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心研磨時光
-
2 # 趙家蓓蓓
關於輩分,除非有些地方起名字時已經按什麼字作為輩分排好,就能很好分清。如果不按字排輩的話,除了比較近的親戚,一般3代之內還能分的清輩分,再遠一點的根本沒有辦法分。好多家族裡面年紀差不多已經隔了一個半輩了。
如果住在一個村裡姓氏不一樣,只能從上一輩,再上一輩那邊推算出來,如果推算不出,只能按年紀排輩了,年紀相仿算一輩。
其實現在住同一村裡,只要和睦相處,鄰里團結,我個人認為輩分不輩分一點也不重要。
-
3 # 關山聽風
輩分屬於同一宗族內部之間的字派,不是同一宗族就沒有可參考的輩分。就是同一姓氏不同祖宗,如果沒有“連宗”,他們之間的字派也不一樣,同樣無法分清輩分大小,異姓就更是如此。
那麼住在同一個村裡,或者相鄰村莊,姓氏不同,有沒有字輩分不小之分呢?
答案非常明確,除非歷史上或祖先之間,有特殊淵源關係,否則,異姓之間是沒有輩分的大小之分。
打一個比方,我與我的一位小學老師家庭之間相互稱呼就比較獨特。他是我小學老師,中國有尊師的優良傳統,我得稱他老師。從家族來說,我與他是比較親近的房族,我比他大一輩,他叫我阿叔。
他的妻子是我母親房族中的妹妹,我的爺爺與外公幾百年來就住同一個村。這樣,我得叫她姨媽,反過來,按我方房族,她應叫我阿叔。我也可以叫這位小學老師為姨父。但小學老師與我是房族,按規矩,除非他妻子是我母親的親堂妹,至少要在五服內,我才能叫他姨父,否則父系輩分優先。所以,我叫他老師最恰當。他妻子我叫姨媽也恰當。她管我叫外甥,她得尊重她孃家的家族,也恰當。
我們村稱這種叫法為“各叫各的”。看似很複雜,其實都在遵循宗族內外有別的規則。
民間同姓之間還有“少年叔侄為弟兄”的說法。也就是說,同一房族,只要不在五服內,有的地方是八服或十服,只要輩分高的人與輩分低年齡想差懸殊,也就是輩分高的人年齡小,輩分低的人年齡大,輩分低的人可叫輩分低的人為哥,輩分低的人叫輩分高的人,依按輩分叫。
這種說法,對年齡小的來說,叫輩分低的人為兄,叫尊老,而對輩分低的人來說,叫年紀小的為叔叔、爺爺等,叫尊祖。
同姓之間尚且如此,異姓之間,沒有輩分之分,自然按年齡來區分,該叫哥哥姐姐、叔伯阿姨、爺爺奶奶的,按年齡叫就是了。
有一些村莊,因祖先結伴遷徙的原因,或者相互有恩之說,祖先結為異姓兄弟。雖然各自用自己家族的字派,但祖先為了讓子孫世代友好,在字派有約定的輩分,這樣,異姓之間也有相比較而言的共同輩分,這屬特殊情況了。
-
4 # 劉滿嗲
在農村,一個姓氏,輩分是按族譜排輩的。而異姓之間,首先是親厲和聯姻,來區分輩分。因為中國傳統文化_“家天下”。一個家裡,首先按“男方”的輩分來。但男方到了“岳家”(妻子孃家),如果在外面,岳父、岳母不在旁邊,男方碰到人,就依男方輩分。如果岳父、岳母在身旁。要尊重岳父、岳母。因為聯姻,有時很複雜的關係,很微妙。農村的輩份,遵祟“族”、“家”。說到底,“族”_同姓同宗之間,那是森嚴的。曾有一個故事,一個人輩分小,從小見到人,都是叔輩、爺輩。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了,跑到族長家裡,私下裡問族長,是否可以花幾萬買輩份……當然,這只是玩笑。哪怕對方年齡只你孫子大,都不可無禮。否則,那是“賣祖”。“家”,當然還是男系為主。現代社會,文明禮貌。尊老愛幼,是我們民族傳統。“輩份”文化,也有進步,並沒有舊時代那些禁忌和森嚴等級。但血脈和姻親,“輩份”還是應該遵重!
-
5 # liujianweng
住在一個村,姓氏不一樣,就不是一個家的族人,就不分輩分了。你可以按對方的年紀大小稱呼,也可不稱呼。但在本家族,不論年紀大小要按輩分稱呼。小年紀的人也有大輩分,年紀大的也有小輩分,見面必須按輩分稱呼。
-
6 # 一株吊蘭
在這樣的雜姓村裡面,要想分好輩分,確實是有點難。
我們這邊管這樣的村莊叫做雜姓莊。
雜姓莊裡面因為姓氏複雜,確實有點不好區分輩分。但也不是一點辦法沒有。
一個是看是否有姻親關係。如果有兩個姓氏的人家結了姻親關係,同姓人可順理成章地該怎樣稱呼就怎樣稱呼。比如,如果有兩個人是連襟,那他們的孩子就是平輩之人。
二個是看異姓人之間有沒有乾親關係。有的地方流行認乾親,同姓之間認,異姓之間也認。如果存在這樣的關係,也可以分出輩分來。如,某姓的兒子認另一姓的男的為乾爸,那這某姓的輩分就和另一姓被認作乾爸的人是平輩。
三個是是否為同學朋友戰友。一般情況下,異姓同學朋友戰友之間都是同輩相稱,就像過去的拜把子兄弟一樣,雖為異姓人,卻是兄弟。這個也就好辦了。
不知各位師友意下如何?
-
7 # 還是那個花
沿習叫法一直是農村不同姓氏之間尊循的原則,就是老一代人怎麼叫,下一代人按順序往下排,父母與別人稱呼老表,那麼兩家下代人同樣是老表。
不過也有奇葩的,我們老祖宗是大姓,在全國也數一二,但我們的先人是奔著一個小姓去的,古時候土地自由買賣,在哪裡置了土地,慢慢就融入了那裡的村庒,買地要有人牽線搭橋,如果這樣買地的人為了表示對介紹人的尊敬,往往自下輩分或年齡,把本該叫哥的改叫叔。但我這個先祖為人剛直,硬是把原來的老表還叫老表(也不知是什麼表),為此,那個姓氏的人很有說辭,幾百年了還是不服。
有一年群體拜年,書記帶頭自願小一輩,這一跪鬧出更大的笑話。
原來叫好好的當然有不想改的,但養的兒子閨女常被別人洗腦,特別是新進門的兒媳婦不明就裡,別人讓喊什麼就什麼,總有一天,婆婆兒媳會一同與洗腦的人一同見面,這就出現輩分亂套的,同叫嫂子的也有,
本村還有一個習慣:通婚。往往一家通婚,近門又跟著改稱呼。
所以,村裡不同姓叫什麼?有千年本家沒有千年親、有親遵循親戚叫、沒親隨上輩人叫。
-
8 # 趙廣州156130073
在一個村莊裡,人們自從老祖輩開始就已經由當時的年齡級別相互之間做出了輩份的劃定,並以此稱呼和“談婚論嫁”(也有少數反輩的婚姻狀況,稱呼上就各以各叫),按照中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禮貌、尊重是人際關係的主原素,只要不違背這些做人的原則便是合情合理。
-
9 # 王子江
一個多姓氏的村莊雖然都不是一家人,但一起居住的年代久遠了往往都是有親可論,不論是從哪個渠道論來的親戚,大家都會按現實自動安排好自己的輩分,有親戚關係重疊的也是各親各論。還有的雖然在一個村莊里居住了幾輩子甚至十幾輩子的鄰居確實沒有親戚關係的又怎樣區分輩分呢,這個大家一般的都是按照祖輩流傳下來的“鄰室輩兒”、“鄰居輩兒”的輩分相互稱呼。
-
10 # 傳奇
住在一個村裡姓氏不一樣,下輩人按上輩人傳下來的稱呼叫。俗話說:″張王李趙,(代表百家姓。)胡叫亂叫。"有的兩姓因婚嫁娶做了親戚,按親戚稱呼。同姓同輩分的按輩分稱呼。
例如俺村裡娶來的女姓不算,祖祖輩輩在村的張王李冀郭劉宗等姓,其中張姓三種排輩,姓王的兩種排輩。往往祖孫兩三代稱呼一個外姓或者同姓不一排輩的老人一個叫法。(王大爺!)、(張大娘!),這就提現出張王李趙,胡叫亂叫了。
各個村裡,姓氏基本都一樣,分輩分大小同俺村都差不多是:張王李趙,胡叫亂叫。按輩分稱呼不能亂。
-
11 # 高樓避愁
住在一個村裡,姓氏不一樣怎麼分輩分大小?有知道的嗎?
一般情況下,村子是由某一姓氏的祖先,首先建立。那時,建村子是要請風水先生測看地形私地貌,測地形除了榮華富貴之外,先決條件就是人口要興旺發達,才是好的地形。地形決定後,才會大興土木。於是第一戶就在此定居,並且發展農桑,生兒育女。
隨著家族的繁衍,逐漸分成長房、二房、或者多房。有了幾房後代,後代又繼續繁衍,村子也就形成。村子形成後,因是一個祖宗,同宗同族,自然也就長幼有序。隨著村子漸漸擴大。由於有了好的地形地貌,柴、水也自然方便,又適宜開荒耕種,於是便有了新的住戶入住。
中國農村歷來又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說道,
新的住戶入戶,首先要經過原族有權威的長者同意才能入戶。這一般說來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沾親帶故的親戚朋友,親戚朋友好說,事先就分出了長幼,按輩數的大小,順叫便了。
第二種情況是非親作故。這種情況是新住戶的長者,向原住戶的長者攀親,或拜把子認做兄弟,或拜乾爹等方式排定輩分。於是輩分就順理成章了。這樣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就是農村輩分的劃分辦法。
反正,我們老家農村雖然姓氏不同,輩分就是按這種辦法排就,直至今日也無例外。不知其它的地方是否與我們老家的排輩辦法相同,也未可知。
回覆列表
如果這些姓氏不一樣的人和自己的直系親屬或旁系親屬有輩份關係,那就應隨親屬和他們的輩分分大小稱呼他們;如果和自己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沒有任何輩分大小關係,那就應該按他們年齡大小稱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