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高愛車
-
2 # 小施說職場
我肯定不會,講一講我個人對周邊人的感受吧。
01
週末,老婆閒著沒事兒刷了一會手機,突然間對我說:“老公,你看這個草莓是不是有點兒發黴了?”
我定睛一看,果然有一張晒出來的草莓圖片,有幾處小白點兒,“嗯,是有點兒不新鮮。”
“不會吧?XXX平時可是開著奧迪Q7上下班的,生活水平應該不錯的......”老婆看完後,不解地附加了幾句。
後來,事情的真相是這樣:
那位同事很看重他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說白了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種。
看一看周邊,類似“拼面子”的情景還真不少:
辦公桌上,擺滿了各種專業書,給人感覺很乾正事的樣子,但接過一個電話後,人再也不知去向;
電影院裡,明明購買的是通過銀行卡辦理的無法提前預定的即時票,卻非要與網上提前預定的搶個貴賓座;
水果超市中,穿著價格不菲的時尚裝,卻與小菜販在菜品能否單獨挑選上爭來爭去等等。
央視主持人白巖鬆有一句話,走的別太快,停下來,等一等靈魂。拼面子,只求外表光鮮,不顧內心美麗,一味地注重個人很“紳士”,很“淑女”,卻將最本真的東西——真實,遠遠地拋在後面,看都不看一眼。
02
面子,百度百科給予的解釋是這樣的:
|面子是根植於文化的社會心理建構,在人際交往中形成與表現,具有情境性和可變性,是一個人自尊與尊嚴的體現,是一個人的自我心像,是重道義輕功利倫理情趣的表徵。|
能夠看出,面子很大程度上一個心理層面的概念,注重的是個人內心體驗與外界對自我的期待,也就是說內心體驗越飽滿,外界期待越充分,個人的面子就越會得到結實的迴應。
十幾年前,網路不夠發達,資訊傳遞也不是十分便捷,所謂的面子更多傾向於“內斂”,關注於當下,與眼前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相吻合與對接,一個穩定的工作,一份可靠的收入,一套宜居的房子足矣,相對來說那時的面子更多地處於一種靜態的滿足。
如今,伴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資訊網路技術的迭代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再也不是“有緣千里來相會”了,而是一下子變成“你我相見一線牽”了。
你生活得如何,他過得怎麼樣,無論相識與否,都因資訊網路的承載而變得彼此在意,個人的生活、工作與成長等,也從原先的“保守型”開始向”張揚型“過渡。
各種“炫富摔”、“勵志拍”、“自駕遊”開始日益充斥著人們的眼球,“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無一不在強調個性的彰顯。
“有面子”、“不跌份兒”、“成功人士”日益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稀有資源,而當這一切無法讓我們從容擁有,特別是當個人的實力開始越來越不足以支撐起理想中的樣子時,便很容易滑入到焦慮的狀態當中。
知乎問答當中一位叫傅釓的答主具體而又通透地描述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焦慮現狀:
1.當前時代,再努力,無非是為房子增值差價做貢獻,資產差距已拉開,彌補起來,很難。
2.當前時代,我非常理解女性思考的生存問題,沒房不能結婚,我十分理解,我不介意。
3.當前時代,我非常理解父母想我趕緊穩定結婚,我也不抗拒結婚,這不僅僅是我的問題。
再看一下當前熱度始終不減“996”的職場現狀:
剛入職的,想一步就位得高薪;
職場中人,既想得高職又得高薪;
職場過後,儘管沒了高職、高薪,但卻想被高看,不給兒女添麻煩。
03
穩穩的工作、鼓鼓的錢包、美美的家庭、大大的居舍、妥妥的養老,彷彿擁了這一切,才算得上是真正“有面子”,否則,我就選擇“拼面子”。
為了通過面子,支解或者掩飾理想與現實的反差所帶來的焦慮,一部分人選擇了”佛系“,即,不行?拉倒。一部分人選擇了”奮鬥系“即,不行?必須行!再有一部分就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偽系“,即,不行?也得行......進而各種“偽”,”偽努力“、“偽自由”等諸多拼面子的手法、套路開始趨之若鶩地冒出來。
什麼事情,一用上“拼”,就會有用力過猛之嫌,“面子”也不另例外。實際上,面子原本就是一種附屬品,依附在具體內容上,比如有錢就有面子,有權就有面子,有能力就有面子,也包括內心豐盈,做什麼都有面子。
離開了具體的附著物,空談面子,乃至於沒了支撐面子的實體(裡子),反而去硬拼面子,苦撐面子,無疑於緣木求魚,捨本求末。
搞不好還會被“異化”,像“房奴”、“車奴”等,都是既被眾人眼中的目光所壓,又為現實生活所迫的“代名詞”。雖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
04
面子,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種樸素的奢侈品,越低調,越顯奢華,越高調,越失璀璨。
面子,對於任何人而言又是一種無名的名片,它的影響力與知名度,本就無須刻意打造,倘若“花開滿園”,必會“清香四溢”,正如“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一般。
面子因拼而降格,因爭而升級。開啟“電梯”,升降由你:
一、抓住先機,機遇到手,有面子就是大概率事件。有一句經典的創業語錄: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有了機遇,你就可以離成功更近一些,甚至不成功都不行。
軟銀執行長孫正義在23歲的時候,因病住了近兩年的醫院,為了捕捉商業先機,獲取競爭資源,住院期間,除了時刻關注市場變化,他還閱讀了上千本書籍,寫了從事40種行業的發展計劃,終於挖掘出了最新興、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電子業,輕鬆賺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美元。
記得一位老領導曾對我們說過,給機遇就是給榮譽,給榮譽就是給進步。進步有了,待遇就上來了,待遇上來了,面子問題就解決了。
看似很勢力,很物質,但不可否認的是,機遇是我們拔得頭籌的關鍵一環,抓住了機遇,也就等於有了捷足先登的權利。
平日裡,有沒有利用業餘時間把含金量高的證書考下來敲開大企業的門?或者有沒有趁著自己職場剛起步,就對個人整個職場來一個整體的規劃?再或者有沒有針對個人特長與愛好,為自己未來重要但卻不緊急的事情,搞一些小投資,因為給未來的自己投資,就是一種零風險的“購股”。
機遇留給有準備的人不假,但更青睞於為它準備好的人。
二、保持韌性思維,這樣走得才會遠,笑得才會久。長途跋涉的人都懂得,一條路不能走到黑,一雙鞋也不能穿到底,要時刻調整狀態,保持銳勢,一時得來的面子,往往都是別人給的,一世擁有的面子,都是自己盤的!
美國作者克里斯富塞爾所著的一本書《賦能——打造應對不確定性的敏捷團隊》當中講述了一個有關埃及金字塔與珊瑚礁韌性對比的例子:
埃及金字塔“剛強而脆弱”,剛強,在於塔屹立至今,成功地抵禦了風、雨,還有時間的侵蝕。脆弱,在於如果一個意想不到的打擊來臨,比如一顆炸彈將金字塔炸開,那麼整個結構就不能自己重新構築起來。
而珊瑚礁能夠歷颶風而不毀,不是因為它有多麼強固, 而是它具有韌性。狂風巨浪或許會摧毀一定比例的珊期,但只要雅盤的尺寸足夠,它就會恢復如初。
耳熟能詳的收費站大姐,突遇下崗而瞬間茫然失措,臉面無光,自稱無法再“學起來”,實際上缺少的是韌性思維,倘若,稍微調整一下觀念,轉換一下思路,常念“條條大路通羅馬”,並恆下心來,重新開始,相信一定會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精彩。
作家馮兩努說過:“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只要開始,任何時候都不晚。
失敗並不可怕,也無所謂丟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決定我們走多遠、爬多高的是我們能否保持一種韌性思維,體現到具體行動上就是善於糾偏,讓我們順利折返、攀爬成功,笑到最後。
三、盤活一下資源,你和誰在一起,往往就在標的著你是誰。一個好漢三個幫,但我們沒有成為好漢時,跟好漢在一起,利於我們更快地成為好漢,善於利用資源,往往不但可以爭來面子,還可以放大面子。
當然,這裡面的誰,不僅是人脈,也包含著平臺。講一個個人親身經歷的例子:
利用工作之餘寫點東西,是自己的一點兒愛好,沒事兒也往自己運營的公號上推些文章,只是閱讀量一直很低,可是有一次將自感深刻的體會放到XX問答做問題回答,卻收穫了80多萬的閱讀量,600多個贊,倘若沒有這樣一個關注度極高的平臺,閱讀量是很難過萬的。
合作方能共贏,善於借勢發力,勇於走出去,畢竟,腳上有一雙合腳而又舒適的跑鞋,再約上幾位伴友,跑步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四、嘗試著專注,讓自己靜下來,躁動的內心就會趨於平靜。古人有一句話,“一事精緻,足以動人”,凡事目標恆定且功夫下到用足就能很快取得成績,而這恰恰是最有面子的事兒。
鄰居家有一位小哥,自打搬到我家旁邊,就能看到他對書法情有獨鍾,從
一天練一個字到十天練十個字,再到百天練百個,寒來暑往,天天如此。
外人看來,不務正業,而他只是笑一笑,直到有一天,有人願意出高價購買他的作品,
爾後,開始有人進進出出他的家門,再到後來,他搬走了,聽說在大城市買了房子,並開了一家書法創作室。
現實當中,若能用1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專心備考,等待你的是什麼?也許是名校的錄取通知書,也許是CPA、法考等各種考試的證書。
有了技能,也有了敲門磚,然後就可以順利逃離low圈子,顯然,你的面子升級了。
面子,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拼出來的面子,越拼越小,爭得來的面子,越爭越大,而這有時候只能靠自己,正如一本書《你,最好的樣子就是做自己》所講到的,不忘初心,做真實的自己,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希望我們用好自己的爭,關注內在,提升自我,還人生一份純真,讓生命時刻保有真實的底色,最主要的是,想要的面子變成了影子,如影相隨!
作者:愛尚君,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18年職場經驗,資深企業顧問,長期致力於職場難題解鎖,瞭解更多職場解答,敬請持續關注公眾號:愛尚人生(id:asrs3344)個人微信:suiyuan800614
-
3 # 江西老表小張
不會。如果是為了面子,我當初就不會買這輛車(寶駿560)我會聽他們的建議買個豐田本田大眾什麼的。買車的時候(2016年10月)十三萬左右的車,我對比的特別多的品牌,車型。舒適度。通過性。質量。容量。結果我還是選擇了它,它的質量沒有本田,豐田,大眾,日產好,它的隔音效果也比其他車差,他的避震特別硬,過一個溝或者過一個坎。咣的一聲響,車漆也非常的薄。保值率也特別的低(16年買的全部搞完124000元,到現在只值7萬塊)但是對於我這個農民工來說。一輛車肯定要把它開到爛才會換新車的人來說沒影響。這款車在很多人眼裡他一無是處。但是他在我眼裡確實不錯。我對比了十三萬左右很多車型,很多品牌,我最終還是選擇買它。為什麼呢?因為它省了油(圖1,圖2,油箱45升,從廣東中山黃圃鎮回廣西玉林容縣黎村460公里。400公里高速,60公里城市道路。公里數高德地圖可查,還剩1/3油)保養便宜。麵包車怎麼保養它就怎麼保養。我是1萬公里保養一次,用全合成機油。最後一點空間大。尤其是二排,中間沒有一個包。坐在中間,那個人特別舒服。最後一個優點。也是我最喜歡他的地方…後排可以全部放平,超大容量。能放很多貨。不發貨拉人也可以躺在裡面睡覺…呵呵呵。
-
4 # 大保鑑
提這個問題,我想你肯定經歷過。或者你身邊的人經歷過有車的人的刺激,或者是旁人用車來衡量一個人的財富,或者對沒車的人另眼相看的這種境地。所以心裡不解。才會有此一問!
首先我肯定不會為了面子而買車,因為沒那個必要,我買車是為了方便出行,不是為了讓你看起來有面子。老子過的爽就行!錢在自己口袋愛咋花咋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別活在別人嘴裡!
另外真要面子,得分兩種情況,有錢和手頭緊點!沒錢就不在這個考慮範疇了,沒錢趕緊賺去,才是實在,買啥車啊!要不就買個開黑車的,賺錢!
再來談面子問題,有錢的話,能買外國牌子就別買中國產,外國牌子(合資車)比中國產有面子點,韓系10萬以下的車除外(個人認為還不如中國產,韓系車主別生氣個人觀點而已)!
手頭緊點,只能上中國產,能買suv就別買轎車,有面子!看著大,村裡人不懂!千萬別買旅行版,四不像,有頭沒尾被笑話,我小舅子的Lavida旅行版都被村裡人笑!
-
5 # 詩人說車
現在來說,買車並不能有面子,現在要有面子,你可以投資一門生意,做了老闆,那就有面子了。沒有一個身份地位在,就算開個寶馬,有什麼面子?假如一個種地的,或者幹著一份很底層的工作,買車並不能買面子,翻身的機會必須是先提高身份地位,不然錢花光了,永遠還在底層,過幾年寶馬又不值錢了。
-
6 # 開著貨車趣旅行
光要面子了,裡子沒有了什麼用,還要看自己的經濟實力,量力而行,曾經在北京一個老頭穿大褲衩跨欄背心,一手拖鞋拎個小馬紮,一手拎個茶杯,坐大街和你侃大山,走後朋友告訴我這老鐵身價2千萬以上,也曾經見過沒錢貸款開寶馬的,每個月房貸車貸孩子學費東挪西湊的,最瞧不起這種人,每當回憶起北京的老爺子都心裡安安豎起大拇指。
-
7 # 圪洞人
我認為作為一個男人,車就是自己的臉面,出門必須得有排面。而且這種高品質的思維方式一直伴隨到我35歲,所以為了面子,我一直駕駛的是一輛日本原裝進口的騷粉色的1.0高排量的鈴木牌豪華座駕,那就是Alto!
-
8 # 下午好周老師
當然,起碼我會。
大家嘴上不說,行動卻很誠實。
比如買車第一件事情就把“華晨寶馬”“北京賓士”給扣掉。
比如把寶馬的“730Li”給扣掉。
比如買C180,318i。
沒辦法,人情社會,生意難做。
-
9 # Surplus馮
說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一下,汽車只是用來代步的,是用來使用的,為什麼買車都要攀比面子呢?這些為了攀比面子的人,選擇買的豪車最後都是後悔的。在這裡讓我們可以好好想想,首先為什麼我們會在自己經濟條件達不到的前提下,依然選擇去買一輛攀比面子的車呢?也許這是一種社會的攀比心理,並且很多人都存在這種攀比心理,對於有的人來說,車子是用來使用的只是代步的工具而已,但是對於有的人來說,車子卻是一種身份經濟財富的象徵,堪稱一種道具,哪怕是沒有錢也要貸款去買一輛車,其實他們需要的不單單是一輛車,而是一個道具一個襯托著自己身份的道具。
-
10 # 孔夫子說車
但是有的人如果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買一輛好一點的車配置以及駕駛感受更好,並且價格也可以接受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只是為了面子去買一輛好車肯定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建議購車還是需要根據自己的收入以及實際情況來購買,不要為了面子受罪。
回覆列表
身邊很多朋友最近都有了買車或者換車的需求,在我看來大家對於車的要求都還是挺高的,基本四五十萬朝上。由於我一直覺得在北京買個車沒啥用,上下班坐地鐵要比開車輕鬆方便得多,特定情況懶得坐地鐵,打車也花不了多少錢。而且我真心覺得開車是一件特別累人的事情,尤其是在擁堵的道路之上,看導航、併線、找車位都讓我感到焦慮疲憊。
但是假如我也要買一輛車的話,我覺得我也會買一個好點的,甚至是略微超出我能力範圍的車,一步到位。
現在,
在大城市
LV誰都買得起,
勞力士吃個半年土大多數人也能買得起。
(以上都說的基本款)
然而車的話基本起步也得是個六位數,而且沒有假的。
對大多數人來說,車是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最貴重的物件了。
房子是更貴,但你也不能把房本貼身上出門不是。
開什麼車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最直觀地展現自身經濟實力以及自身價值的方式了。
所以買什麼車已經不僅僅需要考慮自己對於車的現實需求,更多還要考慮這開這款車給我們所提供的標籤。
就以北京為例,在我的認知裡面,開一個二三十萬車的人,更多的是一個吃喝不愁的小中產水平,開四五十萬的車的人,更多的是可以有一些相對高品質生活的中產,開一百萬以上車的人應該不是司機就是老闆(成功人士)。
不同階級的劃分一定程度地代表了不同的社會地位,更高社會地位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是會更容易受到一些來自社會的尊重,而車就成了重要的評判依據。
一個朋友來我家玩,第一次開了一輛舊中檔汽車,進小區門口的時候被保安一頓盤問、登記,並催促他趕緊出來,不能久停。第二次他來我家,恰巧由於限號的原因,開的他爸爸的車,一輛一百多萬的高檔suv,在小區門口停下,本來打算下車登記的,結果杆子抬了起來,直接放行了,什麼也沒說。如果說對於朋友第一次的遭遇,其實我是欣慰的,因為我會覺得小區管理嚴格。但對於第二次的遭遇,我只能感到,還是得買個好車。
這個例子可能不夠恰當,但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問題。豪華車帶有的標籤作用使得同一個似乎變得更加值得信賴,這種考量的標準雖然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所有人都喜歡被人尊重,被人重視的感覺,對於熟悉的人來說他可以尊重的你的為人,尊重你的學識,尊重你的努力…但是對於很多第一次見面的人來說,外化的標籤將可能是他人評價你這個人的唯一標準。
我們會推崇那些富裕卻勤儉的人,羨慕那些可以不在乎別人眼光,可以我行我素活得自我的人。他們不僅自身強大,內心也強大。但是大多數沒有那麼強大的人的確需要小心翼翼地包裝自己以贏得更多的來自社會的尊重。
扯遠了,
說回買車,
如果真的要買車的話,我覺得在量力而行的基礎上貸款買一個稍微超出目前承受範圍的汽車,沒什麼錯。但是既然選擇就要認,要坦然承擔相應的後果,要縮減日常開銷,要更努力地創造財富,提升自身價值。
為了面子一定程度地提高買車的預算我覺得非常正常,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和身邊的人比較,我的兄弟換了一個什麼車,我就得換,我的閨蜜換了一個什麼車,我也得開得差不多的…
我們必須承認,階級的差異是存在的,我們只能在能力範圍內考慮面子的因素,小範圍上下浮動標準。誰還沒幾個有錢的朋友啊,可以羨慕人家,但是拿來做比較,這日子就沒法過了。強努著買了個什麼,天天吃土,日子過得謹小慎微,人家卻活得風生水起,自己貸款還沒還清呢,人家又換車了,咋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