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壺,文旦壺中的格調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確實此壺象豐滿的乳房,壺紐象乳頭,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後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
首創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吳梅鼎給了徐友泉極高的評價,稱“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吳梅鼎之所以為世人所識,實在是因為寫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陽羨茗壺賦》。吳氏曾祖是明正德進士吳頤山,正德進士何許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聲太盛,叫“供春”。吳頤山少時在宜興金沙寺讀書,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時,據說偷學了寺僧制壺,不經意間,成了紫砂壺史上的鼻祖。然後經歷了趙梁、董翰、元暢、時朋“四大名家”,然後是時鵬之子時大彬一家獨大,時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吳梅鼎的父親和徐友泉交好,並請其到家中研製紫砂壺,成就了一段佳話。吳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如時之粗”時,他不知道,紫砂史冊上,已經有了他濃重的一筆。
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壺,文旦壺中的格調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確實此壺象豐滿的乳房,壺紐象乳頭,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後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
首創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吳梅鼎給了徐友泉極高的評價,稱“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吳梅鼎之所以為世人所識,實在是因為寫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陽羨茗壺賦》。吳氏曾祖是明正德進士吳頤山,正德進士何許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聲太盛,叫“供春”。吳頤山少時在宜興金沙寺讀書,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時,據說偷學了寺僧制壺,不經意間,成了紫砂壺史上的鼻祖。然後經歷了趙梁、董翰、元暢、時朋“四大名家”,然後是時鵬之子時大彬一家獨大,時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吳梅鼎的父親和徐友泉交好,並請其到家中研製紫砂壺,成就了一段佳話。吳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如時之粗”時,他不知道,紫砂史冊上,已經有了他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