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2
回覆列表
  • 1 # 吉星柔光

    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用中國傳統的繪畫理論來解讀一下。即顧愷之的繪畫理論來闡述“畫畫怎麼畫傳神”?這“傳神”之術主要是在於人物畫和肖像畫的形式上得以呈現。

    一、他明確提出傳神的重要性。

    傳神的得失與繪畫優劣成敗有直接的關係,是評畫的頭一個標準。顧愷之在他的《畫雲臺山記》的文字稿中強調畫張道陵要“瘦形而神氣遠”。不食人間煙火,修煉得道的天師,是不同於肥頭大耳的官僚,但瘦只是外形的特點,“凡人”們也有不少是瘦的,光畫瘦不行,還需要畫出“神氣遠”的仙人之氣,這才合乎形神兼備的要求。

    二、他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寫神”論。

    既然傳神重要,那麼憑藉什麼傳神呢?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論。他認為神存在於客觀本體的形象之中,神是通過形表現出來的,沒有形,神就無從寄寓,形與神是矛盾的統一體。

    就人物畫來說,顧愷之首先注意的是頭部的形的傳神作用,“寫自頸已上,寧遲而不雋”。因為頭面傳神重要,所以畫時要謹慎,寧可畫慢些,不要太流利了。在頭部的五官形象裡,哪部分又比較重要呢?顧愷之認為眼睛最為重要。據說他畫人有時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意思是這個,指眼睛。)意謂人的四體美醜,對於“傳神”關係不大,特別是作為寫照的肖像畫更是如此。傳神正在眼睛,顧愷之還曾說過“手揮五絃易,目送歸鴻難”。

    眼睛是心靈的鏡子眼睛反映人的思想情感活動最鮮明。這是一般規律。當然有些人的精神特徵表現在與面部的其他部位上,俗話說的目有神,嘴有情,嘴巴也是可以傳神的。顧愷之在畫裴楷像時根據膽識風度的特點,在頰上添加了三毛,使他的精神立刻躍然畫上。

    三、他重視人物與環境的關係。

    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中活動的;不同的人所處的不同的環境,既反映人的社會地位,也反映的人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藝術創作中環境與人的關係密切。所謂典型環境,主要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繪畫也如此;通常所說的背景道具,只是環境的一小部分,或者說是狹義的環境。顧愷之對於人物和環境的關係很重視。他說:“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這是說,凡是人作揖、注目,在他的面前必定有人物,他的這些動作神情,是他面前的人物引起的。如果不是這樣就違背了以形寫神,傳神也達不到。

    四、他提出體驗生活的“遷想妙得”論。

    描畫物件要以形寫神,通過什麼途徑才能觀察到物件的神呢?顧愷之的回答是遷想妙得。遷想妙得的含義,是提倡畫家與描繪物件之間的主觀和客觀聯絡。畫家作畫之前,首先要觀察、研究描繪的物件,深入體會、揣摩物件的思想情感,這是“遷想”畫家在逐漸瞭解和掌握物件的精神等方面的特徵,經過分析提煉獲得了藝術構思,這是“妙得”。遷想妙得的過程,也就

    是形象思維活動的過程。這種體驗生活的方法,適應於對人物的觀察,也適應於對自然風景及走獸的觀察。顧愷之以“遷想妙得”的難易劃分繪畫題材表現的難易:“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人物的思想情感複雜微妙,觀察體會最難,這是當然之理;可貴的是顧愷之把山水也列入“遷想妙得”的範圍,這是卓見。它表明,中國古代山水畫論,從誕生、萌芽起,就和自然主義藝術觀相對立,要再現大自然的美,寄寓作者情。

    從上述四個方面闡述,顧愷之幫助我們對“畫畫怎麼畫傳神”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在萬達商圈附近買房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