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爬爬在三亞

    “打卡”原本是定點上班的憑證,後在網路上意為“到此一遊”,也是一種證明來過的印記。我認為,“打卡式旅遊”含有以下幾重概念。

    1、生活的儀式感。足跡每到達一個地方,就想為這段記憶留下證明,是每個旅行人的本能。只是,有人用文字,有人用鏡頭,有人用手賬。時光苦短,在青春靚麗的時光裡,留下靚麗的照片,也是一種對世界說“我來過”的方式。

    2、快節奏地體驗。“打卡式旅遊”備受爭議的一點是,很難慢下來去體驗當地的生活,用一張張光鮮亮麗的照片取代旅遊的真實意義(如果這個意義真的存在的話)。這可能也是題主想要追尋的本質:對一個城市、地方的深度體驗,應該是勝過浮光掠影的照片風光的。

    新馬泰看膩了,拉薩非洲早就不神秘了,大海變成比礦泉水還要枯燥無味的意向。同時,各種自媒體依舊倡導“走出去”,彷彿如此折騰生命才會有意義。原本是陶冶情操的旅行,什麼時候變成疲憊不堪的“步履不停”了?

    儘管如此,不管是“打卡式旅行”還是“深度”旅行,它的本質是帶人短暫逃離現在的生活,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去把自己丟到更大的空間裡,去碰撞。尊重他人的旅行方式,走好自己的路,才是正道。希望每一個在人間行走的旅人,都開心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薛國國君叫鍾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