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句是有情何似無情。取自司馬光《西江月》中的詞句——相見爭如不見(後演繹為相見不如懷念),有情何似無情。口語化後,演變為,相見不如懷念,多用以描繪無法相見時,無奈的心境。也用於相見後,夢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以至於,相見不如不見。擴充套件資料: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其調名有可能取自李白《蘇臺覽古》的詩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官里人”。“西江月”調大致形成於唐五代時期,最初為民間流行歌曲,後來因為清越哀傷,轉入法部道曲,在流傳和發展過程中逐漸與文人創作統一,格律逐漸完善,直至最後脫離樂譜成為成熟的文學正規化。另有五十字前後段各四句兩平韻兩葉韻,五十一字前後段各四句兩平韻兩仄韻,五十六字前後段各四句三平韻等變體。代表作有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西江月”作為詞牌,最早見於唐玄宗時的《教坊記》。這一詞調,源起於唐代教坊的法曲歌曲,而更可能來自於前代南朝的清商樂。唐五代時期存詞數目較少,唐代呂岩所作《西江月·著意黃庭歲久》和《西江月·任是聰明志士》兩首為最早可見的《西江月》,後人多認為這兩首系託名所作。
下一句是有情何似無情。取自司馬光《西江月》中的詞句——相見爭如不見(後演繹為相見不如懷念),有情何似無情。口語化後,演變為,相見不如懷念,多用以描繪無法相見時,無奈的心境。也用於相見後,夢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以至於,相見不如不見。擴充套件資料: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其調名有可能取自李白《蘇臺覽古》的詩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官里人”。“西江月”調大致形成於唐五代時期,最初為民間流行歌曲,後來因為清越哀傷,轉入法部道曲,在流傳和發展過程中逐漸與文人創作統一,格律逐漸完善,直至最後脫離樂譜成為成熟的文學正規化。另有五十字前後段各四句兩平韻兩葉韻,五十一字前後段各四句兩平韻兩仄韻,五十六字前後段各四句三平韻等變體。代表作有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西江月”作為詞牌,最早見於唐玄宗時的《教坊記》。這一詞調,源起於唐代教坊的法曲歌曲,而更可能來自於前代南朝的清商樂。唐五代時期存詞數目較少,唐代呂岩所作《西江月·著意黃庭歲久》和《西江月·任是聰明志士》兩首為最早可見的《西江月》,後人多認為這兩首系託名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