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退為進 (yǐ tuì wéi jìn):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
出處: 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
2、退如山移(tuì rú shān yí): [退卻時象一座山在移動。比喻遇到變故,沉著鎮靜。
出處: 《吳子·應變》:“守以強弩,退如山移。”
3、 知難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後退。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行,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4、不進則退(bù jìn zé tuì): 不前進就要後退。
出處: 《鄧析子·無後篇》:“不進則退,不喜則憂,不得則亡,此世人之常。”
5、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ě):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1、以退為進 (yǐ tuì wéi jìn):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
出處: 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
2、退如山移(tuì rú shān yí): [退卻時象一座山在移動。比喻遇到變故,沉著鎮靜。
出處: 《吳子·應變》:“守以強弩,退如山移。”
3、 知難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後退。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行,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4、不進則退(bù jìn zé tuì): 不前進就要後退。
出處: 《鄧析子·無後篇》:“不進則退,不喜則憂,不得則亡,此世人之常。”
5、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ě):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