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三家店
-
2 # 春城文揚
我們把“禮”字縮小了,認為不過是禮貌的禮,禮尚往來的禮了。
理,禮, 力,利。
其實是一個字,但是這個字的內涵太寬了,所以就搞出其他的同音字來表達這個字的多重涵義。
理,就是道,道就是自然法則,其實文也是道,理也是道。
所以周朝的以禮治國,其實就是以道德治國。
漢字是非常美妙的偉大的文字,他包含的哲理非常深,直達世界本質。
有道德者,就明理,就行禮,就有力,就得利。
-
3 # 湯岐
在外來侵略,強權之下,只能強硬手段,以牙還牙,絕對不能以禮相讓求太平。對豺狼虎豹只能用獵槍,對朋友有好灑。這是我們一貫的對孫政策。
-
4 # 廿由八晒
論語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囯,如禮何。
——若是在困難面前退縮不前,問題只會越積逾多。以迎難而上的意志直面困難,則撥雲見天迷霧消散。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以大局為重,而小人只以自我為中心。君子著想著為大眾謀福利,而小人只為謀取私利而著想。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為正義執言,乃於心無愧的行為。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出於後續目的而套取別人感情的行徑,是在透支明天。(注:放於利而行多怨這句說話在坊間可以這樣理解:有著數則喜無著數則棄,讓人懷疑其品行。)(薦讀)
“禮讓為國”是《里仁》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觀點,就是說治國理政、為人處事要懂得“禮讓”,這體現了道家“功成弗居”的思想。“何有”就是說已經非常稀少了。
到西周東周,做國君就要依靠殺伐征戰“立功”了。
到了春秋這個,社會動盪,道德淪喪,都是以利相交,所以無論是老子還是孔子,都把“人各習禮讓”當成政治願景,只能是“立言”了。
人們都是追逐利益,為了上位,各種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幾乎都不講究“禮讓”,因為稀少,所以說“何有”。
不“禮讓”標示的是人們的墮落,是向動物本能的迴歸。
唐朝的郭子儀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他手握重兵,功勳卓著。
當時的皇帝是唐肅宗,生性多疑,能力低劣,但他又掌握著絕對的皇權。在這樣的皇帝手下當差,掉腦袋好多時候是毫無徵兆的就會發生的事,原因也無跡可尋,也許只是他“心血來潮”罷了。
唐肅宗對他手下的這個郭令公也有一個從懷疑到絕對信任的心理演化過程。
平定安史之亂,郭子儀把全部的功勞都推到了唐肅宗頭上,讓交兵權就交兵權,有危急徵召,他就無條件服從。可以說郭子怡是一個“推功禮讓”的楷模,直接的結果就是他得到善終,富貴榮華也延及子孫。
郭子儀看似把功勞推給了皇帝,反而得到了最大的收穫。
王陽明是明朝跟朱熹並列的大儒,以軍功封“伯”,後又被追封為“新建候”。
當時贛南匪患嚴重,幾十年得不到平定,土匪經常破城殺官。非常弔詭的是,朝廷竟然派一介書生王陽明來平定匪患,而從沒軍事經驗的王陽明僅用了14個月就平定匪患,還了贛南一片清平。
寧王朱宸濠擁兵10萬,勢力龐大,起兵造反。王陽明竟然以38天的時間,用臨時拼湊起來的1萬烏合之眾,打敗了朱宸濠,並且把他生擒活捉。
我們經常看歷史,像王陽明這麼大的功勞,按說是會受到中傷,因為功高震主,是不會得善終的。但王陽明學問太高,道德修養太好,經過精心運作,徹底改變了這個歷史命運。這其中的奧妙就是他在奏章中把功勞都推給了皇帝的運籌帷幄、英明決策,推給了當地的巡撫等地方官員,甚至絲毫沒有提到自己的功勞,這個“禮讓”的做法,反而沒有埋沒他的功勞,最後封伯封侯。
劉邦在前方打仗,蕭何在後方管後勤補給,無論是兵源輸出還是地方治理,全是蕭何一人說了算。
這時劉邦如果不心存疑慮,那是不可能的,就派出間諜對蕭何進行刺探,後方來人就詳細盤問蕭何的情況。
蕭何意識到劉邦對自己有了懷疑,就開始“自汙”,他求田問舍,聚斂錢財,對手下一些惡跡敗行也不管不問。他用實際行動表示自己道德有汙點,有選擇有意識把“把柄”交給劉邦,且在言語行為當中,經常把功勞全部推給劉邦,這樣的結果就是劉邦對蕭何最終完全放心。
當然了,我這樣的回答問題已經多少背離了孔子“禮讓”的道德原意,多了許多權謀的味道,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