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我也已經30歲了,個人感覺,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吧:
1、年齡大了,來自各方面壓力也增大了,比如學業、就業、買房、婚嫁等等,尤其是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詢問:物件呢?️️,真是讓人難以面對,以至於部分年輕人成為了恐歸族。
2、隨著生活的豐富多彩,小時候吃糖放鞭炮穿新衣收壓歲錢的快樂已經不能夠滿足我們的內心需求了,上班後我們有自己的收支,可以隨時買喜歡的衣服,不用等到過年啦️
3、小時候只有過年才會操辦添置的東西,現在分分鐘都可以得到了,甚至最重要的年夜飯也可以在酒店訂餐,失去了一家人在一起煎蒸炒煮的繁忙和快樂。
4、傳統節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遺失,也是年味越來越淡的主要原因。很多小朋友已經說不出過年的來歷,傳統佳節丟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我們從串門拜年到用電話拜年,電子郵件拜年,再用簡訊拜年,甚至用微信群發訊息拜年。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渙散了、消解了、搞亂了。
最後:年確實變了,但年的味道其實還在,因為家人還在。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無論時代怎麼發展,我們對家的眷戀、對年味的追尋,應該是不變的情懷。
以上。
同感,我也已經30歲了,個人感覺,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吧:
1、年齡大了,來自各方面壓力也增大了,比如學業、就業、買房、婚嫁等等,尤其是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詢問:物件呢?️️,真是讓人難以面對,以至於部分年輕人成為了恐歸族。
2、隨著生活的豐富多彩,小時候吃糖放鞭炮穿新衣收壓歲錢的快樂已經不能夠滿足我們的內心需求了,上班後我們有自己的收支,可以隨時買喜歡的衣服,不用等到過年啦️
3、小時候只有過年才會操辦添置的東西,現在分分鐘都可以得到了,甚至最重要的年夜飯也可以在酒店訂餐,失去了一家人在一起煎蒸炒煮的繁忙和快樂。
4、傳統節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遺失,也是年味越來越淡的主要原因。很多小朋友已經說不出過年的來歷,傳統佳節丟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我們從串門拜年到用電話拜年,電子郵件拜年,再用簡訊拜年,甚至用微信群發訊息拜年。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渙散了、消解了、搞亂了。
最後:年確實變了,但年的味道其實還在,因為家人還在。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無論時代怎麼發展,我們對家的眷戀、對年味的追尋,應該是不變的情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