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馬爺幾乎把他父親的拿手傳統活都演了一遍,新相聲則基本不碰。在馬老演出過並有資料存世的傳統活中,大部分是照搬,少部分改動比較大,比如文章會。但黃鶴樓和扒馬褂似乎從來沒動過。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如果演,大家能想象會是什麼樣子?
-
1 # 鹹魚茶館
-
2 # 相當旺德福
少馬爺的傳統活兒,一向不願意改動,全力繼承前輩遺風。
特別是馬三爺表演過的節目,有的連詞兒都不帶改的。
所以說少馬爺是傳承多於創新。
至於《黃鶴樓》,許是因為難度太大,拎不起來。
話說像馬三爺那樣使《黃鶴樓》的,可是獨一份兒。
私以為似乎除了趙心敏先生,別人都使不出來馬三爺的那個味兒,也包括少馬爺。
相較於教科書版榮壽老的《黃鶴樓》,馬三立老人的版本,解決了人設前後不一致的問題。
馬三爺塑造的人物不是老版本“不懂裝懂”的人,而是對京劇“一知半解”的人。
您琢磨琢磨,要演出人物“一知半解”的狀態,可比“不懂裝懂”難了不少。
這個不細說,您多挑幾個老版本聽聽就能感覺到了。
﹌﹌﹌﹌﹌﹌﹌﹌﹌﹌﹌﹌﹌﹌﹌﹌﹌﹌﹌﹌﹌﹌﹌
相較榮壽老的《黃鶴樓》,馬三立老人把前邊的“追柳”、“諧音”這兩番兒都給省了。
這樣,跟著的“挑戲”這一番兒就顯得特別重要,這裡不出彩就抓不住觀眾。
只看臺詞,這一番平平無奇,淡淡如水。
但是馬三爺唯唯諾諾、含含糊糊、怯聲怯氣的勁兒,使出來硬是讓人回味無窮。
單隻這一節,少馬爺就來不了。
反觀現在許多《黃鶴樓》,不要說“一知半解”,能演出“不懂裝懂”的味兒就不錯了。
絕大多數都把人物塑造成了“混不吝”的角色,落了下成。
衝著這兒,他們離著少馬爺可差著好幾扔。
﹌﹌﹌﹌﹌﹌﹌﹌﹌﹌﹌﹌﹌﹌﹌﹌﹌﹌﹌﹌﹌﹌﹌
再而,以我小人的心態揣摩,黃族民先生似乎對腿子活也不太瓷實,這大概也是原因之一。
最後一轍,少馬爺沒有學過外語,不會說戴“帽帽”…
以上……
-
3 # 河洛奇易行
藝德,不搶別人飯碗。
市場就這麼大,你多吃了別人就要捱餓。
說相聲屬於乞丐累,屬於賣藝類。大家都有自己的行規。類似於打魚不下絕戶網一樣。
都是賣藝吃口飽飯,自己能吃飽的時候絕不動別人的飯碗。
每個人有自己的絕活自己特長的活。不刨活就是在行業內的德行。
這個行業規則就是共產主義。
說相聲的吃不上飯可以去能吃飽飯的那裡免費吃住。就是先富帶後富。你不帶就在你家免費吃住。這是入門時大家的規矩,你能遵守就幹這行,不能遵守就不要做這行。
《扒馬褂》跟《黃鶴樓》都有一個重要的表演技巧,那就是賣弄唱功。
《扒馬褂》是在墊話部分要唱三段,一般是唱太平歌詞,比如趙佩如馬三立郭榮起版本,以及侯寶林馬季劉寶瑞版本,逗哏跟膩縫捧哏鬥唱功,結果膩縫捧哏把他刨了,然後起爭執扒馬褂進入圓謊環節。
這裡的唱段可以正也可以稍微帶點歪唱,一般來說逗哏最好比膩縫捧哏唱的差點更好,那樣被刨的時候更有笑果,比如劉寶瑞先生嗓子就比較有喜感,而侯寶林馬季嗓子又特別正,刨起來對比效果強烈,觀眾感覺對逗哏的打擊也更強。
德雲社《扒馬褂》版本改得比較多,有歪唱流行歌曲,也有秀RAP,也有直接互相罵街然後動手,當然重點都是打架,一打就往地上滾,粉絲看著也熱鬧。
而這無論是傳統還是新派的處理方式,都不適合少馬爺的風格。馬志明嗓子雖然先天條件不好,繼承了馬三爺的強大基因(馬無唱侯無貫)。但他去戲曲院校坐過科,唱腔掛味兒,鼻音非常好,而且他擅長揚長避短,把嗓子的劣勢掩蓋的很好,觀眾聽得也過癮。
所以如果扒馬褂讓少馬爺逗哏,要再找兩個能壓得住他唱太平歌詞的演員(少馬爺肯定不會歪唱流行歌曲),實在很難,除了劉文步這種專精太平歌詞的,其他人都刨不動少馬爺,或者刨的效果太弱,觀眾情緒也帶動不起來。
年輕演員演泥了觀眾還可以原諒,少馬爺這種大師級別崴泥,那就太掉分了。
至於《黃鶴樓》,少馬爺要去扮演一個“不懂裝懂”,或者“一知半解”的京劇血外行,而且故意把京劇唱成包袱,這其實挺為難他的。人家正經科班出身,勾上臉能跟名角兒同臺,資深票友也聽不出一點毛病。
你讓他演外行,別說少馬爺自己塑不塑造得出來人物,觀眾也沒法入戲。聽少馬爺相聲的人,突然接受他扮演不懂裝懂的外行,可能觀眾先瘋了。
更重要的是,黃族民的唱完全不行,兩人湊不到一起,除非《黃鶴樓》兩人捧逗互換,但大黃的功夫火候,也壓不住少馬爺,所以這場活還是別動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