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弟子規裡學到了做人要守誠信,尊重父母長輩,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簡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號採三。新絳縣城關人,國學注選縣丞,生於清代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享年八十三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從師黨冰壑遊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名稱由來:《弟子規》這本書僅次於《三字經》,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 》“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詳細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後輩敦倫絕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從弟子規裡學到了做人要守誠信,尊重父母長輩,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簡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號採三。新絳縣城關人,國學注選縣丞,生於清代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享年八十三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從師黨冰壑遊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名稱由來:《弟子規》這本書僅次於《三字經》,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 》“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詳細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後輩敦倫絕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