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聖人之治能夠摒棄主觀意志的干擾,順應社會規律和百姓之心,“民之所惡,因而去之;民之所好,因而與之”。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不管善與不善、信與不信,聖人皆“愛之如一”,這不是沒有原則地寬容,而是對一切百姓的一視同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正如第二十七章所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在聖人眼中,無論是什麼人,只要順應其自然本性去因勢利導,沒有不可救的。 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 因此聖人表現出的表象好像是糊里糊塗、沒有原則的樣子,但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難得糊塗”“不啞不聾,不作阿公”。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咳之。 聖人順應民心,“我無事而民自化”,百姓可以自我發展,充分運用自己的聰明,耳目都有所關注。(這也證明了道家學說非愚民之道)即使出現了違背規律的事物,如“不善者”、“不信者”,聖人也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咳”通“孩”)去包容然後因勢利導,糾正違背規律的現象,使一切重回軌道。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聖人之治能夠摒棄主觀意志的干擾,順應社會規律和百姓之心,“民之所惡,因而去之;民之所好,因而與之”。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不管善與不善、信與不信,聖人皆“愛之如一”,這不是沒有原則地寬容,而是對一切百姓的一視同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正如第二十七章所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在聖人眼中,無論是什麼人,只要順應其自然本性去因勢利導,沒有不可救的。 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 因此聖人表現出的表象好像是糊里糊塗、沒有原則的樣子,但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難得糊塗”“不啞不聾,不作阿公”。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咳之。 聖人順應民心,“我無事而民自化”,百姓可以自我發展,充分運用自己的聰明,耳目都有所關注。(這也證明了道家學說非愚民之道)即使出現了違背規律的事物,如“不善者”、“不信者”,聖人也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咳”通“孩”)去包容然後因勢利導,糾正違背規律的現象,使一切重回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