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
2 # 苦行險道
一個朝代要滅亡是有諸多原因的,比如:1,國家腐敗。什麼叫國家腐敗,官員特別是基層官員的平均奉祿超過百姓的平均收入數倍,耗費國家財稅,兩極分化,百姓看在眼裡,積怨在心裡。2,官員腐敗。官員腐敗盛行,當官就為發財,買官賣官,貪贓枉法,冤案四起,公道缺失。3,軍隊腐敗。1,軍官無能,多出裙帶。2,賞罰不公,官兵敢怒而不敢言。4,缺少裝備更新,缺少操練。5,軍中內奸。軍官中有人被敵國收買,在軍內埋下定時“炸彈”。6,發展生產不力,官員走過場,只顧索取,不顧涵養。7,救災不力,餓殍遍地,逃荒成群。8,國防不力,外敵入侵。9,殺人太多,埋恨太多。
一個時代的結束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給這個朝代的兩極分化和官員普遍的驕奢淫逸、貪圖享樂是分不開的,官府有了一定的實力後便不再相信“水可覆舟”的道理,他們自視高於普通民眾,藐視百姓生死,處處算計百姓,當這些形態到達一個高潮或遇到一個偶然的大事件時,往往就會催生新一輪“週期率”的到來。
-
3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說到一代王朝明朝的滅亡,想必大家都會提到一代闖王李自成引導的農民起義。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王朝,也是被後人所記掛的盛世。因此有人就會問了,如果明朝沒有李自成搗亂,沒有張獻忠搗亂,如果沒有農民起義消耗明朝的一波實力,明朝還能打不過滿清,還能滅亡嗎?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屬於“沒有如果”的型別,為什麼要問沒有李自成、沒有張獻忠呢?倒不如問問李自成張獻忠究竟為什麼造反來得比較實際。其實一個王朝的滅亡,從來都不止是一個單一的問題造成的,所以如果把明朝滅亡的責任歸咎到李自成身上,也顯得有失妥當。
李自成之所以會帶領農民起義,張獻忠之所以會造反,這還是由於他們的階級性質所決定的。在古代封建社會,農民是屬於被統治階級,而如果被統治階級受到壓迫太久了,就會想要謀取利益、從而起兵反抗。
其實明朝末年的統治情況已經逐漸世風日下,農民百姓們已經沒有什麼生計可言,朝廷官員貪汙腐敗嚴重,壓榨剝削百姓成性。除此之外,明朝末年還經歷了歷史上的“小冰河時期”,小冰河時期對全球氣候都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使得氣候年平均氣溫大幅度下降,年溫差上升到極點。也就是冷時很冷,熱時很熱,這就導致了明朝有的地方乾旱,而有的地方則遭受洪災。
南澇北旱在明朝已經不是稀有的事情了,更何況明朝時期中國依舊處在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經濟形態的封建社會,所以無論是乾旱還是洪災,對種植業的影響是十分大的。旱災時百姓顆粒無收,而洪澇時百姓的良田都被淹掉,不僅如此,還無家可歸。
明朝末年社會動盪的種子已經早早地就埋下了,這無關有沒有人起義,而是農民起義是早晚的事情。明朝末年由於天災頻發,社會上流民數量激增,但是朝廷卻從來不思考如何安置這些流民。一個建築的基層已經快要垮塌,而上層卻依舊只顧自己享樂。別說崇禎皇帝其實還算是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但是面對一堆爛攤子,崇禎想這麼修補都無濟於事。
所以說明朝的滅亡不是沒了李自成就不會滅,而是就算沒有李自成,倒下一個李自成了,還有千千萬萬個李自成站起來。所謂天災人禍,如果不從根源上穩固統治的話,再如何進行鞏固都無濟於事。農民起義可以說是歷史發展到一定地步的必然階段了,明朝也不例外,發展到末路的王朝終將面臨滅亡,無論滅亡的形式是怎麼樣的。
-
4 # 仇滿滅滿史前巨炮
首先,直接導致明朝滅亡的確實是李自成帶的農民軍,的確是這樣。不過,那時的明朝除了不缺麻煩,幾乎啥都缺,卻兵缺糧更缺錢。崇禎時,府庫空虛。如果明是個大富翁,拿得出錢賑災,北方農民還會起義嗎?明朝軍費有限到什麼程度呢?僅夠養數萬關寧軍。明末朝廷一窮二白,這明朝簡直是走到了懸崖邊了。
其次,滿清成長迅速。特別是軍事力量。那時亞歐大陸陸上最強大的野戰力量就是滿清八旗!還有蒙古僕從軍、綠營漢奸兵之類的,軍隊總數就近20萬。再算上輔兵、家眷等,多達百萬的滿清人入關!明朝還有投降的漢奸偽軍部隊,再算上,那數量就更大了。雖然明軍數量龐大,駐防遼闊的國土,主力部隊和機動部隊那就沒多少了,而且明末實話實說,明軍的戰鬥力也弱。
雖然明朝靠長城還有大炮抵擋,同時不斷收縮戰線,可是,滿清多次越過長城防線入寇中原。明朝就沒有一點機會嗎?不!封鎖邊關,用國力和人口把清軍耗死。可是晉商給送了好多寶貴的物資給滿清!加上漢奸孔有德等帶著明朝火炮投清,徹底摧毀了這唯一的機會。沒有優勢的明朝內部農民軍又起義,最後反而是滿清把明朝給耗死了。
再有,就算明朝國內農民起義全被壓制,以明朝的剛硬性子,是斷不會承認滿清這個東北滿獨政權的,畢竟東北本就屬於明朝的奴兒甘都司。從成化犁庭開始漢滿已經勢不兩立,以崇禎的急性子是迫不及待要對滿清動手的。但以當時明朝的國力,別說收復遼東,保住北方都困難。事實上,當時滿清對領土的要求僅僅是要明朝承認山海關以外歸滿清所有。但是崇禎死活不答應,可能不願意做失土之君吧。但在我看來,關外當時領土被滿清佔領已成既定事實,崇禎完全可以就坡下驢,拖延時間,中中國人口多領土大,用空間換取時間,滿清必敗!二戰小日本就是這樣被中國拖死的。
所以,不管有沒有李自成的起義,清軍入關幾成定局。但是如果崇禎不死,南渡重整河山,滿清最多佔領中國北方,是不可能佔領中國全境的。崇禎當時才四十出頭,按照明朝當時同西方良好的關係,開放好學的特點。最多隻需再傳兩帝,北伐收復失地,甚至滅亡滿清也是很有可能的。
-
5 # 源稚生
明朝已經名存實亡了,當時有希望統一天下的只有兩股勢力:李自成起義軍和清朝。南明勢力苟延殘喘,沒有統一的可能性,而仔細分析,李自成起義軍進入北京所作所為,決定了李自成集團是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的,李自成的敗亡不僅在於戰略失誤,還在於人心的丟失。
滿清能入關是必然的,也是有其原因的。
崇禎帝末期,這個龐大的帝國經過近300年時間已經病入膏盲。其統治集團已經徹底腐朽,集合無能內鬥腐朽昏聵反動等等於一身,這個龐大帝國的經濟基礎和軍事基礎都已經被其挖空。
帝國的民生已經破產,無數已經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揭竿而起流民流寇遍地。帝國的財政也已經破產,國庫如洗而完全沒有從佔據帝國絕大多數財富的統治集團手裡收錢的能力。明朝已經行將就木,滅亡是必然的。
由於明朝這個帝國的龐大和體制的穩固性,當時體制內的獨立勢力明顯的先天不足,割據一方的藩鎮還沒有出現,軍閥化的各路軍隊也不成熟。而這些體制內勢力和其體制一樣,腐朽無能並無可以定國庇民的真主存在。而南明政權內部也是矛盾不斷,他們只會內鬥,最終失敗也是有其原因的。
明朝末年,各個逐鹿勢力主要分三部分:關外異族,關內流寇,南方海商,簡而言之就是滿清,大順和大西起義軍,以及沿海的鄭成功勢力。
三方勢力中,鄭家實力不足,缺乏能統一的根本,基本上被排除,而南明實力更是土雞瓦狗,不堪一擊,唯一能和清軍硬碰硬的只有大順和大西起義軍,可是農民起義軍有其歷史侷限性,加之起義軍到後來已經成為流寇,戰鬥力下滑,想戰勝清軍統一天下幾乎不可能。
‖清軍的優勢以及能入主中原的原因
就軍力來說,滿清已經有能力一次在華北投入超過10萬人並攜帶重炮的大兵團,其軍力在當時的中國毫無疑問是最強者。而李自成大順政權最大的錯誤就是沒看出明朝已經不是其最大對手,早早為順清之爭佈局,在完全沒準備的情況下在最不利的時間和地點投入最終決戰,被滿清一戰將其軍隊主力打殘。
總而言之:滿清雖然剛進關,但是體制完備,政權鞏固,無後顧之憂,又上手把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打殘,接下來以其東亞最強軍團和合適的政治政策招降納叛,自然是勢如破竹。
-
6 # 沒那麼浪漫
如果沒有李自成,清軍要入關,沒有李自成,吳三桂就不會投降,那麼明朝就沒有內憂,可以全力對付後金。國內,沒有受到戰爭的毀壞。經濟,人口,都百倍超過東北一隅。滿清應該不太好打進來。但是晚期的明朝已經從裡到外腐朽至爛,就算沒有李自成,滿清可能一時半會打不進來,但明朝也會滅亡的。
-
7 # 盧教練6
沒有李自成,滿清一樣可以入關,滿清入關的打算也不是因為李自成打到北京才形成的,早在皇大極時就以已經進攻多次了,被袁崇換擋住,沒有李自成,滿清入關也是早晚的事。
-
8 # 戰刀如歌
分析歷史,首先還是要重點分析內部因素,這些內部因素是其歷史事件會如此發展的根本原因,外部因素刺激事件的快與慢。
明朝到了崇禎帝時期,政治經濟己經出現了嚴重下滑,導致國力下降。這種積重難返的狀況不是崇禎帝僅靠勤政和儉樸能夠解決。
後世對崇禎人物評價: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肝食,事必親躬。所以是個被普遍同情之人。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性情殘忍冷酷。而且清高無擔當之責任感。這些註定他根本無法扭轉大明王朝的積重難返的危機,國力一步步墮落深淵。
相反後金(清)的努爾哈赤是一位傑出軍事統帥和優秀政治家。繼位的皇太極雖軍事才能雖不及其父,但政治才能卻猶有過之。其弟多爾袞長年統軍作戰,與父兄相比,有些遜色,但那時清朝繼續在上升期。
二者的此消彼長,必然引致清勝明亡。
李自成等流寇是那個時期下政治經濟危機下的必然產物。
所以提問者的假設根本上無法成立。
-
9 # 梅園布衣
回答這個問題,只能用假設,因為歷史是鐵板釘釘的事實了。
李自成自1629年起義,到1644年兵敗,前後15年。這15年,正是農民起義與後金屢屢入侵同時發生的時期。李自成所投的起義隊伍幾次被明朝軍隊招降或打敗遣送還鄉,李自成愣是沒有在明朝軍隊中留下來,成為一個名衛國幹才,而是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並攻入北京,逼死皇帝,自己也身死名滅,成為有人頌有人罵的爭議人物。
崇禎帝一上任,不僅面對明朝大勢已去、日薄西山的江山社稷,又同時面臨風起雲湧的農民造反和關外後金的猖狂進攻,真是內外交困,悲催到了極點。
李自成等人的起義,在內部大量消耗了明朝的人力和物力,動搖了明朝的根基,這是事實。但是,後金崛起後,幾次進入山海關,縱橫千里,明朝軍隊在幹什麼呢?請看:
在1629年第一次進入關係內,到達北京周邊的固安、香河、順義一帶,甚至到了廣渠門下,明朝舉國震動。而此後不久,袁崇煥被崇禎處死。
1634年,後金第二次入關,大同是主要攻擊目標,北京戒嚴受到影響。這次入關的另一影響是,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從明軍包圍中脫險。
1635年,後金第三次入關,進攻林丹 河套地區,並搶掠了忻州、定襄、五臺等州。
1636年,後金第四次入關,進扺居庸關,攻克昌平,直逼北京,拔北京周邊16城,掠人畜18萬。
1638年,後金第五次入關,兵分兩路,一路入牆子嶺,一路入青山口,會師通州,到涿州再分兩路,一沿太行山,一路沿運河,山河之間六路並進。翌年攻克下濟南。入關五個月,轉掠二千餘里,攻下七十餘縣,俘獲人口46萬餘,金銀百餘萬兩。
1642年,後金第六次入關,在薊州分道,一路攻通州,一路攻天津,北京戒嚴。後金軍繼續前進直入山東,縱橫千里,連克三府十八州67縣,俘獲人口36萬餘,牲畜55頭。明朝將帥擁兵觀望,無一敢戰。
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滿清軍隊,經過一系列的侵略行動,已經完全掌握了進攻中原的路徑,也探明瞭明朝軍隊的實力和戰法。如果滿清後來不入主中原,大明朝也難以對付這些塞外以騎兵為主的洪水猛獸屢次輪番的侵襲。
明朝後期的殘酷統治激起民變,崇禎帝不能改革政策以招撫叛民,並且臨陣屢殺捍國之臣,致使將帥叛離,是失民心;明朝自中期走上下坡路後,一直起疲乏術,國勢衰微,是失天時;清軍幾次從多處關口越過長城劫掠內地,關河之險已成擺設,是失地利。人和,天時,地利盡失,焉有不敗之理。縱使沒有李自成搗亂,明朝也擋不住清軍入關,那六次入關橫掃中原就是例證,李自成充其量就是個搗亂分子而已,大明朝的關防和江山是由明朝統治者自己摧毀的,怨不得別人!
-
10 # 生活原本該有的樣子
明朝發展爛到這個地步沒有李自成,會有張自成,孫自成,這是歷史的趨勢。壞就壞在這李自成是個只會亂搞破壞的主。
按理說你揭竿而起,造明朝的反,這倒也沒什麼,反正中國歷史上活不下去然後造反的多的是,自古成王敗寇,只要你能成事,也不會有人說你什麼。
可你們看看李自成造的是什麼反,打下一個地方來從來不考慮鞏固發展根據地,跟流寇一樣,來到一個地方,燒殺搶掠,脅迫百姓加入他們的隊伍,然後逃串到另一個地方再接著重複上面的事情,心裡頭根本就沒有百姓,只想著自己,倒像是一群流串作案的罪犯。
再就是,你說你弱小的時候做過一兩次不乾淨的事,畢竟那是草創期,這大家都還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逐漸強大知道擁兵百萬,還是那一種流寇作風,同時也沒有自己的穩固後方,直到打下北京也沒有做好安撫工作,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像李自成這麼造反的,這哥們就是造反界中的奇葩。
所以,理論上滿清是打不進來的的,只是明朝的接盤者太差了,隨便換個歷史上有點成就的造反者接明朝的盤,滿清就不可能打進來。
回覆列表
李自成為啥走上了扯旗造反的道路,還不是被逼無奈。從這點看,有沒有李自成不重要。
明朝立國之初,有的制度設計就有問題,比如匠戶,衛所兵等,老子幹什麼,兒子沒出生就註定了一生的命運。也許朱重八的本意是好的,但他沒有料到人性是會變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制度的弊端展露無遺,尾大不掉。八股取士更是培養了一批只知道啃書本的書呆子,不通實務,讓這些人去統領軍隊,去治理地方,頓時手足無措。更有甚者,官商勾結,只知道撈銀子,對國家危難和民生艱難視而不見,早把儒家的四句拋到了九霄雲外。在利益面前,結成了共同體,形成了黨爭,只要不是自己人,無論對方的主張對與不對,不加辨別的反對,內耗太甚。
政治上的無能,必然導致軍事上的失敗。文官領兵,太監監軍,這些違背戰爭規律的指揮體制,以及千瘡百孔的後勤保障,導致明末與滿清的大戰,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
這樣的朝廷,就是自己的掘墓人,不亡簡直就是天理不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