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男說經濟

    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整體實力而言,華夏多數時間都是強於印度的。

    至於建國初期的GDP中國也是高於印度。1952年中國是304億美元,印度是221億美元,中國比印度高38%。

    印度作為曾經的英國殖民地,學習老主子學的不好。印度國教的婆羅門制度,把印度國民分為三六九等,貧富差距太大,底層民眾信奉來世,這輩子幹啥都沒激情,覺得這輩子投胎不好,就忍受痛苦,便於下輩子投個好胎。那這輩子得過且過,就那樣吧,沒多少工作激情。

    我們從來就比印度發達,實際上,我們一直很發達,我們文化的先進性一直保持到近代。

    不能認為印度發展得不好,實際上,不是由殖民者自行建立的殖民國家中,印度是發展最好的一個,不能拿殖民地國家和燈塔國家比發展速度,我們那個不是發展,是回血的速度。

    2019年印度GDP大概在2.8萬億美金上下(我就預設印度沒造假吧)。其實也不能說印度發展的不好,在如此惡略的環境下印度依然發展出仿製藥以及軟體代工這兩個世界級產業出來(印度感覺發展的已經不錯了對比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最後我想說的是印度沒有中國發展的好不是因為印度不行(對比大部分國家),而是中國發展是像開掛一般的存在。印度的發展我認為才是一般國家發展的正常流程。

  • 2 # 橫刀立馬說天下

    再回答這個題目之前,咱們先了解一個事實,英國同樣殖民印度和香港,為何香港那麼發達,印度人還是世界較貧窮的國家?是不是跟民族有關係呢?

    印度基礎比中國好時間點應該是改革開放。這個問題分兩個方面來回答,先談開始印度工業基礎比中國的原因;另一方面,如何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工業基礎遠遠甩開印度。

    1、大英帝國給印度打下工業基礎

    印度從歷史上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印度只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英國的到來將印度這個地理概念整合成一個國家的概念,也就是說印度這個國家是英中國人一手打造的,否則現在的印度將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地區。一個統一的國家是建立工業基礎的前提,大英帝國幫助印度人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

    另一方面,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建立了完善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英中國人為了方便統治印度,在印度複製了英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一把將印度從奴隸制帶到了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先進的技術和經濟制度也在印度開花結果,促進印度本地的產業發展,致使經濟發展越來越迅猛,這可以促使印度在工業化之路少走很多的彎路。印度是英中國人手把手帶到現代國家的。

    在整個二戰期間,印度基本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反觀中國,戰爭不斷。從抗日戰爭算起,日本基本把中國整個工業化程序打斷。中國先是全面抗日戰爭,抗日戰爭以後就是解放戰爭,建國以後立馬又開始抗美援朝。整個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沒有良好的國內環境,哪有精力發展經濟,專心搞工業化。中印之間就是這樣拉差距的。

    2、中國是怎麼攆上並超過印度

    中國抗美援朝以後,基本上解決了外部威脅,外交上一邊倒對蘇聯友好的政策。蘇聯看到中國有硬剛美國的實力,所以拼命拉攏中國,所以給中國前所未有的工業扶持,156項工業專案徹底給中國的工業化打好基礎。中國從一窮二白到有一定工業基礎,這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深厚基礎。60年代到70年代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耽誤了經濟的發展。但是中國完成的兩彈一星計劃,既保障了國家安全,也拉動了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給中國工業打下了基本骨架。後面的改革開放則是給這個骨架填上肌肉和面板。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引進外資和技術。同時中國9年義務教育為中國工業發展提供了素質很高的勞動力。

    反觀印度,空有13億人口的勞動力,但是文化素質方面遠不如中國,另外印度受種姓制度的影響,實際參與工業化建設的人口並不多。另外在文化傳統上,印度人知天樂命,安於現狀,並沒有太多改變現狀的動力。反觀中中國人,都希望奮鬥改變生活,全國上下996,拼命追趕西方世界。

    中華民族本來就是一個優秀的民族,領先了世界幾千年,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而已。只要中中國人開眼看世界,就一定會領先並且超過別人。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超過美國指日可待。反觀印度,自古以來就沒有太多的存在感。所以超過印度,並不是特別值得自豪的事,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而不是印度!

  • 3 # 汗青正浩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一直是世界文明舞臺的常客,可近代以來,它卻做了大英帝國幾百年的殖民地。二戰後,雖然謀求獨立成功,卻被英國硬生生一分為二,另一半巴基斯坦則成為印度的世仇,兩國曾三次開戰,直到今天也是邊境衝突不斷。

    印度不但在近代表現得十分窩囊,哪怕是今天,也遠沒有發揮出一個人口眾多、面積廣袤的文明古國該有的面貌。一眾發達國家就不提了,單是與中國相比,印度就差得很遠。

    前段時間中印邊境衝突,印度國內掀起了反華高潮,受民間輿論影響,莫迪政府決定將中國的APP在印度全面下架,訊息傳到國內,當大家也紛紛準備反制的時候,卻發現印度根本沒什麼APP值得中中國人抵制。

    關於70年前中印兩國工業基礎的對比,可以簡單地透過一個數值來看,那就是經常被專家學者們引用的“粗鋼產量”,在電氣化時代,它幾乎是一國工業能力的風向標。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那一年,中國的粗鋼產量僅僅只有15.8萬噸,而同期印度的數值則是137萬噸,幾乎達到了中國的九倍之多。

    所以說,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的工業基礎,確實是不如同期印度的。如果印度人也熟讀《阿Q正傳》的話,也許就會來一句:我們的祖上可闊得多啦。

    印度的種姓制度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它把人從高到低分成四大等級,事實上,在這四大等級之外,還有所謂的“不可接觸者”(即賤民)。種姓制度就是印度的一大頑疾,一個連名義上的人人平等都無法做到的國家,是不配屹立於現代文明之林的。

    在種姓制度的影響下,印度最底層的人只能認命,靠虛無的宗教來麻痺自己,身而為人,卻活得像個畜生,這樣的人口,就算數量再多,又能對工業化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宗教矛盾——阻礙印度發展的不可調和因素

    除了種姓制度在拖累印度之外,宗教矛盾也是讓印度發展緩慢的一大罪魁禍首。印度有很多影響力大的宗教群體,比如人數最多的印度教,以及人數稍少的錫克教、伊斯蘭教等等。

    說是人數稍少,但也只是相對於印度的人口來說比較少,絕對值還是非常可觀的,比如光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在印度就達到了1.2億,是當前全世界除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以外,穆斯林最多的國家。

    倘若真是這樣,今天的印度,恐怕就很難擁有一個和平發展的機會了,內部衝突乃至恐怖主義將成為常態。然而即便是分治後的印度,受宗教對立的影響,國內也很難真正團結起來,既然沒辦法擰成一股繩,大國的發展優勢當然也就體現不出來了。

    以上兩大因素,可以說是導致基礎更高的印度發展到今天卻遠不如中國的主要原因。相比於這兩條,其餘的影響因子就幾乎可以忽略了。比如常常被中國網民掛在嘴邊的印度的民主制度,這其實並不是制約印度發展的重點,因為印度直到今天,也仍然是一個威權性比較強的體制,更別提90年代之前的印度,還在政府的主導下搞過計劃經濟呢。

  • 4 # 夏蟲雜談

    說白了,文化層面的差距很難彌補。

    中國和周邊的日本南韓越南,受儒家文化影響,都重視教育,雖然資源方面都一般,不過一旦有發展機會,都能很快發展。其他非西方國家,發展好點的基本都是靠資源起家,能靠人口起家的基本沒有。

    印度資源一般,發展只能靠人口,沒有教育基礎,想快速發展不太容易。不過隨著手機上網的普及,未來一段時間,印度還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的。

  • 5 # 小小豆豆頭頭

    很簡單,人種問題,中中國人只要不折騰,好好發展,要智商有智商,要勤勞有勤勞,怎麼可能久居人下?反觀印度,智商又低,又有人種問題,一個垃圾民族。

  • 6 # 風吹雨01

    我覺得中國超越印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於中國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同屬儒家文化圈,中國只要開放,就很容易承接日本和四小龍的產業轉移,這對當時中國改開的起步非常重要。

    印度沒有這個條件,哪怕現在,日本和四小龍把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和越南,也比轉移到印度多,這就是同一文化圈的作用。

  • 7 # 什麼也不懂3

    差得遠嗎,過去和中國都是金磚國家,世界經濟排第六大,軍事排名靠前,又是英聯邦國家,和西方國家有共同的價值觀,朋一反不比中國少,為什麼會很看不起他呢!如果說近現代擴張很快的國家,非印度莫屬,真正的南亞一霸,印度洋印度的並非喊口號的,是真實力。

  • 8 # 衝出絕境

    印度工業基礎是英中國人留下的。當印度人獨立時,靠這個向世界宣佈,印度要做有聲有色的大國。印度的雄心壯志衝雲天,但不利用這個工業基礎發展經濟,卻四處挑起戰爭,膨脹到極點時又找錯了物件,競敢和中國打仗。打了敗仗後又不吸取教訓,反而加大備戰力度,想一血前恥。這就更把發展經濟甩在腦後。所以,印度經濟幾十年沒有太大起色。

  • 9 # 饅頭嗷嗚嗷嗚嗷嗚嗷嗚

    一句話 印度人懶,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每次發了工資,可以好幾天不上班 等錢用完了在來上班。

    工作不細緻,任何工作都是隨便完成的

    自信心爆棚,認為世界沒有印度人就不會轉,

    種族等級嚴重,好多高登基的人不願幹那些辛苦的活,低等級又懶.。

  • 10 # 油膩大叔8069

    印度人的懶散、在工作不 細緻、宗教問題、40%人口文肓,導致結果是效率低下,產品質量差。

    印度航母建造16年,還發生過大便炸航母事件,在世界造船歷史上獨具一糞。印度種姓制度造成各級階層從來不勾通,工作中也不去勾通,發生過本來用航母上的管道用於商業運輸船上。印度奇葩的事情太多。印度精英階層都去歐洲或美國,這些出國後基本不回國,同時他們不承認自己是印度人。印度農民太愛土地,想建工廠徵地門都沒有,印度的法律規定企業超過10人,要辭退員工要政府批准,等到政府批准也就是4年後,在競選期間要辭退員工門都沒有。

    這種情況下的印度工業不倒退已經不錯。

  • 11 # 皇家橡樹1972

    英屬印度時代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基地,據說這裡棉紗產量佔到了世界的¼那麼多,產量巨大也給英國帶來了鉅額利潤,挖到第一桶金之後,英國又在這鋪鐵路、建工廠才形成了印度在1947年獨立時的工業基礎但這樣印度人沒關係,這些都是英中國人設計/建設搞起來的,印度人充其量在工廠裡當“包身工”和苦力,是在鞭子低下幹活!說的更清楚一點,就是印度本身沒有經歷過工業革命,即便是有所謂的工業基礎在沒有經歷過工業革命人的手中也不可能發展起來。

    雖然說印度標榜的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其社會制度卻包含了:奴隸制、封建制、西方選舉/議會制…等等,再加上印度的宗教信仰過多,這樣複雜的社會結構不可能出現統一思想,多元化的太過了!沒法組織起大規模的人力資源從事大規模的國家工業化改造。

    另外印度的語言不統一也是讓人頭痛的問題,印度的官方語言有22種之多,雖然最主要的是英語和印地語,但用這兩個語言可以自如交流的都未達到4億人口,至於說地方語種就更多了,據說有幾百種之多,地方邦與地方邦說不同的語言,甚至市與市之間都不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等同於外語,比如說:張昕宇樑紅夫婦(侶行)去印度後僱傭了一個英語翻譯,去印度的某一地還要僱一個當地語言的翻譯,兩個印度人之間先用英語交流→當地的翻譯在翻譯成當地語言→反過來當地人再將當地人說的話翻譯成英語…這麼搞簡直讓人頭大!如果是一個工廠招收了十個來自印度不同地區的人,其中若是出現了四種地方語種,那麼這個企業離倒閉不遠了!工廠內都沒法交流還咋執行工作程式?

    就這種沒有“書同文”的國家想利用人口紅利都困難,總得來說印度工業化所受的制約因素太多太多,沒有對現有社會制度和社會矛盾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革,根本實現不了完全的工業化。

  • 12 # 冷月鉤沉

    中國和印度拉開差距,是在最近40年。

    在這之前,中國在各方面都不如印度,用一窮二白來形容有點兒誇張,但的確是經濟欠發達國家。

    比如,1960年,中國GDP為597.16億美元,印度為370.3億美元,後來因為某些原因,中國GDP出現了下滑,而印度因為人口的增長,經濟總量也在緩慢增長,到1963年,兩國的經濟總量幾乎相同。

    80年代之後,印度致力於吸引外資,發展IT產業,同時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開始起飛,但因為經濟基礎太差,兩國直到90年左右才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真正讓兩國之間拉開差距的時間,應該是上世紀90年代。

    而這個時候的印度,還在過去的成就上沾沾自喜。

    印度在過去依靠美國和蘇聯的爭風吃醋,過的非常滋潤。

    特別是在冷戰時期,蘇聯援助了印度上百億美元,用來換取印度的信任,同意蘇聯海軍在印度洋自由航行。

    蘇聯的軍事實力擴張到南亞大陸,威脅到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利益。

    但是,別人給的東西永遠不屬於自己,只有自己爭取的才是自己的。

    中國自力更生,讓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在2019年已經大幅度超越印度。

    而印度還在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周邊鄰國製造摩擦,企圖亂中取利。

    加上印度封建思想比較嚴重,中央政府無法將命令下達到各州邦,導致因為依然是一個貧困落後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宗仁白崇禧在歷史上如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