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棟

    在《逍遙遊》中,莊子先介紹了與第一個寓言大同小異的另一種傳聞,似乎增加了鯤鵬圖南故事的可靠性,是運用真真假假的文學手法,再次強化超現實的時空觀念。在嘲笑以“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自得的士人如同蜩與學鳩一樣短視淺薄之後指出,即使是對舉世譽之非之都無所謂、“之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能夠“御風而行五日而後反”的列禦寇,仍然是“有待”的。

    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才能“無待”。“正”,中也,常也,指體現天地萬物本質和常規的自然之道;“辨”,通變,指萬物的運動變化;此處“正”、“辨”的對舉,大概是最早的正變之論。“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指順適天地萬物演化的內在規律,駕馭用“六氣”代指涵蓋的具體而多樣的變化。“遊於無窮”即遊心於大道,獲得無時空限制沒有任何束縛的精神自由。

    精闢的“有待”、“無待”之論指出,無論人或物,其思想、作為有依賴有憑藉就會受所依憑關係的制約與侷限。從鯤鵬到蜩和學鳩,從“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到舉世非譽皆不以為然的宋英子、能御風而的列禦寇,乃至堯這樣的聖君,都不 能達於“無待”而作“逍遙遊”。

    回答完畢。

  • 2 # 小屈穹廬

    莊子這段話,是無為思想的衍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至人是什麼人?就是修身修己的人,而神人是什麼人?看看我們供奉的菩薩,神仙,都是幫助大眾的人,也就是功德無量的人,聖人是什麼人,能著書立說,就是萬眾都信仰矚目的人。按理說至人應該有己,神人應該有功,聖人應該有名!

    可是莊周為什麼反著說呢?

    神人無功也是這樣,當神人幫助別人,又不會讓人覺得是幫助的時候,他才是真的神人,假如你努力工作,最後通過自己的智慧成了鉅富,你會覺得有神人幫助了你嗎?肯定不會,但這中間,所有的天時地利人和,你一定從來不去考慮是否是必然發生的。

    所以真聖人,其實無名。

    大道至簡,其實解讀道家經典一點都不難,關鍵是有沒有抓住“無為”這兩個字的內涵。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要順應自然順應社會去作為,而且需要四兩撥千斤,庖丁解牛一般去抓住關鍵去大作為!道家的思想可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只是並非這個“世”,是近乎天道的世,並非蠅營狗苟的“世”。

  • 3 # 夕魄騰輝

    至者相也,神者用也,聖者體也。

    至人明我本非我,我尚不可得,何況非我,能達實際理地而不著一塵,無有我非我之相是名至人。是以至人無己。

    神人應化無窮,通萬法之源,於諸行門中不捨一法,隨緣成就功業而不以功業為能,無有功非功之想是為神人。是以神人無功。

    聖者,不可知,不可見,不可以名相表,不可以功用得,廓然無聖,泯然無跡,自然無名。唯有諸聖乃能知之。是以聖人無名。

    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能了聖體而通神明,是為神通。

    所謂至人,神人,聖人,體相用三者為一也。無名而以萬物為名,無相而以諸相為相,無用而以大用為用。如空碗盛飯,空屋住人,當其無有無之用。有者為利,無者為用。名雖有代指其物而非物也,相雖有能顯其形而非其體也。

    說個笑話,大家都不知道我本非我,不但自己不認識,別人也不認識,為了讓別人認識你,所以有了名字,為了有別於別人,所以有了長相,除了名字和外形,你還能指出來哪個是你自己?碗雖有,但要用中間那塊沒有的地方來盛飯。名字雖有,只是個代號,長相雖有隻是為了有別於別人。這些都是有,是利,為的是什麼?為的是用那個空。好了,暫時就分享到這裡。

  • 4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

    《逍遙遊》三十三篇,以內篇居首,內七篇又以逍遙遊居首。逍遙遊此篇實為莊子思想之代表,同時也是莊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最足以表現其態度和為人風格。

    因此我們在讀莊子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寓言的主角都是"物",表現出來的是物性,而寓言的物件是人,呈現出來的是人性,因此我們必須深切體會其中的寓意,而不能受限於故事本身的描述,如此可能會對莊子的原意有所疏漏。

    至人在不斷的除去小我,修煉大我,不斷地突破自己。就像原本在北冥的鯤一樣,它不滿於自我,化而為鵬,然後飛到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這是鯤鵬的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它就獲得了逍遙遊。忘我然後超我,這是“無己”的境界。

    其次,是“神人無功”。

    如文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一樣,“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他不去專注於功名,只是在天地之間逍遙自在。這裡無功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做事時關注點不在結果會怎麼樣,不在能否給自己帶來怎麼樣的利益好處等等,成就萬物而不以此據功,這是無功。但往往不據功,並不見得就得不到功名,而功名對於他可能只是額外的獎賞。他不被功名利祿所限制住,超越功名,不執著於此,靈魂獲得了自由。

    最後是“聖人無名”。

    在《逍遙遊》中講到堯和許由的故事:堯想把國君之位交給許由,許由拒絕了,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天下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用處。”在故事中堯看似是“有為”的,他治理國家,居於眾人之上。可真的是這樣嗎?文中最後說道堯悵然若失,忘記了自己居於治理天下的地位。他雖然有所作為,但是他只是為了把國家治理好,讓百姓安居樂業。不是為了名利不是為了地位來做君王的。此謂治天下而忘天下,不汲汲於名,活得純粹。“無己、無功、無名”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不貪戀功名利祿,隨遇而安,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遊了。

    莊子說:只有那些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以及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

    至人:這裡指道德修養最高尚的人。

    無己:清除外物與自我的界限,達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神人:這裡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脫於物外的人。

    無功:不追求建樹功業。

    聖人:這裡指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人。

    無名:不追求名譽地位。

    能夠於無己、無功、無名,而後才能體悟逍遙之道,三者之主體為“無己”,所以想要達到逍遙的境界,就是在於“無己”的功夫。

    “乘天地之正(順著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人的養生,重在於適應自然法則,順應六氣,含飲食、冷暖、衣著、起居,以達到”無疾、未病“的健康狀態。

    你的心觀打通了,你看世界的方式就轉變了。你內心的執念也就放下了,世界也就自然而然的為你開啟釋然、逍遙、順和的大門。

  • 5 # 樂學中醫

    扁鵲的哥哥,在疾病剛剛開始的時候就覺察到了,並施以治療。病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治療好了。別人自然不知道他醫術的高明。莊子的意思和這個類似。

  • 6 # 蔚藍ben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 7 # 半月牧童

    就是一切都是平等的,動物,人,伸,所有生靈都是人類的孩子,不要忘了釋迦佛前世也是動物,動物也是未來佛,巴克斯特效應,生死與輪迴,我的瀕死體驗,bashar,kfk

  • 8 # 小黃當家

    極致的人,是無私的,忘我的。

    機智的人,至少讓人看起來很極致。

    神人無功:神,不會刻意做什麼事情,看不到他的功勞,只覺著被他指引,怎麼做都不會偏離。人:肯定會刻意做什麼事情,人之常情,人有七情六慾。

    聖人不追求名聲,宣揚天道而已。

    凡人追求名聲,機會就沽名釣譽,但會珍惜羽毛。

  • 9 # 麥香十里

    意思是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已。修養得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人,無意於求名。各位神:忘掉自已,不求功,不求名。好偉大呀!您知道當今中國,這個人叫什麼名嗎?我好想知道!

  • 10 # 戰國策陳永佳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德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也就是說,道德修養越高,越能處於忘我,無我,超我的精神境界!

    出自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的散文《逍遙遊》。

    原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翻譯: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蓮英長得那麼醜,為什麼慈禧還那麼喜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