哪還有色聲香味觸法?
般若與黃花是一類了,
哪還有什麼見聞覺知?
人我眾生壽者亦復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