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老張聊IT

    兩者的區別是:雲端計算是個體系;虛擬化是一個軟體技術,也是構成雲端計算這個體系極為重要的技術之一。

    到這個程度,已經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遠端使用這些裝置了。

    但事情不僅於此。伺服器、儲存裝置本質上能提供計算資源、儲存資源的,聯接到網際網路後它也能夠提供網路資源了。進一步,我們可以把這些計算/儲存/網路資源進行邏輯的劃分,按需提供給不同的使用者。

    那麼怎麼邏輯劃分呢?虛擬化技術出場了:通過軟體把一臺物理的伺服器劃分成多個虛擬的“伺服器”--也有CPU、記憶體、網口等等,從使用者的角度與物理伺服器並無二致。這樣帶來的好處時,使用者需要怎樣配置的伺服器通過軟體配置即可生成,而且既然是軟體配置生成當然也能夠動態的更改配置。這一特定的加入,使得計算/儲存/網路資源具備了按需分配、動態調整的能力。

    虛擬化技術繼續發展出現了另外一種形態就是:可以在物理或虛擬伺服器上,再進行輕量級的劃分:把你要安裝的一堆軟體用一個叫容器的技術打包到一起,每個容器彼此隔離絕不會互相影響。在使用者角度雖然它不是一個“伺服器”,但它是邊界非常清晰的盒子。到這裡,我們具備了對硬體設施(給它起個小名叫:基礎設施)按需分配、動態調整的服務能力。

    事情還沒有完。上述對伺服器資源的邏輯劃分對應的是原來的硬體。那麼通用基礎軟體(如資料庫)是否也可以照此辦理,實現按需分配、動態調整的服務能力呢?可以的。這種劃分技術上實現更簡單,不再展開。

    到了這一步,要構建一個應用系統,可以直接遠端、按需獲取所需的計算/儲存/網路資源,以及通用的軟體資源。

    事情還未結束。假設基於上述資源構建了一個考勤打卡的應用系統,我們能不能把“打卡”這個功能服務進行邏輯劃分、提供給使用者呢?可以。你只要把這個功能讓使用者能通過網際網路訪問、並輔之以使用者註冊等功能即可實現,這相當於具備了業務“服務”的按需分配、動態調整的服務能力

    上述就是雲端計算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服務即服務(SaaS)。特徵是:遠端獲取、按需分配、動態調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魏延被殺,姜維為何袖手旁觀看熱鬧,眼睜睜看著魏延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