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姐逛歷史
-
2 # 風水及命理大師
大清退位後,八大鐵帽子王后代,有些仍去當“王爺”,比如當“車王”的最火,名盛京城。有些退休當了滿清遺老,如攝政王載灃,退休到天津當寓公,靠袁大總統世凱給滿清王室簽訂的優待條例的每年400萬兩銀子分兩個養老,不夠花就先賣珠寶,後賣房產,遣散下人。八大鐵帽子王后代,民國頭幾年,每年都從這400萬兩銀子裡分了幾兩銀子養家,但僧多粥少,各王爺後代坐吃山空。
民國馮玉祥反了曹錕,把溥儀趕出故宮,民國政府把滿清王室的每年400萬兩白銀的養老金停發,八大鐵帽子王餓的賣家產養老,最後出了“車王”名震天下,生意紅火,不虧是愛新覺羅皇室後代。
載灃的兒子溥儀,解放後被改造為北京市民,到北京植物園當花匠,工人一枚。據說再進故宮,需要買門票。還上金鑾殿龍椅靠背縫裡拿出個他小時候藏的一件寶貝。
載灃的另一個隔代後人,改為姓金,1949年解放後,追求進步,入了黨,參加革命,還當了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的副區長,直至退休。
-
3 # 夏目歷史君
在慈禧去世之後的第3年,懦弱無能腐敗的清朝政府走向了覆滅。在溥儀退位前,革命黨在南方不斷的取得勝利。
清朝派遣袁世凱奉命鎮壓革命黨,不過袁世凱早已和革命黨的領導人士溝通好,並且達成了協議,若是他能夠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的話,革命黨就推舉袁世凱做民國大總統。
那麼在溥儀皇帝退位的時候,清朝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又是什麼樣呢?清朝的鐵帽子王更像是明朝時期的藩王,就是他們的位置也可以像皇帝一樣一代一代往向下傳,只不過他們沒有皇帝那麼有權力罷了,但是他們也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
清朝時期一般都是做出突出貢獻的皇族才有機會坐上王爺。只有做出極其特殊貢獻的人才,有機會被冊封為鐵帽子王,畢竟鐵帽子王可是一個世代傳承的鐵飯碗。
所以在溥儀退位的時候,鐵帽子王的後人自然就不樂意了,畢竟誰想將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給丟掉啊?但是無奈這些鐵帽子根本沒有能力反抗袁世凱,所以即便他們內心不答應也是沒辦法。
清朝政府所直屬的八旗軍由於自上而下的體制特別的腐敗戰鬥力更是弱的不值一提。當時在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的時候,即便這些鐵帽子王爺還有八旗子弟內心有1萬個不願意,他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去反抗。
在袁世凱剛開始提出想法的時候,滿清皇室有一些之人想提出反對意見,但是後來都遭到了暗殺。這些滿清子弟又都是一些貪生怕死之人,他們何必要跟自己的生命過不去呢?
袁世凱在逼迫溥儀退位的時候,明確表示現在鎮壓在前線的清朝軍隊已經承受不住壓力了,若是在持續打仗下去,可能會讓軍隊發生變動,其實就是在變相的恐嚇這些滿清皇族們。
比如說可以讓他們在新政府中擔任一定的官職,並且享受一定的俸祿。而這些前清王爺在權衡之下也就自然接受了袁世凱的和平改變,其實也是迫於無奈之舉。
這些鐵帽子王爺自小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一個個的能耐和他們的祖先相比確實差了點。因此在清朝滅亡之後,大多都是靠變賣家當維持之前的奢侈生活。
不過再多的家當也撐不了多久,於是有些王爺慢慢的餓死街頭。有的也另則出路,比如清朝有個鐵帽子王爺“克勤郡王”就曾到街頭拉人力車。
-
4 # 無筆
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享年六十一歲。在他被拉下皇帝寶座的時候,大清朝在清初和清中期所封共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呢?
最開始清初時受封的有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裕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混八個人,這八個人的受封均因軍功,為大清朝的疆土有所貢獻的。
豫親王多鐸在清太宗時期曾大破明軍祖大壽的軍隊,在皇太極入關後又率軍平定南京。莊親王碩塞曾經和多鐸一起攻擊李自成,俘虜弘光帝朱由崧。清軍的入主中原有不少鐵帽子王的貢獻,那在溥儀退位時,他們應該持反抗情緒,因為如果清朝存在,他們的蔭封就會一直存在,但是隨著清王朝的瓦解,隨著中央集權專制的破滅,軍閥的進攻,他們已經無力阻擋。除了上述八位還有四位是恩封第一位是怡親王允祥他是因為支援雍正登基,還有恭親王奕,是因為他支援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其兩個是醇親王和慶親王。
大清朝的鐵帽子王在溥儀退位的時候已經沒落得差不多了,要麼被賜死,要麼與外勾結,要麼沒有實權,不參與朝政大事了,所以在溥儀退位的時候當年威風一時的十二位鐵帽子王早已沒有立場去表達態度了,在當時國力衰退,政治混亂,連皇上都要被拉下皇位了,當初因要擰成一股繩建立大清基業的鐵帽子王也散了。
我們在看《末代皇帝》的時候,不免對這個封建王朝的收尾者充滿感慨和無奈,溥儀在退位的時候,那十二名鐵帽子王,應該就剩幾個親王的後代了,面對這一切,估計也沒什麼可表態的了。
-
5 # 歷史畫中人
在很多人看來,每個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帝王將相們不稱職,被人拱翻了了。每個王朝的滅亡,背後一定會有一個靠山王楊林一樣的人物出來擒王保駕。可是,事實卻往往是,一個王朝的覆亡,背後一定有一群極其不負責,極其愚蠢的皇親國戚。沒有這些皇親國戚當蛀蟲,王朝都沒有那麼容易覆亡。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慈禧去世之後的第3年,懦弱無能腐敗的清朝政府走向了覆滅。在溥儀退位前,革命黨在南方不斷地取得勝利。
清朝派遣袁世凱奉命鎮壓革命黨,不過袁世凱早已和革命黨的領導人士溝通好,並且達成了協議,若是他能夠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的話,革命黨就推舉袁世凱做民國大總統。
袁世凱自然想要自己當一次老大,於是就答應了這樣的一個請求。後來袁世凱巧妙地利用手中的權力逼迫了溥儀皇帝退位。
清朝時期一般都是做出突出貢獻的皇族才有機會坐上王爺。只有做出極其特殊貢獻的人才,有機會被冊封為鐵帽子王,畢竟鐵帽子王可是一個世代傳承的鐵飯碗。
清朝末年的時候滿清皇族一直致力於個人的享受,所以八旗子弟一個個都是“酒囊飯袋”每日縱情於聲樂或鳥蟲。
在袁世凱剛開始提出想法的時候,滿清皇室有一些之人想提出反對意見,但是後來都遭到了暗殺。這些滿清子弟又都是一些貪生怕死之人,他們何必要跟自己的生命過不去呢?
袁世凱在逼迫溥儀退位的時候,明確表示現在鎮壓在前線的清朝軍隊已經承受不住壓力了,若是在持續打仗下去,可能會讓軍隊發生變動,其實就是在變相的恐嚇這些滿清皇族們。
關於皇帝退位好幾個提出反對意見的人都遭到殺害,所以大家自然也就沒有了過多的想法。
而袁世凱當時是一個聰明人,對於這些鐵帽子王爺也都許下了一定的承諾。
比如說可以讓他們在新政府中擔任一定的官職,並且享受一定的俸祿。而這些前清王爺在權衡之下也就自然接受了袁世凱的和平改變,其實也是迫於無奈之舉。
總結:鐵帽子王爺自小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一個個的能耐和他們的祖先相比確實差了點。因此在清朝滅亡之後,大多都是靠變賣家當維持之前的奢侈生活。
不過再多的家當也撐不了多久,於是有些王爺慢慢地餓死街頭。有的也另則出路,比如清朝有個鐵帽子王爺“克勤郡王”就曾到街頭拉人力車。
-
6 # 謀士說
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在其著作《清十二帝疑案》當中說:清朝皇帝的兒子有113個,這麼封下去也不得了,所以他想了個辦法,叫做“遞降”,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貝勒,貝勒兒子是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降到最後,叫閒散宗室,就沒有爵位了,這是一般情況。凡是都有例外,叫做“世襲罔替”,八個親王不降。這八個,就是1.禮親王代善,2.鄭親王濟爾哈郎,3.睿親王多爾袞,4.豫親王多鐸,5.肅親王豪格,6.敬謹親王尼堪,六個親王。另外兩個郡王7.克勤郡王嶽託,8.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世襲罔替,就是親王有一個人繼承(一般是嫡長子),還是親王,一直到清朝末年,始終是親王,這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和郡王,俗稱“鐵帽子王”,這麼來的。
清朝滅亡的時候,依舊有12名“鐵帽子王”分別是1.禮親王世鐸、2.鄭親王昭煦、3.睿親王魁斌、4.豫親王懋林、5.肅親王善耆、6.莊親王載功、7.克勤郡王晏森、8.順承郡王訥勒赫、9.怡親王毓麒、10.恭親王溥偉、11.慶親王奕劻、12.醇親王載灃,一共12個“鐵帽子王”。當袁世凱逼宮的時候,以良弼、毓朗、溥偉、載濤、載澤、鐵良等人為首的清朝皇族,還組建了“宗社黨”反對溥儀退位。
此外,慶親王奕劻對於溥儀退位,持贊成的態度。肅親王善耆不贊成溥儀退位,直到清朝滅亡,他都沒有在退位詔書上面簽字。在清帝退位前,內閣掌權的是醇親王載灃,他是溥儀的親生父親。在1911年袁世凱逼宮的時候,他被迫交出了內閣總理大臣一職,所以他也反對溥儀退位。總之,鐵帽子王都不希望溥儀退位,但是被形勢所迫,反對也無用,清朝還是亡了。
-
7 # 溫讀
1912年2月12日,身居於紫禁城的隆裕太后代清朝小皇帝溥儀頒佈了《退位詔書》,統治中國將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在南方革命黨人和權臣袁世凱的雙重攻擊下滅亡。在退位詔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是說清帝退位完全是“民心所向,天命所歸”。
另外一方就是贊同清帝溥儀退位的皇親國戚了。這部分人大多是收受了袁世凱給予的好處,所以才賣力地為溥儀退位這件事搖旗吶喊,慶親王奕劻便是其中之一。慶親王奕劻是大清鐵帽子王之一,平日裡還是有一些號召力。他愛錢如命,比起清朝大貪官和珅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得了袁世凱給他的五十萬兩白銀以後便經常到宮中游說隆裕太后,勸說她讓溥儀退位。話說回來有這種吃裡爬外的鐵帽子王大清又怎麼會不滅亡呢?溥儀對他簡直恨之入骨。慶親王死後家裡人請求溥儀給其上諡號,溥儀百般拒絕,就是不願意給其諡號。直到後來溥儀的生父載灃百般勸說下溥儀才給了慶親王諡號。
-
8 # 江水趣談
因為不管溥儀退位與否,鐵帽子王的利益都能被保障,所以他們都不反對。
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八位是立下軍功的皇族宗世,另外的四位是因穩固江山而被皇帝親封的親王。他們的權利和清朝息息相關,清朝滅亡是他們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鐵帽子王們為了能夠鞏固清朝皇族的權利,想出了學習西方國家的制度的辦法。於是他們組成了首個皇族內閣。他們最希望的是能夠掌握軍隊,可是北洋軍隊屬於袁世凱,只聽袁世凱的號令,根本不聽他們的吩咐。
袁世凱當時也早已經脫離皇室管轄,更不會聽從這些親王的吩咐。但這些立下戰功的鐵帽子王深知軍隊的重要性,為了能夠掌握軍隊的領導權,他們又把袁世凱請了回來。
後來雙方談判決定簽訂《清室優待條件》。鐵帽子王要求不能只優待溥儀,也要平等地對待他們。他們不僅擁有和其他普通民眾同樣的公民權利,還可以保留財產不被抄家,並且免去了親王們的稅。
當時他們如果不簽訂協議同意溥儀退位就會被殺掉。權衡利弊,大部分親王都簽訂了此協議。
主要是因為這些鐵帽子王非常富裕,現如今只能靠以前的財富生活,當國民政府提出保障自己權益的時候,他們立馬鬆口答應同意溥儀退位。
對於他們來說溥儀退位他們根本不在乎,鐵帽子王只想保障自己的利益。
-
9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12位鐵帽子王反應出奇的一致,他們背地來回折騰,可是面對當時的大軍閥時,卻全都默認了。
我們需要簡單介紹一下,這12位鐵帽子王是從大清帝國建立的第1天開始,一直延續到了清帝國的滅亡,所以面對清帝國怎樣發展,面對清帝國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向,他們這些人最有發言權。
為什麼最有發言權呢?因為和他們的利益切身相關,一旦大清帝國滅亡了,那麼12位鐵帽子王他們的所有待遇通通歸零,他們也和普通人一樣,不,準確的說他們比普通人更慘。
因為當時的普通人士登記在冊的,他們可以領取對應的土地去種糧食去吃東西,然後再把對應的莊稼交給大軍閥,剩下的東西交給自己,留下來給自己。
所以大清帝國的12位鐵帽子王一聽說大清帝國要滅亡了,趕緊跑到了溥儀旁邊上蹦下跳,就是不同意。
但是這些上蹦下跳也僅僅是上蹦下跳而已。
最終的結果當時的12位鐵帽子王一共有6位是激進派的,有幾位是保守派的,還有一些人模稜兩可,他們的態度不一。
最終那些大軍閥們給了大清帝國和鐵帽子王一個優厚條件,每年給他們多少多少錢,讓他們自食其力。
面對這樣的一個小小的福利和誘惑,所有的人都同意了,因為他們明白,如果連這個都不同意的話,自己就真的沒有臺階下了。
可是12位鐵帽子王沒有想到的是,所謂的每年給多少錢讓他們自食其力也僅僅是所謂的而已,歷史上好像並沒有下撥下多少錢來。
但是那個別的硬骨頭似乎也沒有起到大作用,畢竟要錢沒錢,要權沒權。
-
10 # 瀾石記
清朝的宣統皇帝溥儀退位時,大清朝還有12位鐵帽子王,他們是朝廷重臣醇親王載灃、慶親王奕劻、肅親王善耆、恭親王傅偉,以及有一定職務和享受俸祿的禮親王世鐸、承順郡王訥勒赫、豫親王懋林、睿親王魁斌、莊親王載功、鄭親王昭煦、克勤郡王宴森、怡親王毓麒。在清朝危亡之際,鐵帽子王們做過一番抵抗,但終究是徒勞的,抵擋不住歷史的大潮。
當時的形勢是革命黨人在武昌首先起義後,革命風起雲湧,全國絕大部分省份宣佈獨立,南方成立臨時政府,孫中山、黎元洪當選臨時大總統和副總統,並組織了數路北伐軍進行北伐。而清廷已無人無兵可用,不得不請出被貶回家的北洋軍首領袁世凱。
在請袁世凱出山這件事上,清朝的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起了很大作用,並把自己的總理讓給了袁世凱做。在革命的大潮面前,袁世凱也不是傻子,甘心為清朝賣命,他一面命令自己的得力干將馮國璋、段祺瑞等向革命黨人佔據的省份進攻,一面籌劃著和南方和談,並和孫中山商議,如果讓他做總統,他就會逼清朝退位,實現中國的統一。孫中山深明大義,不願中國再陷於戰火中,同意了袁世凱的想法。由此,南北聯合的局面已經形成,清朝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在清朝岌岌可危的時候,鐵帽子王們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鐵帽子王中,重量級的人物是慶親王奕劻和醇親王載灃。上文說過慶親王奕劻支援袁世凱,並接受了袁世凱的賄賂,堪稱清朝的掘墓人,也被溥儀恨了一輩子。而攝政王、醇親王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溥儀的父親,他原本是排斥袁世凱的,就是他把袁世凱趕回了家。但袁世凱重新出山後,反把載灃趕下臺,由皇太后隆裕垂簾聽政。
肅親王善耆、恭親王傅偉則是強硬派,他們和載濤、載洵、載澤、良弼、鐵良等皇族組成宗社黨,決心對抗革命黨的北伐,保衛大清江山。但一個爆炸事件嚇破了他們的膽,那就是宗社黨成員、禁衛軍首領良弼被革命黨人炸死了。於是,這些人怕死了,紛紛捲起金銀財寶逃跑了。後來,肅親王善耆、恭親王傅偉賊心不死,繼續從事清朝的復辟活動,善耆還把自己的女兒送給日本人,她就是女漢奸川島芳子。
其他的鐵帽子王中,禮親王世鐸、承順郡王訥勒赫、豫親王懋林、睿親王魁斌、莊親王載功在朝廷說話沒有分量,鄭親王昭煦、克勤郡王宴森、怡親王毓麒年齡只有十幾歲,就更指望不上了。
這邊,袁世凱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隆裕威逼利誘,說給清廷優惠待遇,否則皇室恐有滅頂之災。同時,袁世凱讓段祺瑞等將領上書給皇太后隆裕,並威脅要帶兵到北京來。孤立無援的皇太后隆裕膽戰心驚,哭泣著同意清朝退位。
在皇太后隆裕最後召集親王們商議時,只有醇親王載灃等人前來,還有姍姍來遲的慶親王奕劻,其他的鐵帽子王都不見蹤影了。大廈將頃,樹倒猢猻散,統治中國276年的清朝就這樣結束了。
-
11 # 小島知風
溥儀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年幼的溥儀名義宣佈退位。但是要知道清朝歷史上可是有十二家鐵帽子王,溥儀退位,清朝滅亡,這也意味著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的特權和利益也就沒有了,也包括很多八旗貴族的特權和利益都沒有了,肯定是這些人都會有反對的,下面就來說說以十二家鐵帽子王為首的這些滿洲貴族對於溥儀退位持何種態度。
清朝歷史上的十二家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而這十二家鐵帽子王對於溥儀退位的態度大致分為反對派和贊成派以及不發表看法的中立派。
反對溥儀退位反對溥儀退位的十二家鐵帽子往裡主要是恭親王溥偉和肅親王善耆為主,而其實本質上溥儀的生父攝政王醇親王載灃也是反對退位,但是載灃是被局勢所迫,不得不同意了溥儀退位。
溥偉和善耆都是最為強力反對退位的滿洲貴族。溥偉是第一代恭親王奕訢的孫子,奕訢當初由於與慈禧太后相聯結,發動了辛酉政變,他幫助慈禧搞掉了咸豐臨終留下的顧命八大臣,讓慈禧開始掌權,因此後來他的恭親王爵位也被授予世襲罔替的待遇。
溥偉是皇室成員和滿洲貴族中最為反對溥儀退位,並且是一直堅持復辟的滿洲貴族,他聯合善耆、溥儀的叔叔載濤、康熙第十五子胤禑五世孫載澤、乾隆長子永璜五世孫毓朗、努爾哈赤侄子鞏阿岱七世孫良弼、軍機大臣鐵良等為宗社黨,就是專門反對溥儀退位的滿洲貴族和皇室成員。
宗社黨就算是當時滿洲貴族最大的反對溥儀退位的組織。在溥儀退位之前,袁世凱早就謀劃準備與南方同盟會妥協,他正好藉助同盟會的力量逼溥儀退位,屆時他在動用北洋軍隊的力量控制同盟會,自己從而操控大權,因此袁世凱命得力干將段祺瑞揚言要進京找隆裕太后講道理,明面上是講道理,實際都知道,段祺瑞帶兵進京就是要逼宮。
隆裕太后沒有慈禧那兩下子,頭髮長見識短,她很快就被袁世凱唬住,她帶著年僅6歲的溥儀每天惶惶不可終日。溥偉等宗社黨每次覲見隆裕太后都是力主不要讓溥儀退位,大清最後的底線就是君主立憲。甚至毓朗此前出國考察,特意參考了當時的德國和日本君主立憲制度,並寫好了清朝君主立憲制度的規劃。
因此宗社黨對於一再比隆裕太后和溥儀退位的袁世凱十分不滿,所以溥偉、良弼和鐵良以及載澤都主張發動兵變暗殺袁世凱,然後由善於處理政務的毓朗和載澤出面組織戰時皇族內閣,由在軍隊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良弼和鐵良出面組織忠於清政府的軍隊與南方革命軍對決。
不過袁世凱是何等人物,豈能被他們所算計,於是袁世凱沒等他們動手暗殺自己,他已經偷偷得到這個訊息,然後他就決定利用同盟會收拾宗社黨。袁世凱透過汪精衛與南方同盟會取得聯絡,暗示同盟會只要暗殺掉宗社黨一些首腦,就可以起到震懾作用,屆時就更方便逼迫溥儀退位。
同盟會得知這一情報後,立刻就派出了殺手暗殺宗社黨骨幹成員,他們選擇了在禁衛軍中影響力極大的良弼。
1912年1月26日,同盟會京津保支部殺手彭家珍出手暗殺良弼,他向良弼投擲炸彈,良弼被當場炸斷左腿,身受重傷,彭家珍也因為爆炸中的碎片被擊中後腦當場犧牲。但是彭家珍沒有白死,良弼最終還是重傷不治而亡。
良弼在臨死前感嘆:“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將亡矣。”
良弼被暗殺後,果然極大地震懾了這些宗社黨成員,溥偉雖然還堅持要與同盟會一決死戰,但是他跑的卻比誰都快,良弼被暗殺後,他早早跑到京郊村莊躲了起來,連隆裕太后想找他議事都找不到人。
鐵良避居天津,善耆避居旅順,載澤、載濤和毓朗等人雖然沒有避居外地,但是也紛紛深居簡出,對於隆裕太后諮詢當前這種情況如何應對時,他們都紛紛選擇了沉默。尤其是毓朗受刺激最大,他之前曾寫過君主立憲的制度規劃,這時當隆裕太后再問他時,他則選擇了一問三不知,默不作聲。
所以彭家珍沒有白白犧牲,他犧牲半個多月之後,隆裕太后以6歲的溥儀名義宣佈退位,清朝至此滅亡。
清朝雖然滅亡,但是溥偉並不死心,他對溥儀退位十分不滿,在溥儀退位當天,溥偉高喊:“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
溥偉此後並沒有光顧著喊口號,他一直致力於復辟,溥偉和善耆一直為了復辟奔走,他倆為了復辟散盡家財,而且還不惜投靠日本人。希望藉助日本力量推行滿蒙獨立運動企圖復辟。
善耆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第一代肅親王豪格的九世孫,他也是皇室成員中比較能接受先進思想的人。
當初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未遂,被捕入獄,正是善耆救了汪精衛,善耆認為同盟會這些志士雖然行為激進,但確實是為了國家和人民所為,是救國的一條出路,因此善耆主張對同盟會採取懷柔拉攏之策,雖然善耆最後沒能說服汪精衛,但他最終還是將汪精衛釋放。
不過別說善耆和汪精衛二人確實很有共同點,他們倆都非常喜歡依靠日本人。善耆在與日本方面交流時期結識了翻譯川島浪速,他將川島浪速引為至交,甚至不顧皇室身份與其結拜為兄弟。
善耆更是將自己的第十四女愛新覺羅·顯玗送給川島浪速做養女,而這位顯玗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女漢奸川島芳子。
此後善耆更是依靠川島浪速聯合溥偉實行滿蒙獨立運動,企圖分裂中國,實現復辟的計劃,不過第一次滿蒙獨立運動被奉系軍閥吳俊升給剿滅在萌芽狀態。善耆和溥偉都不甘心,於是在1915年袁世凱稱帝遭到全華人民反對後,善耆和溥偉再次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組織收買了東北大部分土匪發動第二次滿蒙獨立運動。
結果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死去,善耆和溥偉突然失去了對付的目標,而此時日本看到了華人民對帝制的反對,怕復辟引起華人民的反感,於是開始壓制善耆,讓他不要輕舉妄動,因此第二次滿蒙運動也宣告失敗。
此後張勳復辟,雖然善耆和溥偉沒有直接參與,但也都派人參與其中,結果張勳復辟僅12天就失敗了。因此善耆在這些失敗之後開始心灰意冷,抑鬱成疾,並於1922年抑鬱去世。
善耆去世後對溥偉打擊也很大,他也明白復辟的想法很可能成空,此後溥偉移居大連苦悶度日。
到了1931年日本準備籌劃建立偽滿洲國,但為了誘迫溥儀早日來到東北,因此日本最先找到了溥偉,命溥偉到瀋陽祭奠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之陵寢。溥偉一聽說這訊息,立刻顛顛趕過來當傀儡,果然溥偉一過來,溥儀就著急了,他怕溥偉搶走他的皇帝之位,於是他趕緊答應了做日本人的傀儡皇帝。
後來溥儀做了偽滿洲國皇帝,他始終怕溥偉搶走他的皇帝之位,因此對溥偉很猜忌,也不讓他出任偽滿洲國的官職,更不給溥偉生活費,於是溥偉最終在窮困潦倒之下病死在了大連新華旅社,享年56歲。
其實除了溥偉和善耆兩人堅決反對溥儀退位之外,溥儀的生父醇親王載灃也反對退位,第一代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的兒子,咸豐異母弟,也是溥儀的爺爺,奕譞的嫡妻是慈禧太后妹妹,因此奕譞得以獲得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爵位。
溥儀三歲繼位,六歲退位,在這三年中實際上大清的掌權者是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但是載灃後來被袁世凱排擠,最終被迫交出了攝政王權力,因此載灃在最後手中無權,只能被迫無奈的承認了溥儀退位。
但是載灃非常有氣節,他在溥儀退位後從來不參與復辟,也不參與日本人扶持的傀儡偽滿洲國事件,而且還勸阻兒子溥儀出任偽滿洲國傀儡皇帝,這是非常難得。
所以十二家鐵帽子王中其實算上載灃是有三人反對溥儀退位,表現最為激進的就是恭親王溥偉和肅親王善耆。
贊成溥儀退位雖然說溥儀退位會讓這十二家鐵帽子王和滿洲貴族失去既得利益和地位,可能大家都認為這其中應該不會有人贊同溥儀退位,即使有膽小的人也都是默不作聲,總不會有人還贊成溥儀退位吧,不過這其中還真有人贊同溥儀退位,這個人就是慶親王奕劻。
其實慶親王這個爵位最初是嘉慶冊封給同母弟也就是乾隆最小的兒子第十七子永璘的爵位,而永璘也算是歷史上著名的不愛江山愛豪宅的王爺,他曾經對嘉慶說過,自己不願意和哥哥爭江山,只要哥哥將來繼位後收拾大貪官和珅後,能把和珅的豪宅賞賜給他就心滿意足了。
於是嘉慶親政收拾和珅之後,果然將和珅豪宅送給了永璘做慶親王府。不過永璘的慶親王爵位並非世襲罔替,按照清朝的降級承襲爵位制度他的孫子奕劻最初承襲的是輔國將軍爵位,因此由於奕劻承襲爵位後失去了王爵,所以慶親王府被內務府收回轉賜給了恭親王奕訢當恭親王府。
奕劻在後來被趕出豪宅之後,他就認識到了權力地位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了財富的重要性,因此奕劻後來使勁巴結慈禧太后,靠著諂媚討好慈禧太后,才又被晉封回了慶親王爵位,並在1898年被慈禧太后授予了世襲罔替的待遇。
奕劻的慶親王爵位是清朝最後一家授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待遇的親王,奕劻在獲得權力和地位之後,就開始大肆斂財。
奕劻曾出任軍機大臣,掌管清朝財政和人事大權,奕劻在任期間從沒想過革新強國,他除了諂媚慈禧太后之外,就是利用手中職權大肆斂財,賣官鬻爵,當時去他府上行賄的官員絡繹不絕,慶王府門庭若市,因此民間稱其府邸為慶氏公司。
奕劻主持軍機處時,袁世凱曾經重金拉攏他,他也因此成為袁世凱在朝廷內最大的支持者。在後來又是奕劻一力主張啟用被罷免的袁世凱,因此才有了袁世凱逼溥儀退位的事情發生。
奕劻收了袁世凱兩百萬的重金賄賂,他就替袁世凱說好話,而兩百萬的賄賂也葬送了兩百多年的大清江山。因此溥儀曾說: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斷送在奕劻手裡。
奕劻拿了袁世凱的錢,當然竭力勸說隆裕太后和溥儀退位,溥儀退位後奕劻又瀟灑富貴的活了五年,在1917年奕劻才去世,終年79歲。
有意思的是奕劻死後內務府給擬諡號為“哲”請溥儀定奪,溥儀恨透了奕劻,當然不肯給他好的諡號,他就不同意這個諡號,內務府只得請溥儀給擬諡號,溥儀給出了“謬、醜、幽、厲”四個惡諡,讓奕劻家人四選一。
最後溥儀的父親載灃看不過去,勸溥儀網開一面,因此奕劻最後才得到了“密”字諡號,這是一個平諡,其意為追悔前錯之意。
奕劻是清朝歷史上第二大貪官(第一大貪官當然是和珅啦),他也是大清第一“裸官”,奕劻利用職權納賄,他也非常善於理財投資,尤其格外青睞外國銀行,奕劻將畢生積蓄全部存到了英國的匯豐銀行之內。
所以說奕劻如果生到現代,那絕對是一個家小全部在外國,見首不見尾的“裸官”。就這麼看來清朝就有像奕劻這樣的當權者,想不滅亡都很困難。
不表態默不作聲的中立派除了溥偉、善耆、奕劻和載灃之外,其餘的八家鐵帽子王基本都是持著不表態默不作聲的態度。
其實這八家鐵帽子王主要都是被彭家珍暗殺良弼給嚇壞了,他們害怕被同盟會暗殺,所以嚇得不敢表態,畢竟權力地位和身家性命相比當然是命更重要了。
而且這些人中年長者如莊親王載功和睿親王魁斌都是被同盟會嚇得,而且他們也比較老油條,所以不輕易表態。而其他的親王大多是年幼無知,也沒有主見,或者是能力欠缺的敗家子。
就像順承郡王訥勒赫,雖然他當時年紀不小了,但沒啥能力,而且還是敗家子,順承郡王府早被他揮霍空了,他死之後,他的兒子文葵不得不靠將郡王府賣給張作霖換取生活費用,可見其後代生活有多慘。因此這樣的草包在那種情況下能表什麼態出來。
寫在最後所以在溥儀退位時,十二家鐵帽子王的態度也代表了大多數皇室成員和滿洲貴族的選擇,在南方革命軍聲勢越來越強盛的情況下,這些王公貴族大多都選擇了沉默,只有像溥偉、善耆等少數人選擇了反對,當然還有一部分少數人像奕劻這樣被袁世凱收買的人是贊成溥儀退位的。
參考資料:《我的前半生》、《清史稿》、《中國通史》
回覆列表
12位鐵帽子王中主要分為四種態度,一種是堅持支援溥儀退位,一種是堅決反對溥儀退位,一種是認為要以大局為重,既然已經無力迴天了,還是退位比較好,還有一種是沒有明確的態度。
在慈禧去世之後的第3年,懦弱無能腐敗的清朝政府走向了覆滅。在溥儀退位前,革命黨在南方不斷地取得勝利。
清朝派遣袁世凱奉命鎮壓革命黨,不過袁世凱早已和革命黨的領導人士溝通好,並且達成了協議,若是他能夠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的話,革命黨就推舉袁世凱做民國大總統。
袁世凱自然想要自己當一次老大,於是就答應了這樣的一個請求。後來袁世凱巧妙地利用手中的權力逼迫了溥儀皇帝退位。
清朝時期一般都是做出突出貢獻的皇族才有機會坐上王爺。只有做出極其特殊貢獻的人才,有機會被冊封為鐵帽子王,畢竟鐵帽子王可是一個世代傳承的鐵飯碗。
所以在溥儀退位的時候,鐵帽子王的後人自然就不樂意了,畢竟誰想將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給丟掉啊?但是無奈這些鐵帽子根本沒有能力反抗袁世凱,所以即便他們內心不答應也是沒辦法。
清朝政府所直屬的八旗軍由於自上而下的體制特別的腐敗戰鬥力更是弱的不值一提。當時在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的時候,即便這些鐵帽子王爺還有八旗子弟內心有1萬個不願意,他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去反抗。
在袁世凱剛開始提出想法的時候,滿清皇室有一些之人想提出反對意見,但是後來都遭到了暗殺。這些滿清子弟又都是一些貪生怕死之人,他們何必要跟自己的生命過不去呢?
關於皇帝退位好幾個提出反對意見的人都遭到殺害,所以大家自然也就沒有了過多的想法。而袁世凱當時是一個聰明人,對於這些鐵帽子王爺也都許下了一定的承諾。
比如說可以讓他們在新政府中擔任一定的官職,並且享受一定的俸祿。而這些前清王爺在權衡之下也就自然接受了袁世凱的和平改變,其實也是迫於無奈之舉。
這些鐵帽子王爺自小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一個個的能耐和他們的祖先相比確實差了點。因此在清朝滅亡之後,大多都是靠變賣家當維持之前的奢侈生活。
不過再多的家當也撐不了多久,於是有些王爺慢慢地餓死街頭。有的也另則出路,比如清朝有個鐵帽子王爺“克勤郡王”就曾到街頭拉人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