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聲林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有幾次大戰,諾曼底登陸,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血站鋼鋸嶺,還有中國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還有最最重要的就是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

  • 2 # 關不掉滴月光

    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個人認為肯定是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了。

    當時問題不在於斯大林格勒戰役殲滅的德軍是三十萬還是二十萬還是四十萬,而在於此戰完成了殲滅德軍當時所能動員的進攻力量的任務。莫斯科戰役證明了德國的攻擊極限;斯大林格勒戰役證明了蘇聯已經開始反擊;庫爾斯克會戰證明德國已經無力抵抗。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的,1942年11月蘇軍開始反擊,並於1943年2月2日全殲德軍,宣告戰役結束。1942年10月12日,毛澤東在《解放日報》公開發表社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提前詳細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意義。其中,毛澤東明確解釋了題主所問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殲敵數字的意義。

    毛澤東是這樣解釋的:目前紅軍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方面,實際上均已停止了德軍的進攻,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時,他對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兩處的進攻已經失敗。他在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整個冬季中所整備的一點兵力,已經耗竭了。在蘇德戰線,距冬季不到一個月了,他須趕快轉入防禦。整個頓河的以西以南是他的最危險的地帶,紅軍將在這一帶轉入反攻。今年冬季,希特勒因被死亡所驅迫,將再一次整備他的軍隊。他或者還可能搜尋他的一點殘餘力量裝備出幾個新的師團,此外則乞援於意、羅、匈三國法西斯夥伴,向他們勒索一些炮灰,以應付東西兩線的危局。但是,他在東線須應付冬季戰爭的極大消耗,他在西線須準備對付第二條戰線,而意、羅、匈等國則將在希特勒大勢已去的這種悲觀情緒中,一天一天變成離心離德。總之,十月九日以後的希特勒,將只有死路一條好走了。

    從戰爭全域性的角度來看,斯大林格勒戰役所反映的戰爭指標是這樣的:

    第一,希特勒在1941年12月至1942年5月之間所準備的兵力已經消耗殆盡(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整個冬季中所整備的一點兵力,已經耗竭了)。

    第二,希特勒用於挽救危機的可用兵力也消耗殆盡(今年冬季,希特勒因被死亡所驅迫,將再一次整備他的軍隊。他或者還可能搜尋他的一點殘餘力量裝備出幾個新的師團,此外則乞援於意、羅、匈三國法西斯夥伴,向他們勒索一些炮灰,以應付東西兩線的危局)。

    其中,毛澤東發表預測時,第一點正在變成現實,第二點還要等4個月才會變成現實。對於毛澤東來說,這是尚未發生的預測。毛澤東提前4個月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很多人(比如說?)晚了半個世紀還需要思考。智者見於未萌,愚者暗於既成,對比過於鮮明。

    這樣,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殲滅了多少德軍,而在於德國用於維持攻勢的主力至此已經被消滅了。這裡還有一個很鮮明的對比案例。人們研究二戰史發現,在蘇軍攻入烏克蘭之前,蘇軍已經出現了補充兵力不足的問題,人力已經枯竭。攻入烏克蘭之後,蘇軍人力得到了極大補充,從而維持了繼續進攻。換言之,如果德國在當時能夠下定決心堵住烏克蘭,那麼蘇軍即便不會倒在極限上也可能會遇到極大挫折。但是很顯然,德國當時已經被打蒙了,分析不出這個現象了。

    所以說,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 3 # 飛矢之歌

    二戰主戰場在歐洲,另外還有亞太戰場和北非戰場合計三大戰場。

    歐洲是核心利益所在,所以歐洲戰場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艱鉅的。轉折出現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雖然德國軍隊戰鬥力非常強,但是蘇聯人堅強不屈,前仆後繼,加之天氣因素,導致戰鬥的轉折來之不易,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後,攻守易形,從此歐洲戰場演變為美蘇兩大戰勝國提前安排國際秩序的戰場。

    要說時間上的最早,當屬亞太戰場的轉折,即美日中途島海戰。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力量對比最為懸殊,所以最早出現轉折。不論是經濟、科技、資源還是工業製造能力都是巨人的美國,去碾壓工業實力雖然也還可以,但是資源極度匱乏,人員補給不足需要以戰養戰和發展二鬼子的日本。結局毫無懸念。

    最後是北非的阿拉曼戰役,作為最後的轉折,它意味著盟軍在整個二戰期間走向了戰略反攻階段。要說它的特殊意義,我覺得有以下幾點,一是震懾了義大利這根攪屎棍並且破壞了德軍進攻蘇聯的節奏;二是保住了蘇伊士運河,使英國和最大海外殖民地印度保持聯絡。

    最後,綜合來說,當然是歐洲戰場的轉折最為重要

  • 4 # 跪下叫姐888

    蘇聯紅軍犧牲866萬>中國犧牲280萬>南斯拉夫犧牲150萬>美國陣亡40萬>英國陣亡10萬>……蘇聯紅軍消滅德軍360萬至420萬>中國消滅日軍118萬>美國消滅日軍約60至80萬>英國消滅德軍約10至30萬>……蘇聯紅軍俘虜德軍220萬>美軍、加拿大軍隊俘虜和接收德軍投降190萬>中國俘虜和接受日軍投降120萬>……蘇聯游擊隊消滅的德國鬼子,超過美國軍隊消滅的德國鬼子;蘇聯紅軍為反法西斯平均每犧牲超過21人,美軍士兵只陣亡1個。這貢獻的差異其實很大。二戰轉折只有一個,斯大林格勒會戰,這是毛澤東、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四位偉人在戰時的共同結論,其它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轉折(因為歐洲蘇德戰場是二戰公認的主戰場,亞洲戰場次之,是另一個重要的主戰場,太平洋也是重要戰場),丘吉爾戰後回憶錄改口,美國戰後只強調美英參加的戰役,都是為了爭功奪利,掩蓋事實,虛偽騙人。美英是為戰勝德國納粹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力量,但史實和證據充分證明,蘇聯才是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和絕對貢獻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國是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最主要貢獻者,美國是戰勝日本納粹的主要貢獻者之一,蘇聯也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重要貢獻者。

  • 5 # 寰球視野新觀

    公認的轉折點為:蘇德戰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太平洋戰場的中途島海戰,非洲戰場的阿拉曼戰役,中國戰場的武漢保衛戰。

    歐洲戰場,德國橫掃西歐,佔領了蘇聯以外的幾乎全部歐洲,除了仍舊處於中立狀態的瑞士,實力慘遭削弱,孤懸海外的英國以外,其餘國家要麼成為德國的一部分,要麼成為德國盟友或者僕從國,例如羅馬尼亞,義大利和西班牙。

    德國陸軍的實力為世界公認,以當時的情況而言,有能力擋住德國的只有蘇聯,如果蘇聯戰敗,德軍將順著蘇聯南部南下,進攻中東,進而攻佔印度,後果不堪設想。

    斯大林格勒戰役讓德國損失了上百萬軍隊,從此,德國包括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在內的兩大集團軍群全都喪失了進攻能力,而德國的北方集團軍群被牽制在列寧格勒無法自拔,而且隨著蘇聯的戰爭潛力的開發,整體實力強於德國,德國必敗無疑。

    太平洋戰場,日本實力遠遠不如美國,日本之所以能夠橫行太平洋,只是因為美國沒有投入戰爭,日本打不到美國本土,不能佔領美國,那麼美國遲早打敗日本。

    二戰勝利的關鍵在於能不能打敗德國,打敗了德國,戰爭走向已經確定了。

  • 6 # UFO101

    轉折點就是攻守雙方異位,二戰時期主要是德國和日本兩個主要法西斯國家作為法西斯戰力支撐點,德軍與日軍重大戰略失敗可以視為二戰的轉折點。1.蘇聯戰場是德軍和蘇軍進行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範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2.太平洋戰場是美國和日本進行的中途島大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德國和日本在以上兩場戰役後,逐漸走上被動防守直至失敗的道路。3.作為中國戰場的戰略轉折點,應該是武漢戰役結束,以毛主席論持久戰,武漢會戰後,日軍軍力大量消耗,在中國的攻勢減弱,日軍陷入中國戰場泥潭,進入戰略僵持階段。所以包括日軍高層在內評價武漢會戰的得失,說戰役上是日軍勝利了,但在戰略上是中國勝利了。

  • 7 # 風雲一點通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同時也是傷亡人數最多的大戰,在法西斯軸心國橫行世界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中途島戰役扭轉了戰局。

    第一,斯大林格勒戰役。

    當時納粹德國在歐洲橫行無忌,除了英國在獨自支撐,已經沒有了對手,而且都是閃電佔領,原本德國和蘇聯是有和平協議的,就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以當德國浩浩蕩蕩的發動了突然襲擊時,讓蘇聯猝不及防,陷入了苦戰。

    後來由於德國在冬季換季時沒有做好準備,所以導致很多機械化部隊沒辦法戰鬥,士兵也無法在低溫環境下作戰,雙方戰爭逐漸穩定下來。莫斯科會戰德國大敗,所以希特勒開始考慮怎麼切斷蘇軍的補給線,而且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希特勒希望在美軍還沒有加入歐洲戰場時拿下蘇聯,於是對斯大林格勒這個石油,糧食和煤炭的產地進行了攻擊。

    斯大林格勒戰役讓德國失去了東線戰場上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改戰略進攻為戰略防禦,從此一蹶不振。

    第二,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在北美洲的美國和亞洲的日本中間,戰略位置不言而喻,是太平洋戰場上重要的軍事基地和樞紐,爆發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航母對戰,美軍只損失了一艘航空母艦,一艘驅逐艦,還有一百多架飛機和三百多士兵,而日本是這個數字的幾倍,航空母艦沉了四艘,一艘巡洋艦,幾百架飛機和飛行員,還有三千名艦員,美軍成功擊退了日本對中途島的攻擊,獲得了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戰局。

    二戰讓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陷入了戰爭,數千年文明毀於一旦,願世界和平沒有戰爭。

  • 8 # 北京最大的四合院

    二戰始於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德國對英法宣戰,二戰徹底爆發。二戰是以中、蘇、美、英為代表的國家進行反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戰爭,也稱為反法西斯戰爭。

    二戰的結束,分為三個時間:第一,1943年,美英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從海上進攻義大利,而義大利國內反對獨裁者的戰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兩者結合,迫使意大利於1943年投降,從而加入反法西斯陣營;1945年5月,隨著蘇聯紅軍攻入柏林,並佔領國會大廈,迫使德國投降,二戰歐洲戰場結束;1945年8月,隨著美國對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以及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日本迫於壓力於同月15日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及《開羅宣言》,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二戰徹底結束。二戰中的轉折點分為多個:歐洲戰場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此役分為兩個部分:其一,蘇聯防禦,德國進攻。此部分中,德軍擔任主攻的是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所屬的六個軍共25萬兵力、750輛坦克以及第四航空隊的1200架飛機,此後又補充了第四裝甲軍團也加入了戰爭;蘇聯方面是南方方面軍所部的12個師16萬兵力,400多輛坦克。其結果是攻佔了斯大林格勒的80%。其二,是蘇聯全面大反攻,此部分中,蘇聯投入了兩個方面軍共18個師以及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對德國的第六集團軍,此次行動中,蘇聯全殲及俘虜了包括保盧斯在內的所有第六集團軍的德國士兵,從而吹響了全線反攻的號角。也是由此開始,德國被迫轉為防禦,蘇聯轉為主攻。太平洋戰場~瓜達爾卡納爾登陸戰。很多人都認為是中途島海戰,其實,在中途島海戰後,美日的海軍實力對比還是日本佔優,而且日本此時仍然佔領著東南太平洋上的各個島嶼以及東南亞的大片土地。在瓜島戰役時,起初美軍認為是一場普通的登陸戰,但是隨著日本的不斷增兵,不斷的從給個方向的增援,從而演變成了一場立體化的海空大戰,其最終的結果是美國成功佔領了瓜島,其後佔領索羅門群島,日本的海空軍損失殆盡。緊接著,美國以瓜島為跳板,先後佔領了塞班、關島等重要軍事基地,從而達到了進攻日本本土的先決條件。而在瓜島戰役後,日本已無力迴天。東方戰場~長沙會戰。整個長沙會戰始於1939年,結束於1944年。期間共進行了四次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是由岡村寧次率領的日軍第11軍所部的第六師團、第四十四師團等部共10萬兵力進攻長沙,而防禦的則是薛嶽指揮的第九戰區的30萬國軍將士。此役共殲敵2萬餘人;第二次長沙會戰時,日軍第11軍司令換成了阿南惟畿,於1941年9月集中了10萬部隊再一次進攻長沙,而此時防守的則是第九戰區(薛嶽部)以及第六戰區(陳誠部)共50萬,此役殲敵4萬餘人;同年12月初,阿南惟幾第三次進攻長沙~著名的上高會戰,羅卓英所部(第十五集團軍)主打的,是役殲敵2萬餘人;同年12月底,日軍第十一軍再次集結7.5萬兵力進攻長沙,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此戰役用的是薛嶽自創的“天爐戰法”,共殲敵5萬餘人;第四次長沙會戰,也稱長衡會戰。此役的最終結果是以日軍佔領長沙而結束。但此時已經是1944年年底……盟軍的攻勢一浪高過一浪,日本已經大勢已去了。長沙會戰最後雖然失敗,但是,它卻拱衛著陪都重慶,而且時間長(1939-1944),也是因為長沙會戰,讓西方認識以及重視了遠在東方主戰場的中國軍隊:1942年初,中、蘇、美、英等26國共同簽署了《聯合宣言》;同年,中國戰區成立;同年,中國組建遠征軍跨國參戰…………最後的一擊~美國向日本投下了原子彈。1945年8月,這是個註定不平凡的一個月:8月6日,美國對日本長崎投下了世界上第一顆實戰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9日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美國對日本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被迫接受《波茨坦公告》及《開羅宣言》,同時宣佈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2日,日本代表與盟軍代表在東京灣停泊的“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籤署了投降書,二戰徹底結束。

  • 9 # 東驤神駿

    日本將戰爭擴大至亞太是二戰轉之一美英開闢第二戰場是二戰的轉折之二

    一、亞太戰場部分

    一九四二年上半年,杜立德中校率美軍陸航轟炸機群首次空襲東京,從而讓趾高氣揚而不可一世的日本為之警醒:意識到自己也會面臨空中打擊的滅頂之災。

    一九四二年下半年初的美日海軍中途島大海戰:日本海軍被炸沉一艘重巡洋艦,以及四艘主力航母:‘’飛龍‘’、‘’蒼龍‘’;三百多架艦載機灰飛煙滅,兩千多日軍命喪大洋。南雲中將率領艦隊殘部於深夜悄悄進入軍港:以避開白天被好大喜功的軍方組織起來恭候艦隊‘’得勝回港‘’的民眾……。

    中途島大海戰後,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也從此易入美國海軍之手。如果是中途島大海戰打懵了日本海軍,那麼其後在更大規模的萊特灣大海戰中,美國海軍則是徹底打殘了日本海軍。隨著躊躇滿志的麥克阿瑟將軍重返菲律賓,亞太陸上戰場也敲響了日本滅亡的喪鐘:盤踞在塞班島、瓜達卡納尓島、馬里亞納群島、硫磺島、沖繩島的日軍先後被美軍消滅:苟延殘喘的日本已經日薄西山而氣息奄奄。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和九日晨,B-29機組先後將‘’小男孩‘’和‘’蘿蔔頭‘’對準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從三千米高空投下。原子彈在距離地面五百米的空中爆炸,超強光輻射引燃的烈焰被可怕的衝擊波變成了吞噬一切的暴風火……。八月十五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二、歐洲戰場部分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德國突襲蘇聯三週年之際,蘇軍發起了收復白俄羅斯的‘’巴格拉季昂‘’戰役行動:德軍二十八個步兵師在戰役中被蘇軍殲滅。蘇軍收復白俄羅斯後又收復了烏克蘭,並隨之而越過蘇波邊境直逼華沙城下解放了波蘭。

    勢如破竹的蘇軍迫使羅馬尼亞爆發八.二三武裝起義,推翻了親納粹的安東尼斯庫政權,並宣佈徹底脫離納粹而站在同盟國一邊。匈牙利和保加利亞以及捷克斯洛伐克,乃至巴爾幹地區的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等國家先後被蘇軍解放。

    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七日柏林戰役打響。四月三十日,希特勒與愛娃在地堡中服毒後飲彈身亡;戈培爾也毒死了自己幾個孩子然後也開槍自殺……。一九四五年五月九日,受希特勒繼承人海軍上將鄧尼茨的委託,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什圖姆普弗上將、弗雷德堡海軍上將在柏林軍事工程學院的食堂大廳內,向蘇聯及其盟國正式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

  • 10 # 歷史的重負

    如果僅從戰役層面來看,二戰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和中途島,都沒問題……但如果從戰爭層面來看,珍珠港事件才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因為這導致美國全面參戰,戰爭性質由歐洲的蘇德戰爭擴大為太平洋戰爭,真正的世界大戰開始了……而如果從政治層面來看,英國決定開闢大西洋航線,才是真正的轉折點,這意味著英國(後來的美國),最終在納粹和布林什維克之間,兩害取一利,選擇了站隊蘇聯,英美大批軍援通過大西洋運到了斯摩稜斯克,使蘇聯撐過了最艱難的1942年,僅保持這條航線的暢通,希特勒就完全無法贏得東線,緊接著第二個轉折點來了,英美開始對德戰略轟炸,那麼德國的戰敗,就已經是時間問題了……

  • 11 # 任e逍遙

    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個真正的轉折點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在二戰之初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什麼如此重要?我簡單說一下:

    1. 敦刻爾克撤退讓英法保留了寶貴的40w陸軍,尤其是英國。如果沒有這40w陸軍,英國面對德國的登陸作戰將完全沒有抵抗能力,英國很有可能會被德國攻陷。這也就意味著躲避在倫敦的戴高樂和自由法國,北歐諸國的國王和英國政府將不復存在,整個西歐文明完全陷落。沒有了英國,美國就更沒有動力介入歐洲戰場。同樣沒有英國,諾曼底登陸可能就根本不可能發生。沒有了英國,北海油田、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歐洲遼闊海域的航行權就都交給了德國,德國就真無敵了。

    2.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丘吉爾上臺後做的第一個重大決定。如果你看過《至暗時刻》就知道,丘吉爾作為戰時首相,承受著多麼大的壓力。而英國議會當時也十分糾結是否要和希特勒議和。其實這是絕對不能議和的!希特勒的野心已經如此明顯,就是因為張伯倫的綏靖政策才讓他一步步走到有可能稱霸西歐的地步。再綏靖下去,英國是得不到他們想要的和平的。而丘吉爾正是因為力排眾議,號召敦刻爾克大撤退,才讓他站穩了戰時首相的地位,確定了英國跟希特勒死磕到底的目標,保留了反攻的火種。如果敦刻爾克大撤退不成功,丘吉爾很可能會被趕下臺,那誰勸羅斯福挽救歐洲呢?

    3. 敦刻爾克大撤退打破了希特勒閃電戰的戰爭思路。因為德國多煤少油,只能透過閃電戰的方式打快攻,持久戰是耗不起的。而德國一輪閃電戰不僅沒能全殲英法,反而讓他們跑了,瞬間這就從德國擅長的閃電戰轉向了英美擅長的消耗戰,德國在戰略上就已經輸了。而且英國一直在西歐給德國壓力,讓德國進攻蘇聯時不能全兵壓上,拖延了東歐戰場的節奏,沒能趕在嚴冬到來之前攻下莫斯科,為蘇聯反擊留下了空間。

    所以敦刻爾克可以說是希特勒今生最大敗筆,也是二戰失敗的第一根導火索。

  • 12 # 薛靈月

    小鬍子進攻大英帝國……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破壞性的瘋兒啊!

  • 13 # 剛槍王白寶山

    平安格勒戰役,嘎子解放白洋淀

  • 14 # 大米717

    日本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加入同盟國!

  • 15 # 我只是修水龍頭

    絕對是雲龍兄攻打平安縣城 沒有這個戰役 二戰也許還要打很多很多年

  • 16 # Wrangler0123

    諾曼底登陸,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海戰

  • 17 # C-Donbig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

  • 18 # css迷

    應該是日本偷襲珍珠港迫使美國參戰,美國的強大戰力以及對盟國的支援,軸心國必敗。

  • 19 # 八牛營驃騎

    第二次世界大戰真正的轉折點是“日本偷襲珍珠港”!

    回答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兩個概念:其一,什麼是轉折點,轉折點是事物發展走勢變化的拐點,拐點處存在多種可能,在這裡可以理解成二戰的勝負走向;其二,轉折點的定位,也就是說是誰的轉折點,把主體搞準,不同的主體,它的轉折點肯定不同。

    理清這兩個概念後,要確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很容易就會理解,要從這次世界大戰的對戰雙方、這次世界大戰的時間跨度、這次世界大戰的整體走勢去判斷。

    從整個戰爭的進城看,“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不是其他區域性戰爭的轉折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所帶來的後續效應,直接後果是美國對日宣戰,連鎖反應是德國對美國宣戰,接著是諾曼底登陸、蘇聯反攻柏林、日美中途島決戰、英德東非沙漠戮戰、蘇軍剿滅關東軍等等,這一系列的反應,猶如多米諾骨牌一樣,持續擴散開去……這些其實是表面現象,內外蘊含日本偷襲珍珠港改變了同盟國和軸心國的實力對比,這才是珍珠港事件的根本價值。

    日本襲擊珍珠港對戰局的最大貢獻是把美國捲入戰爭,美國的加入,使同盟國和軸心國實力對比優劣關係發生了反轉。

    從工業產值看,美國加入前,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比值是29:19左右,別忘了法國這時已經被德國佔領,蘇聯有大片工業區淪陷;加入後的比值是29:47左右。(按1938年資料估算,如下圖所示)

    從鋼鐵產量看,美國加入前,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比值是3066:1759左右,加入後的比值是4508:10456左右,鋼鐵是機械化戰爭的核心資源,這個比值逆轉產生的效應十分深遠。(如下圖所示)

    從飛機制造看,美國加入前,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比值是16503:18322,雙方差距不大;加入後的比值是22362:51891,軸心國開始處於明顯劣勢,而且後面差距還在擴大。(如下圖所示)

    所以,美國的加入改變了戰爭格局,“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轉折!其他事件雖然起到推動戰爭天平向有利於同盟國方向傾斜,但不是左右戰爭天平擺動的關鍵因素!

  • 20 # Tiger67186

    轉折點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參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玉米缺口大,上秋能超過1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