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的拉丁學名叫ficus religiosa linn,原產於東印度,為桑科榕屬常綠喬木。枝條柔軟,葉互生,革質,心形,較薄,背面有微小的玉瘤體。先端細長如尾下垂,邊全緣或微波形。主脈中粗,網脈小而明顯約8對,葉柄細而長,柄與葉差約1--3釐米。花序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近球形,屬隱頭花絮,成熟時呈紫紅色,直徑1—1.5釐米。樹冠圓形或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 此樹原名畢波羅樹,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常常感到煩惱:人為什麼要受生老病死輪迴之苦,怎樣才能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於是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一棵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後人就把這棵樹稱為“菩提樹”,菩提在印度語就是“覺”的意思,這棵樹便成了智慧的化身。所以,後來被佛教尊稱為菩提樹或“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菩提樹的拉丁學名叫ficus religiosa linn,原產於東印度,為桑科榕屬常綠喬木。枝條柔軟,葉互生,革質,心形,較薄,背面有微小的玉瘤體。先端細長如尾下垂,邊全緣或微波形。主脈中粗,網脈小而明顯約8對,葉柄細而長,柄與葉差約1--3釐米。花序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近球形,屬隱頭花絮,成熟時呈紫紅色,直徑1—1.5釐米。樹冠圓形或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 此樹原名畢波羅樹,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常常感到煩惱:人為什麼要受生老病死輪迴之苦,怎樣才能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於是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一棵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後人就把這棵樹稱為“菩提樹”,菩提在印度語就是“覺”的意思,這棵樹便成了智慧的化身。所以,後來被佛教尊稱為菩提樹或“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