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林寶1
-
2 # 偉大的範巴斯滕
以純軍事角度看戰爭不是對法西斯侵略的讚美!
主要是蘇俄的醜惡還用說?二戰中蘇俄的入侵波蘭,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等,又吞併了東歐……同樣是侵略者成功洗白了!二戰前夕德1938年10月,蘇聯對遠東30多萬中中國人的屠殺清洗和流放,更是對正處在浴血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國軍民側背後的一刀!
如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莎行動稍晚進行,將受到蘇聯的猛攻!
蘇聯準備的大雷雨行動:1941年3月,蘇聯最高統率部制定了“西線擴張戰略計劃”,明確決定“6月12日開始進攻”德國,但由於準備不夠,只得推遲;5月15日通過了7月份開始進攻,蘇軍主力在克拉科夫-卡托維茲方向發動攻勢,切斷德國和巴爾幹半島的聯絡,撲向波羅的海沿岸,包圍駐紮在波蘭的德軍!蘇聯從一個最大的侵略者,變成反法西斯“英雄”,完全可以說是下手晚了而已!
從德國的巴巴羅莎戰略行動看,已經將蘇聯堪稱拙劣的軍事作戰和指揮能力打出了原形!不是依靠自身領土廣闊,特別是事先搶奪了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和波蘭近半領土!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將會讓德軍在行進間佔領!
當然了莫斯科沒有被拿下還有一個決定性原因:攻克斯摩稜斯克,眼看可以奪下莫斯科時,希特勒居然下令暫緩進攻莫斯科,將主要戰略進攻放在烏克蘭!這讓莫斯科得到了喘息,修築了縱深防禦,增派了遠東軍事力量!後來德軍重回莫斯科方向時進攻難度增加!即便是如此,不是冬天來的迅猛,莫斯科都難逃被攻佔的命運!
-
3 # 獨立船頭
從結果上來看,巴巴羅莎計劃在結果上來看的確是失敗的,但是從設計和規劃方面是沒問題的。執行過程是存在嚴重問題的,沒有結合實際情況採取靈活變通,再就是嚴重誤判形式。如果可以回頭重來的話,巴巴羅莎的目標應該鎖定為擊垮蘇聯最大的戰略優勢---大縱深。而不是鎖定為獲得蘇聯的戰術優勢---資源。
古德里安的確夠厲害,他將機械化兵團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一個軍事上的戰術優勢能改寫大範圍的歷史,這個在歷史上也就只有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辦到過。古德里安本可以辦到的,而且採用的也是強大的機動能力特性,可是中途被希特勒教訓了,這才有了那句名言“我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如果放手讓古德里安為代表的優秀軍力,以蘇聯人的重工業中心為目標快速突進,迅速建立前進據點,是存在絞死蘇聯可能性的。有人會說機械化閃電突進帶來的可怕後勤保障無法實現。可我要說的是,是幾百萬多兵種陸軍平行推進後勤保障壓力大,還是幾十萬高度機械化部隊主力突進後勤保障壓力更大。可是希特勒偏要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分兵三路合進,搶佔只有象徵意義的大城市和重要資源。給了蘇聯很長的喘息時間,使得蘇聯可以利用大部分未受損的工業體系迅速補血,最後無力迴天也就順理成章了。
-
4 # 孫悟空144972747
紙上看似完`美的巴巴羅薩計劃從一開始就出了問題,德軍沒有想到在基輔戰略方向遇到了較大困難,戰役既沒有按計劃進行,也沒能大規模合圍並消滅西南方面軍主力,蘇軍防線基本保持完整並有序撤向基輔防線。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在八月份不僅挫敗了德軍進攻基輔築壘地域的計劃,而且還不斷髮起反突擊,追使德軍動用戰略預備隊1個軍用於南方集團軍群的防禦,才穩住了陣腳。而此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攻下斯莫稜斯克後已形成一個大的突出部,而偏偏蘇軍在中央和南方兩個集團軍群結合部處又集結了一個布良斯克方面軍,這就使德軍統帥部陷入兩難境地了。打基輔,必然要推遲進攻莫斯科時間;不打基輔,則中央集團軍群在進攻莫斯科時將會被夾擊。因此,權衡再三,德軍只好先打基輔。從而蘇軍統帥部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目標得以達成。順便說一句,如果不是葉廖緬科的布良斯克方面軍在古德里安突擊下垮得過快的話,西南方面軍不會遭到圍殲,德軍也就在41年不可能進攻莫斯科。
-
5 # 看球人
我認為最大的失誤在於德國準備不足,自信過頭了。
巴巴羅薩計劃中只有150個師左右的德軍部隊,這些部隊被部署在兩千多千米的蘇聯邊境上,講真,數量太少了。在波羅的海和白俄羅斯附近兵力還算足夠,但在烏克蘭地區就不一樣了,57個德軍師要面對45個師的蘇聯主力。戰爭開始的第一個星期,白俄羅斯已經被攻陷,但烏克蘭地區的德軍最多隻挺近了170千米,主攻集團中央集團軍群側翼有一個大缺口。而根據德國當時所掌握的人力資源,他們完全可以在烏克蘭派出更多的部隊以策應主攻集團。
另一個就是武器裝備的缺乏。德軍坦克數量有限,而且在T34面前並不是那麼優秀,戰爭一開始他們的坦克在效能上就處於劣勢。德國也沒有戰略轟炸機,蘇聯後方的工業區根本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德國的補給線有問題,這一問題是他們自己造成的,蘇聯鐵路和歐洲鐵路不一樣,他們缺乏寬軌機車和車廂。本應該輸送前線的物資卻被堆在了佈列斯克。
-
6 # 淮上秋陽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下達第21號作戰指令,將侵蘇方案定名為“巴巴羅薩”計劃。該計劃總結了大戰全面爆發以來德軍實施“閃擊戰”的經驗,計劃分北、中、南三路向蘇聯腹地實施高速度大縱深的密集突擊,在1941年入冬前攻佔列寧格勒、莫斯科和頓巴斯,並前出到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而接下來發生的史實告訴我們該計劃遭到了徹底的失敗。那這個在當時德軍統帥部看似完美的計劃究竟有哪些失誤呢?筆者以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在戰略上存在致命的失誤。我們說閃電戰只適用於波蘭、法國等戰略迴旋餘地比較小的中小國家,而對付蘇聯這樣國土遼闊、戰略縱深大且戰爭資源比較雄厚的超大型國家,要想通過“閃電戰”,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其擊潰,迫其投降根本無法做到。而希特勒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居然忽視這一最基本的情況,如上所述想在冬季來臨前即用半年左右的時間基本結束蘇德戰爭,這隻能是一廂情願的如意算盤。
其次,在戰術上也存在巨大的失誤。用兵貴在集中,最忌分兵,這一點希特勒當然清楚,所以巴巴羅薩計劃雖然分北、中、南三路向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但希特勒始終是把中路作為主攻方向的。但是在具體的兵力配置上卻出了不小的問題。讓我們來具體瞭解一下戰前德軍的兵力部署情況:德軍在蘇德邊境由北向南部署了3個集團軍群,由勒勃元帥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轄2個集團軍和坦克第四叢集,共29個師,由第一航空隊1070架飛機支援進擊列寧格勒方向。由包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系進攻主力部隊,轄2個集團軍和坦克第二、三叢集,共50個師又2個旅,由第二航空隊1600架飛機支援,進攻莫斯科方向。由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轄3個集團軍以及羅馬尼亞第三、第四集團軍,坦克第一叢集和匈牙利快速軍,共57個師又13個旅,由第四航空隊和羅馬尼亞空軍共1300架飛機支援,進攻基輔、頓巴斯方向。德軍既然把莫斯科方向作為主攻方向,那南北兩路應該為助攻,只進行牽制性進攻即可,應該把兵力相對集中於中路,以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勢拿下莫斯科,然後再集中力量對南北兩路先後用兵,各個擊破,這才是戰術上的可取之處。反觀希特勒,雖然把中路作為主攻方向,卻沒有把主要兵力集中於中路,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低估了蘇聯的實力和蘇聯軍民的抵抗意志,竟然想同時拿下三個重要戰略目標,這就必然造成了德軍極大的戰略透支,最終三個目標都成了泡影。
最後,如上所述,由於戰略上急於求成,想在入冬前基本結束對蘇戰爭,所以沒有進行冬季作戰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因此,當戰爭陷入持久,進入冬天,德軍在戰場上遇到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嚴重影響了德軍戰鬥力。
-
7 # 視聽團仔
簡單來說,希特勒被如此快的勝利衝昏頭了。
德國的閃擊戰固然非常厲害,但是別忘了,德國當年打的波蘭和法國總共才多大,蘇聯有多大。
第二是蘇聯和西歐不同,沒有幾條瀝青路,土路是最多的。當蘇聯的秋雨來襲時,土路變成泥潭,德軍車輛一天只能行進幾公里。至於鐵路,先不管後方的游擊隊時常搞破壞,蘇聯和西歐的鐵軌不相容。所以,德軍的後勤補給非常成問題。
蘇聯廣袤的國土和糟糕交通條件使得德軍的突擊不斷受到緩衝,長距離奔襲讓德軍的損耗極其嚴重。這就使得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德軍的力量處於嚴重的虧空狀態。
打敗德軍的並不是嚴寒,嚴寒只是一個最直接的表現。軍隊的後勤永遠是最重要的,對於閃擊戰向來如此,因為沒有快速補充足夠的補給,就會影響到前方的攻擊。
所以當零下四十度的嚴寒襲來時,德軍的棉衣還在幾百公里之外的馬車上慢悠悠地趕來。古德里安當時與希特勒爭論時直言,德軍每門大口徑榴彈炮炮彈只剩幾十發。
閃擊戰的要求就是這樣,不光是當時,在美軍的沙漠風暴行動中,也一度面臨補給跟不上的問題。
所以說,當德軍在蘇聯進入嚴重消耗,補給無法跟上時,失敗就不遠了。
-
8 # z張浩h
拋開立場問題,德軍戰鬥力確實很強,但就希特勒而言,希特勒以鐮刀計劃取代了德軍高層的黃色計劃,以在邊境線上消滅蘇軍有生力量的巴巴羅薩計劃取代德軍總參三路平推的奧托計劃,在莫斯科戰役失敗後的堅決防守,包括在義大利戰役中的消耗防禦,甚至阿登反擊戰,都是要比德軍高層眼光犀利。
雖然期間有過失誤,但瑕不掩瑜。巴巴羅薩是完美的,但影響這個計劃的因素太多,首先是外交戰略的失敗,對波蘭持觀望態度,美國對英國霸權的野心,德國就是這樣被大國反利用,成為消滅自己政敵或對方國家的工具,人人養寇自重,人人自保,為法西斯滋生了豐厚的土壤,納粹活動經費是否有境外國家資助,他們目的是什麼?無人知曉,一戰後大國之間暗流湧動,大國掣肘博弈,加上當時的霸主英國對美國老二的猜疑,蘇聯的崛起帶來意識形態之爭,錯綜複雜的背景下孕育出了XX,德國和日本把西太平洋和大西洋打出權力真空,日本攻佔英國佔領的菲律賓的神助攻,德軍切斷大西洋對英國老大的"輸血",戰後也使美國堂而皇之的控制太平洋和大西洋命脈,與其是德國的豪賭不如說是美國使得好一手反客為主。
-
9 # 小靈夢的塞錢箱
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來說。
首先,德國因為幫助豬隊友義大利打希臘整整耽誤了一兩個月的寶貴時間,如果提前兩個月發動對蘇聯的攻擊,很有可能趕在冬季來臨之前打下莫斯科,那樣戰爭的走向肯定不一樣了。而且那一年蘇聯的冬天來的早,降溫又特別快,這對沒有準備好冬裝的德軍是一大致命打擊,哪怕莫斯科已經可以用望遠鏡看見,德軍根本無力進攻了。再者,德國總動員的時間太晚了,到了四三年才開始總動員,那時德國已經在斯大林格勒吃了大敗仗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這個時候爆兵也來不及了。如果德國能在打法國的時候就順勢總動員,那憑藉四零年到四一年的積累,德國的裝甲力量無疑更加強大,至少可以多組建一到兩個裝甲叢集,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就因為古德里安的第一裝甲叢集被調去基輔配合南方集團軍群打圍殲戰,使得中央集團軍群裝甲力量不夠,遲滯了對莫斯科的攻擊,多了一個裝甲叢集,歷史也就要改寫了。
其次,地利上德國的裝甲兵團很吃虧,蘇聯的公路要是有法國一半好走,那蘇聯也要亡了。另外蘇聯的鐵軌寬度跟德國的不一樣,這給德國軍隊的後勤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為什麼士兵普遍沒有過冬的衣物穿呢,不是沒有而是在後方送不過來,可以說蘇聯的鐵軌要是採用西歐的標準那也玩完了。這兩個方面著實坑了德軍一把。畢竟德軍是遠離本土作戰,地利對其漫長的補給線影響太大。德中央集團軍群沒有一口氣攻向莫斯科,一個原因要等裝甲叢集從南方回來,一方面就是要等補給,因為道路太糟糕補給跟不上,導致德國的裝甲力量一度失去了衝擊力。後面打斯大林格勒打高加索也是如此,補給線拉得太長,蘇聯巨大的戰略縱深加上落後的運輸道路對德軍的後勤而言是一場比天氣還可怕的災難。
最後,雖然德國佔領了西歐中歐及東歐的大片領土,但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搞不好還消化不良。事實上德國的確消化不了那麼多的佔領國,畢竟德中國人口才七千多萬,能夠動員的兵力極其有限。再加上被佔領的國家並沒有真正臣服德國,各種各樣的抵抗從未終止過。歐洲難以像中國一樣實現大一統的最大障礙不是別的,就是人心所向的問題,因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導致歐洲人不會認同別國的統治,很難從根本上征服。以至於德國整合不了廣大佔領區的工業力,反過來還要派出大量兵力去鎮守這些地方。要是這幾百萬軍隊能把包袱甩掉,騰出手來幹蘇聯,那蘇聯肯定擋不住。也就是說德國佔了那麼多地方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因為佔領時間太短,反而拖住了大量機動兵力。即使有僕從國的軍隊助陣,可那些雜牌部隊能和德軍主力野戰軍比麼。
可以說戰爭的勝負不是看哪一方更聰明,而是看哪一方犯的錯誤更少,尤其是德國這樣資源稀缺的國家,更不能犯大錯,一旦錯了就沒有本錢再贏回來。而蘇聯不一樣,他雖然前期也犯了很多錯誤,無奈蘇聯的戰爭潛力和資源還有國際上的援助都遠勝德國,他輸的再慘都有本錢翻盤。德國莫斯科輸一回,斯大林格勒再輸一回就徹底完了。個人覺得德國那時應該一心消化佔領國的工業力,並且堅決的幹掉英國,那樣才能無後顧之憂的打蘇聯。雖說蘇聯也有心進攻德國,但那對德國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打蘇聯這樣的大國,光佔領土是沒用的,最重要的是消滅他的有生力量,與其勞師遠征,不如在家門口解決掉。可以說四一年要是蘇聯先下手為強,在德國的地盤上開打,那樣德軍一無天氣困擾,二無運輸後勤之憂,還不打的蘇軍有去無回,到那時莫斯科何愁攻不破。
-
10 # 琴心入道
各住的回答都有道理,也是西方軍事家普遍總結的東西,但是由於文化本身的原因,其實他們並沒有總結出根本原因出來,這裡拿我從前的一篇文章來說明,望讀者耐心看完。
第三十一章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惡之②,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③,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⑤蒞之⑥,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德經,道家最高的經典,我等下愚,其實不足解之,但為何和各位網友交流,略抒己見而已。 兵者不詳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裡指出了華夏文明對於使用戰爭這種手法解決問題的看法。觀古今中外,論經歷之複雜,凶險,殘酷,我看無出華夏之春秋戰國,弒君三十六,滅國五十二。你殺過來,我殺過去,最後冷眼旁觀的聖人為世人總結出了這個結論。------不祥之器。只要用兵本身就是不祥,勝敗都一樣。所以華夏文明,講治國,要治未亂不治已亂,治病治未病不治已病。用兵講不戰而屈人之兵。
中國曆來都講究個因果報應,按現在的物理學就說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吧,反正這個力量怎麼出去最後還是怎麼回到你自己這裡,這就是不祥的根本,不管你信不信的,歷來善戰者,如果慈悲心不夠,就是說他殺人的目的不是為了救世人,不是為了天下太平,天下百姓,那麼,基本都是橫死,漢時,匈奴懲威屢犯我境,燒殺擄掠無惡不做,所以很快就招來漢武帝的報復。到了霍去病時動不動長驅,直入起核心腹地斬首每次以數萬為記。想那個匈奴有多少人,經得起這樣的殺法,霍去病是華夏英雄,乃為我人民復仇的,但是也是橫死,英年早逝,這個估計也是可能是戰爭中殺的興起,也還是殺了不少不該殺得人吧。
所以不管政治也好,國家也好乃至我們碰到的各種事情,事業上,人情上的各類事情都如此-------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②,故有道者不處------非萬不得已不用兵,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中國曆代政權其實都是外示儒術,內用道家,你看看歷代,基本都是這個樣,用兵極慎重,非萬不得已不用。 這個是原則,具體到使用,就是凡有一利,則弊病必然隨之而生,這個尺度一旦把握不好,就會失之軟弱,所以中國曆代政權的種種記載都給後世子孫看起來好像很沒面子,比較丟份似的,但是,事情發展的最後的結果呢,那些逞凶的,殺人為樂的,最後不是滅族就是趕到哪邊天去了,唯我華夏依然屹立,這就是因為,我們殺之乃不得已而為之,所幹戾氣不大。所殺都是該殺之人之民族。最後勝之之後又不稱凶不凌辱他國民眾,蔣介石都這樣的人了,你看日本投降,還是原諒他不逼人過甚,元朝對漢人如此無人性,朱元璋滅之後,最後的國策,對華夏內遺留的蒙古人都是平等待之。
西方,沒有這個概念,二戰時德國進攻蘇聯時。各種錯誤,那軍事上面的,純戰略戰術的錯誤其實都還是小的,這個好殺,才是敗亡的關鍵,戰國時長平之戰,秦國多凶悍啊,活埋45萬趙軍,結果呢,邯鄲之戰時,趙軍馬上升級成再也啃不動的硬骨頭,並最後造成秦軍崩潰。
德軍打法國時還好,比較守戰爭規則,一旦打起蘇聯來,就變成野獸到處燒殺,甚至想著不接受列寧格勒投降,他要滅盡。本來斯大林大清洗,使得很多蘇聯民眾非常失望,很多人還盼著德國打過來,但是當他們看見德軍的所作所為之後,當他們的家鄉歷經戰火一片廢墟之後,當他們的親人無一倖免或慘死或重傷之後。剩下來的人就都義無反顧的拿起了武器,所以當冬季來臨時,說什麼後勤線到處被打擊,游擊隊非常多時,要想想為什麼。 最要命的,無論德軍前線怎麼樣消滅蘇軍,動不動以數十萬為計,按方面軍為單位消滅,蘇聯的援兵卻總是源源不斷地開上來,最後終於造成德軍奔潰。
戰前,由於大清洗造成的蘇聯比較渙散的人心為什麼能迅速凝聚,為什麼蘇軍戰士都能悍不畏死和德軍在斯大林格勒裡一棟房子一棟房子的拉鋸。這就是太相信武力的結果這個就是好殺為樂的結果,這個戰爭的本質決定了他們的失敗,所以最後我們不要迷信什麼戰略戰術,好像朱可夫比古德里安強,其實反過來一個樣。 蘇聯之所以援兵不斷在於德軍初期的殘殺,使得蘇聯民眾非常踴躍的報名從軍(幾個月裡新兵報名530萬),這個是極重要的一點,若是民眾無心,你強行按什麼兵役法招來的是沒有戰鬥力的。都笑話,國民黨那個,就是五萬頭豬,共軍也抓不完,其實這就是抓兵的後果,臨戰潰散--------關我吊事,是吧。
所以凡戰,這個正義性是最重要的,這裡特別指出,中國兵家聖典孫子兵法雲,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是兵家道家所見略同。
-
11 # 翻開歷史書
“巴巴羅薩計劃”是二戰德軍突襲蘇聯的行動代號,該計劃於1940年8月底制定完畢。一開始的名字叫做“奧托計劃”,後來在1940年底的時候被改名為“巴巴羅薩”計劃。計劃的制定者就是著名的德軍將領保盧斯,這哥們後來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俘。
這個計劃的準確執行時間應該是: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也就是從德國進攻蘇聯開始到莫斯科保衛戰打完結束。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左右,當蘇聯人還在熟睡的時候,希特勒發起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進攻行動——突襲蘇聯。
德華人出動了550萬大軍、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當時德國的進攻目標是:快速的佔領列寧格勒、莫斯科以及基輔,從而徹底的擊潰蘇聯方面。
不過最終這個“閃電戰”計劃變成了持久戰、蘇聯人在莫斯科保衛戰中一舉擊潰了德軍——巴巴羅薩計劃也隨之宣告破產了。
我們先來分析第一個問題:二戰中,德華人為什麼一定要跑去進攻蘇聯呢?
目前歷史上公認二戰的全面爆發是因為德國進攻波蘭造成的。
1939年9月1日,德華人集中了55個師、上千輛坦克、上千架飛機閃電突襲波蘭;幾乎在同時英法對德宣戰,從而拉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蘇德軍官在波蘭會師
不過對於這個論斷,我個人有一點小小的疑問和看法。其實當時並不是德國一家入侵了波蘭,在德國入侵波蘭的同時,蘇聯方面也入侵了波蘭。按照史實來看的話——蘇聯人佔領波蘭的地盤比德華人還多一點。
其實就在蘇聯和德國攻佔波蘭的前8天,1939年8月23日,蘇德之間簽訂了一個讓全世界都極度震驚的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按照這個條約的規定: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的一部分以及芬蘭都屬於蘇聯的“影響範圍”。蘇聯入侵波羅的海三國、入侵波蘭以及後來的蘇芬戰爭都是按照這個條約執行的。
德華人在攻佔了波蘭的大約一半的地盤以後,開始揮師中毆以及西毆了。
從此以後,德華人的鐵蹄、德華人的閃電戰將席捲整個歐洲。1940年開始,德華人把閃電戰發揮到了極致,4月9日攻擊丹麥和挪威;
5月10日迅速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
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數百萬法軍在幾乎沒有什麼堅決抵抗的狀態下,就投降了——1940年6月22日,法國被德國攻佔。
這裡順便說一句:大家都知道此時發生了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40萬聯軍,其中有30多萬人平安的透過英吉利海峽撤往了英國本土。
這次敦刻爾克大撤退有幾個讓世界震驚的地方:
一是,當時幾十萬英法聯軍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了,前面是波浪滔天的大海,後面是德國數十萬的坦克叢集。
可是希特勒居然沒有對這幾十萬英法聯軍發起進攻、居然讓他們從容地撤到了英國——這在歷史上讓人是極度看不懂的。
二是,英華人當時表現出來的勇氣、決心和紀律性也讓全世界人刮目相看,例如:士兵先撤、領導後撤,最後撤退的是英軍最高統帥;英軍當時是排著整齊的隊伍撤退的,絲毫沒有慌亂;
三是,當時英華人為了儘可能多地撤退、儘可能多的救人,居然下達了放棄一切物資的決定。很多士兵都是戴著鋼盔、穿著短褲上船的,把多餘的一切都扔了。英國的很多王室成員都親自開著自己家的遊艇來幫助士兵撤退等等。
還有一個有點感人的地方,大概有5萬法軍主動留下來斷後。法華人給出的解釋是:英軍是來幫助我們抗擊德華人的,我們應該留下來為你們的撤退做出必要的犧牲。
總之一句話,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華人展現出來的團結、紀律性以及決心都是讓很多人比較敬佩的。
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法國投降以後、英國遠征軍撤回英國以後。此時此刻,整個歐洲大陸上也就剩下兩個國家尚可一戰了——英國和蘇聯。
那麼為什麼當時蘇聯在沒有完全搞定英國的情況下,希特勒又要去進攻蘇聯呢?其實根本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德國根本就沒有辦法拿下英國或者逼迫英國投降。
二戰中德國最強大的是陸軍,可是歐洲大陸與英國本土並不相連——中間隔著一個英吉利海峽。德華人要想打敗英國沒啥好辦法,只有兩個辦法:一是,讓英國主動投降;二是,把英國徹底打服。
當時希特勒採取了各種辦法來誘降英國,可是丘吉爾的答覆很簡單:在這個至暗時刻,我們決不投降,決不屈服,我們將戰鬥到底。丘吉爾的有一段演講估計很多人都聽過或者知道: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戰鬥,我們將在海洋上戰鬥,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道間戰鬥,我們將在山丘上戰鬥……我們要保衛我們的本土,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我們絕不投降。
總之一句話,希特勒想勸降英國,不過丘吉爾的回覆就是:我們將戰鬥到底。
那麼德軍要想攻佔英國本土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從英吉利海峽過去直接登陸英國本土才行。可是德國是一戰戰敗國,海軍被嚴厲的制裁了,一直到二戰結束的時候:德國的海軍都不咋地。
海軍這個東西跟陸軍不一樣,根本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發展起來的。海軍是需要長期積累才行的,正所謂:百年海軍。
希特勒後來對英國發起了“海獅計劃”,也就是透過戰略轟炸來逼迫英華人投降。
可是在接下來的不列顛空戰中讓希特勒大失所望,英國的皇家空軍的戰鬥力、英華人的團結和無畏;甚至出現了英軍的戰機比德華人還要厲害很多,這造成德國空軍的重大損失。
其中德國損失了好幾千名專業的飛行員,這讓德華人感到:根本無法取得空戰的勝利。當德華人轟炸倫敦的時候,英華人居然也發起了對柏林的轟炸,這讓希特勒極度的恐慌。
1940年9月17日,希特勒無奈地宣佈:推遲“海獅計劃”。
此時的德國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就停戰、要麼就去進攻蘇聯,打下蘇聯以後再逼迫英華人投降。當時停戰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只有攻打蘇聯一條路可走了。
第二個原因:蘇芬戰爭讓蘇聯徹底地暴露了
一開始的時候,蘇聯軍隊在希特勒的心中那應該是非常厲害的、戰鬥力非常強悍的。可是一場蘇聯與芬蘭之間的戰爭讓希特勒堅定地認為:蘇聯軍隊原來就這個破樣子。
1939年11月30日,蘇聯方面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蘇芬戰爭全面爆發了。這場戰爭在蘇聯方面看來應該是毫無懸念的,芬蘭當時國家的總人口才200萬不到、軍隊總人數才十幾萬人、武器裝備又處於極度落後的狀態。
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蘇聯、讓整個世界都大跌眼鏡了。芬蘭人奮起反抗、不死不休的反擊、利用一切手段來反擊蘇聯的入侵。
很多芬蘭人祖孫三代都上了前線、很多芬蘭婦女也上了前線,在冰天雪地中給蘇軍造成了巨大損失。這場戰爭中芬蘭的“雪橇大軍”以及“雞尾酒”大軍給蘇聯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這場戰爭中,蘇聯先後投入了100多萬的軍隊,打了三個多月,直接被芬蘭人殲滅的蘇軍就達到了40萬人左右。
可最終由於雙方實力差距過大,芬蘭還是戰敗了。其實芬蘭戰敗還有一個核心原因就是:英法兩國見死不救、實行了可怕的“綏靖政策”。
可是在這場戰爭中蘇軍的表現讓全世界都表示無語,例如:戰鬥力嚴重不足、指揮混亂、空軍落後、後勤不足等等問題暴露無遺。
這些問題希特勒都看在了眼裡,他堅定地認為:蘇軍完全是不堪一擊的存在。
總結一下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的原因大概有二個:一是,英國是打不下來的,希特勒要麼只能停戰、要麼就去進攻蘇聯逼迫英國投降;二是,蘇芬戰爭中,蘇聯的表現讓希特勒認為:拿下蘇聯一點都不難。
堪稱完美的“巴巴羅薩計劃”到底是失誤在哪裡?
“巴巴羅薩計劃”一開始實行的時候堪稱有一個完美的開局。
蘇、德戰爭開戰的第一天,蘇聯人就有1200架戰機被摧毀,其中800架飛機還沒有來得及起飛就被摧毀在了跑道上。德華人的三個集團軍群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分別往蘇聯境內突進了50公里以上。
基輔戰役蘇軍直接被俘66萬人
蘇、德戰爭開戰的頭四個月裡,蘇聯損失兵力在300萬人以上,武器裝備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蘇聯方面大約有:坦克與自行火炮15601輛,各種火炮70574門,作戰飛機7237架被德軍徹底摧毀。
很多人會問為啥蘇聯一開始的表現怎麼會如此的不堪呢?其實有兩個原因造成的:
一是,二戰之前,斯大林在蘇軍內部開展了近乎瘋狂地“清洗”運動;蘇聯能打仗、會打仗的指揮官幾乎都被斯大林送走了,要麼去了西伯利亞、要麼去了天堂。這應該是人類歷史上軍隊內部最駭人聽聞的自己人幹自己人的事情了。
二是,斯大林從始至終都堅定地認為:德華人不會突然進攻蘇聯的。其實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蘇聯方面已經得到了各種確切的情報,甚至把德國進攻蘇聯的準確時間都報給了斯大林了,可是斯大林就是不相信。
沒辦法,當時斯大林就是蘇聯、蘇聯就是斯大林——他不相信有啥辦法呢?
當然了,德軍的實力、戰術、軍事裝備水平也是不錯的。在這三個原因的加持之下,德軍在蘇德戰爭開戰之初那就是完全吊打蘇聯人了。
那麼為啥後來的巴巴羅薩計劃又失敗了呢?該計劃有三個方面的巨大失誤:
第一個失誤:進攻的時間被推遲了
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的預計:德華人應該是在4月份,最遲5月份就要進攻蘇聯的。可是中間出現了一個意外:德華人的“好隊友”義大利拖了德軍的後腿。從而導致希特勒不得不推遲進攻時間,因為自己的裝甲部隊被派往了中南歐 。
當時義大利跑去侵略希臘,結果被希臘給打得找不著北了,差一點反擊到義大利了;另外南斯拉夫發生事變,把親德的勢力趕下臺了。
這樣一來,希特勒不得不派出自己的裝甲部隊去收拾殘局。先是把南斯拉夫打投降,又把希臘打投降。
在兩件事情的牽扯之下,德軍進攻蘇聯的寶貴時間也浪費了。德軍打到莫斯科的時候,蘇聯那嚴寒的冬季也就到來了,零下40度的氣溫成為了德軍的噩夢。
第二個失誤:德華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實力,導致後勤補給出現了問題
按照希特勒在戰前的預想:德華人進攻蘇聯最多三個月也就搞定了,只要拿下了莫斯科的話,蘇聯人也就會選擇投降了。
可是希特勒低估了蘇聯人的實力,雖然蘇軍的戰鬥力不行、雖然蘇軍在開戰之初的時候損失慘重。可是蘇聯有三個巨大的優勢:
一是,蘇聯足夠大、戰略縱深足夠深;德軍的“閃電戰”碰到了蘇聯的龐大國土,這就有點問題了。
二是,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超強,打死100萬再上100萬、反正最後就是拿人硬填——男人不夠了,女人、老人也可以上。
三是,蘇聯的道路情況那是一塌糊塗的存在,這給希特勒的裝甲叢集的突進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德國指揮官曾經說過,我們計程車兵和坦克沒有和敵人作戰,而是天天在和淤泥作戰。
當德華人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時候,冬季到來了、蘇聯人也準備好了。可是此時的德軍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自己居然只有單衣、沒有棉衣,這一下算是徹底的完了——德軍再厲害,血肉之軀也是扛不住酷寒的。
按道理說,德軍只要繼續換上冬裝就可以了,可是德軍統帥部根本就沒有安排做棉衣。希特勒堅定地認為:德軍沒有必要穿棉衣,因為在冬季來之前——蘇聯已經投降了。這一下直接讓德軍的戰鬥力陷入到了谷底了。
另外當時德軍的坦克部隊也沒有準備防凍液、沒有準備防滑鏈等等裝備,這也就無法有效地戰鬥了。
第三個失誤就是:希特勒沒有想到美華人居然會參戰、居然開始大量地援助蘇聯
美華人早在1940年的時候,羅斯福就簽訂了《租界法案》開始對外進行援助了。不過一開始援助的主要物件是英國,並沒有積極地援助蘇聯。
可是隨著德華人進攻蘇聯之後,美國和英國開始大力援助蘇聯了。很多人說:美華人援助蘇聯的是在1941年12月8日,美華人參戰以後才進行的——此時蘇聯人已經在莫斯科反攻了。
這種說法是不太準確的,美華人在蘇德戰爭一爆發的時候就開始大量援助蘇聯了,英華人也積極跟進了。
美華人在二戰期間給蘇聯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例如:飛機14018架、坦克,裝甲車 22800輛、運輸車501660輛、鐵路車輛: 13041輛、高炮上萬門;另外還有鋼材 2589766噸、鋁: 26110噸、石油: 2622357噸、艦艇672艘……
以上這些援助物資,起碼有10%是在美華人參戰之前、蘇聯人在莫斯科保衛戰反攻之前到達的蘇聯大陸。
最終巴巴羅薩計劃失敗的標誌就是:莫斯科沒有被德軍攻下,自己還傷亡慘重;蘇聯方面還在莫斯科發動了反攻。蘇德戰爭從此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蘇聯人總體上穩住了陣腳。
總結一下,德華人的“巴巴羅薩計劃”失誤在了三個方面:
一時間,進攻蘇聯的時間被推遲了,導致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時候,蘇聯嚴寒的天氣到來了。
二是,希特勒過高的估計了德軍的實力、過低的估計了蘇軍的戰爭潛力和反擊決心;從而導致後勤不足,折戟在了莫斯科。
三是,英美大量的援助蘇聯,這是德華人沒有想到的,這也就直接導致了蘇德雙方實力此消彼長了。
回覆列表
巴巴羅薩計劃的根本失誤在於即便實現了,蘇聯依然可以在德軍計劃線以東抵抗。
巴巴羅薩計劃的制訂者之一保露斯,摸到伏爾加河,也就是計劃線的時候,就是德軍下坡路的開始。
一句話,一個佔領一半國家,就想讓人家屈服的計劃,註定是不成功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