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戲人間123755301

    渭州——北魏置,治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北)。唐時曾屬吐蕃,收復後復置,治平涼(今屬甘肅)。參見“平涼”。

    渭橋——漢唐時長安附近有渭橋。中渭橋,在秦咸陽正南,即今咸陽東二十里處。唐向東移十里。東渭橋在今西安東北灞水、滬水與渭水會合處東側。西渭橋在今咸陽南,唐稱咸陽橋。諸橋都屢建屢廢。唐末後毀。

    滑臺——東晉南北朝兵爭要地之一,即今河南滑縣東舊滑縣城。

    滑州——隋置,治白馬,即古滑臺城。明初撤銷白馬縣,又改州為縣。今縣治在舊治西,原為道口鎮。

    湟中——指今青海省湟水兩岸,漢為羌族等族聚居處。

    渝州——隋初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即今重慶。後遂以“渝”為重慶的簡稱。

    湓口城——即湓城。西漢初灌嬰築,以在湓水(今龍開河)入江處得名。隋為尋陽,唐改“尋”為“潯”,即今江西九江。

    摟中——古指今湖南摟水流域。

    滁州——隋改南譙州為滁州,治所新昌,後改清流,即今安徽滁州。

    富平——秦漢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西南。漢末廢。今關中有富平縣,曹魏始置。 縣治屢遷,均不離本縣範圍。 唐宋時在今縣北。金廢。元復置,在今縣。南宋初宋金有富平之戰。

    富春——今浙江富陽。秦置縣名富春,晉太元中改富陽。五代吳越為富舂。宋復為富陽。

    傲——商代曾為都城,在今河南滎陽北敖山南。

    疏勒——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喀什市。唐在此置都督府,又為軍鎮,為安西四鎮之一。

    婺州——隋置婺州,治金華。朱元璋改甯越府,不久改金華府。

    登州——唐武則天時置,治牟平(今屬山東),神龍年間遷蓬萊。明清登州府亦治蓬萊。民國廢府。

    緱氏——春秋周地,秦置縣,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唐移治今緱氏鎮。宋熙寧時廢。

    彘——西周中國人起義時,厲王避難處,在今山西霍州東北。

    十三畫

    瑞州——宋理宗時改筠州為瑞州,治高安(今屬江西)元為路。明清為瑞州府。民國廢府。

    槐裡——後秦姚興稱帝處。漢改廢丘縣置,在今陝西興平東南。

    榆關——即渝關、 山海關。隋開皇三年(583 年)築。明洪武初徐達修復改建。

    榆林——隋唐榆林郡治榆林縣,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榆林郡,隋唐時即勝州。五代後廢。今陝西榆林,明本為榆林堡。 明成化七年(1471 年)移延綏鎮治此,延綏後稱榆林,遂為重鎮。清雍正置榆林府。民國廢府。世傳有榆林為沙患三次遷城之說,實無其事。

    樓煩——古部落樓煩,春秋末居今山西寧武,岢嵐等地。戰國趙武靈王攻佔今寧武附近後,建樓煩縣。 西晉末廢。隋置樓煩郡,治靜樂(今屬山西)。唐為嵐州樓煩郡。

    鄢、鄢陵——鄢本壇姓古國,春秋初年為鄭武公所滅,改稱鄢陵,在今河南鄢陵縣西北。

    幕府山——在今南京北,東晉南朝時為建康門戶。

    薊——先秦燕國國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隅。

    薊縣——古薊縣在今北京城西南隅,秦置,遼改為析津。今天津市薊縣本為薊州治所,名漁陽,明省入本州。民國改為薊縣。

    薊州——唐開元時置,治所見 “薊縣” 條。薊州在明為九邊之一,轄地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總兵官駐三屯營(今河北遷西西北)。

    蓬州——北周置,治安固(今四川營山東北)。唐治大寅(今儀隴南)。元移相如(今蓬安)。

    蒲子——漢蒲子縣在今山西隰縣。劉淵曾以為都城。

    蒲州——北周改泰州置,治蒲阪(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唐升河中府。明仍為蒲州。清雍正時為蒲州府。民國廢府。

    蒲阪——秦置縣。曹魏至北周為河東郡治所,隋大業中併入河東縣。

    蒲姑——即毫姑、薄姑,古國,在今山東博興東南。被周公所滅。周封呂尚於此。

    蒲類——西域古國,在今新疆東部巴里坤湖附近。曾屬姑師,漢破姑師,置車師前後國、蒲類前後國等。東漢時僅存蒲類前國。以後為鮮卑、突厥屬地。

    蒲類海——漢代人稱巴里坤湖為蒲類海。唐稱婆悉海。

    蒲昌海——今羅布泊的古稱,又稱鹽澤。

    蒙舍城——公元 649 年蒙舍詔的細奴邏建大蒙政權,建都此處,在今雲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州——隋曾置,治所先在今淮陰西南,後移山陽(今江蘇淮安)。 後廢。 唐再置楚州,仍治山陽。南宋後期改淮安軍。

    碎葉——今中亞楚河,古有碎葉水、素葉水、吹河等名。碎葉城在水畔,今地在吉爾吉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唐在此設軍鎮,為安西四鎮之一。

    雷池——東晉庾亮疑溫嶠,命 “無過雷池一步”。雷池在今安徽望江縣東南,從黃梅、宿松流來的雪水,在此積而成池。

    零陽——今湖南慈利,漢初置縣名零陽。隋改零陵,再改慈利。

    零陵——傳舜南巡而死,葬於九疑,是為零陵,在今湖南寧遠東南。秦在今廣西全州西南置零陵縣。漢武帝置零陵郡,以零陵縣為治所,轄今湘南桂北。東漢移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隋唐有永州零陵郡。

    零丁洋——即伶仃洋,在廣東珠江口外。文天祥被俘後過此,有 《過零丁洋》 詩。

    肆州——北魏置。北周時治廣武(今代縣)。 隋改為代州。

    督亢——荊軻入秦,以獻督亢地圖為名。其地在今河北涿州市東,中有陂澤,周圍五十餘里。

    鑑湖——在紹興西南。舊時因以此為紹興的別稱。

    睦州——隋置,治雉山(今浙江淳安西南),唐治建德(今縣)。宋宣和時,於鎮壓方臘起義後,改為嚴州。

    睢州——今河南睢縣,民國以前為睢州,金始置。

    睢陽——秦置睢陽縣,隋、唐、宋為宋城,金恢復原名。明廢入歸德州。在今河南商丘南。自漢樑國、南朝梁郡至宋金應天府,歸德府,均治睢陽。唐天寶以宋州為睢陽郡,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守睢陽,即此地。

    蜀郡——秦蜀郡北至今松潘,西至今天全、滎經西,南面包括今宜賓,東面則今南充已在巴郡境。漢蜀郡的東界更西,郡治成都處於本郡東邊。以後在今四川省之地分郡益多,蜀郡轄境更加縮小。隋唐益州蜀郡僅轄成都平原各縣。

    雉河集——即今安徽渦陽縣治,在雉河入渦水之口。

    錫山——在今無錫西郊,僅一小丘,傳周秦時產錫。

    錦州——清改廣寧府置,治錦縣,即今錦州市。民國廢州,州治仍為錦縣.1937 年由錦縣析置錦州市。

    錦城——即錦官城,在成都南,蜀漢管理織錦的官吏的衙署所在。錦江流經此地,這一帶號為錦裡。後入遂將錦城、錦官城、錦裡作為成都的別稱。

    籌筆驛——在今四川廣元北,傳諸葛亮曾在此籌劃軍事。

    筠州——唐置筠州,治高安(今屬江西)。南宋避理宗諱,改瑞州。

    簡州——隋置簡州,在今四川簡陽地。原治所在今縣西北,明遷今縣。

    騰衝——今雲南騰衝,南詔時先名軟化府,後改騰衝府。元騰衝麻。明為州。清為廳。民國改縣。

    解州——五代後漢置,治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解州)。民國以州為縣。 1954 年,解縣與虞鄉併為解虞。 1958 年,解虞與安邑合併為運城。以後又將原虞鄉部分劃歸永濟縣。

    解樑——春秋晉有解樑,在今山西臨猗西南。

    新豐——漢置新豐縣,高帝仿豐邑而作,以慰其父思鄉之情,在今陝西臨潼東北。

    新安——今安徽歙縣一帶,晉為新安郡,詳見“歙州”。今河北安新縣,元分容城置新安,清道光時廢入安州。明萬曆時分東莞縣置,即今廣東寶安。

    新陽——清雍正時分江蘇崑山縣置,與崑山同城。民國仍合。

    新城——曹魏得蜀孟達所獻地,以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置新城郡,治房陵(今湖北房縣)。其後三郡仍分,房陵為新城,西城為魏興,上庸仍舊名。

    新亭——孫吳時建造,在今南京南。

    新息——春秋息國在今河南息縣西南,漢於今縣地置縣,故名新息,元初廢入息州。

    新野——古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時廢。

    新蔡——即今河南新蔡。蔡國自蔡遷此,故名。晉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齊改廣寧郡。

    新秦中——指蒙恬擊匈奴所得河套地。

    雍丘——春秋屬宋,戰國屬魏,秦置縣,在今河南杞縣。

    雍州—— 《禹貢》 九州之一。東漢末始置。曹魏時轄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 青海各一部。唐時僅有關中的一部。開元時升京兆府。東晉南朝時雍州以襄陽為中心,有今湖北北部與河南的一小部。

    雍縣——秦秋秦國故都,後為縣。在今鳳翔南。唐肅宗時改鳳翔。

    廓州——北周以吐谷渾澆河城(今青海貴德南)置,唐治化隆(今化隆西)宋曾置,後廢。

    廉州——唐改越州置,治合浦。明清有廉州府。民國廢府。

    灤州——契丹分平州地置,治義豐,即今河北灤縣。

    灤陽——今承德在灤河之北,因以灤陽為別稱。金曾置灤陽縣,在今河北遷西西北,明廢。

    濱州——今山東濱州,自五代後周至清為濱州。清中葉濱州已不轄縣。

    滿刺加——國名。14—16世紀立國於今馬六甲州。鄭和曾至其國。十六世紀初葡萄牙殖民勢力侵入後衰亡。

    真顏山——匈奴真顏山約為今杭愛山南面一支。

    福寧——元分福州置福寧州。明為縣。清雍正時設府。治霞浦。今為霞浦縣。

    福州——本閩州,唐開元中改。別稱榕城。

    福建——今福建省,秦為閩中郡,漢屬揚州,唐屬江南東道。宋置福建路。元先置行中書省,後改屬江浙行省。明覆為行省。

    福陵——亦稱東陵。清太祖墓,在瀋陽東郊天柱山上。

    十四畫

    靜寧——今甘肅靜寧,元以前為德順。

    赫圖阿拉——在今遼寧新賓西老城。

    酸棗——秦酸棗縣在今河南延津西南。隋移至今延津,北宋末改名。

    斡難河——黑龍江上源之一,發源於肯特山,流入原蘇聯境為鄂嫩河,下游為石勒喀河。

    嘉州——北周置,治平羌(今四川樂山)。隋大業初改眉州。唐既有眉州,也有嘉州。嘉州有今樂山、 峨眉等地。南宋慶元時升嘉定府。

    嘉興——南宋慶元中升秀州為嘉興府。明清都有嘉興府。孫吳時有嘉禾生此,宋以 “嘉禾” 為郡額,故別稱嘉禾。

    嘉定——指南宋所升的嘉定府,在四川。今尚稱樂山為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南宋嘉定千年(1217 年)置縣,故名。

    嘉峪關——在甘肅嘉峪關市西,明洪武五年(1372 年)置關。

    蔡——蔡在春秋時先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新蔡(今屬河南),再遷州來(今安徽風臺),為下蔡。

    蔡州——隋改溱州置,治所隋名上蔡,唐名汝陰,即今河南汝南。北朝也曾置蔡州,治蔡陽,在今湖北棗陽西南。

    磁州——隋置慈州,唐改磁州,治滏陽,今為河北磁縣。

    熙河——宋熙寧時置,治熙州(今甘肅臨洮),轄熙、河、洮、岷等州。

    鄱陽——秦於今江西波陽東置鄱陽縣。孫權移今波陽。又置鄱陽郡,治鄱陽。隋唐為饒州鄱陽郡。

    雒邑——周公築雛邑二城,詳見“洛陽”專條。雒縣——漢雒縣在今四川廣元北。後移今廣元。元省入漢州。

    端州——今廣東肇慶一帶,古為端州,隋置,治高要(今肇慶),境內有端溪,產硯名端硯。宋徽宗時升為肇慶府。

    韶州——隋置,治曲江,本在今韶關北,南漢移今韶關。明清有韶州府。民國廢府。

    彰德——金改相州為彰德府,治安陽(今屬河南)。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

    精奇里江——精奇裡,滿語為“黃”。本中國內河。《璦琿條約》簽訂後,遂為俄有。

    鄯州——從北魏至唐,鄯州治今青海樂都。後屬吐蕃。北宋元符再置,治青唐城。後改為西寧州,即今西寧。

    潢水——西拉木倫河古名。

    漳州——今福建漳州,唐則天后時分泉州置,初治漳浦(今雲霄,後移今漳浦),後移龍溪。明清有漳州府。民國廢府後,以府治為龍溪縣。解放後分龍溪置漳州市,其餘部分今屬龍海縣。

    漳南——竇建德起義之地,在今河北故城東北。

    譙縣——秦置縣,在今安徽亳州。明廢入亳州。

    譙郡——漢建安末置,治譙縣。隋唐為亳州譙郡。

    十五畫

    橫海——唐方鎮滄景的軍號,後改義昌軍。治滄州(今滄州東南),常領滄、 景、 德、 棣等州。

    醉翁亭——宋僧智仙建,在安徽滁州琅琊山麓。

    蘄水、蘄春——今湖北有浠水、蘄春二縣,都在長江北岸。浠水,唐天寶時改蘭溪縣置蘄水縣,1938 年始改浠水,南朝本有蘄水縣,在今浠水東,唐初已併入蘄春。古蘄春,漢末置,在今蘄春蘄州鎮西北,常為蘄州(北周始置)治所。南宋移縣治於今蘄州鎮。民國廢州,州治為蘄春縣。

    高嗷——東晉南北朝時軍事重地,與滑臺、洛陽、虎牢號為北魏河南四鎮,在今山東茌平西南。唐天寶毀於河水。

    震澤——太湖古稱。

    播州——唐置,治今貴州遵義,後廢。北宋曾置,治今桐梓西南,又廢。理宗嘉熙時置土司播州安撫司,治今遵義。元為宣撫司。明為宣慰司。1600年,土司楊應龍敗死。次年,明置遵義府。楊氏在896 年已入居播州,傳29代。

    墨山——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庫爾勒縣東庫魯克山區。

    墨爾根——清康熙時所築城。今為黑龍江嫩江縣。

    鎮戎——宋鎮戎軍在今寧夏固原。

    鎮州——即恆州。唐元和間改名。後晉仍稱恆州。漢又改鎮州。宋慶曆間升真定府。

    鎮江——宋政和間升潤州為鎮江府。

    鎮南關——今友誼關舊名,設於明初。

    鎬——豐、 鎬併為西周都城,見“豐”。

    稷下——戰國時的學術活動中心,在齊都臨淄稷門附近。稷門以在稷山下得名。

    黎陽——古為重鎮。西漢置縣,在今河南浚縣東。縣南有黎陽津(即今浚縣東南),位於古黃河北岸,對岸為白馬津。這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隋於此置黎陽倉(今浚縣西南)。

    德化——五代南唐改潯陽縣為德化縣(今江西九江)。民國初年改為九江。

    德安——北宋宣和時升安州為德安府,治安陸(今屬湖北)。民國廢府。

    德勝城——即德勝寨。五代晉王李存助在德勝渡黃河兩岸各築一城。北城即今河南濮陽。參見“澶州”。

    虢——周姬姓國。有三,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為鄭所滅。西虢在今陝西寶雞市東,為秦所滅。北虢在今三門峽和山西平陸等地,為晉所並,虢州——隋、 唐、 宋時有虢州,治所先在今河南盧氏,唐移今靈寶。元併入陝州。

    滕——西周姬姓國,在今山東滕縣西南,後亡於宋。

    褒斜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褒斜道就是利用兩河河谷作通道的道路。參見 “斜谷道”。

    遵義——今貴州遵義,漢置蹩縣,後廢。唐置恭水縣,改羅蒙,再改為遵義。 宋曾置遵義軍。 明平楊應龍後,改播州為遵義府。民國廢府。

    潮州——隋分循州置,治海陽(今潮安),明清為潮州府。

    潭州——隋改湘州為潭州,治長沙。元為天臨路。明改長沙府。

    潼川——宋重和時以梓州為潼川府(今三臺)。又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轄地在今四川中部。元廢路存府。明改為潼川州,清雍正時又為府,民國廢府。

    潼關——古桃林塞,東漢末設關。

    豫州—— 《禹貢》 九州之一。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豫東、 皖北。東漢治譙(今安徽亳州)。魏晉南北朝都有豫州,轄區治所常有改變。隋曾以洛州為豫州。今河南省古為豫州地,故簡稱為豫。

    豫章——漢豫章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一帶。 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 唐後期改鍾陵縣,又改為南昌。

    十六畫

    攜李——即醉李,春秋時地名,在今浙江嘉興西南。

    翰海——霍去病擊匈奴,登臨翰海而還。翰海,或雲當是今呼倫湖、 貝爾湖;或雲系山,當即今杭愛山。《北史》 所云瀚海,所指非一,或即上述翰海,或系今貝加爾湖。唐指蒙古高原大漠以北直至準噶爾盆地的地區。 元指今阿爾泰山。 明指戈壁沙漠,現代沿用。

    薛——任姓古國。先居薛(今山東滕縣南),春秋時居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後為齊邑。秦有薛郡,治魯縣(今曲阜)。西漢為魯國。

    薄骨律——北魏軍鎮,在今寧夏靈武西北。後改靈州。

    燕——古有兩燕國,一為周同姓(姬)國,都薊(今北京城西南隅),戰國時又以武陽(今河北易縣南)為下都。另一為姑姓國,在今河南延律東北,後人稱南燕。

    燕山——宋宣和時贖得燕京,置燕山府及燕山府路。旋為金所得,恢復燕山府原名析津府,改路名為燕京路。

    燕京——北京為燕國故都,故有此稱。 遼南京一稱燕京。金初以為路名(見 “燕山” )。忽必烈初年亦稱燕京。

    燕然——指今杭愛山。 唐有燕然都護府,治西受降城(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轄河套以北廣大地區。

    燕雲十六州——詳見 “幽雲十六州”。

    冀州—— 《禹貢》 九州之一。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冀中、冀南及魯、豫各一小部。東漢先治高邑(今河北柏鄉北),後治鄴(今臨漳西南)。歷代均置,治所轄區多變。清冀州轄今冀縣等數縣地。民國廢州,以治所為冀縣。

    黔中——戰國楚置黔中郡。秦時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轄今湖南西部及毗連的鄂、川、黔各一部。西漢改為武陵郡。唐曾以黔州為黔中郡。又唐分江南道置黔中道,治黔州(治今四川彭水),轄地比秦黔中郡,東境減今湖南方面部分地區,西則包有今貴州大部。後世遂以黔為貴州的別稱。

    黔州——北周改奉州為黔州,南宋升紹慶府。

    穆陵關——在今山東臨朐東南大峴山上。409年,劉裕攻南燕,越大峴後自料必克。大峴屬沂山山脈。

    衡山——即今南嶽衡山,又今安徽天柱山(霍山),古時亦名衡山。秦漢有衡山郡,漢或為國,轄今江淮之間皖西及毗連之豫鄂各一小部,衡山(霍山)在此郡內。漢武帝時改六安國,轄地僅今安徽六安、 安豐等數縣地,天柱山已不在轄區之中。隋唐衡山郡即衡州。

    衡州——隋平陳,置衡州,治衡陽(今市)。大業改州為郡,為衡山郡。唐武德廢郡設州,又為衡州。天寶改州為郡,改衡陽郡。至德再改衡州。明清有衡州府。民國廢府。

    歙州——今新安江流域的歙、 黟一帶,孫吳始分丹陽郡置新都郡。晉改新安郡。隋為歙州,先治休寧(今安徽休寧東萬安),後移歙縣。大業復為新安郡。唐仍為歙州新安郡。宋宣和間改徽州。

    潞州——北周置。唐時治上黨(今山西長治),轄今晉東南。明嘉靖時為潞安府。民國廢府。

    澧州——隋置,治澧陽(今湖南澧縣)。民國廢州。

    澶州——唐置,治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因澶淵(今濮陽西,古有湖名澶淵)得名。五代後晉移濮陽(今濮陽南)。宋熙寧移今濮陽(見“德勝城”)。後升開德府。金仍為澶州,旋改開州。宋有黃河浮橋,以通濮陽南北二城。寇準、高瓊催宋真宗過橋入北城,即此地。

    濂溪——宋周敦頤號為“濂溪先生”。濂溪有二,一為原名,在湖南道縣一帶,為周氏世居之地。一在廬山蓮花峰下一帶,因周敦頤居此得名。

    避暑山莊——在承德市區東北。 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間。為清朝皇帝避暑離宮。

    十七畫

    壕鏡——澳門的舊稱。

    檀州——隋分幽州置。唐治密雲。石晉割給契丹。明改密雲縣。

    軒轅——河南偃師東南有山名軒轅,山路迂迴曲折,號為絕險。東漢末築關。

    豳州—— “豳” 同 “邡” ,在今陝西彬縣東北,周公劉遷居此地。西魏在這一帶置豳州。隋治新平,即今彬縣。唐改“豳”為“分”。

    魏——周姬姓國,魏在今山西芮城北。晉獻公滅魏,封給畢萬。畢萬遂為晉魏氏始祖。其子孫世為晉卿,後建魏國。

    魏州——北周置。治所貴鄉在今河北大名東北,轄境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隋為魏州武陽郡,唐為魏州魏郡。五代後唐升為興唐府。

    魏郡——漢置,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境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北周末遷安陽。隋為相州魏郡。至唐,為相州鄴郡(此鄴即安陽,非北周末年以前之鄴),而魏郡之名,則移給魏州。

    魏博——唐河朔三鎮之一,治魏州,常領有魏、博、貝、衛、澶、相等州。

    徽州——宋宣和間改歙州置。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參見“歙州”。

    襄平——秦置襄平縣,在今遼寧遼陽。東晉時地入高句麗。

    襄州——北魏所置在今河南方城;舞陽、葉縣一帶。西魏改雍州為襄州,即襄陽一帶。

    襄陽——東漢置襄陽郡。隋唐為襄州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改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

    襄國——項羽置襄國縣,在今河北邢臺西南。隋改龍岡。

    濡須——孫權在濡須口築城。濡須,水名,從巢湖經今無為東南流入長江。

    濮陽——濮陽古為帝丘;春秋衛數遷至此。地在今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漢魏為東郡治所。晉建濮陽國,改濮陽郡,均治古濮陽。北魏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樑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這一帶是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濠州——隋置,治鍾離(今安徽鳳陽東)。明初為臨濠府。

    十八畫及以上

    瀛州——北魏置。治所在今河間(隋置)。宋升河間府。

    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東,因在霸水西高原上得名。

    霸州——後周以益津關及分莫、 瀛二州地置,在今河北霸州及附近一帶。

    贛州——今江西贛州本名虔州,宋紹興間改。

    夔州——唐改信州為夔州,治奉節。宋又有夔州路,治夔州,轄今川鄂黔各一部。元廢宋夔州路,而以夔州為夔州路(相當於府)。明清為府。民國廢府。

    懿州——遼懿州治所在今遼寧阜新東北。明廢。

    麟州——唐置,治新秦(今陝西神木北)。末移吳兒堡(今綏德西北)。金廢。

    衢州——今浙江衢州,唐置,治信安,即今衢州。元為路。明清為衢州府。民國廢府。

  • 2 # 南村群童701

    “楊一益二”,成都沒被改名,聲名還在;楊州也沒變名,但有點失落;洛陽落差最大;西安遠遜長安;北京北平打平手。

  • 3 # 漢武弟弟

    前幾天看《中央帝國軍事密碼》裡面涉及很多地名,給大家分享一些[作揖]

    雲中——大同(山西)

    徽州——黃山(安徽)

    豫章——南昌(江西)

    常山——石家莊(河北)

    汝南——駐馬店(河南)

    金陵——南京(江蘇)

    廬州——合肥(安徽)

    姑蘇——蘇州(江蘇)

    長安——西安(陝西)

    廣陵——揚州(浙江)

    陳倉——寶雞(陝西)

    鉅鹿——平鄉(河北)

  • 4 # 腦洞歷史觀

    徽州是中國文化極盛的地方,去徽州遊玩,經常可以看到很多進士第。徽文化也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安徽的省名也是因為有兩個府,安是安慶府,安慶曾經是長江五省,經濟很發達的地區,後面因為航運沒落而落後了。而徽就是徽州府,到了近代,安徽還有一個徽州地區。

    這樣徽州這個古地名就沒有了,論文化味,黃山自然沒有徽州好聽,無夢到徽州改成無夢到黃山,那意境是差很多。

    那有的說,安徽的省會名也不好聽,合肥合肥的,其實合肥這個地名歷史很悠久,西漢就有了,合肥更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交戰地。

    而跟黃山類似的還有張家界,也是因為旅遊景點出名,而把原地名給改了,張家界原叫大庸,界,其實是鄉的意思,範圍也就是十里左右,大庸則是一個古國名,論起來,也是小地名吞了大地名。

    香格里拉原名中甸,所謂甸就是小盆地,草甸子的意思,後面英國探險家寫了一本叫《地平線消失的地方》,講到了一個世外桃源香格里拉。但沒有說明這個地方到底在哪。這個地名出名後,很多地方都爭這個名字,比如四川稻城,但中甸直接把名字改成了香格里拉,因此帶動的旅遊業可以說富了一方百姓。

  • 5 # 溫讀

    我來說幾個吧。

    汝南郡,汝水以南,汝南袁紹,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之後,門生故吏遍天下,然後變成了駐馬店。

    徽州,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徽商、徽菜、徽派建築、徽州文化,改為黃山,意境全無。

    桐丘,現在叫扶溝,聽聽一股城鄉結合部的味道!

    北京曾經有兩個地名,崇文,宣武,崇尚文治,宣示武功。後來改成了東城西城。。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100畝山林土地肥沃可以種什麼藥材?目前值得種的藥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