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蹦卡卡

    英雄武松的打虎事蹟,會讓李逵心靈受創並終生難以自愈。

    同樣是打虎,李逵一次就打了四隻,名沒得著,還差一點因網上通輯犯身份讓人給辦了。

    剛剛殺人在逃的武二郎,僅打了一隻虎,就名滿天下,而且,還名傳千古。這到哪兒說理去?

    有人說,這些全是因為兩個人打的虎去了不同的地方!

    壹丨

    李逵的點子真是背,本來有一個與武二郎一樣的機會,因自己是政治犯給弄砸了。

    武二郎可不同了,風風光光,先是縣太爺派車(轎)來接,噱頭賺盡。

    連“那大蟲扛在前面,也掛著花紅段匹,迎到陽谷縣裡來”(22回)

    在㢢篷轎上望去:陽谷縣人民亞肩疊背,鬧鬧攘攘,屯街塞巷。

    㡳層小人物人生顛峰的感覺,不過如此。

    將大蟲放在縣政府甬道上,於是,殺人犯武二郎當天入職縣公安局,成為編制幹部。

    老爺如此抬舉,完全是因為這一隻白額吊睛大蟲。

    白額吊睛大蟲,是元明時期人們對老虎的民間稱謂。這種本邦本土老虎就是華南虎,頭頂白紋,眼睛上翹,最早老外給取名叫廈門虎。

    英雄武松打的老虎,就是華南虎。

    當熱鬧散去,這隻建功立業的死虎,卻無人問津。

    這隻白額吊睛的老虎哪裡去了?

    《水滸傳》沒寫啊!作者好像忽略了這隻白額吊睛大蟲!

    但是,覆盤這送虎請功的過程,縣太爺還真對此多看了幾眼。

    22回,知縣看了武松這般模樣,又見了這個老大錦毛大蟲,心中自忖道:“不是這個漢,怎地打得這個虎!”

    “老大錦毛大蟲”,可以知道這隻虎個頭很大。

    華南虎個體差異較大,一般要1.6~2.9米。這隻“老大”怎麼也得兩米五吧。

    這麼大的一隻老虎,很值錢吧?

    嗯!還可以吧!這麼老大一隻老虎確實很值錢。

    虎皮到底有多值錢呢?

    清《新元史·志六十八》寫:大德三年(1299年),禁捕禿鶖,打捕戶折納皮舊例:虎皮折貂皮五十張,熊皮一折十五張⋯⋯金錢豹皮一折四十張,土豹一折十張,葫葉豹金絲絨皮一折六張,山狼皮一折五張,狐皮一折二張。

    一張虎皮等於50張貂皮。在野生動物的生態鏈上,虎皮的地位與活虎一樣。

    蒙古帝國,龍興於草原,對於動物毛皮有與漢族完全不同的親近感。

    這種對畜毛時尚的追逐,在大明朝也興盛不衰。

    明季一朝崇皮毛製品。一件好貂皮大衣(用60只貂),要五六十兩銀子。

    相比於元代,一張虎皮,差不多是一輛頂級賓士車的價錢。

    可是,大明肇始,泥腿子朱重八初坐金鑾殿,根本不知道虎皮的價值。

    洪武元年大位已得,要訂法律:盜虎皮抵值“每張四十貫”。那會兒,四十貫錢僅僅才值五錢銀子。

    這與《紅樓夢》最早的“程甲本”中的一個紕漏,何其相似!

    《紅》書最早的程甲本,寫榮寧二府被抄,一看抄家清單,太寒酸了,哪有百年大宅門的氣象?

    結果,在一片病詬聲中,程乙本面世, 抄家清單增加了什麼?至少增加了虎皮。

    105回,貉皮五十六張。黃白狐皮各四十四張。猞猁猻皮十二張。雲狐筒子二十五件。海龍二十六張。海豹三張。虎皮六張⋯⋯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樣的虎皮,好與賈家“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富貴配套。

    以明代官員的貪腐,若將送上門的銀子推出去,豈不是對不起自己。

    但虎皮又不同於普通銀子,虎皮算是稀缺資源,地方需要,中央也需要。

    虎皮一直是各地嚮明朝庭歲貢的內容。宣德之後,各地歲貢皮毛,可以用胖襖(甲冑)代替。

    《大明會典巻之一百九十一》:宣德以後、陸續改折胖襖。各處歲辦虎皮、豹皮每一張,麂皮、鹿皮每三張,獐皮、羊皮每五張,雜皮每七張,各折造胖襖褲鞋一副。

    軍備要緊。弄不到虎皮,就用甲冑折吧。其實,虎皮還有另一個國家用途一一國禮!

    《通典·名字禮》說:周制,凡贄,諸侯執圭,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

    大儒鄭玄解釋:皮帛,束帛用皮為飾。皮,是虎皮。贄是送禮。

    歷代帝王納後、太子納妃,都得向老丈人家送虎皮禮,一般二張,這是貫例。

    有明一代,虎皮的流行可直逼貂皮。要不是難掏弄,真得坐頭把交椅。

    今天的孔府大堂,是明衍聖公當年辦公地。廳正中太師椅上,鋪張斑瓓虎皮,椅前是紅漆公案。

    這可是標準的明代陳設。明代小說中這等陳設,比比皆是。

    官員、土匪全靠虎皮在撐氣場呢!

    《金瓶梅》55回,虎皮太師交椅上,坐一個大猩紅蟒衣的,是太師了。《金》70回,朱太尉令左右抬公案,就在當廳一張虎皮校椅上坐下。《金》78回,春臺菓酌,硃紅公座虎皮校椅,腳下氍毹匝地。

    《西遊記》48回,熱烘烘炭火才生;上下有幾張虎皮搭苫漆交椅。

    曾經,軍營稱虎帳,猛將稱虎賁,武將最愛虎皮。可奢侈的大明,文士也愛虎皮。

    明人《耳談》卷三記載:正德翰林院編修戴大賓,八歲時師指廳上椅出對:“虎皮耨蓋學士椅”,戴應聲:“兔毫筆寫狀元坊。”

    虎皮就是門面,還管什麼文武之別,搶到身份標籤才是硬道理。

    面對這麼熱的潮流,陽谷的縣太爺,不大可能免俗!

    有人問了:武二郎的虎皮用了,如果縣太爺是個吃貨,是否還能吃幾頓虎肉?

    這個可能性可就有點太低了!

    別看老虎天天吃肉,可老虎肉卻不一定好吃。

    在吃這件事情上,沒誰敢與咱吃貨祖宗們比。世上的東西,沒中中國人沒吃過的。

    《本草綱目·獸之二》寫:時珍曰︰虎肉作土氣,味不甚佳。鹽食稍可。

    大神李時珍指出:虎肉土腥味太大,味道不怎麼樣。但是,這東西卻是藥。

    《壽親養老》方上說:脾胃虛弱,噁心不欲飲食。虎肉半斤切,以蔥、椒、醬調,炙熟,空心冷食。

    這方子有點以毒攻毒的意思:吃了醬虎肉,才特麼知道平時吃的東西多麼的美味!

    老虎肉的難吃,決不是明代才發現的。這事在元代時,虎肉就有點兒名聲狼籍。

    以至於普通人家用的生活百科全書,還專門就此教老百姓怎麼吃老虎肉。

    土裡埋十二個小時,竟是為了除土味。這得沾多少土味!

    關於烹老虎肉的程式,明人與元人的觀點相似,都是先用冷水煮個半熟,再換水加佐料再煮。

    明·宋詡《宋氏養生部》中有“虎肉”一則,即“鹽醃一日,冷水烹,稍熱,易水,加花椒、蔥,復烹之”

    這程式怎麼看,都不大會讓人有食慾。一生英雄的老虎,到死怎麼不給咱先輩留點好印象?

    餓得沒有辦法時不算。多數時候,吃老虎肉,大都被視為是在吃藥,就當治病了。

    清《本草綱目拾遺·獸部》雲:壬子正月初十日,福山戍卒遇一醉虎,縛獻王大將軍轅門,將軍剖肉分贈郡紳之小兒,食之可以稀痘。

    看來這隻老虎也不大,王將軍將有限的虎肉分贈郡中名人的孩子。就當預防小兒痘類疾病的藥了。

    美味珍饈,咱祖宗十八代吃得多了,差了老虎肉,也絲毫不影響祖國美食在世界的地位。

    若是不出意外,景陽岡的錦毛大蟲,應成為人們臀下之物,而非盤中之物。

    沒有什麼能憑空消失,小說家筆下的大蟲也一樣。

    就如卑微到泥土中的小民,雖死無人問津,近觀橫嶺側峰,無跡可尋。可遠放千年歷史中,哪個都未脫螻蟻!

    大明之虎,用自己華麗與溫軟緊貼大人物的屁股,這是命運,更是歸宿。

    老虎這個毛團,怎可能擰巴過世俗?

    更何況,景陽岡上下來的是隻死虎。

  • 2 # 影視熱劇集

    關於武松打死老虎無論是在原著中還是電視劇中都有了明確的交代。所以說,只要認真去看原著就會知道老虎最後是怎麼處理的。

    在原著中,當武松費盡全身力氣才打死了老虎,此時的武松已經沒有能力再次打死老虎了,他也害怕在這荒蕪人煙的景陽岡會成為自己的葬身之地。因此,他便沿途下山去了,當他剛走到山口一個虎頭虎腦的玩意著實嚇了他一跳,正要準備迎戰時,突然這虎頭虎腦的玩意突然站起身來,定眼一瞧,原來是個大虎的獵戶。

    而這隻大虎的屍體最終也將歸縣衙所有。

  • 3 # 貢子曰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關於景陽岡慘死的那隻老虎,書中並沒有交代去向如何,只是一筆帶過。

    但是,我們可以做出如下猜測:

    第一,老虎死後,肯定是要充公的,虎的支配權就到了官府手中。

    第三,像鞭子這類的好東西可能縣令不敢享用,在經過炮製後,他可能出現在州府某個老爺的藥酒之中。至於其他東西很可能就由縣令自己享用了。

    以上存屬猜測,聊供諸君一笑。

  • 4 # lx老婆

    眾所周知,《水滸傳》中有三個打虎的情節。首先,是武松景陽崗打虎,是赤手空拳打虎(注2),打的是吊睛白額大蟲;然後是李逵沂嶺殺四虎,是用朴刀殺了兩隻小虎,再用腰刀重傷母老虎,母老虎傷重難忍,自己跳崖自我了斷了,剩下一隻公老虎,也被李逵用腰刀給殺了。李逵打的也是吊睛白額虎;最後是解珍解寶打虎,是用窩弓藥箭,讓老虎自己中招,滾下山死了,沒說是什麼老虎。   從技術難度上來說,武松和老虎是一對一單挑,雙方赤手空拳,難度最大。李逵是用了兩種武器(腰包和朴刀),一挑四,且實行的是毛主席的“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正確方針,先殺兩個小虎,再殺兩個大虎,沒有讓四隻老虎一起包圍。所以李逵最講戰術,效率也很高,但難度係數比武松差了點兒。而解珍解寶兩個是職業獵戶出身,專業打虎隊員,什麼老虎啊豹子啊估計見得多了,犯不上拼了老命去和這些猛獸們PK,直接用藥箭使老虎自傷,又輕鬆又省事。這是效率最高的一種辦法,可謂兵不血刃,所以說施老爺子也懶得描寫那是什麼大蟲了,沒意義。   但是老百姓崇拜英雄啊,解珍解寶打虎是份內之事,李逵打虎是用了工具,偉大革命導師、德國社會主義理論家及作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領袖恩格斯同學(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諄諄告訴俺們說,使用工具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基本特徵。而武松同學,則是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比之李逵更接近於人類的野獸本性(簡稱“獸性”),所以武松打虎的事情就被大夥廣泛傳播了。由於有了武松作為參照,李逵、解珍解寶的打虎就顯得黯淡無光,至於沒打過虎的“打虎將”李忠,只好享受經常被大俠魯智深欺負的待遇了。   周正龍同學最近火得一踏糊塗,不為別的,就為了拍了華南虎的照片,其知名度估計比武松也差不了多少了。遙想當年北宋時期,得不借助任何工具打死一隻老虎才能揚名立萬,而現在,別說打虎了,只要看見老虎拉的屎便能牛上一把(老虎糞便是證實其物種存在的重要根據之一)。俺老人家不得不感慨,真是時過境遷啊。。。。   廢話少說,我們切入正題,武松、李逵、解珍解寶打的是華南虎還是東北虎?   其實我們可以用排除法來排除。中國現存也是曾經存在三種老虎,即孟加拉虎、東北虎、華南虎。   中國有孟加拉虎的地方,現存西藏,據說西藏的墨脫縣(這個縣之所以出名,完全是因為它有不通公路的說法,我在讀中學的時候的《地理》課本上有寫過,現在過了十幾年了,不知教材改沒改,李方曾經就墨脫不通公路寫過一篇文章)有超過40頭孟拉加虎,每年要吃掉不少牛。孟加拉虎主要分佈在印度和孟加拉,在尼泊爾、不丹和中國也有少量的孟加拉虎。   東北虎又名西伯利亞虎,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的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當然,北韓也有一些),還有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北虎一般住在600—1300米的高山針葉林地帶或草叢中,可見確實是生長於寒冷地帶的“東北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同事相處怎麼把握“度”?既不會讓自己不合群又不會因為話多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