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一千五

    魏延是個悲劇人物。

    諸葛亮第一次見魏延,表面上對魏延狠,說魏延有反骨。其實諸葛亮是在保護魏延,讓他今後對主子劉備從一而終。不要半途而廢。劉備再見魏文長時,心頭感激不盡。這對君臣都喜歡魏延,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劉備在時,魏延一直受重用。比如,人人都認為張飛會做漢中太守。結果是魏延做了整整十年的漢中太守。而漢中是蜀漢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諸葛亮是丞相,在這個位置上,是要為國為人民群眾考慮將來的。諸葛亮認為,魏延不合適再升了。年齡上是個原因,從後繼人才而言,姜維比魏延要全面得多。但是,諸葛亮也不得不承認,姜維與魏延是一樣的,都是半路而加入蜀漢的。所以,諸葛亮就任命楊儀來承擔大事。魏延一向看不起書生。這是大將們的通病。吳起與田文,藺相如與廉頗,這些老將開始根本就看不起文官。再比如,劉邦要蕭何為第一,許多人認為曹參才是第一。這種觀念也適合於魏延與楊儀。

    魏延與楊儀的關係,人人都看得明白。諸葛亮不得不防備魏延出極端,所以,諸葛亮與姜維,楊儀,馬岱已經其他人都說好了。如果魏延趕亂來。就殺了他一個人,把傷害降低到最小。

    魏延就找上楊儀了。魏延失策了。楊儀是個書生不假,但是,他背後是蜀漢政權。這無疑是雞蛋碰石頭。魏延以為其他人會幫助他,結果,出來刀斧手緊密跟隨外,沒有人跟著他。

    姜維,楊儀,馬岱他們是一夥的,只有魏延是一個被孤立的物件。這實在是讓入恐怖的事情。魏延恐怕連死也沒有明白死得怎麼窩囊。不是死在戰場,而是死於自己的窩囊氣上。

    當時,出了三個人鬥嘴打架外,其餘的人都在看諸葛丞相安排的一出落幕劇,聽一曲漸行漸遠的人生哀樂。

  • 2 # 韶華傾夢

    魏延,在劉備入蜀川作戰的時候,以部曲跟隨劉備入川。而在入川作戰和漢中爭奪戰中,魏延都有不俗的表現,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在劉備晉位為漢中王時,魏延更是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鎮守邊疆15年。

    那麼,在魏延和楊儀之間的這一場亂鬥中,被諸葛亮寄予厚望的姜維,為何眼睜睜的看著魏延被殺而不出手相救呢?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姜維是降將,在蜀漢的根基不深。姜維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因為天水郡太守馬遵等人的懷疑,才被迫投降於諸葛亮的。而諸葛亮看到姜維在軍事謀略方面有不俗的表現,才起了愛才之心,把姜維帶在自己的身邊培養。

    不僅是接替諸葛亮位置的蔣琬、費禕等人,就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曾向後主劉禪建議,要求對姜維的兵權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制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姜維若是貿然相助魏延,亦或者是楊儀。那麼,到頭來,姜維一定會兩邊都不討好。

    在當時,軍中威望最高的,應當屬魏延。畢竟,魏延從入川作戰到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已經在蜀漢軍中擔任將領23年了。雖然不算得上是元老級人物,但隨著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的去世,作為第二梯隊的魏延,其實力和在軍中的威望還是少有比及的。這麼一來,姜維這位名義上是接替諸葛亮手中軍權的將領就尷尬了。

    其三,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對於劉禪,大多數情況下對他的印象,就是一位扶不起的主兒。但實際上,劉禪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差。畢竟,劉禪能夠和差不多一手遮天的諸葛亮相處這麼久,其若是沒有一點城府是不可能的。

    再說,楊儀當時只是暫時的率軍返回成都而已,其又不是丞相,亦或者是皇帝,竟然在殺了魏延之後,私自下命令夷了魏延三族。楊儀的做法,無疑時對劉禪的不敬,而且是以權謀私,已經深深的觸動了劉禪的逆鱗。

    卻說姜維見魏延踏滅了燈,心中忿怒,拔劍欲殺之。

    演義中,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之後,深感自己時日無多,安排了一場祈禳之法。只要七日主燈不滅,諸葛亮便多了一紀的壽命。但到了最關鍵時刻,魏延踏入諸葛亮的營寨,不小心把主燈給弄滅了。也因為此,姜維想要殺掉魏延,但被諸葛亮阻止了。

  • 3 # 五金員工陳可為

    魏延,字文長,是蜀國名將,文武全才,是劉備的心腹愛將,五虎上將之外,魏延在劉備集團武功最厲害。魏延初初投降劉備的時候,做錯了一件事情,殺了原顧主大開城門投降劉備,從此被諸葛亮認為魏延腦後反骨,處處提防魏延,處處壓制魏延。魏延文韜武略,智慧超人,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六出祁山,魏延是重要武將,開路先鋒。魏延勸諸葛亮,魏延用一支精銳部隊,子午奇謀,攻破長安,但是,諸葛亮不用魏延的計謀。

    魏延在漢中鎮守,在十幾年的時間,穩如泰山,漢中是重要戰略要點,若有失守,成都危險。魏延勇敢猛將,斬殺名將有,魏國大將王雙等名將。

    魏延被殺,姜維為何袖手旁觀看熱鬧,眼睜睜看著魏延死去?姜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武功才能不及魏延,魏延和姜維素有不和,在諸葛亮生前爭功奪利,鉤心鬥智,自然不會幫助異已。

    馬岱是魏延的副將,跟著魏延多年,誰也不知道諸葛亮指使馬岱趁著魏延喊話的時候,一刀斬殺著他於馬下,一代勇冠三軍的猛將,自己怎麼樣死了也不知道,悲哀!

  • 4 # 徐老大1

    魏延,在三國後期,個人武值,武力,單將獨鬥是超越一流的,戰略戰術,排兵佈陣,進攻防守,調兵遣將,民事軍事,謀略統籌,計劃安排,先鋒統帥全能勝任,有全域性觀念,其才能也是屈指可數。

    在蜀國更是一頂一的統帥級人才,諸葛亮活著時即重用魏延,而又不全信任重用,是利用其才,而又不喜歡處處給他獻計獻策有非凡才能又全才的魏延。儘管諸葛亮是當時天下第一的超級軍事家,政治家,管理家,科學家。諸葛亮本人也象世界歷史長河中有些帝王將相一樣,只想聽好聽的,歌傾自己,吹自已,或聽說聽叫奴才式的文臣武將。

    所以諸葛亮死前,從各方面看本應該由魏延來接替其位置,但是諸葛亮偏偏不讓文武全才,有勇有謀魏延接自己位,而用揚儀,可見其心胸狹窄,庇負人才之例項,也正是由於不培養人才,才給蜀國無良將猛將可調可用,後來蜀國先滅亡,是諸葛亮種下禍根。

    姜維與魏延相比,對蜀國貢獻差得太遠,人力人心向背,威信也差得太遠,實戰,統兵調將,統籌謀略等各個方面姜維也比了魏延。

    所以魏延不服揚儀領導時,起兵欄阻揚儀,更是認為由於北伐一次不輕容易,因此並不應該因諸葛亮一人之死,而放棄軍國大事,魏延這種以國事為重遠見的高貴品德,決不能看成是兵變。

    魏延這樣的全才,是姜維進身想獨自一人統領全軍,是最大的敵對手,姜維這個陰謀家,詭計多端者,不但不會救魏延,並且還是殺死魏延推動者。

  • 5 # 魁哥說歷史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武侯本人也於北伐途中病逝,令人遺憾。諸葛亮死後,楊儀暫領大權,與之不和的魏延不滿楊儀,遂發動兵變,最終被馬岱所殺。

    令人奇怪的是,魏延發動兵變,直到被殺,作為諸葛亮最看重的軍中主要將領,姜維卻袖手旁觀看熱鬧,從始至終都沒參與,其中有什麼奧妙?一年後發現其真高明,這樣做就對了。

    公元234年,經過三年的準備,諸葛亮再次發動北伐,進攻曹魏。然而這次北伐和前幾次一樣,蜀漢軍隊又和魏軍陷入了僵持狀態,誰也無法徹底擊敗對方。而司馬懿原本的策略也是如此,他深知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魏軍無法擊敗蜀軍,只希望和蜀軍對峙下去,消耗蜀軍的糧食,待到糧食用盡,蜀軍自退。

    八月,由於長期操勞,諸葛亮最終病倒了,病情日益惡化,劉禪不得不派人前來打探訊息,向諸葛亮詢問身後的國家大計。而在這個關鍵時刻,諸葛亮並未召集軍中二號人物魏延前來商量,只是讓楊儀和費禕負責統領各軍撤退,讓魏延、姜維負責斷後。

    不久,諸葛亮去世,楊儀和費禕按照諸葛亮之前的部署,傳達軍令,命令全軍開始撤退。

    魏延在聽到這一訊息後,十分惱火。演義中,諸葛亮在去世前就料想到魏延會謀反,所以給了楊儀一個錦囊,內有處理魏延的方法,讓他危急時刻再開啟。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果然謀反,想要奪取軍權,自立為王。

    演義原文: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曰:“我等投魏,若何?”岱曰:“將軍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圖霸業,乃輕屈膝於人耶?吾觀將軍智勇足備,兩川之士,誰敢抵敵?吾誓同將軍先取漢中,隨後進攻西川。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魏延兵變並非是為了謀反,這一切都是楊儀的陰謀。

    楊儀本身只是丞相長史、綏軍將軍,職位和資歷都遠遜於魏延,所以魏延本身就有點看不上楊儀。諸葛亮死後,軍中二號人物都沒能統帥大軍,他一個丞相長史就敢統領大軍撤退,這讓魏延十分不滿。正常程式,作為一號人物的諸葛亮去世,那麼大軍的統治權當然是屬於二號人物魏延,但是現在大軍卻交由楊儀統領,而且還是帶兵回川,這讓魏延充滿了懷疑。

    魏延追上楊儀後,被楊儀指揮軍隊擊敗,逃往漢中,結果路上被馬岱追上,將其斬殺,頭顱獻給楊儀。楊儀踩著魏延的頭顱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看到這裡,大家肯定會奇怪,楊儀為何會如此憎恨魏延,連魏延死後都不放過,魏延畢竟是軍中大將,劉禪御封的大臣,楊儀的這些做法不得不讓人懷疑他的真實目的。

    楊儀這麼對付魏延,到底是為了私利還是國家利益?其實如果魏延真心要反叛的話,為何不去投靠曹操,反而前去攔截楊儀大軍?

    更耐人尋味的是,此時姜維就在軍中,而作為諸葛亮傳人的他,見證了這一整件事情的發生,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彷彿就是在看熱鬧,這整件事情看起來讓人覺得太奇怪了。

    楊儀率大軍回到成都後,原以為立下大功,又得到諸葛亮的推薦,應該可以頂替諸葛亮的位置做丞相了。但奇怪的是,劉禪僅任命楊儀為中軍師,而是任命蔣琬為“丞相”。楊儀心中不爽,對自己未得到應有的封賞感到不滿,常常發牢騷,而這些話最終傳到了劉禪的耳中。

    出乎意料的是,劉禪對楊儀這個“功臣”的處理十分迅速,他直接把楊儀革職查辦,貶為庶人,流放到了偏遠地方,在那個時代,流放到偏遠地區就意味著死亡。如果魏延果真謀反,為何劉禪不封賞楊儀,反而藉機除掉楊儀?

    串聯起整個事件,我們就能分析出最終的真相。劉禪並不傻,而是一個很聰明的帝王,剛開始事發突然,可能會認為魏延反叛蜀漢,但是等後面魏延身死,楊儀回成都後,劉禪覆盤整件事情,才發現,這其實就是楊儀為奪權而逼魏延兵變,魏延其實並非想要反叛,不然他大可直接投靠曹魏。而楊儀這種設計擅殺大將的行為,在劉禪看來是不能容忍的。而且,諸葛亮在世時,大權盡攬,他死後,劉禪怎麼會允許再出現一個大權臣呢?因此,那楊儀則是必死無疑。

    楊儀被廢為庶人,距離魏延被殺,僅僅一年時間。如果姜維跟著楊儀對付魏延,那麼劉禪肯定會認為姜維是楊儀的人,在一年後除掉楊儀後,也就不會重用他了。

    從魏延兵變的這整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到姜維是多麼的聰明。自始至終,他都保持袖手旁觀看熱鬧的狀態,不參與針對魏延的鬥爭行動,因為他已經看清了事情的本質。他知道,一旦參與誅殺魏延,自己最後也會被劉禪清算,因為劉禪很聰明,他知道整件事情都是楊儀在搞鬼。而一年以後,楊儀被查辦,馬岱被雪藏,事實證明,姜維當時真高明。

    姜維在楊儀和魏延的爭鬥中,保持中立,才笑到最後,在蔣琬、費禕死後,掌握大權,並繼承諸葛亮遺志,多次北伐。

  • 6 # 風雲雷火電

    因為姜維是諸葛亮選擇的接班人,而魏延卻不服從姜維。

    魏延的能力確實比姜維強,武藝謀略遠在姜維之上,劉備和諸葛亮都很器重魏延。但是有一點,魏延天生心高氣傲,容易意氣用事,而且在軍事路線上和諸葛亮會產生分歧,觀點大不相同,很多戰略都過於冒險,可以說是有勇無謀的莽夫,以至於諸葛亮認為魏延並不是合適的接班人的人選,所以大力提拔姜維。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北伐光復漢室,這時候魏延這一輩人的年紀也都不小了,而姜維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而且也很有天賦,如果有諸葛亮的栽培,將來 也不輸魏延他們 。其實姜維一開始並不是屬於蜀軍的,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收服的姜維。當時蜀中國人才稀缺,更是缺少人事人才,所以能夠收服姜維為自己所用也是如獲至寶。

    諸葛亮很看重姜維,把生平所學都傳授給了姜維,幾次北伐都帶著姜維,當然是為了給他積累實戰的經驗,給他一些軍事上的提點和意見,姜維也很有天賦,能夠很快的領悟諸葛亮的軍事戰略,這一點也正是諸葛亮培養他的原因,後來姜維也成了蜀漢的一員軍事猛將,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

    姜維屬於後來居上的人物,他繼承諸葛亮北伐的遺志,懂得審時度勢,用一些戰略戰術來應對北伐,由於蜀漢後期朝政混亂,軍事力量薄弱,人才極度缺乏,可以說全靠姜維在勉強維持,姜維忠肝義膽,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儘自己最大努力抵禦外敵,但平一己之力終究是抵不過外來強大的勢力。

  • 7 # 死海愚者

    因為姜維負責斷後,即使姜維在,也沒有什麼可以改變的,因為當時的姜維沒有什麼權力。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遺留命令,楊儀帶頭撤退,魏延、姜維斷後。還說如果魏延不撤退,就不用管他,直接退兵。

    魏延和楊儀出了名的不合,連東吳孫權都知道。孫權曾經說魏延和楊儀都是小人,如果諸葛亮不在了,一定會鬧事。

    諸葛亮愛惜二人的才能,又嘆息二人不能和睦。諸葛亮在的時候,尚能壓制這兩個人,這兩個人也只服諸葛亮。

    根據諸葛亮遺命,要退兵。而魏延的意見是不退兵。魏延知道由楊儀帶頭撤退,就自己先帶兵撤退,還燒燬棧道。之後魏延、楊儀上書成都,向劉禪互相告對方謀反。

    此時,姜維在做什麼呢?姜維在斷後。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病逝,蜀漢退兵,就改變烏龜戰術,王八出殼,出兵追擊。

    姜維面對司馬懿的追擊,反向出兵,假裝是埋伏,司馬懿以為諸葛亮沒去世,中了諸葛亮的詭計,連忙退兵。

    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這就是被稱為“死諸葛走活仲達”的笑話。

    所以,姜維當時在負責斷後,也沒有什麼權力去管這場軍事動亂。

  • 8 # 朵朵佬爺

    殺魏延是諸葛亮遺命,諸葛亮肯定交待了姜維,姜維也應執行遺令。況且,殺了魏延,有利於穩定姜維地位。姜維是降將,魏延是老將,位高權重,姜維肯定指揮不魏延。不管魏延謀反與否,但魏延不聽姜維指揮,這是肯定的。軍隊,講的一切行動聽指揮,尾大不掉,何以成軍?何以取勝?

  • 9 # 歷史痴

    魏延被殺的時候,姜維在幹什麼?他為什麼見死不救?這個問題有點搞笑!

    姜維沒有必要去得罪大家,救魏延!

    救魏延,對姜維有什麼好處?

    魏延被殺的時候,沒有一個有分量的大臣為他說好話,這足以說明了看似位高權重的魏延,在蜀漢的人緣有多差了!

    姜維當時有沒有救魏延的能力?

    假設姜維與魏延私交不錯,而且救了他能夠迅速獲得蜀漢軍方勢力的支援,姜維本身也願意去救,那麼他有能力救魏延嗎?

    雖然有諸葛亮照顧,但是並沒有得到其他大佬的認同,即便是諸葛亮的那些心腹,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都不太喜歡姜維。

    而他自己本身的職位顯然是說不上話的,所以即便他相救魏延,那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既然如此,憑什麼去指責姜維見死不救,袖手旁觀呢?

  • 10 # 遊子dream

    由《三國演義》得知:魏延發動兵變從而被殺,姜維熟視無睹也是順應天命,然事實並沒那麼簡單。

    眾所周知,諸葛亮於最後一次北伐時,因勞累過度,最終病死五丈原。孔明的突然亡故,無疑給了蜀漢沉重打擊。值逢舉國悲慟之時,武將魏延也被殺害,本就兵稀將寡的蜀漢,在失去這一文一武之後,註定了滅亡的結局。

    然而關於魏延之死,到底是政治之爭亦或是私人恩怨,已無從知曉,但魏延確實是死於自家人手中。演義記載:孔明遺言中提到,在其去世後,大軍全力撤退。可魏延不聽號令,偏偏反其道而行,並且當時負責帶兵撤退的領導人又是與他勢不兩立的楊儀,倆人正面交鋒,魏延明顯處於下風,原因有二:

    1、魏延違背軍令,沒有支持者

    2、魏延性格孤傲,人緣淡薄。

    正因如此,他才會被部將馬岱一刀斃命。而身為孔明唯一弟子的姜維,必定要繼承先師北伐的遺志,他也深知三軍易得,一將難求的道理,卻在魏延被殺時,選擇袖手旁觀,互不相助,其實這也是其明智之選:

    若幫楊儀,必會受到劉禪的排擠,從楊儀的結局可看出

    若幫魏延,也是勢單力薄,因為當時魏延就是在孤軍奮戰,必敗無疑

    由此可見,姜維此舉,既保全了自己的名聲,不被牽連,又完美地做了好人,誰都不得罪,何樂而不為呢。

  • 11 # 一半秋色

    魏延是怎麼死的呢?

    《三國演義》中說是諸葛亮殺了魏延,諸葛亮為何要殺魏延呢?

    諸葛亮: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

    早在魏延投降劉備之時,諸葛亮便要殺了他。劉備趕忙勸阻:“軍師,這是何意呀?魏延誠心來投,為何要殺了他?”

    魏延暗罵:“我……(罵人的話)!”

    劉備詫異道:“哪兒有反骨,你指一下,讓我摸摸看!”

    諸葛亮讓魏延蹲下來,劉備上前摸了摸,疑問道:“這不是後腦勺嗎?哪來的反骨?”

    諸葛亮笑道:“主公有所不知,反骨長在肉裡了,一般人摸不出來,我學過易經八卦,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只有我看得出來!”

    劉備豎起大拇指,嗤笑道:“厲害!我這輩子只服你!”

    魏延和楊儀是宿敵,魏延是武將,楊儀是文官,魏延戰功赫赫,不免居功自傲,趾高氣揚,瞧不起只會舞文弄墨的文官。

    有一回,魏延和楊儀爭論起來,魏延惱了,拔出劍來,作勢要殺楊儀,還騎在楊儀身上,用劍在他臉上瞎比劃,楊儀嚇得花容失色,哭成了淚人,自此之後,二人矛盾更深了,無人可以化解。

    諸葛亮臨終之前交代後事,把大軍交給了楊儀,讓他帶兵緩緩而退,並讓魏延斷後,諸葛亮為何不把軍權交給魏延呢?

    當魏延得知諸葛亮把軍權交給了楊儀,還讓他斷後,氣得不行,怒道:“憑啥讓楊儀那小子領兵,憑啥讓我聽他的,不服,不服,一萬個不服!”

    魏延為了逼退楊儀,一路狂追,並抄近路跑到了楊儀前面,之後拆了棧道,不讓楊儀西去。楊儀也怒了,給劉禪寫了一封信,說魏延謀反。魏延聽說了之後,也寫了一封信,說楊儀謀反。

    劉禪看了看面前的兩封信,問董允:“我該信誰呢?”

    董允回答:“楊儀是個文官,手無縛雞之力,他哪有膽子謀反呀?”

    這裡要注意了,劉禪讓楊儀捉住魏延,並沒讓楊儀殺了魏延。

    楊儀是怎麼做的呢?

    楊儀派出了二愣子馬岱,對馬岱許諾,你要是殺了魏延,日後怎麼怎麼的。馬岱心想,軍師把軍權交給了楊儀,看來楊儀要火了,跟著楊儀幹,日後準飛黃騰達。

    馬岱帶兵追上了魏延,一陣亂砍,殺死了魏延。馬岱提著人頭,興沖沖地遞給了楊儀。

    楊儀還不解恨,派人滅了魏延三族。

    楊儀公報私仇,違抗了劉禪的命令,他回到蜀國之後,劉禪仔細調查此事,發現魏延被冤枉了,大怒,但又思前想後,不想把事情擴大化,於是低調處理,宣佈撤了楊儀的職務,貶為庶民,馬岱也被邊緣化了。

    一代梟雄,不是低於敵人之手,而是死於自己人,這種死法,太不值了!

    魏延被害,姜維為何不發一言,不替魏延求情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魏延死了,對蜀國是損失,但對姜維是機會,魏延一死,蜀國最有潛力的大將就只有姜維了,這不正是姜維想要的結果嗎?

  • 12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從魏延被馬岱殺害後,蜀漢將領的格局變化來看,姜維是魏延遇害的第一受益者。魏延遇害的時候,姜維是蜀漢的中監軍徵西將軍,手中掌握了一定的兵權。不管是姜維支援殺魏延,還是姜維站出來保護魏延,都會給魏延的生死帶來一定的影響。然而姜維偏偏選擇了沉默,可以說姜維選擇十分的高明,最後殺魏延的馬岱淡出蜀漢政壇,姜維卻成為了蜀漢的頭號大將。

    魏延造反是一件糊塗案

    歷史上魏延造反是一件糊塗案,由於魏延的用兵方法過於冒險,諸葛亮擔心自己去世後,魏延會帶領蜀軍繼續北伐,給蜀國帶來滅亡的危機。於是諸葛亮將統帥蜀軍撤退的指揮權給了楊儀,同時讓魏延率軍斷後,姜維在魏延後面斷後。

    魏延是蜀國的元老大將,蜀國北伐軍中的二號人物。諸葛亮去世之後,無論是從資歷來看,還是從官職來看,魏延都應該繼承諸葛亮的兵權。再加上魏延和楊儀不和,魏延在看到諸葛亮的撤軍命令後十分不滿,想要從楊儀的手中奪走兵權。

    楊儀遵照諸葛亮的命令,率領大軍退回漢中,魏延則率領本部精銳星夜兼程,搶在楊儀前面將棧道燒燬。之後魏延和楊儀都告發對方謀反,楊儀在朝廷的人緣比較好,大臣們一致認定魏延謀反。

    為了奪取楊儀的兵權,魏延和楊儀展開了激戰,王平在陣前怒罵魏延,勸降了魏延手下的大部分士兵。魏延戰敗後,率領少數心腹逃到了漢中,被楊儀派遣的馬岱殺害。從魏延造反的過程不難看出,魏延造反只是不服楊儀,想要奪取楊儀的兵權。如果魏延真的想要造反,魏延戰敗後,應該是朝著曹魏方向逃走,又怎麼會往蜀漢逃走呢?

    姜維的精明之處

    姜維本身就是一個魏國的降將,蜀國對姜維的信任是有限度的。魏延的軍隊趕上楊儀之後,姜維的軍隊已經是蜀漢大軍的最後方。如果姜維有所異動,很可能會被懷疑有二心,遭到跟魏延一樣的待遇。

    楊儀本來就是一個小人,如果姜維站出來幫助魏延求情,楊儀肯定會刻意打擊姜維。在蜀漢大軍會師的時候,楊儀控制了蜀漢的主力精銳,大有成為第二個諸葛亮的態勢。假如楊儀未來真的成為蜀漢的掌舵人,姜維得罪了楊儀,肯定不會有好下場。

    王平和馬岱都不如姜維升遷快速

    在魏延被殺害後的第二年,馬岱率領軍隊北伐曹魏,之後便淡出了蜀漢政壇。而王平在魏延去世後,接替魏延做了漢中的守將,守衛漢中十多年去世。只有姜維一直活躍在蜀漢的政壇,官職升遷的速度也非常快,一直做到了蜀漢的大將軍。

    姜維能夠一路做到蜀漢的大將軍,除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外,跟他敏銳的政治嗅覺也有很大的關係。姜維是一個魏國的降將,他的出身並不佔優勢,蜀漢本土將領中也不乏能夠統兵作戰的人,而姜維能夠後來居上,足以看出他的過人之處。

    總結

    姜維不幫助魏延求情,主要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諸葛亮去世之後,楊儀的權勢如日中天,姜維為了一個魏延,去得罪權勢極大的楊儀,顯然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況且魏延去世之後,姜維在蜀漢國內少了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受到重用的機會越來越多,升遷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 13 # 不沉的經遠

    魏延的罪名不輕,姜維不適合為他辯護。而且魏延被殺的時候,姜維也未必在場。

    費禕見勢不對,找個藉口先行溜走,將此事告知了楊儀和蔣維。此前諸葛亮也預計到魏延可能會抗命,因此交代楊儀等人如果魏延抗命,那麼大軍自行撤退,不用管魏延。楊儀等人就率軍直接返回漢中,把魏延一個人留在了五丈原。

    結果此時魏延因為違抗命令,私自起兵,手下軍心不穩,因此被楊儀派出的王平擊敗。隨即被楊儀派出的馬岱追上殺死,被滅了三族。

    從上面可以看到,魏延雖然不是真心要造反,只是不服楊儀私自起兵。不過他的行為和造反也沒什麼區別了,朝中上下沒一個人支援他。姜維此時不過是中監軍徵西將軍,地位還在魏延之下,顯然也不適合出來給魏延說話。

    楊儀對魏延同樣恨之入骨,將他擊敗以後立刻派馬岱去追殺。姜維即使有心救魏延,此時也不在現場,無從求情。

    所以姜維沒意願也沒條件為魏延求情。

  • 14 # 沉墨I方之城

    建安十二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在諸葛亮治下的最後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蜀漢的失敗止是軍事上,蜀漢北伐大軍在撤退途中發生的內訌才最為致命。

    諸葛亮臨死前安排了北伐大軍後撤方案:長史楊儀拜為中軍師,與司馬費禕組織北伐大軍撤回成都;安排漢中太守魏延負責斷後;徵西將軍姜維次於魏延負責退軍斷後節度。

    諸葛亮的安排給北伐大軍的將領中間埋下了禍根,首先是楊儀威信不足,原本是諸葛亮帳下的祕書,在關鍵時期升任中軍主將;其次是沒有合理的安排魏延。

    楊儀與魏延關係一直很惡劣,兩人曾經發生過重大的衝突,甚至已經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諸葛亮在世期間都無法調合兩人的矛盾。諸葛亮死後對兩人的安排有很大的問題,為後來兩人的徹底翻臉埋下了禍根。

    魏延是諸葛亮帳下最有威信的將領之一,他與劉備的舅子吳懿在蜀漢軍中具有極強的統治力,兩人都曾經為漢中太守,兩人鎮守漢中抵禦曹魏多年,諸葛亮能夠屢次北伐,最重要的基地就是漢中。

    漢中太守魏延天然的認為諸葛亮過世後,在軍事統領上非他莫屬,這不但是因為魏延作為軍中柱石,漢中太守,更重要的因素是魏延是蜀漢鐵桿兒的荊州派。

    荊州派對蜀漢的政治體系太重要了,劉備起家的根基就是荊州人士,荊州派一直把控著蜀漢政權,直至蜀漢投降,荊州派就一直是蜀漢的核心力量。

    魏延作為荊州派軍方的最重要代表(吳懿是益州派),在軍事上,他是諸葛亮天然的接班人。諸葛亮死前卻把軍權交給了楊儀,這對魏延是莫大的侮辱和打擊,性格比較偏激孤僻的魏延對楊儀於公於私都抱有怨氣。

    楊儀本是文官,擔當起後撤大任,他不但沒有悉心撫慰軍中眾將,反而對魏延表示出極大的漠視和蔑視,當魏延對楊儀的後撤提出質疑時,楊儀的反應有點公器私用的意味。

    楊儀上表劉禪汙衊魏延造反,由於魏延在朝中關係非常一般,沒有任何朝中重臣為他說話,反而是劉禪對此有所懷疑。最後在蔣琬(楊儀是蔣琬推薦給諸葛亮的)的委婉暗示下,劉禪下旨對魏延進行責問。

    楊儀在沒有得到確切聖旨的情況下,對魏延採取了強硬措施,命令馬岱追殺已經逃回漢中的魏延,斬其首級,滅其三族。

    魏延被誅,讓人頓生疑惑:為何沒有軍中將領站出來阻止這場內訌,為何楊儀非要對魏延斬草除根?

    最讓人疑惑的是同為斷後將軍的徵西將軍姜維為何沒有站出來,他作為諸葛亮的門生,又同為軍中重要將領,如果他站出來難道就不能阻止這場變故嗎?

    建安六年姜維降蜀,在諸葛亮帳下一路成長,頗受諸葛亮的重用,但是他有一個無法繞過的身份:降將

    建安十二年的時候,姜維在蜀漢的地位和影響力完全無法參與到荊州派的權力爭奪中來,他不但沒有資格,更沒有這個膽量。

    楊儀和魏延同為荊州派,他們之間的鬥爭其實就是權力之爭。姜維作為一個曹魏降將,他上不了這個鬥爭檯面,姜維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旦他要站出來說話合作阻止,極有可能讓蜀漢當權者認為他與魏延沆瀣一氣,互有勾結,這對他極其不利。

    姜維終其一生都沒有在蜀漢政權中掌握權柄,更無法達到諸葛亮在蜀漢地位的高度,他後半生的北伐曹魏更多原因在於避禍朝中權力爭鬥,遠走北方前線屯軍抗魏,同時也為實現對他有知遇之恩的諸葛亮的北伐曹魏的遺願。

    綜上來看,姜維雖然明知魏延被冤枉,楊儀公報私仇,卻無能為力,中國歷史上明哲保身的政治生存哲學讓姜維保持了沉默,眼睜睜的看著蜀漢經歷一次人事鉅變。

  • 15 # 唯戀無名

    魏延被殺,既然姜維在旁邊看著,那麼他為什麼眼睜睜的看著魏延這樣被殺了呢?令人奇怪的是,魏延發動兵變,直到被殺,作為諸葛亮最看重的軍中主要將領,姜維卻袖手旁觀看熱鬧,從始至終都沒參與,其中有什麼奧妙?一年後發現其真高明,這樣做就對了。因為他沒有出手幫忙肯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肯定有很多人不能夠理解,可是姜維自然有自己的原因,那麼我們來了解一下到底是有什麼原因呢?

    諸葛亮讓魏延、姜維斷後,這說明他已經在防著姜維了,後來諸葛亮去世了,魏延在聽到這一訊息後,十分惱火。演義中,諸葛亮在去世前就料想到魏延會謀反,所以給了楊儀一個錦囊,內有處理魏延的方法,魏延真的謀反了,也真的中計了,看來魏延自己也已經蓄謀已久了,所以這次的死也是在諸葛亮的計劃之內的,只能是諸葛亮是真的很聰明,他本身就算是一個軍師,大大小小的事他見多了,難道魏延這點小心思他會不知道嗎?只能說是魏延太輕易中計了。

    劉禪也是個聰明人,當時還好姜維也只是看看,並沒有上前去摻合任何一件事,他是個聰明人,他知道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得罪任何人,因為很多事情都說不清楚,萬一魏延沒有死成,最後還要報復他怎麼辦,所以他想了一個誰都不理的做法,不愧是諸葛亮的傳人,真的是和諸葛亮一樣的精明,最後還能保全自己,被劉禪重用,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最後的贏家。

    為什麼會說他很聰明呢?因為他懂得不動聲色,自始至終,他都保持袖手旁觀看熱鬧的狀態,不參與針對魏延的鬥爭行動,這是因為他已經看清了事情的本質。他完全知道這件事情的發展方向,那些鬥來鬥去的人比如魏延和楊儀,都是在玩過家家一樣,就像是互相殘殺,劉禪也知道楊儀是個怎麼樣的人,所以事情會怎麼發展他都知道,一旦參與誅殺魏延,自己最後也會被劉禪清算,因為劉禪很聰明,他知道整件事情都是楊儀在搞鬼。

    所以說,笑到最後的人還是姜維,他繼承了諸葛亮,掌握了大權,最後還多次北伐,所以說,策略往往很重要,不能只是一味的跟著自己的想法走,姜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 16 # 歷史笑春風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發動了第五次也是他最後的一次北伐。在這次北伐中,諸葛亮集中了最大的兵力,使用了所有的手段,依然沒能突破司馬懿的防禦。最終,在雙方對峙一百多天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諸葛亮死後,蜀漢發生了一系列的變故。

    在這中間,最大的變故就是魏延之死。魏延是當時蜀漢軍事能力最強的將領,他英勇善戰,善養士卒,但是性自矜高。由於和諸葛亮在戰略戰術方面的分歧,魏延一直認為自己被諸葛亮壓制使用,笑話諸葛亮膽怯。尤其是,魏延和諸葛亮手下的長史楊儀勢同水火。諸葛亮北伐一直依仗魏延和楊儀的才幹,對他們的不和十分感慨。

    不過,諸葛亮對於魏延和楊儀也就是利用他們,並不是非常器重信用他們,諸葛亮心目中的繼承人也不是他們。當年蜀漢的使者到東吳,孫權就藉著酒後的機會,說魏延和楊儀都是小人,諸葛亮死後必然會作亂,不知道諸葛亮如何處置。使者回答說現在對兩人使用是用他們的長處,將來諸葛亮自有處置。諸葛亮後來聽說後,對使者的回答深以為然。

    從這一件事,我們就能夠看出,諸葛亮對於他死後的蜀漢政局有著自己的打算。魏延和楊儀都在他的處置範圍之中。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之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已經料理了後事。他留下一批人嚴密的將劉禪監視起來,並且密奏劉禪讓蔣琬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這樣,魏延和楊儀兩人就成為必須除掉的物件。所以,諸葛亮先在撤軍的時候做了手腳,採取了兩桃殺三士的手段。他先是在死前召開的最後一次軍事會議中,佈置撤軍事宜。他故意沒有通知魏延參加會議,在魏延缺席的情況下,將軍隊交給楊儀指揮,讓魏延斷後。而走在魏延的前面,實際上為大軍斷後的是姜維。對於魏延的軍隊,諸葛亮的命令是,如果魏延遵命斷後的話就按順序撤退,如果魏延不遵守命令,就不管他,大軍直接撤退。

    諸葛亮的這種佈置,明明白白就是要挑起魏延和楊儀的糾紛。因為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就成為蜀漢政權軍隊中職位最高的人,而且不管是從能力、資歷等方面,沒有人能夠望其項背。但是,諸葛亮不把軍權交給魏延,而是交給楊儀。兩人原本的勢同水火,魏延根本就不可能聽從楊儀的指揮,必然會發生兵變。

    接下來,楊儀擁有諸葛亮的遺命,在諸葛亮事先的周密佈置下,順利的平定了魏延的反抗,殺了魏延。但是,接下來,殺掉魏延的楊儀也失去了用處。當楊儀回到成都,也發現所有實權的職位都被諸葛亮安排了人,自己淪為一名無用的閒人。不久之後,滿腹牢騷的楊儀被費禕告密,最終落得個流放身死的下場。

    魏延和楊儀的死,是蜀漢的一場悲劇。不過,在這場悲劇中,和積極參與的馬岱不同,姜維沒有過多的參與其中。作為諸葛亮的學生,當時蜀漢軍中才能僅次魏延的將領,姜維的表現有點出人意料。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姜維走在大軍的最後面,無法和魏延見面。

    其實,在諸葛亮安排的撤退次序中就暗藏玄機。諸葛亮派魏延斷後,在魏延之前撤退的是姜維,這是實際上讓姜維擔任大軍的後衛。當魏延率領他的軍隊超越大軍行進的時候,姜維就承擔起了後衛的責任。在司馬懿追來的時候,蜀軍裝作要反擊的樣子,嚇退了司馬懿,這實際上就是姜維的功勞。

    在魏延堵住谷口,索要軍權的時候,姜維的軍隊走著大軍的最後面。在狹窄的穀道中,姜維是無法超越大軍去和魏延交鋒的。

    其次,姜維和魏延心意相通,無意交戰。

    其實,在整個蜀軍之中,和魏延意見相同的就是姜維。姜維和魏延一樣,都是死硬的北伐派。他們的願望相同,那就是北伐曹魏,光復漢室。魏延在最後時刻,還念念不忘北伐。而姜維更是為了北伐,耗盡了精力。

    他們對於諸葛亮死後,決定不再北伐,休養生息的政策不以為然。魏延當時就表示要繼承諸葛亮的職位,繼續率領蜀軍北伐。而姜維則是屢次在職權範圍內北伐,即便是被蔣琬和費禕壓制,手中僅僅不到一萬人馬也不放棄。最後,對於費禕終於忍無可忍,姜維曾經的俘虜刺殺了費禕,姜維接過兵權後開始了北伐中原。

    正是魏延和姜維惺惺相惜,所以雖然諸葛亮將他們排在一起,魏延也沒有和姜維發生衝突,而是繞過姜維,去追趕蜀軍的先頭部隊,與楊儀理論。在這一點上來說,姜維並沒有執行諸葛亮的指令,阻止魏延的追擊,這裡面有著姜維的心意。

    第三,姜維對於魏延的遭遇十分同情,不加入迫害魏延的行列。

    姜維雖然號稱諸葛亮的學生,實際上諸葛亮並沒有把他當做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自己定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這兩個人其實對姜維是壓制的。這是因為,姜維和他們不是一路人。

    諸葛亮在接管蜀漢政權後,建立了蜀漢的幕府制度,所有的政務都要通過幕府,劉禪只是個擺設。在諸葛亮死後,為了維持蜀漢的穩定,諸葛亮依然堅持將幕府制度延續下去,不還政劉禪,讓他依舊做個擺設。

    魏延和姜維都是一路人,是要求還政劉禪的人。因此,他們並不被諸葛亮的手下信任。在這種情況下,姜維對於魏延所遭受的迫害十分同情。而在這種情況下,姜維也對此無能為力,他只能採取不參與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結語:

    姜維雖然號稱諸葛亮的學生,而實際上他和諸葛亮之間是有著分歧的。最主要的分歧就是,諸葛亮在死前安排的戰略。諸葛亮將北伐的戰略,改變為休養生息的戰略。為了這個戰略能夠順利執行,諸葛亮安排了蔣琬、費禕做接班人,並且不惜除掉了魏延和楊儀。

    姜維作為過了陣營裡的一員,他對這一切都瞭如指掌。他雖然對諸葛亮的安排不滿,可是在那種環境中,姜維只能明哲保身。他順從的執行諸葛亮的後衛任務,並以此為掩護,不去參與殺害魏延的行動。

    這是因為,姜維和魏延一樣,都是還政劉禪的支持者。而且兩人的理想也是一樣,都是要求北伐曹魏,恢復漢室江山。正是因為有著惺惺相惜的感情,兩人雖然在撤退的時候次序相連,最終也沒有發生衝突。這也是姜維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 17 # 秋水長

    魏延被殺,姜維為何袖手旁觀看熱鬧,眼睜睜看著魏延死去?

    我覺得,姜維之所以沒救魏延原因有二,一是不想救,二是救不了。

    一不想救。之所以說姜維不想救,一方面魏延平時對士兵很好,但對同僚的態度極差。人人都要讓著他,只有楊儀不就著他,於是他們就結下了仇恨。《三國志》: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當時姜維官職比魏延低,想必也受了不少魏延的的氣,所以姜維在感情上就沒有要就魏延的基礎。另一方面,魏延是劉備重用用的將領,一向不怎麼服諸葛亮,而姜維相當於諸葛亮的嫡傳弟子,諸葛亮生前就不信任魏延。受到諸葛亮的影響姜維自然也不會待見魏延。還有一個可能的腹黑的理由,魏延不死姜維如何成為軍界老大。

    二.救不了。就算姜維相救魏延他也救不了。因為姜維沒時間。根據諸葛亮的安排姜維是最後斷後的。而魏延為了攔截楊儀提前撤軍還燒了劍閣道,魏延之所以要燒劍閣道一方面要說斷了司馬懿追兵的路,但也斷了姜維回成都的退路,這不相當於把姜維捨出去了嗎?而且姜維還在和司馬懿的追兵作戰。也就說魏延和楊儀內鬥時姜維根本不在現場,也就沒有姜維袖手旁觀看熱鬧,眼睜睜看著魏延死去這麼一說了。

  • 18 # 凌煙歷史社

    魏延的命運,其實在諸葛亮快要病死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不管是誰救都沒有用。何況魏延平素清高傲慢、性情惡劣,但他又善於帶兵,勇猛過人,所以大家都避其鋒芒。這樣的魏延會有誰去救呢?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在軍議上提出建議,要求獨領五千兵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但諸葛亮認為此舉太冒險而沒有采用他的計策。如果只是第一次北伐提出這樣的建議,還不會有什麼,但魏延後面四次北伐,都跟諸葛亮提出要帶一萬兵,獨自走另一路攻擊關中,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師。我認為這幾次魏延要求獨自領兵引起了諸葛亮對他的猜疑,所以在234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時,他祕密召來長史楊儀、司馬費褘(huī)、護軍姜維安排他死後退軍事宜,他提出命令魏延斷後,假如魏延不聽命令,就隨他的便。

    諸葛亮死後,楊儀密不發喪,派費褘前往揣摩魏延意圖,結果魏延說:“即使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呀,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死荒廢天下大事呢?我又憑什麼要聽楊儀的命令斷後呢?”等楊儀帶領軍隊後退,魏延惱羞成怒,帶兵趕到楊儀率領的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於是兩個人都向劉禪上表說對方謀反,劉禪就問侍中董永、留府長史蔣琬,到底誰想造反,這個時候平日積累的人脈就顯示出重要力量了,由於魏延平素太清高了,把蜀國大臣得罪得差不多了,董永和蔣琬都懷疑是魏延要造反。就這樣,蜀國一大名將在諸葛亮死後不久,就因內鬥被斬殺。

    首先,剛剛也講到了,魏延清高傲慢,性情惡劣,把蜀國大臣差不多全得罪了,而姜維628年才投降蜀國,以魏延的清高,也看他不起,他也與魏延沒什麼交情,沒必要為他求情。

    其次,姜維當時才32歲,雖然受諸葛亮看重,但實際上魏延斷後,而姜維是作為第二梯隊斷後的,當時姜維的官職,即使願意為魏延求情,楊儀與費褘也不見得會聽他勸,特別是楊儀與魏延兩人勢成水火的情況下。

    結語:一個人無論你能力有多大,都不應該孤高冷傲,拒人於千里之外,越是有能力,就越應該虛懷若谷,以誠待人,如此才能獲得成功。

  • 19 # 讀春秋思無忌

    魏延被殺的時候,姜維哪有功夫在那裡看熱鬧啊?那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且聽我來分析一二。

    諸葛亮臨終部署蜀軍撤退計劃

    公元234年,諸葛亮出兵褒斜道,發動了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和郭淮兵分兩路,郭淮據守北原,擋住蜀軍西進之路,而東邊的司馬懿又堅壁不戰。

    然而,果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日夜操勞,終於一病不起。諸葛亮於是叫來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安排撤軍事宜,唯獨沒有召見魏延。

    按照諸葛亮原來的部署,大軍將依次撤退,由魏延來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服軍令,便由他去吧。

    魏延違抗軍令,先行撤退

    諸葛亮病逝後,楊儀便讓費禕去試探魏延的想法。果如諸葛亮所料,魏延覺得自己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來了,非但毫無退兵之意,還打算統帥全軍留下來對付司馬懿。

    費禕藉口溜走,魏延這才感到大事不妙,派人前去打聽,才知道各營早就安排好了撤退計劃。

    當魏延得知此次撤軍的總指揮是死對頭楊儀後,既憤怒又擔心。他怒的是,明明自己才是軍隊中的二把手,諸葛亮卻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了一個文官。他擔心的是,自己被安排斷後,極有可能是諸葛亮他們策劃的一場陰謀。

    狠一點,直接在那裡將自己的歸路封死,界時前有楊儀後有司馬懿的追兵,自己該咋整,難道投降魏軍嗎?且不說,自己家屬都在漢中,眼看著就要一步登天,怎麼可能到頭來混個漢奸的下場呢,魏延當然不甘心接受這樣的結局。好一點,楊儀搶先一步到劉禪誣告自己反叛,而費禕、姜維他們顯然又是一夥的,到時自己將百口莫辯,不但失了軍權,老命也不一定能保住。

    魏延決定賭一把,他認為只要殺了楊儀,便能化險為夷。於是,他便公然違抗諸葛亮的軍令,帶著人馬朝南谷口狂奔,並一路燒燬棧道,終於率先佔據了褒斜道的南谷口。

    楊儀被迫修改蜀軍撤退計劃

    魏延逃跑了,蜀軍還得繼續安全撤退,於是楊儀決定兵分兩路。

    本來,姜維是此次褒斜谷大撤退的倒數第二棒。現在最後一棒魏延跑了,姜維難道也跟著一起跑嗎?當然不會。

    諸葛亮剛剛去世,便有當地人跑到司馬懿那裡通風報信去了。司馬懿立刻率領大軍,向五丈原殺來。姜維便按照原計劃突然出現在北谷口,搖旗擂鼓,楊儀又故意安排一部分人回軍增援。

    二、王平追擊魏延

    楊儀也擔心魏延心懷不軌,提前撤退是為了佔據褒斜道的出口,因此,便安排將士日以繼夜地修復棧道。

    果不其然,魏延在南谷口率軍阻擊楊儀,王平奉命出擊。畢竟是諸葛亮深得人心,王平只一句“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敢造反?”便觸動了魏延手下的將士們。魏延一看將士們都跑了,只能帶著兒子逃往漢中。楊儀哪裡能放過這樣的大好機會,便立刻派馬岱追擊魏延,並一刀砍了其腦袋。魏楊之爭,楊儀暫時勝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超市導購的推銷反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