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悠然過客

    一戰的起因就是英中國人維護世界霸權引發的戰爭。

    首先,從英中國人的角度看,一戰就是壓制德國崛起,維護世界霸權的必然選擇。德國從普魯士崛起以後國家勢力日漸增強,已經對英中國人在歐洲的平衡產生了威脅。

    英中國人組織了法國沙俄和英國的同盟,其目的本來就是通過三國同盟來壓制德國的崛起。但是,同盟裡的法國和沙俄因為與德國的矛盾更加直接,對壓迫德國的需求更迫切,結果導致整個同盟在和德國發生衝突時選擇戰爭的機率越來越高。

    其次,從德中國人的角度講,新崛起的德中國人在盟友的選擇上缺乏餘地,也導致了一戰的發生。

    作為德國而言,如果要確保自身安全,就不能將盟友僅僅侷限於奧匈帝國身上。因為,奧匈帝國和德國的同盟,無法制衡英法俄的同盟。德中國人要打算破局,就必須避免與沙俄的戰爭。或者和沙俄結為盟友。這樣的話,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德國,才有避免一戰的本錢。但是,德國和沙俄都卡在東歐平原的兩端,中間缺乏緩衝。就自身的生存利益而言,也很難避免戰爭的到來。

    類似的情況中國春秋時代的楚國也碰到過,當時晉國的策略是扶植吳國制衡楚國,楚國的採取的方案是扶植越國來制衡吳國。

    對於德國來說,如果要避免和沙俄的戰爭,就必須在妥善處理好和沙俄關係的同時,扶植類似奧斯曼帝國,中國這樣的大國來制衡沙俄。但是德國在這方面的努力明顯失敗了。當德國只能選擇奧匈帝國充當盟友的時候,實際上也導致了德國被奧匈帝國綁架。因此,從一個孤立而缺乏轉圜餘地的德國同樣也是無法避免一戰的到來的。

  • 2 # 歷史緯度

    一戰的起因是什麼?兩個字:利益!自從有人類以來就有戰爭,自有戰爭以來就是為了搶劫和反搶劫。對於侵略者來說,戰爭沒有任何高尚的目的,對於反侵略的人民來說,戰爭是為了生存。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任何一次戰爭超過一戰。一戰的發生是因為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是為了美女,只是為了內心的貪慾!

    近代文明並不只是西方文明,近代文明是各種文明的融合。然而,近代文明的確是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可以說,西方文明對近代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3 # 喜歡GEM的老學姐

    本質上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英國法國美國三個民主國家以及德意志,奧匈,義大利,沙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奧斯曼,塞爾維亞專制國家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些專制國家的人民可能會拿起鐮刀斧頭的可能,西北歐的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典以及西南歐的西班牙葡萄牙是打醬油的,此時英國的世界霸主正在受到當時新興大國的挑戰。

  • 4 # 大秦泰西廷尉府

    巴爾幹在很早以前就是地區大國爭奪的物件。1908年奧匈帝國與俄國簽訂協議,奧匈帝國吞併波斯尼亞,而俄國由於列強的干涉一無所獲,當時的塞爾維亞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國家,依靠俄國的支援一心想要建成一個大塞爾維亞國家,這與奧匈帝國吞併波斯尼亞領土的做法完全矛盾,而且生活在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族也一直想要擺脫奧匈帝國的控制,迴歸塞爾維亞。

    由於俄中國人的攪局,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在軍事上相互對峙,戰爭走向邊緣。

    巴爾幹地區是歐亞聯絡的路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沙皇在19世紀就開始希望打通這一地中海通道,而奧匈帝國也想要在此向亞洲擴張,英國和法國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希望獲得通往印度洋和遠東的交通命脈,所以巴爾幹半島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爭奪最激烈的地區,在一戰之前就已經是歐洲火藥庫。

    到1903年塞爾維亞甚至公開反抗奧匈帝國,並且對境內反對奧匈帝國的黑手黨不採取任何行動。在巴爾幹戰爭以後塞爾維亞獲得勝利更增添了其獨立的信心,對奧匈帝國的敵對情緒日益上升。而波斯尼亞自然成為其中的焦點,奧匈帝國背後的德國和塞爾維亞背後的俄國也摩拳擦掌,國際局勢十分脆弱,而就在此時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被刺殺,火藥庫正式點燃。

    其實刺殺的當天即6月28號原本是奧匈帝國的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亞的結婚紀念日,這一次也是因為紀念日而出訪。畢竟奧匈帝國自古便是依靠貴族婚姻獲得發展的。而此時斐迪南大公的訪問也並非沒有準備,他在這之前已經與德皇威廉二世會談,討論國家的緊張局勢,威廉二世還向斐迪南大公保證俄國不會插手衝突,即便俄國介入衝突德國也會支援奧匈帝國。

    這次會談結束以後斐迪南趕赴波斯尼亞,主要是為了進行一場軍事演習。這次訪問當天不僅是他們的結婚紀念日,同時也是奧匈帝國在此地統治的紀念日,更是塞爾維亞人民的國恥日。斐迪南大公可能認為這一次訪問並沒有這麼敏感的意義,但是塞爾維亞族並非這麼想。雖然地方官員為了這一次訪問而進行了隆重的佈置,但塞爾維亞的激進民族主義組織黑手黨卻將此視作一個絕佳的機會,派人去暗殺觀察這次演習的奧匈帝國皇儲。

    雖然在奧匈帝國統治之下的地方當局為了避免可能的暗殺事件發生,曾經通報過本國的奧匈公使,提醒奧匈帝國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亞,其實生命將無法得到保全,但是這一警告被置若罔聞。斐迪南大公並非遇到僅僅一次襲擊,在皇室汽車緩緩駛過人群,擁擠但疏於保衛的街道時,斐迪南卻禁止軍人進入薩拉熱窩,他可能在此刻想到了這一天的敏感,不想因為他的訪問和炫耀過度的軍事力量聯絡起來,刺痛塞爾亞人,但是這種情況必須保證的前提是軍警預防措施的完善。

    但是這被薩拉熱窩的幾乎所有人忽略了。雖然斐迪南大公並不對波西米亞人的奴役負責,但是很多人,都把他看做奧地利壓迫的象徵。所以當斐迪南大公的車行駛到大路中央時,一個暗殺分子就向車裡投擲了一枚手榴彈,暫時幸運的是,斐迪南大公因為手榴彈並沒有投準,而毫髮未損,只是炸傷了路邊的幾個老百姓,而恐怖分子很快吞下一個氫化物膠囊,跳下運河。

    原本這一次有驚無險的襲擊事件,最應當引起當時所有人的重視,包括斐迪南。而此刻斐迪南也確實命令司機加速行車向市政府駛去。但是斐迪南依然在市政府完成了歡迎典禮,並且按照原來的計劃參觀博物院。即便改變了原來的路線,而等待斐迪南的終將是厄運。其實因為第一次襲擊失敗,襲擊者們就已經退縮了,但是斐迪南並沒有加強自身安保,或者說其安保體系並不能夠應對一系列的突發事件。

    在司機轉彎時,一個塞爾維亞青年向斐迪南夫婦連開兩槍,15分鐘之後兩人雙雙死去。行凶者是一位叫做普林西普的波斯尼亞青年,當時只有17歲,還是一箇中學生,事後他被判處20年有期徒刑,但是在1918年的四月便死在監獄裡,塞爾維亞紀念普林西普的愛國行為將其視作國家光榮,並記載了普林西普這個用他的子彈表達了人民對暴虐反抗和對自由嚮往的碑文。

    而斐迪南大公的遇刺也深深鼓舞著塞爾維亞人,事後不久塞爾維亞人就舉行了大規模的遊行慶祝。在奧地利境內的塞爾維亞人也有急切的盼望想要回歸,而當時世界局勢已經脆弱,歐洲列強正在重新瓜分世界,相互利用勾結兩大軍事集團已經形成,戰爭本就不可避免,而這一刺殺案件最終破壞了歐洲脆弱的戰略平,衡成為引發歐洲戰火的標誌性事件。

  • 5 # 天太2

    一戰的是帝國主義爭奪霸權的鬥爭到了一定階段的反映。時間是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社會形態是資本主義世界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一一帝國主義時期。原因是對殖民地,對世界的重新瓜分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薩拉熱窩暗殺斐迪南大公夫婦的事件,就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戰前,德國的經濟跳躍式的發展,其增長速度遠超過了英法。資本主義的發達,對原料的爭奪,追逐就愈演愈烈。但在世界已瓜分完的情況下,要想從別人手裡拿過來,必須發動戰爭。在準備用武力瓜分世界的過程中,帝國主義之間根據各自的利害關係,經過曲折的分分合合,最後終於形成了德,奧,意同盟與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兩大對立侵略集團。

  • 6 # hording

    用一句話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那就是我們中學課本中經常提的那句話,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導致列強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造成的。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從戰爭結束到今天幾乎是歷史學家探討和辯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但是這場大戰最基本的根源不難辨別,那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興強國的急劇崛起導致了國際力量格局發生劇烈變遷。而這種新興強國的崛起的根源又是由兩次工業革命導致的經濟技術變遷和歐洲內外重大地緣政治變動決定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各國成就示意圖

    統一後的德國國力劇增。統一本身就是德國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而且根據“歐洲自由有賴於德意志自由”,也就是說歐洲均勢體系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德意志處於分裂狀態。而當德國統一以後,歐洲均勢體系賴以存在的這個前提,即德意志處於分裂狀態,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代之以一個崛起於歐洲中央的強國德意志帝國,這樣歐洲主要強國之間再也沒有地緣上的迴旋餘地了,下一次的衝突必然是各主要強國直接面對面的衝突。

    德意志的統一

    從工業革命導致的經濟技術變遷而言,兩次工業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和德國。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美國、德國先後在經濟上超過了霸權國英國,國際力量對比,尤其是歐洲國際力量對比,原有的構造徹底被顛覆。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霸權的英國必然和力量快速增長的新興強國發生矛盾,但並不必然是德國。

    英國的霸權形勢圖

    之所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英德矛盾上升為國際體系中最主要的矛盾,這首先與地緣政治條件密切相關,畢竟德國的崛起,已經徹底顛覆了歐洲均勢體系賴以生存的那些基本條件。而英國霸權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歐洲大陸的均勢,這使得英德之間的矛盾是一種結構性矛盾,更不要說德國在統一後的力量快速增長,已經影響到了英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

    德皇威廉二世

    當然,英德之間不是沒有嘗試過接近,也不是沒有嘗試避免競爭和對抗。比如1900年英德兩國締結了《揚子江協定》,這是英德親善的一次嘗試。但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咄咄逼人的對外政策使得這種嘗試最終失敗,英德矛盾激化,兩國開始相互敵視,最終導致英德矛盾成為國際體系中最主要的矛盾。

    普魯士的崛起與德國統一

    英德矛盾的激化實際上也表明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統一後的德國信奉的是軍事強權和極端民族主義,也就是所謂的普魯士的經驗。這種普魯士經驗使統一後的,力量大為增強的德國要求與世界一流實力相稱的世界強國地位,以及作為這種世界強國地位象徵和保障的一流的殖民帝國、一流的海軍和歐洲霸權。而德國的這種訴求的最大妨礙就是當時世界體系中的頭號國家英國。而在英國以外,受德國這種訴求影響最大的是俄國。德國為了維持在中西歐的優勢地位,必然要支援唯一可靠的夥伴奧匈帝國壓制法國,這種政策造成的一種後果,就是俄國不僅在歐洲的擴張被打斷,而且面臨著可能孤立無援的境地。更不要說一旦德國取得了歐洲霸權俄國將淪為彼得大帝以來從未經歷過的二流國家境地。所以說德國的訴求是英俄兩國完全不能接受的。這也是未來英俄接近哪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更不要說法德之間的世仇。

    奧托·馮·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

    可以說統一後的德國在中歐的崛起以及德國在俾斯麥以後所奉行的世界政策導致的德國與英法俄等國的矛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核心成因。當然我們並不能說是德國統一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統一隻是導致一戰的一個前提。真正造成一戰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強國的相互衝突的對外政策。在所有這些具體的史實中,德奧同盟對英法俄協約這兩大集團對立集團的形成過程尤為重要。這兩大集團形成的過程要追溯到,普法戰爭後俾斯麥建立的那種錯綜複雜的外交體系。俾斯麥對於德國統一造成歐洲力量失衡的局面,認識是比較清楚的。所以他為自己確定的主要外交任務就是極力避免或推遲德國與其他的歐洲列強對抗,為此採取了一種純權術型的外交戰略,精心構造了一整套主要由祕密同盟結成的外交體系。但是俾斯麥這個體系存在著天然的弱點,即假定可以持久孤立壓制法國,奧匈帝國穩固長存,沙皇可以無限制抑制俄國指向巴爾幹的擴張衝動。而且能夠操作這個體系的只有俾斯麥本人。可是由於經濟技術的躍進發展、大眾政治的興起、帝國主義思想氾濫等導致的變化,德意志民族主義對俾斯麥外交基礎的衝擊,1873年開始的經濟蕭條導致的貿易保護主義,都使得俾斯麥的外交維繫不下去了。1890年俾斯麥去職,德國對外政策開始變得冒失愚蠢,日益咄咄逼人,法俄同盟、英法協約,以及英俄協約先後訂立,俾斯麥最擔憂那種反德聯盟由此形成。

    同盟國與協約國兩極對峙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集團對峙的這種兩極體系,可以說是兩極結構中幾乎是最差的一種。這種兩極對立異常僵化,再加上兩大集團差不多完全勢均力敵,以及對聯盟中的較小夥伴可能背叛的恐懼,帶來的只是步步升級的軍備競賽,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起先發制人的強烈動機。所以,同盟國協約國體系可以說是高度不穩定的體系,歐洲處於火藥桶上。

    薩拉熱窩事件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了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費迪南大公夫婦,即薩拉熱窩事件。這個事件最終導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 7 # 小白看影視2010812

    “修昔底德陷阱”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觀點,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迴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有現實的例證,比如,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迅速崛起震驚了陸地霸主斯巴達,恐懼迫使斯巴達人做出反應。威脅和反威脅催生了競爭,接著是對抗,最終釀成衝突,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

    近代以來,世界海上和路上霸權分別被英國和法國掌握。從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以來,英國牢牢就是世界海上霸主,幾百年來一直奉行“光輝孤立”外交戰略,意圖通過維持歐洲大陸的實力均衡達到自己保持自己自己在歐洲大陸的存在。法國的強大是英國的威脅,德國的強大同樣是英國極力反對的。而法國自拿破崙帝國時期,權勢達到極盛,統治了幾乎整個歐洲。但是從普法戰爭失敗之後,失去了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國內一直要求報仇雪恨,既是對為了遏制德國的威脅,保住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也是為了保護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利益。

    所以,英法與德國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也就順理成章了。

  • 8 # 汪淳浩瀚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大公夫婦遇刺身亡的薩拉熱窩事件,但在此之前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戰爭的爆發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薩拉熱窩事件只是激化了這些矛盾。下面就簡單說一下爆發一戰的原因:

    第一,經濟危機加深了列強們國內的矛盾。從1867年奧匈帝國成立、1870年德皇威廉一世登基稱帝開始至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爆發,資本主義世界先後爆發了五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各列強內部都出現了大量的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國內矛盾極端尖銳,為緩解國內矛盾,列強都開始將加大軍事裝備採購來刺激工業,擴編軍隊以減少失業率。

    第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列強間矛盾加劇。由於各列強之間工業發展水平的差別,導致了在面對經濟危機時承受能力存在較大區別,為了儘早擺脫經濟危機影響,英法俄紛紛採取了貿易保護措施,禁止德國等新興資本主義大國商品衝擊本國貿易圈,藉助龐大的海外殖民地獲取廉價的原材料並消耗過剩工業品。而新興資本主義大國由於沒有足夠的殖民地轉轉移機,老牌大國又通過貿易壁壘阻止外國商品進入,龐大的經濟壓力激化了新興大國與老牌大國的矛盾。

    第三,軍備競賽導致列強互相猜疑。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法以殖民地問題為契機走向了和解,以犧牲德國利為代價英法分別瓜分了摩洛哥和埃及。深感英國海上霸權對本國日益加深的威脅,德國開始了雄心勃勃的海上擴軍之路,為應對德國海上力量的迅速增長,英國隨後也加快了軍艦建設步伐,英德兩國海軍軍備競賽在彼此的不安全感中全力展開。而陸地上由於英法俄三國利益相對趨同,在面臨德國和奧匈帝國激烈競爭的情況下,三國逐漸走向同盟,德國和奧匈帝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也與義大利(開戰後選擇了觀望,一年後加入英法俄同盟。)結成同盟,兩大軍事聯盟之間的軍備競賽由此展開。雙方都出於自身安全考慮,認為只有自身軍事力量超過對方才能保證對方不敢進攻自己,由於缺少相互之間的協調和信任,軍備競賽愈演愈烈,矛盾也越來越深,最終走向了不可調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列強之間因分贓不均而爆發的一次內鬥,雖然在薩拉熱窩事件後列強之間曾經互相協調,意圖避免矛盾激化引發戰爭,但雙方的需求都遠超過對方底線,又都迷信於本國的武力,對戰爭規模和慘烈程度的預想不夠深刻,最終引發了戰爭的爆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彩票店是怎麼盈利,怎麼樣開彩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