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年輕人不識愁滋味、年輕人自以為是,聽不進年長的勸導。出自東晉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原文為: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求我盛年歡,一毫無複意。去去轉欲速,此生豈再值。傾家持作樂,竟此歲月駛。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譯文:昔聞老者憶平生,常捂耳朵不喜聽。無奈我今五十歲,忽然親將此事經。求我盛年時歡樂,竟已絲毫無性情。日月匆匆光陰快,豈能再有當年景!傾盡家財持作樂,剩餘歲月了此生。無需為子留金錢,豈用為死去經營!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這組詩共十二首,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約作於陶淵明54歲時,即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後四首約作於晉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淵明37歲時。主旨賞析:此詩以“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起句,道出了少年不識愁滋味、不喜聽人生易老的無憂無慮,而五十歲倏爾而至時才真切地感到昔日長老頻道人生易老親故凋零的無奈。而今當閱盡悲歡之後,再欲尋覓昔日的歡欣時,滄桑歲月的剝蝕使得歡娛的心只剩下了沉重,沒有了歡娛的理由。“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是詩人感到時光無多、此生難再而追求的及時行樂的生活方式。
說明年輕人不識愁滋味、年輕人自以為是,聽不進年長的勸導。出自東晉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原文為: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求我盛年歡,一毫無複意。去去轉欲速,此生豈再值。傾家持作樂,竟此歲月駛。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譯文:昔聞老者憶平生,常捂耳朵不喜聽。無奈我今五十歲,忽然親將此事經。求我盛年時歡樂,竟已絲毫無性情。日月匆匆光陰快,豈能再有當年景!傾盡家財持作樂,剩餘歲月了此生。無需為子留金錢,豈用為死去經營!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這組詩共十二首,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約作於陶淵明54歲時,即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後四首約作於晉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淵明37歲時。主旨賞析:此詩以“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起句,道出了少年不識愁滋味、不喜聽人生易老的無憂無慮,而五十歲倏爾而至時才真切地感到昔日長老頻道人生易老親故凋零的無奈。而今當閱盡悲歡之後,再欲尋覓昔日的歡欣時,滄桑歲月的剝蝕使得歡娛的心只剩下了沉重,沒有了歡娛的理由。“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是詩人感到時光無多、此生難再而追求的及時行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