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綠洲書苑
-
2 # 遨遊暢揚
孩子的不良行為決不能認為大一大就能改好,如果父母不嚴加管教就等於毀掉孩子的一生,不良行為和孩子的幼稚完全不是一回事,幼稚隨著年齡增長心眼的增長,能想到以前不懂事不應該那麼做,自己就能改掉,不良行為就不一樣,比如花錢,從小愛給大人要錢買吃的不是錯吧,越來越養成見好吃的就想買,從來不拿父母的血汗錢當回事,我認識的一個從小養成的行為,從小整天給媽媽要錢買吃的,要就給,到大學一樣的學校一樣的生活,和我認識的另一個同樣的男孩在一個城市,他每月一千五有時一千就夠了,那個二千五到三千還喊著不夠,同樣實習上班,懂得珍惜的孩子每月給媽媽三千五百元,養成不良習慣的那個一年一分沒給媽媽,以後的生活怎麼辦,還有好多事例就不一一去說,不良行為害苦了孩子,希望各位家長把有不良行為的孩子重視起來,讓孩子從小就能把不良行為改掉,長大後能成為一個懂理懂事的有用之才,不要指望大大就好了,這是一種無智的想法,形成了習慣是很難改掉的。
-
3 # 樂意人生悟
小孩的各種不良行為,有些長輩說大大就好了,你覺得可能嗎?我覺得不可能。
這句話讓我想起來另外一句話,“他還是個孩子”,有些孩子做了錯事家裡人總是袒護說他還是個孩子,這就能禍害這個孩子一輩子,造成無法無天 ,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孩子的行為舉止要從小就是要培養,壞行為習慣從小就是要去矯正,而不是一味的去縱容,當然一個孩子的做人態度和行為舉止,大部分取決於大人的態度和行為,如果你是一個大人,覺得這個沒有問題,孩子的自然而然就覺得沒有問題。
在孩子面前是非黑白,要分的清清楚楚。
“以前的老人總是說小樹不扶長不直”,”細時偷針大時偷金”,習慣是從小培養,從小教育引導,一味縱容等到你發現出了問題的時候再去矯正,就為時已晚了
-
4 # 晚螢在飛翔
小孩的行為習慣還是從小時候養成才好,像我身邊的案例,小時候養成不了,大人慣著或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小時候孩子特別聽話,長大了就是不聽話,他知道你對他沒辦法,就在外面胡作非為,也不懂得為別人考慮以至於最後釀成悲劇。因此,小孩子一定從小抓起讓他養成一個好習慣,三觀一定要正。
回覆列表
這個有待商榷。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時偷針,長大偷牛”…,老古人的話也是在大量的總結中得出的。
比如:小孩子從小不養成有禮貌的習慣,長大後,社會會很殘酷地讓他學會,但是代價不僅僅是心理上的傷害,還可能會失去很多升學、就業、發展的機會。記得有個例子,九十年代初,有位公派留學生去領事館辦理手續,該生在等待過程中,仗著自己外語好,有時候插話別人聊天,未請示就翻動圖書等,外國領事就因為這些細節,沒有給辦理,也沒有出成國。
再比如:小時候要養成不要輕信別人話習慣。前幾年,有人因為輕信了“熱情”人的話,誤入傳銷組織,弄得人生自由受到限制。電影《盲山》中的那個女大學生輕信別人的話,被賣深山,誤了一生。
從小養成自立的行為,長大後才會讓大人放心。從小事做起,比如收拾自己的文具、書桌、疊自己的衣服被子等。有個鄰居的孩子考上了大學生,因為以前被家人“伺候”慣了,一個學期攢了一堆的衣服拿回家。
還有很多細節性的行為舉止,也需要從小矯正糾正。我身邊有個女孩子個子很高,長的也好看,但是因為小時候養成了走路駝背等可以糾正的習慣,氣質不佳。
每個人好習慣的養成,也是民族素質的得重要表現。
二戰時期的日本士兵,從學生時代就養成了殘忍、嗜殺的習慣,導致了他們在戰爭時期乾的那些反人類的獸行。
這次全球性的疫情,由於美中國人提倡散漫的自由,疫情發生後,政府提倡戴個口罩、少出門,但執行起來十分費勁。 有人不講衛生不說,還要出風頭去舔馬桶,結果確診了。所以,讓孩子從小養成講衛生的習慣,可以有效地預防傳染病。
德中國人愛閱讀,這個習慣也是從小養成的,這個習慣不僅是每個德國家庭的習慣,也是整個民族的習慣。有的德國家庭,在孩子剛會爬的時候,就把香味或者蜂蜜抹在圖書或者繪本上,讓孩子們從小喜歡書籍。從小不愛看書的孩子,指望他長大了看書,真是無稽之談。
俄中國人從小養成崇尚武力,崇拜英雄的心理,幼兒老師在幼兒園講述衛國戰爭故事的時候,聲淚俱下,孩子們在深受感染,泣不成聲。養成這樣的民族傳統,想不出英雄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