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解釋成現代語言就是: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膾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所以這掛籤的意思是:姻緣是好的,而兩個人在興趣愛好上各有不同,不宜因此而苛責,需要相互包容。
《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解釋成現代語言就是: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膾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所以這掛籤的意思是:姻緣是好的,而兩個人在興趣愛好上各有不同,不宜因此而苛責,需要相互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