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仁者厚德載物
-
2 # 庭州行者
因為在吳三桂眼中,大清才代表了“天命所歸”,為自己前途考慮,他當然追隨多爾袞。
明末清初這段歷史,有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李自成的軍隊從陝西打到北京城,一路上明朝軍隊紛紛倒戈,為數不多的抵抗者如孫傳庭全都戰死。但一片石之戰李自成戰敗,清軍西進後,原先投降李自成的那些明朝降將又集體反水,加入清軍的隊伍中。如果按照正常理解,明朝降將與李自成同為漢人,他們卻為何要為滿洲人賣命?清朝究竟有什麼吸引著他們?
中國古代是家天下的體制,全天下的臣民均是帝王的私有財產。因此,“民族”在古代中國僅以文化概念存在,而非事實上的利益共同體。即,一個民族中的上下層成員之間的利益是相互割裂,甚至對立的。用曹劌論戰中的一句話來形容,再貼切不過“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雖然王侯將相和百姓同為漢人,但天下是屬於君主的,絕大多數蛋糕是分給君主和官僚士族大夫的,和百姓沒關係。同樣,君主與官僚階層的關係也不是依靠民族認同來維持的。文天祥雖然誓死不效忠元朝,但他並不反對他的弟弟在元朝做官,很多人難以理解,民族英雄文天祥怎麼會這樣?但在明白了“民族內部割裂”後就不難理解,文天祥不效忠元朝不是因為元朝是異族政權,而僅僅是因為他本人是趙官家的臣子,除了趙官家,不管是漢人還是蒙古人,他都不會效忠。
明朝末年,李自成作為農民起義軍領袖,領導飢餓的農民碾碎了大明帝國的國家機器。而李自成又是個比較純粹的農民領袖,他並沒有向朱元璋那樣,在推翻前朝之後立即搖身一變,從農民變成地主,而是始終堅持了農民起義的“純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李自成軍隊軍餉的來源都是通過抄明朝官僚、地主的家產來獲得的。與李自成“純粹的農民起義軍”相對立,吳三桂是純粹的官僚、或者說軍閥。李自成軍隊在北京城內的追贓助餉行動不可避免地波及了吳三桂家。
吳三桂家被抄家,家產被瓜分,甚至連他的小老婆陳圓圓都被劉宗敏所奪。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即來源於此。但吳三桂是個利益至上的軍閥,他不會單單為一個女人而在衝動之下做出舉動。他對李自成的背叛是基於他對農民軍行為的危險預期。如果他投降李自成,固然在一段時間內能夠得到保全,但李自成軍隊的行為模式讓吳三桂感到很強的不確定性,李自成並沒有清晰地認識到“坐天下”究竟需要作出何種轉變。在李自成手下吳三桂得不到安全感。
而作為已經完成封建化,意欲吞併天下的清政權,雖然是異族,但和吳三桂有相同的利益。清朝一方面有重用降將的傳統,另一方面,在關外之時清政權便展現出了與漢族地主和官僚階層合作的態勢,這對於吳三桂來講,是能夠讓他安心的。自然,選擇了清朝。至於說吳三桂想通過清軍來為明朝報仇,想想也覺得不可能,一個已經滅亡的朝代,他怎麼會去效忠?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點火種正是被吳三桂所撲滅,永曆皇帝之死標誌著朱氏王朝徹底化作灰燼。
-
3 # 歷史笑春風
吳三桂是明末鎮守寧遠的主將,他驍勇善戰,在對清的戰爭中屢建奇功。在他還是少年的時候,當父親被圍之際,親自率領少數家丁衝破重圍,救出了父親。當時明朝大將祖大壽就撫著吳三桂的背說他將來前途無量。在鬆錦之戰中,吳三桂突圍的時候,專門向清軍兵力雄厚的地方攻擊,由於出其不意得以順利突圍。清朝的將領見了,誇獎吳三桂是條好漢子。
在鬆錦之戰後,明朝在北方剩下的重兵集團就是吳三桂統帥的關寧鐵騎了。吳三桂以這支軍隊死守寧遠,為明朝守衛最後的大門山海關。可是,李自成在奪取西北後,發起了東征,很快就逼近北京。崇禎皇帝無奈,只得緊急召吳三桂進京勤王。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已經不是當初的吳三桂了。他在勤王的過程中,對明朝的未來不抱希望,已經心懷二心,行動緩慢。他率領從寧遠撤退的五十萬軍民每天只走數十里,在他到達山海關的時候,李自成已經佔領昌平,打到了北京城下了。緊接著,李自成迅速佔領北京,吳三桂的軍隊便滯留在山海關一帶,成為一支孤軍。
此時的吳三桂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投降李自成,一是投降清朝。吳三桂經過比較,認為還是投降李自成要好一些。正好李自成派唐通來到吳三桂的軍中招降吳三桂。唐通攜帶了吳三桂父親的信件,李自成封吳三桂為侯的詔書,以及大批犒賞吳三桂軍隊的金銀。吳三桂藉此機會投降了李自成,率領部下向北京進發。
可是,就是在這個時候,大順政權以劉宗敏負責開始了對明朝官吏進行了追贓助餉的行動。在這次行動中,波及了大批的明朝舊官吏,吳三桂的家屬也概莫能外。不過,吳三桂對此不以為意,他認為手握重兵,李自成能夠對自己網開一面。
可是,當吳三桂走到北京附近的時候,得到了訊息,自己的家庭也受到了衝擊。在剛開始,吳三桂還表現冷靜。有人說,吳三桂的父親被抓,吳三桂回答說,自己到京很快就會放出來。有人說,吳三桂家產被抄。吳三桂回答說,自己到京很快就會發還。但是有人說,他的寵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這時才發怒說,大丈夫連自己的家小都不能保護,怎麼活在天地之間。於是,吳三桂率領軍隊回到山海關,將李自成的軍隊打跑,豎起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幟。
我們從吳三桂的表現可以看到,吳三桂的本意還是想歸順李自成的。在他的家庭被劉宗敏查抄的時候,他認為這都是小事,在他進京面見李自成後都可以解決。可是,當他知道自己寵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就改變了決定。那麼,難道真的是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嗎?
事實上並非如此。在那個以孝治天下的年代,吳三桂連父親的安危都不以為意,怎麼可能為了一個女子而將幾萬人的生命當成兒戲。這是因為,僅僅從這一件事,讓吳三桂感到了自己的未來岌岌可危,因此他才改變的初衷。
如果說捉拿自己的父親,查抄自己的家產的話,自己的父親也屬於明朝留下的舊官吏,這樣做有情可原。因為自己雖然歸順了李自成,接受了侯位的封賞。可是由於時局混亂,可能由於訊息閉塞,引起了誤會。所以吳三桂才說,一旦誤會解除,將來父親會釋放,家產會歸還。
可是,劉宗敏霸佔陳圓圓這件事就十分嚴重了。這件事首先說明了,查抄吳三桂的家,是劉宗敏下的命令。而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一事,劉宗敏不可能不知道。那麼,劉宗敏查抄已經投降了大順,並領受了封侯詔書的吳三桂的家,這中間隱含的意思可謂細思極恐。
如果劉宗敏是按照李自成的指使辦事,那麼李自成對吳三桂的招降就是純粹的欺騙。如果是劉宗敏自己獨斷專行,那就說明李自成無法約束部下,大順政權其實秩序混亂,不是一個紀律嚴明的政權。
第二,劉宗敏查抄吳三桂的家,如果是單單為了貪圖陳圓圓的美色,那麼吳三桂的前途更是堪憂。劉宗敏能夠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奪取陳圓圓,就根本上沒有將吳三桂看在眼裡。這還是吳三桂手握重兵的時候,一旦吳三桂入朝,被解除了軍權,吳三桂的處境更是危險。
劉宗敏對吳三桂是這種態度,陳圓圓又是吳三桂的寵妾,即便是雙方不產生矛盾都是不可能的。在劉宗敏的手下,吳三桂一是難以做人,無法面對天下。一是要提心吊膽,防止遭到劉宗敏的暗害。這種生活,對於吳三桂來說生不如死。
第三,從大順的追贓助餉的行動,讓吳三桂看清了大順政權對於明朝留下的官吏的態度。自己在這個政權裡,是不可能得到什麼好的結果的。吳三桂本來是想依靠手中的幾萬人馬,在明末的混亂局勢中,為自己尋找最好的出路。這樣一看,投靠李自成並不是自己最初所想的最佳出路,而是一條危險重重的道路。
在這段時間裡,清朝為了拉攏吳三桂,也做出了大量的努力。清朝從皇太極往下,還有大批的與吳三桂有關係的明朝降將都向吳三桂寫信招降他。在對雙方做了對比後,吳三桂還是選擇了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的決定。
在由此引發的山海關之戰中,遠道而來的李自成軍隊,被吳三桂和清朝軍隊的聯合打敗。不久,李自成退出北京,歷史由此轉彎,揭開了新的篇章。
-
4 # 小編虎哥
吳三桂不投降李自成的原因是什麼?
在吳三桂看來,投降李自成必定會死,投降多爾袞必定不會死,北京2000多京官除有限幾個殉國以外,其餘全部改投新主,雖然被李自成打死1000多人,也沒見誰真敢反抗,所以京師回去也沒用,人心已經散了,吳三桂振臂一呼的結果也無非就是被活活噴死。
迎立太子劃江而治,多爾袞不同意,帶兵從山海關到南京跨度太大,即便沿途不被人打死,餓也餓死了,因為那時候已經沒人給山海關輸送軍糧,如果沒有李自成示好給的糧食,不用李自成大軍來襲,駐軍早兵變窩裡反了。
在那個時代,華夷思想非常嚴重,而且,雖然早就與皇太極搭上線講數,但是自己的條件顯然已經超過了自身的重要性,所以吳三桂自己也沒敢提,皇太極也沒拿吳三桂當回事,有祖大壽在,大明的將領已經沒有皇太極放在眼裡的了,猶猶豫豫的吳三桂直到皇太極猝死也沒打定主意,主要原因還是華夷思想和條件問題,條件高了他自己都不相信皇太極能同意,條件低了幹嘛要投降蠻夷。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也同樣並不大重視吳三桂,但是礙於面子,或者說清廷穩定性需要,一群漢軍還在自己陣營裡,真把祖大壽的外甥整死,怕是很多人都會兔死狐悲,所以多爾袞既不想抽出工夫打殺了吳三桂,也不想放任他再次勾結其他勢力,倒是有意招攬,但是條件不能太高,畢竟收拾吳三桂並不費勁。
也難怪多爾袞那麼想,從各地兵力分析來看,李自成只帶了不到6萬人,哪有什麼10萬,20萬甚至40萬人,簡直開玩笑,吳三桂則差點5萬人,和李自成草寇般的人物,竟然只能打成平手,按實力換算評估:
李自成是被兩次衝鋒就潰散而逃的。
打吳三桂的話,估計最多也就是阿濟格兩次衝鋒,多鐸一次衝鋒,多爾袞不用動,基本上吳三桂就涼了。
滿清也是6萬人,阿濟格哥仨每人2萬,但戰力和士氣都不一樣的,那個時候大明官兵都知道大勢已去,為誰打仗?京師沒了皇帝死了。為糧餉?有命重要?
遼人守遼土?遼土何在?關外已無一寸土地可守,“孤島”寧遠也撤防了。
那個時期可不是駐防混日子,年年月月天天的打,能有多少人活下來,山海關要不是安置了太多軍屬,李自成一路攻來,估計早就兵變各尋出路,更別提什麼戰力了。
起初李自成為了招攬吳三桂,送來了四個月糧食和四萬兩銀子示好,吳三桂也已經答應歸順,並且按照李自成的要求,山海關換防,將關隘交給同是明朝降將的唐通駐守,自己則去北京面見李自成。
半路上,吳三桂收到訊息,李自成在全北京追贓助餉,打死很多官員,而吳三桂全家也都遭了秧,包括他的父親吳襄也被劉宗敏抓走嚴刑拷打,陳沅也被劉宗敏擄走,結果不言而喻。
插一句,陳沅也就是陳圓圓不是虛構人物,陳圓圓作為與柳如是同級別的秦淮八豔,都是實打實存在的,並且在相貌和歌舞上都比柳如是出眾,那個時代見過陳沅的人太多了,大多慕名而來。
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那是胡扯,做為大明平西伯、遼東總兵也好,大清平西王也罷,往低說至少也是個軍區司令級別的官員,時人盛讚陳沅出眾不假,但說全國獨此一人那就太誇張了,以他的地位,什麼樣的小妾都能湊一打。
後來的平西王府中,陳沅人老色衰,緊密圍繞在吳三桂周圍的那些女人就比陳沅差?不一定,而且作為“瘦馬”,陳沅的目的性很強,無非圖個富貴、安穩,她都得到了,也沒什麼可抱怨的了,愛情?木有愛情。
吳三桂之所以決定反悔,改投多爾袞,是因為對情勢上的預估,讓他無法象傻瓜一樣去北京送死。
李自成面臨兩個選擇:
1、全盤接收。
2、殺將留兵。
唐通那類降將,李自成從內心中是蔑視的,但是吳三桂可不一樣,遼東年青一代的傳奇,帶著幾十人敢衝滿清萬人騎兵,救他父親吳襄,這要是反水,李自成和劉宗敏兩顆頭可不夠砍的。
如果選擇1,誠心招撫,那麼會縱容劉宗敏毒打即將招攬的重要將領的全家麼?會縱容劉宗敏強搶陳圓圓麼?
真相只有一個:
留軍殺將,早已商定。所以才會肆無忌憚。只不過他們算漏了一點,有人跑出北京城送信。您想吧,如果李自成不想殺吳三桂,吳三桂到了北京他怎麼解釋?公事公辦,所以把你全家打得生活不能自理?問題是北京城有幾百個李自成要用的官員,汗毛都沒少一根,真想用吳三桂何以全家嚴刑拷打,抄沒家產。
即便我們不排除劉宗敏擅作主張的可能,因為李自成確實也很難管住他,就算不是早有預謀,既然劉宗敏做了,這個仇就沒有回圜的餘地,不可調和,吳三桂來了咋辦,還不是要殺吳三桂,他們不會傻到讓吳三桂帶著兵進北京城的。
吳三桂腦子不傻,這事他琢磨不明白?當然是抄傢伙回山海關抽飛了唐通,繼續駐紮。
李自成騙命,多爾袞救命。
多爾袞騙過吳三桂麼?沒有。如果多爾袞騙吳三桂,那麼山海關大戰李自成和吳三桂就一起完了,沒懸念。多爾袞趕往北京沒打算過走山海關,還是一如既往的繞蒙古進入中原腹地,是頂頭上司王永吉授意吳三桂去向多爾袞借兵救命的,多爾袞不救又怎樣。
從關內方向進攻山海關,吳三桂是需要下城在平地上迎戰的,山海關對內沒用。即便從關外打,也無非孔有德多轟幾天,廢點時間而已。
從吳三桂本心來說,當然投降李自成更能令其接受,但是李自成太過忌憚吳三桂,早就想將其置之死地,事情敗露後,自然連解釋都不解釋,直接開拔過來討伐,至於李自成非要拽上劉宗敏,這容易理解,當時李自成對不服管教的劉宗敏已經不大放心了,不敢留他在北京,再有就是誰惹的禍誰兜著,你逼反吳三桂,讓我去拼死平事,門都沒有。
山海關大戰其實對於明末清初大勢來說,不會造成什麼大的影響,以李自成的渣滓戰力即便在北京迎戰,同樣難逃厄運,而吳三桂如果負隅頑抗堅守山海關也同樣是死路一條,其實對於滿清而言,山海關在那個時期啥都不是,吳三桂放不放清兵入關,清兵同樣能入關,當時的吳三桂和山海關都沒人們想的那麼重要。
-
5 # 清水空流
吳三桂最終選擇投降多爾袞,而非李自成,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看,吳三桂的決定正確的,因為吳三桂投降任何一方,都不會對李自成與多爾袞的滿清產生任何影響。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促成的吳三桂沒有投降李自成呢。
從吳三桂的個人處境來看,他是應該投降李自成。親爹和陳圓圓在內的在內的全家三十五口人都是李自成的人質。在吳三桂本人躊躇不前的時候。父親吳襄給他去了一封信。無非就是希望他投降李自成。但後來傳言就是吳襄被殺,愛妾陳圓圓被霸佔,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此造反,而實際上李自成直到山海關兵敗以後才殺的吳襄。陳圓圓還在北京的家裡,這一切都是吳三桂的藉口。政治利益決定了吳三桂的選擇。
實際上,一個女人對三十二的吳三桂來說,算不得什麼。吳三桂需要考慮的是投降李自成能得到什麼,崇禎已死,大明已亡。指望吳三桂這樣的人為大明盡忠無疑是可笑的。對於吳三桂這類人來說,他需要的是自己的安全、官位、地位和權勢。有奶便是娘應該是吳三桂的人生信條。吳三桂從李自成在北京的行為去觀察李自成本人。覺得李自成難成大事。對沒明朝官員的抄家。殺羅汝才、殺袁時中,吳三桂自我評估,如果投降李自成,後果恐怕不會太好。
多爾袞在得知李自成進北京以後,強烈地意識到這是滿清入主中原唯一的時機。他也迅速地聯絡了山海關的吳三桂要其降清,開出的價碼是封王,遼西地區隸屬於山海關所有人的財產一律不動。對比之下,李自成給吳三桂的價碼是封侯入京,其他人沒提,對比之下吳三桂選擇誰,而且吳三桂相信多爾袞會說到做到。而對李自成吳三桂看留京的那些官員,吳三桂對李自成缺乏信任感。
吳三桂投降不是他一個的問題,而是他和他麾下所有人的問題,因為大家是一個利益集團的共同體,吳三桂和他手下將士的田產,祖陵都在關外遼西。如果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一切都得放棄,作為這個利益集團的首領,他不得不為大家考慮,如果他只為自己考慮,山海關絕對會有譁變的可能。後來當吳三桂降清的時候,無人反對和逃跑,也說明了吳三桂的決定符合了大家的共同利益。
在政治上吳三桂沒有看好流賊出身的李自成。身為遼東邊關的主將,應該對滿清較為清醒的認識和了解,對於李自成政權抱有極大的成見,而李自成開出的價碼,遠遠不如多爾袞,而且未必對線。所以不僅為自己考慮,也是為了他所在利益集團的考慮,投降多爾袞是他唯一正確的選擇。
-
6 # 涵小白
降清,引清軍入關,這應該也是吳三桂“漢奸”得名的主要原因吧。
當時的形勢是,李自成兵困北京,吳三桂擒王未果,崇禎帝自縊殉國。如果你是吳三桂,你會怎麼辦?
放在吳三桂面前的無非兩種選擇,降李或降清。有人說,可以誰都不降啊,這就純屬書生之論了,吳三桂若這樣做就是自取滅亡,不僅是兩面受敵,而且是沒有任何戰略腹地和後勤補給的孤軍。吳三桂既沒有這麼愚蠢,也沒有這麼愚忠,更何況,他所效忠的君父崇禎已死。
千萬不要想當然地以為,降李就比降清更高尚了。清軍固然是禍亂關外的韃子,但李自成可是害死崇禎的“直接凶手”啊。考慮到帝制時代的倫理綱常,李自成才是大明朝的死敵,相比降清,降李更是罔顧君父大仇的不忠不孝之舉。
吳三桂沒有這麼高尚,在聞訊崇禎身死的那一刻,吳三桂在崩潰中可能已陷入了“道德虛無主義”,他長久以來所秉持的忠君價值觀已成了亂世飄萍。
所以,吳三桂最初選的是降李。但後來因為李自成那邊的失誤,其中自然也包括劉宗敏霸佔陳圓圓的緣故,吳三桂又改主意了,最終決定降清。
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那是文學家的誇張和以偏概全,把吳三桂說成是一個超級情種難道不是一種褒獎嗎?吳三桂降李本就是利益權衡計算後的無奈之舉,他對大順軍毫無政治上的認同,陳圓圓被劫一事更是起了一種催化作用。更何況,吳三桂“大丈夫在世不能保一女子,有何面目立於世上!”這句話真的有錯嗎?
說吳三桂反覆無常,那是為罵而罵,全然脫離了歷史情境。李治亭先生在《吳三桂大傳》中說,“吳三桂處在選擇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他的心情既複雜而又動盪不定。心理上的、感情上的、性格上的因素都在影響著他作出選擇”。與其說吳三桂反覆,為什麼不去批評李自成、劉宗敏因小失大,最終把吳三桂推向了清朝一邊呢?
再說,在那個時代,比吳三桂更反覆、更無恥的大明臣子太多了,大多數文臣是闖軍來則從闖,清軍來則從清,短短一個多月就兩次改換門庭,哪裡有政治道德可言啊。而吳三桂至多隻是在最後關頭改變主意而已,他畢竟還沒有降李啊。
說吳三桂是“漢奸”,這就是更典型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如前所述,吳三桂是清入關前明朝在遼東最後一個降清的人,對大明已是仁至義盡了,難道要和范文程、李開芳、洪承疇他們比嗎?在某種基於民族主義的嚴苛定義下,吳三桂或許可以算得上“漢奸”,但試問,在清軍入關之後,從北京到南京這一路閃電式的進軍,除了史可法等寥寥幾位忠臣,什麼左良玉,什麼江北四鎮,什麼東林復社,什麼各地守土有責的文臣武將,哪個不是內戰內行、黨同伐異、一觸即潰,最後大多都降清做了“漢奸”?而他們降清的緣由,又有哪個比得上吳三桂的情非得已和情有可原。你說錢謙益?嗯,跳河怕“水太涼了”和“捨不得柳如是”是降清的有力理由。
況且,吳三桂降清伊始,未必就是鐵了心打算做“漢奸”,他一開始的想法很可能只是借清軍入關消滅大順軍,而後南明以疆土酬謝,兩國劃黃河而治。吳三桂在所謂的“請降信”中,是以“亡國孤臣”的名義,懇請清朝出兵,幫助他報君父之仇,“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
所以說,吳三桂不投降李自成而投降滿清,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對他最好的選擇。
-
7 # 歷史八卦社
首先,甲申國變發生後,吳三桂一度已經投降了李自成,這裡,我們來詳細說道說道。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殉國,明朝從法理上來說已經滅亡。此時正在勤王路上的吳三桂於三月二十二日退守山海關。
降清:他的上司洪承疇,舅舅祖大壽,以及一大批往日的同僚都在清廷任職,而且皇太極也幾番招降,但卻被他一口回絕。吳三桂拒不降清的原因很簡單,除了以及在思想上根深蒂固的華夷之辨外,最主要的是他久在遼東鎮守,與清軍積怨很深,“以清兵仇殺多次,不欲返顏”。他擔心降清後自己的安危得不到保障。
而這個時候,李自成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攻下居庸關後,便讓守關的總兵唐通為使者,打著同僚的旗號去山海關招降吳三桂,並且對吳三桂許下高官厚祿。“通遺三桂書,盛誇自成禮賢,啖以父子封侯”。
除了許諾的升官加爵,李自成還派人給吳三桂送去四萬兩軍餉,要知道當時吳三桂的軍隊已經斷餉十四個月,駐紮在山海關更是軍民人吃馬嚼糧餉皆盡,李自成送來的軍餉無疑是雪中送炭。
彼時隨著李自成入京,明朝從法理上來說已經滅亡了,而作為新朝的大順則席捲北方,從表面上看已經有一統天下的架勢,所謂賢臣擇主而事,吳三桂在明亡後投降大順,也不會背上叛臣的罵名。
所以李自成的招降使者到來,吳三桂便召集眾將,說:“闖賊勢大,唐通、姜瓖皆降,我孤軍不能成立,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眾將紛紛表示唯吳三桂命是從。
於是吳三桂便決計投降,把山海關交給李自成的使者唐通鎮守,率領麾下進京謁見新主,並且沿途告示: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
吳三桂的憤怒可以理解,前面說好的父子封侯,結果我人還沒來呢,你都翻臉不認人了,這典型的是想誑我進京然後把我父子一網打盡啊。而李自成也很冤枉,因為拷掠吳襄並不是他下令的。原來闖軍圍攻北京時,李自成許下承諾,會拿皇宮大內的銀子犒賞全軍,結果城破後發現大內的庫房裡乾淨的能跑老鼠,但士兵們可不管這一套,皇宮沒有就到民間索取,於是闖軍的軍紀越來越大,開啟了“全城大拷掠”。
-
8 # 陸棄
自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後,吳三桂就成了無主之人,內外交迫,打又打不過,對於投降哪方吳三桂不是沒有猶豫過。但是對於李自成,他實在是…看不上啊。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文化不高,而吳三桂當時已經做到遼東軍事體系的最高負責人,遼東的一方霸主。並且崇禎皇帝自殺的直接原因是當時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所以於情於理,吳三桂都不能輕易投降李自成。
自攻進京城後,李自成就無法約束底下將領士兵,在京城所作所為上不得檯面,烹人肉等種種暴行,並且還綁架了吳三桂自己一家老小,還搶了陳圓圓,李自成自覺威脅的同時,也挑戰了吳三桂的尊嚴好吧?這裡且不深入去探討陳圓圓和吳三桂是不是真愛,就提起這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吳三桂能忍嗎?
最後吳三桂既然是鎮守遼東的平西伯,和滿清也沒少打過仗,滿清鐵騎的厲害也早已領教,崇禎自縊,大明已亡,負隅頑抗無益,而且即使當時吳三桂不放清兵進入山海關,清兵繞道侵入也是遲早的事。識時務的吳三桂自然就倒向了清軍。
-
9 # 江雨燕
大家都知道,吳三桂最初是打算歸順李自成,而李自成也有意招降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李自成還撥給吳三桂四個月的軍糧和四萬兩白銀作為軍餉,這對當時已經失去明廷支援的吳三桂來說無疑是一種極為友好的手段。
但是凡事都怕有一個萬一,這件事如果順利的進行話,那麼歷史就真的要改寫了。但偏偏在一個叫劉宗敏的人身上出現了紕漏。
“大順政權”的本質依然是流民賊寇而這個紕漏其實本身就是李自成的這個“大順政權”的性質出現問題,李自成在崇禎17年建立大順政權,同年明廷覆滅,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後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
但我們或許不能說因為“大順政權”的軍隊組成是農民和流寇就失去政權性質,其實,它的根本問題就出現在缺乏“令行禁止”的制度上,作為一個政權,一支軍隊,李自成的這個“大順政權”顯然沒有通過嚴格的制度使他的軍隊和下屬正規化。
所以,攻進北京城不久後,儘管李自成下令不許搶掠擾民,但是這群懷抱著對明廷有血海深仇的下層人民怎麼可能抑制心中的怒火以及渴望藉此發財的機會。但是這條禁令沒過幾天就失去了作用,李自成的部下開始縱兵搶掠,而李自成不能節制。
吳三桂不得不降清的理由儘管當時的李自成看似已經要奪取明廷江山,但是以我們現在縱觀歷史的眼光去看李自成的失敗其實是一種必然,《資治通鑑·周顯王卷》有言:
《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李自成的部隊開進北京城沒多久,在劉宗敏的帶頭下開始大肆搶掠,抄家劫舍,並要求明廷官員捐資助餉,“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
吳三桂在山海關聽到這些訊息後,便打消了歸順李自成的意圖,並修書一封於李自成:“李賊自送頭來。”
李自成於是率軍準備進攻山海關,而一面修書於多爾袞,表示了歸降之意,並請求其馳援山海關,後面也就發生了歷史上讓許多人痛心不已的引兵入關事件。
其實,吳三桂背叛李自成的原因無外乎有二:
●霸佔陳圓圓、欺辱家人
●吳三桂意識到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終究不能穩坐天下。
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吳三桂不得不投降於多爾袞,其實也證明了李自成的政權終究只是一群毫無遠見的流寇之眾,他們只著眼於眼前短暫的利益,卻沒有意識到更為長遠的利益。
說起來還有一個趣事——李自成打算出兵山海關的時候,原本打算派遣劉宗敏前去,但這位劉宗敏卻說:“大家都是做賊的,憑什麼你在京城享受,讓我去前線賣命?”
無奈的李自成只好親征山海關,由此事件便可以看出李自成之眾最後為什麼會失敗了,而與此不同的是,多爾袞的滿清政權從一開始就打算奪取中原,以圖王業,而這背後就有范文程的出謀劃策。
-
10 # 渭河源夢魘怪說
明朝末年,吳三桂手上的關寧鐵騎是一支勁旅,在李自成的大順軍隊直逼京師之計,崇禎皇帝招天下兵馬護衛京師,還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其火速進京。奈何崇禎皇帝詔書下的還是晚了,吳三桂率兵過山海關,在河北唐山一帶時聽到了崇禎皇帝自縊的訊息,吳三桂退回山海關,成為孤軍。外有滿洲多爾袞,內有闖王李自成,吳三桂是誰都打不過,且全家人都落入李自成之手,李自成又向他丟擲了橄欖枝,吳三桂已經決定向李自成投降了。奈何李自成剛入京時還好,可沒過幾天就亂了,手下在京城燒殺搶掠,民怨沸騰,且吳三桂的家人都讓李自成手下給殺了。吳三桂一直被釘在漢奸的恥辱柱上,但不可否認他的能力和政治嗅覺,他看到李自成的大順成不了氣候,沒啥前途且家人又被殺了,他還投什麼李自成啊,李自成這邊派兵來打他,他又打不過,只能向多爾袞請援。多爾袞又豈肯放過這絕好的機會,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機局面,迫使他聯清抗李的計劃變成了投降清朝了。李三桂的選擇也是亂世中的無奈,留下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傳說,令人嘆惋,至於說後來的作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回覆列表
事實上,在李自成統帥大順軍攻克北京明朝滅亡以後,吳三桂已經投降了李自成。畢竟李自成與吳三桂是同文同種的漢人,不像吳三桂投降滿清還要剃髮留辮的心理障礙,而且吳三桂是與滿清多次作戰的“仇人”,而吳三桂與李自成基本沒有交戰過。更重要的是吳三桂的父親與家人都在李自成的手中,因此投降李自成是吳三桂的首選。
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的大順新政權以後,他把山海關也交給李自成派來的明朝降將唐通手裡,這不能不說是李自成致命的失誤。如果李自成派親信大將帶領重兵與唐通一起接收山海關,吳三桂再要反悔也必然被李自成絕對優勢的兵力兩面夾攻消滅。可惜李自成麻痺大意,只派唐通帶領八千士兵接收至關重要的山海關,為吳三桂背叛李自成投降滿清埋下了致命的隱患。
李自成攻克北京滅亡明朝以後昏招不斷,導致吳三桂背叛李自成的最重要原因並不是劉宗敏霸佔陳圓圓的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因為吳三桂的最愛是自己的大老婆張夫人,並不是小妾陳圓圓,後來吳三桂反叛滿清以後,封大老婆張夫人為皇后,在大老婆死後不久吳三桂鬱鬱而終,而陳圓圓不過是吳三桂稱帝以後的上千嬪妃之一。
導致吳三桂背叛李自成投降滿清的最根本原因其實是大順政權大肆拷掠明朝官員,這是李自成失去明朝降官降將人心的直接原因,在大順將領的嚴刑拷打之下,投降大順的明朝官員人人自危,吳三桂投降大順新王朝飛黃騰達的幻想徹底破滅。
李自成另外一大弱點就是與崇禎帝差不多,就是吝嗇封王,對吳三桂等明朝降將誘惑力不大,而滿清對降將就不吝封王,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孫可望等都被滿清封王,而李自成賞賜吳三桂的幾萬兩白銀反而起到了幫助他作為反叛軍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