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時期著名醫學家李東垣是“補土派”(五行中“胃”對應“土”)的代表人物,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原則,結合當時人們由於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寒溫失所導致的胃氣虧乏,創制了調理脾胃的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方藥組成如下:【組成】黃芪1.5克(病重者可加至3克),炙甘草1.5克,人參(去蘆)0.9克,當歸身(酒焙乾或曬乾)0.3克,橘皮0.6~0.9克,升麻(不去白)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朮0.9克。【用法】上藥切碎,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主治】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睏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虛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面板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另外,補中益氣湯的適應指徵為脾胃氣虛,凡因脾胃氣虛而導致的各類疾患,均能適用,一般作湯劑加減。使用藥物的分量,也可相應提高。一般用量為:黃芪、黨參、白朮、當歸各9克,升麻、柴胡、陳皮各5克,炙甘草3克,加生薑2片,紅棗5枚,或制丸劑,緩緩圖功
宋金時期著名醫學家李東垣是“補土派”(五行中“胃”對應“土”)的代表人物,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原則,結合當時人們由於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寒溫失所導致的胃氣虧乏,創制了調理脾胃的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方藥組成如下:【組成】黃芪1.5克(病重者可加至3克),炙甘草1.5克,人參(去蘆)0.9克,當歸身(酒焙乾或曬乾)0.3克,橘皮0.6~0.9克,升麻(不去白)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朮0.9克。【用法】上藥切碎,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主治】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睏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虛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面板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另外,補中益氣湯的適應指徵為脾胃氣虛,凡因脾胃氣虛而導致的各類疾患,均能適用,一般作湯劑加減。使用藥物的分量,也可相應提高。一般用量為:黃芪、黨參、白朮、當歸各9克,升麻、柴胡、陳皮各5克,炙甘草3克,加生薑2片,紅棗5枚,或制丸劑,緩緩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