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
2 # 璽印芳華
李陵浚稽山以少勝多奮戰匈奴大單于,可謂一戰成“名”!當然這個“名”字也可以不帶引號的!因為世人對李陵戰敗投降一事始終耿耿於懷,說其是漢奸,但我個人認為,李陵是無愧於心,無愧於漢朝的!
李陵浚稽山一戰,這裡先不評說其投降的意義所在,我們只單純的談這場陣仗。這場戰役我認為完全可以稱之為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原因有很多,如軍隊數量懸殊、地形地貌複雜、無後備支援等,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戰鬥精神一流!
一、浚稽山之戰的作戰背景。漢武帝疲於邊塞匈奴的連年騷擾,怒而發出“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口號,隨之改變了對匈奴的作戰策略,即攻守易形,由被動防禦改為主動出擊。
時漢朝大將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命討伐匈奴西部的大宛,漢武帝派李陵作為貳師將軍的後勤預備隊,主要負責前軍的軍需糧草和接應工作。但是李陵覺得打擊匈奴就該與之近身肉搏,真刀真槍的跟他們幹,所以請求武帝准許他自成一軍,直接給予匈奴單于有力一擊,漢武帝准許但不給兵馬,而且撤掉了他的後援力量,只應其領兵五千出征。
就這樣,李陵帶著他僅有的五千將士一路高歌奔赴沙場而去!
二,慘烈的浚稽山戰鬥,李陵率部以少戰多,竭盡全力不畏生死,最終兵敗投降。李陵帶領五千步兵行至浚稽山一帶安營紮寨,突遇匈奴單于主力三萬兵馬,隨即展開戰鬥。李陵指揮將士萬箭齊發,瞬間匈奴兵數千倒地,匈奴單于大驚,漢朝竟然有這樣嫻熟的弓弩士兵?遂召集左右賢王共八萬人馬圍攻李陵。
最開始的戰鬥李陵還是很有優勢的,我想這得益於他的五千箭術教官的軍事素養。其實李陵帶領的五千將士本是一個軍官訓練團,是專門向士兵傳授箭術等技戰術的老師,他們可不是一般的士兵,所以匈奴的死傷士兵多死於李陵訓練團的教官箭下。
但是,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啊,經不住匈奴的人海戰術啊,畢竟是人家的地盤,人家打不過就增兵,據說連老百姓都給揪過來參加戰鬥了。李陵部面對黑壓壓的匈奴兵並沒有膽怯,李陵也一再的鼓舞士氣,連兵士的隨軍家屬都給殺了,這叫斷其後路,絕處逢生!
李陵且戰且退,幾次殺退匈奴。其命輕傷不下火線,傷三處者車載,傷兩處者駕車,傷一處者繼續戰鬥,慘烈場景令人咂舌。充分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戰鬥精神!匈奴兵圍攻李陵部就像一條惡犬撲咬一個重傷之人反被打的夾起尾巴時不時要躲一躲一樣,可謂被打的垂頭喪氣。
就在匈奴單于久攻不敵的情況下,幾乎要改變主意的時候,由於叛徒的出賣,致使匈奴單于得知李陵部已是強弩之末,遂發兵繼續圍困。
最後在李陵將士再沒有後援的情況下,用盡手中最後一支箭、一把刀、甚至最後一截車轅木棍,無奈突圍失敗而投降。
三,李陵敗降之我看。對於李陵的戰敗投降,我認為他的投降是於心不甘的,是詐降!肯定是希望來日方長,是要找機會反撲匈奴的。可是漢武帝沒有給他這個等待時間,也沒給他這個機會,在得到不實情報後,對李陵施以族刑,徹底打消了李陵迴歸漢朝的希望,李陵就此含冤在匈奴了此一生。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西漢著名將領陳湯曾經說過一句華夏民族非常自信的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但很少有人知道,陳湯還說過一句話,這話就是: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這話的意思是說:五個胡兵(匈奴兵)才抵得上一個漢兵,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胡人(匈奴人)的兵器原始笨重,弓箭不鋒利,現在胡人也學習了漢人的技術,然而以戰鬥力來說的話,3個胡兵才能抵一個漢兵的戰鬥力。
李陵生活的年代是漢武帝的中後期,比陳湯早了六七十年,如果陳湯說得沒錯的話,李陵所在的時代應該是“五個胡兵才抵得上一個漢兵”的時代,也就是說,漢武帝時代能夠打敗匈奴憑藉的是強大的國力、高階的科技、優秀的身體素質,明白了這個大前提,再來看李陵是如何率領5000步兵對戰8萬匈奴騎兵的。
公元前99年,李陵率領5000步兵北出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李陵的主要目的是牽制匈奴人,為當時的貳師將軍李廣利出酒泉攻擊匈奴右賢王做呼應,結果李陵在浚稽山附近遇到了匈奴單于率領的3萬騎兵主力,李陵只有5000人,被匈奴騎兵包圍在浚稽山之間。
眾所周知,騎兵衝擊步兵,那可是一面倒的屠殺,但是李陵卻率領步軍運用正確的戰術、合理的指揮以及強於匈奴人的武器裝備,打退了匈奴騎兵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匈奴單于3萬騎兵居然拿不下李陵的5000步兵,然後匈奴單于繼續增兵到8萬人,最終靠消耗戰,耗盡了李陵5000漢兵50萬支弓箭,在彈盡糧絕之下,李陵最終失敗被俘虜。
這一戰,李陵雖敗猶榮,這一戰,是經典的步兵打騎兵的正確戰術、合理指揮的演示,那麼李陵是如何以5000步兵血戰8萬騎兵,殺死殺傷一萬多匈奴騎兵的?
主要是三個原因:
1、正確的戰術
李陵雖然帶領的5000步兵,但是跟隨步兵一起深入匈奴境內的有運輸輜重的戰車,李陵是用戰車結成營寨,然後率領步兵在營外佈陣,因為戰車具備一定的防護能力,所以可以作為營寨的防禦裝置,營寨之內匈奴人暫時攻擊不到,這裡是李陵的後勤運輸部隊與補給。
李陵以步兵佈陣來抵禦匈奴騎兵的衝擊,兵陣的最前面幾排是手持長兵器和盾牌的步兵,長兵器主要是戟,長度一般有3~5米長,同時有執盾牌的步兵,以保護前排士兵的安排,軍陣的中間是手持弓箭的漢兵弓箭手,最後面是弩箭。
李陵之所以這樣安排,完全是為了抵禦匈奴騎兵的進攻,匈奴騎兵如果衝擊漢軍軍陣,首先得衝破漢兵的中後排的弓箭和弩箭的攻擊,即使衝過了弓箭和弩箭的射程,匈奴騎兵也要面對漢兵長達3~5米的長戟,能衝破這兩道的匈奴騎兵,基本上少之又少,大多數在漢軍的弓箭和弩箭打擊下傷亡,少數能衝到軍陣前的匈奴騎兵也死於漢兵的長戟攻擊。
2、合理的指揮
李陵所在的位置應該是在山間的峽谷裡,這裡不適合匈奴騎兵的大規模攻擊,這也是李陵依靠地形阻擊匈奴騎兵的指揮,儘管把敵人引入到不利於騎兵作戰的地方,李陵甚至把匈奴人引到樹林中作戰。
同時李陵手下的漢軍士兵訓練有素,聽從安排,且戰且退,李陵將傷兵按受傷嚴重程度分為三級,受傷最重的士兵坐車,受傷次之的駕車,受傷最輕的作戰,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士卒的戰鬥力,這同樣是李陵合理的指揮。
3、強於匈奴人的武器裝備
漢兵的武器裝備明顯強於匈奴人的武器,是李陵能最大程度地殺傷匈奴騎兵最重要的原因,先說弓弩手,漢兵的弓箭能射50~100米左右,弩箭最遠能射150米,匈奴人的弓箭只能射30~50米左右, 匈奴人的射程不如漢兵, 所以匈奴騎兵在進攻時,到達了漢軍弓弩射程時,匈奴人卻射不到漢兵,這就是武器裝備的原因,也是匈奴人大量受傷的原因。
再一個原因就是漢兵的箭頭都是用金屬材料製作而成,漢武帝時期鐵器已經大量使用,漢軍的箭頭基本是鐵器製作而成,殺傷力強,而匈奴人當時還沒有鐵器技術,是以磨尖的骨頭作為箭頭,殺傷力不如漢軍,這同樣是匈奴人大量受傷的另一個原因。
當時騎兵還沒有馬鞍,是用雙腿夾緊馬身來穩定身體的,這樣很容易影響匈奴弓箭手射擊,再加上射程不如漢軍,匈奴騎兵傷亡就比較大,就算是手持彎刀的匈奴騎兵衝鋒,更容易受到漢軍弓弩手的射擊,衝鋒時受到攻擊匈奴騎兵很容易從馬上掉落,一掉落不死也殘廢了,所以匈奴人受傷很多。
就算有匈奴騎兵衝擊到漢軍軍陣前,能對付3~5長的長戟,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匈奴人當時又沒有長兵器,騎兵用彎刀對付漢軍的長戟,吃虧的是匈奴兵,受傷的也是匈奴兵居多,這就是匈奴兵武器裝備不如漢兵而導致的傷亡,也是六七十年後陳湯所說的:“兵刃樸鈍,弓弩不利”。
所以,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就是5000漢軍能夠殺傷殺死一萬多匈奴騎兵的原因,5000對八萬,比例是1:16,差不多16個匈奴兵要對付一個漢兵,當然是李陵會失敗了,李陵手下的漢兵在射完了所有隨身攜帶的50萬支箭後,沒有兵器再對抗匈奴騎兵了,只有突圍,還是因為漢兵中出了叛徒,才導致李陵投降,最終5000漢軍只有400多人逃回了漢朝,絕大部分漢軍戰死,少數人投降匈奴,這便是最終結果。
-
4 # 請喊我小馬Horse
漢朝時期,匈奴軍隊人強馬壯,一直是漢朝的心腹大患,匈奴作為強大的騎兵一直在漢朝周邊徘徊,一度入侵到中原,直到漢武帝時期,出現了霍去病,衛青等大將才將匈奴擊潰。但是在漢武帝時期實際上厲害的將領還有很多,李陵就曾孤軍深入帶領5000漢軍對戰8萬匈奴,結果大敗匈奴李陵是怎麼做到的
李陵,生於公元前134年,出生於戰功赫赫的李家,爺爺是李廣,他的家世註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生於將門世家的他自小就被訓練騎射之術,學習兵法謀略,他的才能漸漸被漢武帝賞識,對他委以出征匈奴的重任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利進攻在天山地區活動的匈奴人右賢王,讓李陵做他手底下的一名小將,承擔押送糧草。李陵作為名門之後,認為這是非常大的屈辱,果斷不幹,要自己獨自一人領著一支部隊。
和匈奴人戰鬥需要馬啊,漢武帝不願答應李陵,就推說都沒有馬。李陵許下豪言壯語,說都沒有馬也不在乎,我領著5000大軍,就能以弱勝強,讓匈奴人知曉我們大漢朝的強大。
之後,漢武帝就答應李陵率5000大軍,度過居延漠,尋找匈奴人的主力。實際上,當時的部隊不止李陵一支。武帝派幾路大將,大家約定在哪裡碰頭,如此就有個呼應。
幸運的是,李陵在浚稽山找到了匈奴人單于的主力。但是,遺憾的是,別的大將都沒有按期到來。這一來,就變成李陵孤軍作戰。在浚稽山,李陵駐守於兩座山中間,靈活運用盾牌和弓弩的力量,在和三萬多匈奴人軍的首場對戰中,就生生擊斃了匈奴人好幾千大軍。單于大驚,趕快讓左右賢王率軍來援助。這一來,襲擊李陵的騎兵就超過了八萬多人。他們在浚稽山遇到了單于的主力軍,匈奴八萬騎兵將李陵區區五千人圍得水洩不通。
李陵的軍隊原先在兩山之間駐紮,李陵帶領這五千人頑強作戰,用弓和弩一時逼得匈奴無力一舉殲滅李陵的軍隊,匈奴節節敗退,李陵軍竟還乘勝追擊殺了匈奴的幾千人馬,此舉也激怒了單于,單于命令所有騎兵全力圍攻李陵,李陵只得利用弓弩堪堪應付這數萬軍馬,他一面向西漢邊境撤退,一面請求朝廷趕緊派出援軍,單于還擔心漢朝派出這支軍隊是否會在前方埋下伏兵,利用李陵軍誘他們以圖一舉殲滅,偏偏這時李陵軍中有一個人跑到單于軍營,說出李陵軍已經無力抵抗,前方也沒有援軍,單于大喜全力進攻李陵軍。
李陵帶領的五千人隨著連日的作戰,已經所剩不多,弓弩也已消耗殆盡,無奈的李陵命令部下自行逃跑吧,他們打算趁著夜深後突襲出去,逃回西漢以圖來日東山再起,但不幸的是李陵被單于俘獲了,只有少數人逃回了西漢,李陵卻投降了匈奴,漢武帝在知道這個訊息後雖然感到憤怒,但他也並未殺死李陵留在西漢的家人。
漢武帝后來想到定是因為援軍未及時趕到李陵才會投降匈奴,加之李陵對抗匈時殺死那麼多人,也立下了赫赫戰功,於是他讓人去迎回李陵,卻是無功而返,並且說李陵在匈奴替單于操練匈奴的軍隊,以圖攻打西漢,漢武帝這時才震怒,命人殺了李陵全家,李陵得到訊息後,萬分悲痛且極其憤怒,一直留在了匈奴直至離世,他的一生為後人所議論。
-
5 # 南宮外史
李陵以5000步兵,對戰匈奴8萬騎兵,殺敵萬人以上。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軍士勇敢,訓練有素。
李陵擅長騎馬射箭,漢武帝任命他為騎都尉,讓他訓練從丹陽楚地召來的5000士兵,教練射箭技術,當然還有陣法。在古代打仗是最講究陣法的。楚地丹陽兵,基本就是荊楊一帶的人,民風彪悍,吃苦耐勞,自古就是出精兵之處。
這些軍事素質優良的人,再加上李陵的精心教練,自然就成為一支勁旅。
二、處亂不驚,主動出擊,殺敵3千多。
公元前99年,武帝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師酒泉,攻擊匈奴右賢王的軍隊,這是進攻主力軍。而派遣李陵率領這5000步兵出兵居延到達浚稽山(今蒙古國巴彥洪戈爾省推河、塔楚河之南的古爾班博克多山。在杭愛山之南。)一帶,是為了牽制匈奴的兵力,並不是主力軍。
當李陵率軍到達浚稽山,偏巧遇到匈奴單于率領的三萬騎兵,單于仗著兵多馬壯,把李陵軍團團包圍。
至浚稽山,與單于相直,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漢書李陵傳》)
李陵在匈奴的包圍圈中,自然列成防守陣型,步兵防守陣型最好的就是圓陣,把輜重車輛佈列周邊,車輛後面是弓弩手和長槍手,匈奴靠近,千弩齊發。李陵帶領的5000人可是經過專門訓練的弓弩手,漢朝的強弓勁弩,可是優良於匈奴的,一陣齊射,匈奴死傷慘重,向後敗退。下圖:圓陣
三、匈奴增兵8萬,來日大戰,殺敵八、九千人。
單于見被打敗,遂又緊急召集援軍,兵力達到8萬人。第二天列陣又戰,斬敵首3千餘:
單于召八萬餘騎攻陵。明日復戰,斬首三千餘級。單于使其子將騎擊陵,陵軍步鬥樹木間,復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陵軍戰一日數十合,復殺虜二千餘人。虜不利,欲去。(《漢書李陵傳》)
單于又派遣他的兒子率軍攻擊李陵軍,李陵利用步兵長於山林樹木作戰的優勢,與匈奴騎兵在樹木間展開格鬥,步兵大顯身手,格殺敵人數千人。
李陵整頓部隊,列成防守陣型,因為連續發生兩次戰鬥,士兵應該很疲憊,難以吃飯和休息,只得防守為主。故而在一天之內匈奴軍進攻了數十次,雖然李陵軍士抵擋住了進攻,但殺敵不多,只殺了2千餘人,可見已經疲憊。
四、邊戰邊撤,矢盡糧絕,終至失敗。
單于連戰皆敗,打算退兵,但因漢軍軍候管敢因私憤投降匈奴,把李陵矢盡糧絕,沒有援軍的情況告訴了單于,單于死纏不去,李陵只得退軍。
漢軍南行,士尚三千餘人,徒斬車輻而持之,軍吏持尺刀。(《漢書李陵傳》)
經過連續數日、數十次戰鬥,李陵還有軍士3千餘人,可見才損失了不到2千人。殺敵萬餘,自己才損失2千人不到,可見是個輝煌勝利。
但是,李陵軍物資損耗非常大,還得不到補充,弩箭剩下不多了,槍刀折損也很大,輜重車輛也是沒有了,有些士兵赤手空拳,只得把車輻砍下來當武器使用,軍吏也只能拿著尺把長的青銅劍作為格鬥武器。
李陵率軍邊走邊戰,單于率軍遮斷李陵南退的去路,在一座山前,把守住山口,居高臨下,準備了充足的壘石。李陵攻打山口時,大石從山上一齊滾下,士兵死傷眾多。
歷經8日苦戰,士兵疲憊不堪,眼見此山難以通過,李陵只得把士兵化整為零,分頭突圍。
李陵只帶十幾個人突圍,被匈奴騎兵緊緊追趕,軍士多戰死,李陵被匈奴俘虜,後投降匈奴。
突圍出去的軍士有4百多人,都回到了漢地邊關。
李陵失敗的地方距離漢朝邊關只有100多裡地。當初,武帝是派遣將領接應李陵的,但聽信了將領的奸言後,改變了主意,撤消了援兵,導致李陵征戰數千裡,孤軍無援,功虧一簣。不然,漢軍在百里之處接應,李陵殺敵萬餘,率3千軍士成功撤退,將會是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真是可惜呀!
-
6 # 艾詩塔
當時匈奴裝備技術不如中原地區,比如漢朝環首刀。由鋼經過反覆摺疊鍛打和淬火後製作出來的直刃長刀,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種兵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環首刀將匈奴打敗,並促成了匈奴分裂西遷。匈奴騎兵優勢在機動性,正面打陣地戰失去了優勢。
回覆列表
公元前99年秋,浚稽山(今外蒙古土拉河一帶)。蕭瑟秋風中,漢將李陵率領的5000步兵遭遇了匈奴單于大軍。
一場驚天碰撞開始了!
初戰告捷:弓弩之爭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言兵事疏》
此時,對面的匈奴大約有3萬騎兵。面對6倍於己的對手,李陵並不慌張。他在兩山間“以大車為營”,自率兵出營作戰。“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
“以大車為營”,迅速構築野戰依託,再派軍前出作戰,這是漢軍常見的路數。
漠北決戰中,衛青就是以武鋼車結營,並以5000騎兵前出作戰。
匈奴馬擅長“上下山阪,出入溪澗”。在山谷地形中,李陵如早早陷入近戰,1步打6騎,眾寡不敵,將非常被動。
因此,遠端火力的較量將決定勝負!
匈奴騎兵擅長騎射,他們能在5、60米外精準射中目標,而他們的弓箭有效射程為150米左右。
相比之下,漢軍的弩在射擊精度和射程方面優勢就非常明顯了。
漢弩,按照射程和強度,分為1、3、4、5、6、7、8、10,共八級。
其中,最常見的6石弩,射程約為260米。在瞄準工具的輔助下,射擊精度遠高於對手。
但是,弩的射速相對較慢(除了精度、射程大打折扣的連弩)。因此,如果李陵的弩兵一波射擊不能壓制住對手,由於射速慢,當匈奴騎兵衝入能精準射擊的距離,漢軍將遭到壓制。
漢軍將士能否把握主動,就要看他們僅有的那1、2輪遠距射擊效果如何了!
李陵他所率的這支部隊原本就在張掖、酒泉教射,是射擊教官隊。
既然是射擊教官隊射擊,自然要上演教科書級的表演。
漢軍趁勢殺出,殺敵數千。
面對以騎兵為主的對手,步兵進行大規模追擊,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由於追擊時陣型容易混亂,很容易被敵軍騎兵抓住機會打反擊。
因此,面對騎兵為主的對手時,步兵陣戰,“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對於追擊非常謹慎。
李陵軍能在追擊中取得斬殺數千的戰績,可見其軍的戰術素養。
且戰且退:強悍的單兵作戰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20),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言兵事疏》
單于知道遇到強敵了,遂調8萬騎兵增援。
李陵知眾寡不敵,遂決心沿故龍城道退卻。
且戰且退,李陵又斬殺3000餘級。
退至大澤時,匈奴順風放火,李陵燒掉外圍水草斷絕火勢,並趁機退入山下樹林。
樹林,不利於騎兵驅馳,也不利於遠端射擊,更難以展開復雜大陣作戰。
於是,雙方“步斗山林間”,進入了近距步戰。
這種地形中,支離破碎的戰場使匈奴雖有兵力優勢,卻難以同時展開,只能打“添油戰”。
匈奴軍,本是騎兵,近戰裝備以短刀、匕首、套索為主;而漢軍步兵,不論戟盾、戰甲均遠遠優於匈奴軍。
沒有懸念:漢軍殺敵數千。
悲歌此後,李陵又一日數十合,殺敵兩千餘。
單于屢戰不利,又因遷延時日,靠近漢境,害怕遭到伏擊,已生放棄之意。
勝利曙光,依稀可見。
跟所有的悲劇英雄電影一樣,這個時候,叛徒出場了。
李陵手下的管敢臨陣投敵,將漢軍的情況告訴了匈奴:弓矢差不多用完了,而且沒有什麼後援!
單于得信,放膽發起進攻!
單于出兵斷漢軍退路,並以騎兵在山上射擊。
此時,李陵還剩3000餘人,但弓矢用盡,近戰武器也在連續廝殺中多又損壞,遂只得以車幅、卷刀為武器力戰。
“矢盡兵疲”的李陵只得分散突圍。
總的來說,漢匈戰爭中,漢軍裝備精良、擅長步戰的優勢非常明顯。此戰中,李陵以其出色的將略,在不同地形中選擇了正確戰術,保障了漢軍優勢的發揮。
而“力能扼虎,射必中”的荊楚勇士更是將他們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因為戰略上的失誤,李陵終寡不敵眾,慘遭失敗,而李陵本人的“晚節”更是充滿爭議。
但是,漢家男兒“一漢當五胡”的沖天豪氣,穿越千年,至今仍令人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