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句(按帛書: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該句有四種主要解讀方法:1、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強調“常無”“常有”是“道”的兩狀態屬性。如《莊子-天下》評老子“建之以常無有”。2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E Q- g, p4 n6 J @& s" i強調人應該“常”透過“無慾”和“有欲”的心理狀態出發,來認識“道”。這也是後來“心傳”論與“丹道”論的理論主綱。3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乃古漢先生的解讀。意思大抵是“道的‘妙’常不可有所憑藉來認識,道的‘徼’常可有所憑藉來認識”。(可能我理解有偏,以下系古先生原話:按,此句當依帛書作:“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它的意思是:所以我從來都不希望啊透過什麼觀得大道的奧妙,只是常常希望啊透過什麼觀得大道的行跡。) 4 “故(道)常無慾,以觀其妙;(道)常有欲,以觀其徼”。這種觀點認為“道”有思維意志,“神化”了“道”。
[總結:.“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句(按帛書: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該句有四種主要解讀方法:1、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強調“常無”“常有”是“道”的兩狀態屬性。如《莊子-天下》評老子“建之以常無有”。2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E Q- g, p4 n6 J @& s" i強調人應該“常”透過“無慾”和“有欲”的心理狀態出發,來認識“道”。這也是後來“心傳”論與“丹道”論的理論主綱。3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乃古漢先生的解讀。意思大抵是“道的‘妙’常不可有所憑藉來認識,道的‘徼’常可有所憑藉來認識”。(可能我理解有偏,以下系古先生原話:按,此句當依帛書作:“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它的意思是:所以我從來都不希望啊透過什麼觀得大道的奧妙,只是常常希望啊透過什麼觀得大道的行跡。) 4 “故(道)常無慾,以觀其妙;(道)常有欲,以觀其徼”。這種觀點認為“道”有思維意志,“神化”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