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古代民間故事

    《禮記·深衣》上載∶“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大意是說,符合圓規、曲尺是取其象徵公正無私,垂直如墨線是取其象徵正直,齊平如秤錘、秤桿是取其象徵公平。

    規矩

    傳說當年女媧、伏羲時代,就開始使用“規”和“矩”了。女媧持“規”,煉石補天,斷鰲足立四極,創天地;伏羲持“矩”,畫八卦,通神明之德,解萬物之情。

    從人文始祖伏羲氏開始,中國古人便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了。在古人看來天是萬物之本,是一切價值的源頭。人的生命既由天所賦,就要從天地領悟做人的原則。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宇宙的執行自有一定規則,人的行為也要有規矩,不能逾於宇宙的標準之外。天地有好生之德,創造萬物,使之生生不息,天意至仁,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於“無私”。

    儒家提出“以德配天”,要遵循仁、義、禮、智、信及“克己復禮”等道德原則,以建立起圓容、安定的社會秩序。道家講“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佛家講“慈悲為懷,善惡有報”,都是濟世利人,教人重德向善。

    古人相信“天不變,道亦不變”,相同的規矩,能描繪一樣的方圓。所以,在五千年綿長的古代歷史中,華夏民族一直承傳著相同的普世道德規範。

    權衡

    桿秤,在中國已存在數千年之久,不但是民間日用稱重的器具,而且蘊含著很深的傳統文化內涵,“權衡”一詞就由此而來。桿秤分秤桿與秤錘(砣)兩部分。秤錘也叫“權”,象徵軒轅星座;秤桿稱作“衡”,象徵紫薇星座。而“權衡輕重”這個詞,也就是由此而來的。

    相傳,秤桿表示刻度的秤星是根據天上的星宿演化而來,前六顆代表南斗六星,象徵四方和上下;再往後數七顆則代表北斗七星,象徵用秤者立於天地間,心要中立,要像北斗七星指示方向一樣公正不偏頗。秤桿的尾端是福、祿、壽三星,用來告誡生意人要誠實信用,不欺騙,否則,少一兩無福,短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在秤桿上嵌這16 顆星時(古時十六兩為一斤),顏色必須是白色或黃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心地純潔,不能昧著良心(黑心),告誡人們,要買賣公平,生財有道。

    由此可見,古人視桿秤為公平、公正的象徵。諸葛亮說過:“吾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意思是說,我的心就像桿秤,要公平,不能對人分輕重。後來,“權衡”不只是指衡量物品的輕重,也用來衡量一件事情是否符合道義、良心, 衡量一個人是否心懷誠信與正義,這也正是中華傳統的優良文化。

  • 2 # 童媽趣寶

    這個問題簡單點回答:為了孩子更好的生存

    是的,就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在這個世界上生存。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規則組成的世界,這個世界之所以能夠有序的執行,就是因為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人都遵循著這樣或那樣的規則。

    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你給他創造的象牙塔裡面。

    當他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甚至更早當孩子開始出去和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孩子就已經進入到這個有秩序的社會中去了。

    如何才能有效的給孩子制定規則並執行呢?

    ✔制定的規則要符合孩子發展的特點,而不是為了我們大人圖方便。

    ✔制定規則的時候要跟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制定這樣的規則。

    ✔類似生活習慣這樣的規則,從小就養成,不然大了以後就不好改了。

    ✔執行過程時要溫柔而堅定,但是不要死腦筋,跟孩子死磕。可以靈活一些,通過遊戲的方法讓孩子遵守規則。

    ✔適當的放水,當遇到一些特殊情況可以適當的放水。跟孩子講清楚這次是特殊情況。

    規矩與愛並行,立規矩是為了更自由。

  • 3 # 陶寶麻麻0213

    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可以做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現在的社會為什麼熊孩子越來越多,就是因為從小父母沒有給他們立規矩,一味寵溺造成的,孩子在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一些規矩在這個時候是必須給他們立好,會讓他們收益一生。

    以下是我跟大頭(6歲)立下規矩:

    1.不許說謊

    2.吃飯時要等大家一起吃飯

    3.公共場所小聲說話,外出自己走,儘量不抱,不能隨便亂跑。

    4.跟你說祕密不能告訴爸爸媽媽的人都是壞人

    5.不吃陌生人的東西

    6.大人是不會跟小孩求助的,要隨時保護好自己

    7.熟記媽媽的電話號碼,不隨便告訴別人,只能告訴警察叔叔。

    一旦違反以上規矩,是一定要接受處罰的,而且每一條我都跟他解釋的很清楚,比如什麼是說謊,媽媽的號碼為什麼不能告訴給其他人等。

    現在的孩子是非常聰明的,他們絕對能理解你在說什麼,而且這些規矩你自己也必須做到,孩子的模仿力是非常強的,我們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哦。

  • 4 # 一一媽咪育兒

    相信大家都知道老祖宗給咱留下來的一句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很好理解,但做起來並不簡單。

    規矩對一個人來講很重要,往大了說它關係著我們人生的成敗。都說規矩要從娃娃抓起,經常聽父輩們教導我們:大人說話,小孩不能插嘴;吃飯不能吧嗒嘴,不禮貌等等。正是因為這些規矩,才能使我們約束自己的行為,喚醒內在的自覺。

    常聽人們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就是說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好的規矩會影響孩子一生。

    2歲起,這3個規矩要給孩子立好。

    1、餐桌禮儀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飯天經地義,但是吃飯也是將就禮儀的,餐桌上的行為,細心的人只要稍一觀察,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教育背景如何。

    懷孕的時候,有一次去麥當勞吃飯,遇到一對夫婦帶著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吃飯,但是呢,孩子並不是坐在椅子上吃飯,而是坐在桌子上吃飯,這就算了,父母還將孩子的鞋子放在餐桌上,還任由孩子在餐桌上爬來爬去。可見父母完全沒有給孩子立規矩,引得周圍人投去不可思議的目光,餐廳服務員更是火冒三丈。

    由此可見,從一個人的餐桌行為,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教養,透漏著孩子的風度與修養。

    2、玩手機、看電視要適度

    現在手機在一個家庭中很普遍,人人都有,甚至不止一個,現在很多人的休閒方式多大都是耍手機,看資訊耍視訊,購物等等,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手機,受這種影響,孩子自然而然對手機有這一種磨練,現在的孩子玩手機可能比大人玩的都溜。但是長時間的玩手機看電影,不僅影響孩子的視力,還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立好規矩,什麼時候可以玩,玩多久都要有規定。相信只要合理,孩子是會守規矩的。

    3、公共場合不可大聲喧譁

    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在公共場合,好奇心很重,看到自己喜歡的,可能會大聲呼喊,這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畢竟是在公共場合,別人不會因為你是孩子就會遷就你。作為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這一點,好讓孩子約束自己,慢慢成長,慢慢習慣。你覺得呢。

  • 5 # 彩姐姐

    "無規矩不成方圓"給孩子立下規矩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特立的個體。

    孩子將來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得遵守各種各樣的規矩

    因此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就顯得極其重要。

    從小立下待人有禮貌的規矩,孩子長大經必定是個有禮貌的人。試想你的孩子從小在待人接物方面沒點規矩,長大後也成不了什麼大事。

    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這條規矩是要教會孩子分辨清屬於自己的還是他人的。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自己和他人的界限。

    這是最基本的道德基礎。

    給孩子立下不能有暴力行為的規矩(包括語言暴力和動作暴力)引導孩子調整個人情緒用更好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立下做錯了事要向對方道歉,也有權要求他人道歉的規矩讓孩子勇於承認錯誤,誠實面對。

    同時也學會反思並維護自己的權利。

    我們都愛我們的孩子,

    給孩子立規矩才能讓他成為一個的獨立的人。

    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 6 # AnnaLI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而6歲前的小孩各項意識都處於發展期,如果家長一味的寵溺孩子不給他制定規矩,他就不會判斷自己言行是對還是錯,孩子只會為所欲為,不懂規矩的孩子長大後將會變成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對於他以後的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點。見人一定要打招呼,這是最基本的禮貌。

    第二點。 在公共場合不要影響他人。

    第三點。不管什麼樣的祕密,如果不願意告訴媽媽就告訴爸爸,不願意告訴爸爸就告訴媽媽。

    第四點。不要撒謊。撒謊是失去信任和朋友的開始,誠實守信是很難能可貴的,不要丟掉這一份與生俱來的可貴。

    第五點。守時。守時要從小培養,寧願自己等別人一會也不要讓別人等你。

    第六點。主動並勇敢的承認錯誤。做錯事不可怕,因為每個人都會做錯事,勇敢的承認錯誤才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

    第七點。不要浪費食物。沒有那種吃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們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的勞作種出來。

    第八點。對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全力以赴。

    第九點。學會寬容。別人如果不小心傷害了你,要學會用一顆寬容的人對待別人,允許別人犯錯和一時的不小心善良是這個社會急需的品質,也是善待自己的最好方式。

    第十點。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放棄一切原則,沒有哪種原則比生命更重要。

    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規則,所謂的給孩子“立規矩”並不是為了“管住”孩子,而是帶領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規則,好規避未來不必要的麻煩。

  • 7 # 妍兮MM育兒說

    俗話說的好,跟孩子講道理不如給孩子立規矩。孩子的心智處於一個成長的階段,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可能遠遠不及成年人,很多時候一些道理他們當時並不能領會到,所以給小朋友立下規矩,告訴他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孩子來說是有益的!

    古人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疏於管教的父母。有遠見的父母,都會給孩子立規矩。有規矩的家庭,能讓孩子終生受益。

    絕知此事要躬行

    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自我感動。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規矩。《楞嚴經》裡講:“理可頓悟,事須漸修。”與其聽再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不如紮紮實實地立規矩,用良好的習慣,成就孩子光明的未來。判斷一個孩子懂事與否、家教好壞,不必看他懂得多少道理,而要看他能否守得住規矩。

    在家不守規矩的孩子,將來走向社會,很容易缺乏敬畏心。孩子小時候,不給他們立規矩;等孩子長大了,再由社會磨鍊得“懂規矩”。那麼做家長的,悔之晚矣。道理是抽象的,在孩子心裡留下的印象,不過是輕飄飄的一句話。而規矩則是實打實地擺在那裡,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將道理轉化為規矩,刻進孩子的日常行為裡,才能讓孩子終生受益。等孩子長大懂事了,自然也就能夠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

    人生百年,立學於幼

    梁啟超在《論幼學》中強調:“人生百年,立於幼學。”趁孩子年幼,一定要給他們立好規矩。這源於他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梁啟超六歲時,曾因一件小事向母親說謊。當日晚飯後,母親把他叫到臥房嚴厲批評。梁啟超的母親秉性溫良,左右鄰里皆知。因為小孩子的一句謊話,梁啟超第一次見到了母親盛怒的樣子。年幼的梁啟超慌忙掩飾,更惹得母親怒上加怒。母親將他按在膝前,用力責打了數十下。從此,母親為他立下“不許說謊”的規矩。等梁啟超略長大些,母親才鄭重地對他說:

    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梁啟超明白,自己的成功,得益於嚴格的家教。因此,他也格外重視給子女們“立規矩”。平日裡,除了督促子女讀書以外,梁啟超還要求他們的言行舉止謹守禮儀。要想讓孩子守規矩,父母首先要做到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梁啟超的言行,對他的子女們影響很大。

    他說:“我自己常常感覺,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範;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們,個個都會受我這種遺傳和教訓,不會因為環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墮落。”而他也說到做到,切實地成為了孩子們的好榜樣。梁啟超九個子女,長大後都成為國之棟樑。好的規矩,就是這個家族代代傳承的好風氣。

  • 8 # 大索老師

    不一定要抄襲著去立很多死板的規矩

    但是一定要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最好從3歲左右!

    以下幾3點供參考:

    1、規則意識是財富

    社會的每個角落都充滿規則,沒有規則意識的人沒有敬畏心沒有合作的心態,只有自我和對抗往往會給自己的發展增添很多阻礙。只有能快速認清規則,遵守規則進而運用規則才能改變規則才能如魚得水,才能在生活,工作,情感以及物質財富上面有更好的增長。

    2、明白規則能更好的培養自控力

    好的自控力是一生的財富。先明白規則,在遵守的同時就需要把控自己。沒有那麼肆意妄為就不會讓自己艱難的重蹈覆轍。好的自控力會讓自己做事更加的高效,也更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3、規則更有利孩子建立正確認知

    無法無天的孩子不是故意闖禍,是他根本不瞭解真實的世界,在家庭的養護罩之下成長,往往過的是“二手人生”。沒有規矩就沒有完整的認知,片面的認知就讓孩子會做片面的事情就更容易犯錯誤走錯路而且大多都無法自拔。

  • 9 # 至尚學邦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中國的肺炎疫情基本趨於穩定。可是,國外的疫情才剛剛開始爆發,截止目前,海外確診人數超11萬,而且還在急速飛漲。

    張文巨集教授說過,按照現在國外的疫情,今年夏天結束已經基本不可能。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極少數人的做法卻讓人心寒。

    近日,一段疑似返京澳籍華人女子不隔離外出跑步的視訊在網上引發熱議。視訊中,面對社群防疫人員的勸導,該女子拒不配合還高喊“救命,有人騷擾”。

    拜耳公司3月17日晚釋出宣告稱,經查該女子確為拜耳員工,公司已對其做出辭退處理。

    3月18日,北京警方要求該女子限期離境。

    疫情之下,本該是眾志成城團結一心的時候,而不講規則、漠視法律的人,遲早會受到嚴厲的教訓,甚至是法律的懲罰!

    透過這次特殊時期的特殊事件,我們應該認真反思,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守規矩的現象比比皆是:加塞插隊;隨意闖紅燈;在安靜的電影院裡大聲喧譁,在大街上隨地吐痰……

    做出這些舉動的往往都是大人,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些細節會對自己的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因為,守規矩這件事要從小開始培養,否則,就像那位被辭退的跑步女子,成年後因為我行我素不懂得規矩,而遭人唾棄。

    有的家長會說,給孩子樹立太多的規矩,會不會讓孩子變得畏畏縮縮的?

    還有家長認為,孩子要釋放天性,讓他無拘無束的發展。

    可是,生而為人,作為最高階的動物,我們天生就是要好好守規矩的,孩子剛出生也是一樣,作為父母要做的是好好維護它、引導它。

    經典繪本《我永遠愛你》中就有這樣的對話:

    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在這個故事中的媽媽做得特別好,她不厭其煩地向孩子保證,“我永遠愛你”。

    同時又不忘強調:“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儘可能想辦法恢復或彌補,你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後果。”

    在很多事情上,父母不能沒有底線地縱容孩子,而是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承擔後果,懂得規矩的重要性從而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遵守規矩,不僅是為了讓自己得到這個世界的尊重,同時,也是為了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

    有些人,當他插隊的時候沒人阻止他;當他無視斑馬線,橫穿馬路的時候沒人警告他;當他開車上路隨意變道的時候沒人懲罰他,那麼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不需要守規矩的。

    最終有一天,他也會為自己無視規矩付出慘痛的代價。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新聞,大人推著嬰兒車,從扶梯上連車帶孩子滾了下來。“避免發生危險,嚴禁嬰兒車、手推車使用扶手梯”,在很多商場,手扶梯旁邊都有這種告示,卻被無數推嬰兒車的父母忽略。

    嬰兒車的車輪在自動扶梯上很容易被卡住,一旦推不動很容易造成自動扶梯出口被堵。如果當時自動扶梯仍在執行,可能會造成後面的乘客相繼摔倒,如果嬰兒車上有寶寶,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有人這樣總結規則的定義:“再也沒有什麼比規則更冷冰冰、硬邦邦、毫無人情。你不遵守它,它比老虎還要可怕,當你遵守它,它就是你最堅實的盔甲和最溫暖的外衣。”

    我們享受著高科技生活的各種便利,然而便利並不是無底線的自由,這個底線就是規則。

    很多人總會認為規則限制了自己,恰恰相反,如果沒有規則,我們的世界將會亂成一個很可怕的樣子,處處充滿危險,一個人連自身的安全都不能得到保證,又何談便利、自由與幸福?

    這個世界有無數的規則,正是因為這些規則,世界才得以正常運作。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後,就像一張白紙,需要身邊的人一點點引導他們,而父母是陪伴孩子最多的人,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

    父母以身作則,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所以,從小就給孩子立規矩吧,這不是給孩子的枷鎖,而是給孩子在今後社會中更好成長的禮物。

  • 10 # 哈嘍愛生活

    孩子小時候自制力會比較差,愛玩是小孩的天性,他還沒有足夠的判斷對錯能力和自我管束能力。立好的規矩是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正確引導,培養他自我約束力,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規矩有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德國民族的守紀律講規矩舉世聞名。德國孩子從小就接受系統、正規的“規則教育”。“規則教育”既是對孩子“意志力”的訓練,又是對孩子素質的提升。

    以下擷取網路上"德英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文章部分內容,值得家長和社會學習。

    從生活瑣事做起

    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有關各種生活瑣事的“規則”,其中包括定時起床和上床,堅持早鍛鍊、吃早餐和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用餐定量,看電視每天不超過2小時,見到老人要有禮貌等等,其中強調的是原則包括:按時起居、規律生活和自我控制等。

    隨時隨地,無處不在

    德國式的“規則教育”實際上隨時隨地、無處不在。如當帶孩子走在馬路上時,孩子就會得到“紅燈亮了絕對不能通過”的訓導;甚至在孩子們玩遊戲時,“遵守規則不準賴皮”也被提高到與人品相關的高度。

    讓孩子自我監督

    在許多場合下,監督孩子是否遵守“規則”的人並不一定非得家長,而完全可以由孩子自己充任。漸漸地,他們便可以逐步做到在沒有家長催促或提醒的情況下,自覺地守規矩,可謂習慣成自然。

    循序漸進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理應學會遵守不同“難度”或要求的“規則”。

    不忘尊重孩子個性

    每每在孩子著手做事之前,老師或家長便會把種種“規則”向孩子講明,同時也允許孩子提出反面意見。此後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孩子便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或意願去做他喜歡做的任何事。實際上,這樣孩子往往不僅工作完成得較順利,而且相關的“規則”也遵守得較好。

    不搞強迫體罰

    給予孩子在“規則”允許範圍內的自由。德國家長在實施他們的“規則教育”時,從來不搞體罰,同時也和美中國人一樣,樂於肯定或讚美孩子做得好、較好甚至只有進步的事情。

  • 11 # 人生是一次旅程

    俗話說的好,無規矩不成方圓,成人的世界是這樣,孩子們的世界也是一樣。孩子們如果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遵守一定的規則,對他們的成長和適應社會是非常有幫助的。

    首先,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幫助孩子瞭解需要遵守的規則,也讓家長們知道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給孩子提供支援和幫助。比如,我們的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強調到什麼時間就要做什麼事情,時間安排和平日上幼兒園大致一致,不能週末就有所不同,要保持規律的作息。

    第二,我們要了解,立規矩不是要控制孩子,這一點很多父母會有誤區。立規矩,如果要想孩子也願意去遵守規矩,就需要和孩子一起探討一起立規矩,徵求孩子的想法和意見。這一點也別重要,孩子們都會有叛逆期,如果我們不傾聽他們的想法,規矩就會沒有任何意義。

    第三,孩子們如果沒有遵守規矩,可以適當的懲罰,要讓他們瞭解不遵守規矩的後果。當然,這個規程需要正面的引導。首先要了解清楚孩子們為什麼破壞了規矩,他們的想法是什麼,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去補救,並懂得對後果負責任。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和孩子演練,如果時間可以倒退,再做一次會怎麼樣做。

    最後,立規矩是一個正面管教的過程,需要我們平等的對待孩子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讓他們自己體會遵守規矩的好處。

  • 12 # 不信你不不不笑

    根本原因有兩個:

    為了孩子好

    孩子會養成習慣,做事情按規矩來,這樣很可能會事半功倍。對於很多習慣的養成很有幫助,對將來的成長也很有幫助,

    為了家長自己

    早定下規矩,逐漸養成習慣後,後期教育起來會很省心。個人深有體會,當週圍家長在抱怨孩子一吃飯到處跑、晚上不睡覺時,我的孩子早已經養成好的習慣,坐好吃飯,早睡早起。但是這個是需要前期的努力付出的,在其他家長聽之任之時,我在經歷孩子的哭鬧。有付出才會有回報。

  • 13 # 地上那一朵花

    無規矩不成方圓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意思是:“像從前離婁那樣精明的眼睛,公輸般那樣的巧匠,不憑規和矩,是畫不成方圓的”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做法,否則無法成功。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乃至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完善組織,都有自己的標準。無規矩不成方圓,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太難了!大家都是怎麼減肥的?怎麼對自己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