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初齊

    皇帝有後宮佳麗三千,晚上沒事就翻牌子,然後就是造小人,生那麼多的孩子是為了什麼?政治目的明顯,兒子適用自然法則,女兒當做犧牲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皇帝的孩子都不能擺脫死和禮物兩個層面,為什麼?

    兒子的命運,基本上是一個死與活的關係

    作為皇帝,難道不知道生一個兒子,直接繼承皇位省事省心麼?當然知道,但是孩子太少了會有風險,萬一生的兒子是個傻子、夭折以及被陷害了,都是有可能的。

    為了能夠順利繼承自己的王位,就需要有個危機意識和競爭的氛圍,這樣子才會讓兒子們發奮進取,用腦子而不是靠等老爹死順理成章。

    生兒子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自相殘殺,在這一場博弈中練就皇帝的心理:得到江山就必須心狠手辣,耗掉殺念,然後才是善心施政為民。

    皇權好啊,一個人說了算,權利的競爭不同於崗位的競爭,任人唯賢的前提是有一個人來確定賢與不賢,皇帝死了才能即位,所以這個方案不可取,只能是死的剩下最後一個。

    女兒的命運,和親用於穩定番邦和拉攏權臣

    皇帝的女兒都很漂亮麼?鬼才知道呢,皇妃是選美出來的,但是也不見得能生出好看的公主,但是人家不愁嫁啊,為什麼?老丈人牛逼啊,錢和權都有。

    不過,這些女兒也很悲慘,幾乎沒有愛情而言,和親的被髮配到邊疆和外族,就是為了阻止戰亂不受外敵入侵;下嫁給大臣,算是不錯的,畢竟家裡人也得待為上賓,不敢得罪,地位有了,卻活得不一定快樂,不過也無所謂了,就是這個命。

  • 2 # 月光先生看世界

    我可以肯定,一定會更亂,自相殘殺導致皇族血脈斷絕都有可能。

    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沒有所謂的唯才是舉”制度。缺乏明確標準,無法量化,這樣難以服眾。不要說那些出身貴族的“準皇帝”是普通人。哪一個不認為他老而有權勢?誰覺得他不夠聰明?

    看看市區的鄉村廣場和花園。在那些“高談闊論”國際事務和國家政策的人中,誰會承認他們沒有政治洞察力?沒有管理能力?沒有創意?有時,那些“健談”的人只是閒聊的人。他們會因為“政治觀點”而鬥爭報復。有趣嗎?不好笑!

    試想,如果這些飯後不做家務、沒有孩子的臭男人,手裡有兵有馬,表現出自己的“本事”,他們也許真的能夠落實自己所謂的政治思想,他們會怎麼辦?自然是“能”,沒有必要用自己的極端能。談判?和平共處?如果沒有這樣的事情,那就是失敗。

    它不會接受現實,也不會承認失敗。你不會打架的。你的手段卑鄙。我心軟。我不相信。我來過這裡。我沒有扮演我的角色!對還是錯,誰不認為他有很多把戲!眉頭一皺,一顆心就會靈光一現,一個念頭又一個念頭,如果長江水無止境,戰鬥會結束嗎?誰說,來打仗!

  • 3 # 嗔痴歷史觀

    古人云“無規矩不成方圓”,實際上就是一種十分圓潤的哲學,凡事都需要先制定規矩,再按照規矩辦事,方才能夠保證一切有條不紊進行,假如規矩出現問題或者沒有規矩,那很多事是沒法正常進行下去的,這一點在生活中就有最明顯的體現。

    嫡長子繼承製度的發展歷史

    其實從歷史來看,真正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應該是從唐朝正式開始貫徹落實的,雖然漢朝以及隋朝這些朝代也曾試圖採用嫡長子繼承製度來選擇太子,比如隋朝隋文帝楊堅最開始選擇的太子就是嫡長子楊勇,後來才唯才是舉重新立楊廣為太子。

    明朝朱元璋更是把嫡長子制度發展到一種高度垂直的地步,一開始選擇嫡長子朱標為太子,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直接選擇嫡長孫朱允炆為太子,高度垂直,可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這些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度下選擇的太子,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是至少對普通百姓而言,影響不大,即使最嚴重出現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掉哥哥李建成,自己成為太子,卻也並不影響百姓生活,反而天下太平,李世民的治國能力或許還超過李建成,這不得不說歷史選擇還是很有意思的。

    嫡長子繼承製度下,人們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可以粗略明白誰是嫡長子,誰有資格繼承皇位,這樣從小教育培養就會更加專注傾向於那個皇子,對皇子的整體素質發展,是有很大好處的。並且因為大臣都清楚這個皇子成為太子可能性最大,所以也就不會隨便站隊,這樣一來太子的幕僚就會比較多,等到登基成為皇帝之後也就不容易抓瞎一時不知所措。

    當然,嫡長子繼承製度也有很大的缺點,就是可能嫡長子能力不足,導致最後國家治理得並不好,不過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還是很少的,畢竟從小就有最好的名師輔導教育,即使智力一般,能力也不會有多差。

    唯才是舉的優缺點

    說完嫡長子繼承製度,我們來講一講歷史上短暫出現過的唯才是舉繼承製度,最明顯的應該就是清朝了,比如一開始的皇太極選擇繼承人這個問題上,就出現很大的事情,當時皇太極突然去世,要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來看,就應該是皇太極嫡長子豪格繼承皇位,按照唯才是舉就應該是皇太極弟弟多爾袞繼承皇位,可是當時的繼承製度沒有明文規定,也就導致根本沒法按照一個制度來進行落實,最終導致多爾袞與豪格雙方對峙,差點兵戎相見,只能提議讓福臨擔任皇帝,才把一場戰爭平息。

    從上邊兩個例子來看,唯才是舉實際上就是沒有制度,誰都可以說自己才華橫溢,也誰都可以偽裝成十分厲害的樣子,搞得皇帝被迷惑,根本不知道誰更優秀,就像隋文帝楊堅當初就是被楊廣的偽裝所迷惑,才會選錯繼承人。

    在皇權面前,從來也就沒有什麼親情可言,更沒有什麼公平與否,只有按照一定的規矩辦事,才可以防止更多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古代有些朝代的皇帝,即使嫡長子再糟糕,都不會輕易更換太子,因為那樣對國家發展實在不利。

  • 4 # 知常容

    有些人看古代歷史,特別是看到一些昏庸的皇帝坐上了皇位,而聰明有為的王子卻只能成為王爺,這個最典型的例子當屬西晉的武帝司馬炎的傳位。他有一個傻兒子司馬衷,也就是那個當別人告訴他有災民沒飯吃的時候,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

    為什麼一定要立司馬衷呢?因為他是皇后生的,而且他大哥早死,作為老二自然就順位為嫡長子,最後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成為西晉第二任皇帝。

    如果不這麼傻,或許就沒有八王之亂。

    這是立嫡長子不好的地方,為什麼有這麼不好的地方,在古代還是延續嫡長制度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句話的份量在當事人看來是很重的。皇帝一換,原來跟著皇帝的人大多要倒黴,新皇帝會用自己人。

    這是一筆豪賭,而且也必須賭,為了自己及家族的未來權勢。

    如果不立太子會有什麼後果?那就是大家會各自擁立自己認為有競爭能力的王子,進行爭奪,這反而會形成更大規模的內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紹,袁紹沒有當過皇帝,但袁紹的事情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有人覺得曹操在官渡之戰打贏了,袁紹就完蛋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曹操打贏了和孫權在赤壁打贏的效果是一樣的,那就是能扛住強大一方的壓力了,但不能對強大一方形成優勢。

    曹操統一北方純粹是袁紹失誤造成的。

    最後他弄了一個昏招,那一人鎮守一個州,這樣使得這三個兒子手下都形成了勢力。

    袁紹一死,袁譚和袁尚就開火,袁譚聯合曹操打袁尚。這不是明擺著引狼入室嘛。最後曹操個個擊破,統一了北方。

    這就是不用嫡長制的後果。

    曹操原來喜歡曹植,不過後來立了曹丕,當他立了曹丕之後,就主動減除曹植的羽翼,比如與曹植關係挺好的楊修等人。

    因為嫡長制穩定預期的優勢,凝聚內部團結,從大局看這一點比擇優更重要。特別是在相權還比較強大的時候。

  • 5 # 溫明昊

    權力的更替往往都伴隨著血腥,這是從春秋時期就存在的規則。從春秋時代開始,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就隨時有了生命的危險,這種情況在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封建王朝,確立皇帝制度以後,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變本加厲了。

    比如秦朝的二世而亡,就是因為趙高等人篡改遺詔,廢公子扶蘇,立公子胡亥為太子,而胡亥成為皇帝以後,為了防止秦始皇的後代對自己產生威脅,便將他們全部殺害。

    可見,皇帝的位置有多麼的誘人,又有多麼的危險。而這一切,還都是建立在嫡長子繼承製已經存在的基礎上。

    嫡長子繼承製,你的就是你的

    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實際上就是規定了繼承王位或者繼承君位的順序,用現在的話將,其實就是有第一順位繼承人、第二順位繼承人等等的區別。

    這種制度實際上是十分有效的。就像現在,一位長輩去世,他的財產如何分割,法律上都有明文規定,誰有最先繼承權,誰有次一級繼承權,這都是定死的,除非長輩有遺囑,那就按遺囑辦。

    當時的嫡長子繼承製大概也是這麼個意思。

    但是和如今又有些區別。因為當時的皇位或者王位,都是要傳給很多很多代人的。如果某一代君王繞過嫡長子繼承製,採用遺囑(當時應該叫遺詔)的方式選定下一位繼承人。那麼不好意思,後面幾代人可能就會陷入內亂,然後衰弱。

    春秋時期,宋國的君王採取的就是兄終弟及制度,也就是說他們習慣於將爵位傳給兄弟。這個傳統來自於商朝,宋國作為商朝後裔,效仿這個制度倒也沒問題。

    可偏偏當時是周朝的制度,周朝奉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因此,以宋宣公傳位給兄弟為開的,以後數代人便經常出現因爭奪王位而產生的內亂。

    畢竟,按照西周制度,本該繼承爵位的人沒繼承,自然不會甘心。這也就是春秋時期禮樂崩壞的根源之一。

    因為在西周周王室尚且強大的時候,周王室是能夠更正這種不正確的現象的。這也是為什麼宋國到了春秋時期才又出現這種兄終弟及現象的原因。

    因此,嫡長子繼承製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出現問題的往往是皇帝本身。皇帝如果堅定不移地施行嫡長子繼承製,那麼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手足相殘。

    這一方面,施行最好的朝代是明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後,就堅定了嫡長子繼承製這一策略,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朱棣這一例外,基本上沒有大差錯。

    甚至在明英宗被俘虜以後,明代宗即位。明代宗時期的太子也依舊是明英宗的兒子。這樣的制度,是被當時的朝臣所接受的。這也是為何明朝皇帝傳承如此穩固的原因。

    嫡長子繼承製改為唯才是舉,只會加深手足相殘

    值得明確的一點,那就是唯才是舉本身就是沒有標準的。而作為皇帝的繼承人,能夠決定唯才是舉這一標準的,只有皇帝。

    這其實也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這一制度的荒唐——隋朝。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以後,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封嫡長子楊勇為太子。可是楊堅的另一個兒子楊廣就不幹了。

    於是,他為了奪取楊勇的太子之位,整天在楊堅和獨孤皇后面前裝。楊堅喜歡簡樸,楊廣就裝簡樸,獨孤皇后喜歡自己的兒子只喜歡自己的妻子,楊廣就只寵愛自己的妻子。

    於是,在楊堅和獨孤皇后心中,楊勇不怎麼賢,反之,楊廣很賢。

    於是,楊堅廢楊勇,立楊廣。而楊廣就是隋朝二世而亡的罪魁禍首,隋煬帝。

    楊廣賢明嗎?請不要逗我笑。

    那為什麼楊廣能成為太子?因為楊廣能裝。

    這就是唯才是舉的立太子制度。這和嫡長子繼承製有可比性嗎?

    結束語

    嫡長子繼承製的優越性是值得肯定的,他能夠有效地減少因皇位誘惑而引起的廝殺。但是它同樣又缺陷,那就是容易被破壞。明朝有朱棣,唐朝有唐玄宗。

    但是他同樣也比唯才是舉好多了。因為唯才是舉,太主觀了。

  • 6 # 歷史簡單說

    古代有各種各樣的繼承製,其實最主要的,也是最長期的,就是嫡長子繼承製,那麼嫡長子繼承製,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皇帝的嫡長子繼承製,與百姓的繼承製是有一點不一樣的,具體來說,就是百姓的長房有優勢,但是皇帝嫡長子並不是完全如此。

    那具體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先來說,什麼叫嫡,嫡的意思就是親的,正的,也就是最親最正的,古代並不是三妻四妾的,而是一妻多妾制,只有一個妻,其他的都是妾,而這個妻就是這個嫡妻,正妻,對於皇帝來說,就是指皇后。

    嫡子由嫡妻所生,嫡長子是嫡妻的長子,但不一定是皇帝的長子,皇帝的長子有可能是庶妾所生,那麼就是庶長子,比如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而劉盈是劉邦與呂后的嫡長子。

    嫡妻並不是只有一個嫡子,而是會有多個兒子,那麼就依次為嫡長子,嫡次子,嫡子,比如曹操的夫人卞夫人,就有多個兒子,其中嫡長子正是曹丕,而曹植是嫡子。

    古代天子,很講究這個正統與唯一性,比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那麼,儲君,也是要唯一的,正統的,那麼最好的選擇,顯然是皇帝與皇后所生的嫡長子,這是大家所公認的。

    誠然,嫡長子是最優秀的可能性不高,畢竟是多個皇子裡的其中一個,但為什麼嫡長子繼承製是最靠譜的呢?

    第一,一選一,沒得遠,N選一,那就意味著要淘汰N-1,那麼必然是血雨腥風,雖然說唯才是舉,那麼請問,這個才又要如何界定呢?畢竟不能直接按數值來直接表示,每個皇子都有希望,那每個皇子都會有貪念的。

    第二,治理國家,主要還是靠文官集團的,所以這個繼承者是不是最優秀的,並不是最主要的。

    有人會提到清朝,但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諸皇子都覺得自己有機會。

  • 7 # 狩鴉

    會,而且會更多——唯才是舉,何謂才?比別的兄弟做得好。怎樣比別的兄弟做得好?好麼,接下來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嫡長子繼承製本身就是為了減少紛爭所立的制度,因為嫡長子這個身份是不會發生變化的,能力再廢也是嫡長子,不是嫡長子的就別想了,沒希望,沒希望就會少折騰——就像男追女,女的不動進度條,大多數男人就會撤,嫡長子繼承製就表示非嫡們的皇位進度怎麼操作都是零,這點足以勸退大部分非嫡,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秩序,比那個所謂的唯才是舉實際上毫無秩序可言的制度,不知道要穩定多少倍——傳統中國可不流行什麼弱肉強食,敢殺親兄弟的殘暴不仁者基本都成了邊緣人士。

    中國歷史上皇家兄弟相爭,最激烈的是清朝,就是因為清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形同虛設。

    雖說天家無親情,其他朝代多多少少也有兄弟相爭,但真沒幾個能殘酷到這種地步的,相對來說要溫和得多。

    另一個兄弟相爭的經典案例,玄武門之變,也是時機巧合,讓不是嫡長子的李世民在戰亂年代獲得了無人彈壓得住的開國武勳與勢力。饒是李世民事前事後做了諸多輿論準備,又立下貞觀之治的不世之功,對中國影響極其深遠,但在兄弟相殺這點上仍然飽受詬病。

    正常情況下,非嫡長子根本沒機會發展這麼大,非嫡勢力一旦坐大,那就是兩頭怕,看起來還有多種可能,但實際上最後都只是囚徒困境,互相傷害。

  • 8 # 觀復一鑑

    怎麼不會呢?應該是太多才對,正是因為嫡長子繼位,讓其他人就算有想法,也沒有理由,不然兵戎相見的只會更多。

    我們看看清朝就知道了,前期繼位的皇帝當中,有幾個是順順利利的?

    比如說順治,多爾袞和豪格基本就要兵戎相見了,最後因為平衡兩邊的勢力,這個皇位才落到了幸運兒福臨頭上。

    再比如,康熙晚年的九龍奪嫡,各個都是人物,各個明爭暗鬥。

    比起嫡長子繼位,這唯才是舉更加可怕。

    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皇帝生的兒子又能差到哪裡去呢?

    相信我,古代用嫡長子繼位的方式是最好的。

    只有在嫡長子早夭的情況之下,其他嫡子或者庶子才有機會。

    而且,幾千年來,早已完整了無數次了。

    除了唐朝出現了玄武門之變,後世的太子都想時不時的學學李世民,逼迫皇帝退位當個太上皇。

    其他的朝代真沒有這麼多的太上皇。

    至於皇子之間的爭奪,這是正常的,哪一個朝代都會有。

    一個小小的單位每天都是明爭暗奪,更何況一個皇位了。

  • 9 # 人生是一場耕心之旅

    把嫡長子繼承製改成唯才是舉,形成競爭上崗的機制,選出更適合國家,更優秀的繼承人。同時也避免兄弟之間形成不正當競爭,每個人都憑自己的能力獲得皇帝的青睞,不僅如此,還能在競爭中增進兄弟感情,提升皇室家庭的凝聚力,形成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良好氛圍,想想就很美好啊!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第一,唯才是舉,什麼樣的才?是政務處理能力更重要,還是軍事統帥能力更重要?沒有個統一標準,總不能像考公務員一樣分筆試面試吧。

    也不可能把皇子全派去處理政務或者打仗。

    因為首先皇子年齡有大有小,時間節點很難把握;其次各個部門事務也不一樣,不同部門之間很難有可比性,你讓禮部和戶部怎麼比較政績?不好操作啊。

    第二,誰來當評委?封建社會不可能搞全民投票,大臣肯定也是不行的,讓大臣來決定繼承人選,勢必會架空皇權,這是皇帝絕對不允許的,那麼有資格當評委的只有皇帝了。那麼如何保證皇帝不偏心?要知道皇帝也是人,他也有私心!你能保證他不會給自己喜歡的兒子打人情分?

    綜上所述的兩點,就已經說明繼承人選賢的可操作性非常低。更不要提選賢會帶來的嚴重後果:

    首先你要知道,這個選的是皇帝,不像選官員,乾的不好換掉就是了,皇帝選錯了是沒法換的。

    其次大臣為自己支援的皇子,會分成許多政治派別,派別之間政治鬥爭會愈演愈烈,甚至皇子為獲得大臣的支援,會進行利益交換,對國家絕對不是好事。

    最後皇子之間的鬥爭會更加嚴重,人人不但爭著表現自己,還要想著打擊對手。題目中所說的兄弟殘殺的情況只會更加激烈,暗殺、下毒、栽贓等等陰謀怕是會層出不窮。個別特別出色的皇子恐怕還會招來集火。最嚴重的,落選的皇子會發動戰爭來奪取皇位,因為在法理上都是候選人!國家會陷入內戰。

    所以說,選賢更不會讓皇子之間和睦相處,只會殘殺的更厲害!

    老祖宗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絕對有它的道理,它是國家穩定基石。

    歷史上有個朝代不採用嫡長子繼承製,而是誰牛逼誰上臺,這個朝代就是元朝,不算北元,短短90多年換了11個大汗,國家也是搞得一塌糊塗。

  • 10 # 澹奕

    將嫡長子繼承改成“唯才是舉”,還會不會有那麼多皇室之內手足相殘?會,不僅會而且還可能變本加厲。

    唯才是舉的可行性缺陷

    先秦時代,按照宗法規制所確立下來的嫡長子繼承製貫穿了所有的封建王朝時期,其繼承規則就是按照出身來確立繼承人,也就是嫡長子優先。當然,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最大弊端就是它不論繼承人的秉性、能力與品質等等,只看其嫡庶尊卑的出身。這麼一來,就很容易造成所託非人,將來的繼承人能力有限,或者其他方面有問題,根本無法傳承家業。

    那麼,古人沒想過用“立賢”來取代“立嫡立長”麼?當然想過,可是立賢也是存在很多弊端的,最大的弊端就在於立賢存在很大的主觀性。打個比方來說,當初漢太祖劉邦想要廢了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如意,就是因為劉邦覺得劉盈荏弱不像自己,而他更喜歡戚夫人母子。所以,評定繼承人是否是“賢”,並沒有具體的衡量標準,基本上都是看帝王本身的意思。

    改變規則的雍正皇帝

    清朝雍正時,世宗胤禛改嫡長子繼承製為祕密立儲,這才基本杜絕皇室手足相殘這個問題。不過,胤禛的做法並不是簡單地不提前說繼承人是誰,也不是單純廢掉嫡長子繼承製,施行立賢規則而已,而是諸多規則一起進行的。

    當時所有皇子都被嚴限結交大臣,糾結培養自身的勢力,從小都統一送到阿哥所學習成長。一方面,所有皇子都有機會被選定為繼承人;另一方面,清除掉皇子們進行內鬥的能力,使其想同室操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志明為什麼不動黃鶴樓和扒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