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熊貓先生觀天下

    戰國七雄,秦國最難打的國家是哪個?

    因為秦國由弱變強直到秦始皇統一華夏,時間跨度很長,如果從秦孝公時代開始算起,秦國最強大的對手也在秦國不斷髮展強大的過程中不斷變化,可以說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強大對手,現在我們就來好好擺一擺,看看都有哪些國家成為過秦國一段時期內最強大的對手。

    秦孝公時期的魏國

    秦孝公剛上位時的秦國,積貧積弱,雖然也是個不要命的硬骨頭,但剛剛經過與魏國少樑之戰,雖然取勝,但也是慘勝,秦國也已經無力再戰,而當時的魏國正在享受著李悝變法後帶來的巨大好處,國力強盛,而李悝創立的“武卒”制,對軍隊士兵進行甄選考核,提拔重用其中優秀者,使魏軍的戰鬥力大大提升,讓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霸主,而武卒方陣就是當時魏國稱霸最有利的保障,雖然傳到魏惠王這一代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也不是秦國的國力可以相比的。

    魏國雖強,但秦孝公卻是當時少有的明君,他重用商鞅,開始了中國歷史著名的商鞅變法,讓秦國的國力迅速強大起來,然後靜觀時局變化,而此消彼長之下,魏國卻經歷了被齊國的軍神孫臏在桂陵和馬陵的兩次大敗,上將軍龐涓自殺,國力迅速衰弱了下去,在秦孝公後期開始,秦國已經可以比較輕鬆的擊敗魏國了,而魏國也再也沒有強大起來。

    秦昭襄王時期的趙國

    秦昭襄王時期,北邊的鄰居趙國崛起,一代強者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胡人吃苦耐勞、重義尚武的精神在趙武靈王的宣揚下對趙國國民的心理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舉擊敗收服了草原林胡部落,並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

    對於秦國,趙武靈王也不客氣,他在公元前306年,趁著秦國武王意外身亡,秦國內亂之時,攻取了秦國與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區,對秦國形成巨大的壓迫之勢。

    甚至連秦昭襄王自己也是在趙武靈王的支援下才得以從燕國回國繼承王位,可見趙武靈王時期趙國的強大,但對於秦國來說,幸運的是,趙武靈王竟然在不久的將來死於趙國內鬥,被活活餓死,秦國才算避免了與趙武靈王統領下的趙國正面硬鋼。

    而在30年後的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利用計謀誘使趙國臨時換將,紙上談兵的趙括被活活坑死,40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從此陷入衰弱,但不可否認,趙國在這一時期,是秦國一個可怕的對手。

    但就在秦始皇在眼看就要攻滅六國,實現大一統的最後時刻,楚國竟然在楚將項燕的帶領下強硬了一把。

    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被項燕大敗,逃回秦國,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又率領秦國大部軍隊60萬,相持長達一年,項燕才最終兵敗自殺,楚國滅亡,也算是楚國最後的瘋狂吧。

    結語

    秦國能一統天下,是經過了秦國好幾代國君勵精圖治,長期接力才最終完成的偉業,而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六國不是沒有英明的國君使國家短暫強大,但都不能持續,最終讓秦始皇完成了這個歷史使命,這是其他六國的不幸,也是中華民族的大幸,因為一個大一統的巨型國家實在太難形成了,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只要有一個國君掉鏈子,那麼我們現在的大地上就可能是現在歐洲一樣,小國林立,一盤散沙了。

  • 2 # 冰封淚寒

    東周被分為春秋和戰國,秦國商鞅變法剛好就處於兩個時間段之間,而到了戰國時期,就是大名鼎鼎的秦惠文王上任,這個時候的中原霸主魏國已經是落日黃花,不值得一提,秦國呢雖然變法成功依舊被山東六國看不起!經過秦惠文王的一系列圖強國策實施之後,秦國才走上了吞併各國之路!

    秦國走向富強的第一個對手……楚國!楚國與秦國有商譽之地之爭,新上任的楚王聯盟齊國共同對付日益強大的秦國,秦國客卿張儀出使楚國答應楚國割讓600裡地給楚國讓其退兵,楚王信以為真變答應下來並與齊國交惡,為了討好秦國還派出使者謾罵齊王。到後來大家都知道了,秦國只願意付6裡地……楚國一怒之下出兵征討秦國,結果兵敗還讓秦國佔領了大片領土!至此之後…秦楚聯盟…楚國雖然也結盟過很多次征討秦國的戰爭,但仍然擺脫不了輪流為二流國家的命運……秦惠文王經過一系列戰爭和富強國策,讓秦國迅速崛起強大!

    第二個對手……齊國!齊國和秦國並不接壤,但是秦國不能看著這個潛在對手日益強大,到了秦昭襄王時期,齊國因為吞併某個小國惹怒了其他幾個接壤的國家,燕國又與齊國有世仇,秦國結盟列國罰齊!聯軍攻破齊國都城齊王逃跑被殺,至此齊國落敗!在也沒有和秦國叫板的實力!

    第三個對手……趙國!秦昭襄王時期,其他五個國家因為戰爭各個原因都已經落寞,除了趙國!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革之後迅速崛起,對秦國形成了一定得威脅,即使沒有發生長平之戰,兩個霸主也會在其他地方一較高下!最終的結果大家都已經知道,長平之戰秦國斬殺趙國四十萬俘虜,趙國實力一落千丈!至此之後……秦國已經掃清了統一天下的所有障礙………

  • 3 # 時間不轉彎

    毋庸置疑,戰國時期,趙國是秦國最難打的國家。

    整個東周史(春秋戰國史),其實就是一部秦國的發展壯大及東擴滅趙史。

    公元前403,三家分晉被周天子承認,春秋爭霸結束,戰國爭雄開始。

    戰國初期的秦國,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雖然已摒除陋習,開始擺脫有所發展,但整體而言,依舊落後於中原各大國,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東出函谷關,武關被強大的三晉(韓趙魏)封堵著,東擴之路遙遙無期。

    戰國初期,各國都開始變法圖強,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也迅速強大起來,成為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秦國開始了大規模東擴。

    在東擴之路上,遠端的燕國弱小,齊國雖大不強,經過五國攻齊後的齊國,明哲保身,基本採取聯秦,與其他五國不相往來。楚國和趙國是最難應付的對手,但楚國地處南邊,雖然經過吳起變法,但是,只是“短暫的春天”,也是大而不強。韓趙魏三國中,魏國在戰國初期最早實行變法,但魏國是“出頭的椽子最先爛”,南韓的變法只是“騙人的手段”,只有趙國的“胡服騎射”,使趙國的軍事力量成為當時最具打擊力,秦國雖然早於趙國變法,但趙國“胡服騎射”後,趙武靈王一度想從北面攻擊秦國,滅了秦國,這可以說是秦國建國以來遭受的最具威脅的滅國事件。

    縱觀整個戰國史,其實就是一個秦國坐觀其他六國自弱,秦國自強的歷史的,除了楚國在滅國之前垂死掙扎一下,就是趙國的殊死頑抗史。

  • 4 # 史中明心

    戰國期間,六國的實力都是此消彼長,前期魏國,中期齊國、趙國,後期是楚國。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

    魏國:經過魏文侯、魏武侯兩代人,特別是文侯期間的李悝變法,吳起、樂羊子等將軍率著名魏武卒與諸侯大戰76次,無一敗績,直到魏惠王前中期龐涓和公叔痤領政軍,也把秦國死死壓在了函谷關,差點打回隴西放牧去。後魏惠王四面出擊,才有了桂陵、馬陵之戰,共損失精銳18萬,魏國和秦國的攻守之勢已變,後商鞅率秦軍銳士在河西之戰中誘俘魏主將公子卬。公元前339年,秦誡再次擊敗魏援誡,俘主將魏錯。公元前332年,魏惠王派軍攻魏,全殲魏軍8萬,俘虜龍賈,宣告收復河西。至此秦國東出,戰略上居於優勢地位,奠定進軍中原基礎。

    齊國:秦國與齊國並沒有決戰史,只是燕合縱攻齊,秦國出兵助燕。但之前齊國經威王、宣王變法,齊國已然是比肩秦國的大國,號為“東帝”。帶甲60萬。後燕國在樂毅率領下滅齊,並將齊國數百年財富搶掠一空,至此,齊國衰落。

    趙國: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趙國拓地3000裡,成為齊國後並肩秦國的強國。其時秦國秦昭王、宣太后、魏冉主政時期,趙國還曾由“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的趙奢在閼與破秦,打破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後秦國為打斷趙國深徹變法,發動攻趙大戰,並與趙國決戰長平,白起坑殺降兵40萬,趙國元氣大傷,進入了守勢,而秦國未能抓住機會滅趙,但此時秦國已然是一超獨大的強國,六國無一國單獨對抗。

    楚國:戰國後期,六國末代君主昏昧,燕易王、齊王建、趙王遷、魏王假、韓王安,只有楚王尚算清明。雖然楚國沒有完整的變法,被秦國步步蠶食,但楚國國土廣袤,人口眾多,封地多有私兵,財貨充足,還有項燕這一傑出將領,國力戰力為六國之首。這從後期李信率軍20萬攻楚而大敗而歸,輜重全失,死傷13萬的重大損失,可以看出楚國的戰爭潛力巨大。后王翦率軍60萬,與楚軍對峙1年時間,才消滅楚軍主力,完成滅楚。

    綜上所述,秦國每個時期都有主要的對手,前期魏,中期齊國和趙國,後期楚國,而秦國憑藉國民奮發,君明臣能,也在對手的屍體上完成了一統華夏的大業,重塑文明。

  • 5 # 江月照影

    秦統一之戰是從公元前230年攻打南韓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六國被滅的先後順序為韓、趙、魏、楚、燕、齊。其中趙齊楚較強,韓魏燕較弱。究競誰是秦最大對手,我們可以逐一分析。

    齊國由齊威王“一鳴驚人”建立起霸業,成為戰國時期東方強國,但到了戰國末期齊王建時期已經衰頹,徒具東方強國的虛名,國內政治落後,經濟停滯,賢臣良將缺乏,軍民皆無戰鬥之志,對強秦發動滅六國之戰的野心估計不足,放棄合縱,坐以待斃。

    南韓離秦國最近,國力弱小,三晉分家後為最弱的一國中最弱的一方,一直被秦國視為囊中之物。秦始皇初年,只剩下都城與其周圍10多箇中小城邑,秦軍兵鋒所指,基本上是摧枯拉朽之勢。

    魏國是戰國初期最強盛的國家,因疆域之內山河縱橫,形勢險要,阻扼秦東出函谷之咽喉,秦孝公時期曾經壓制得秦國喘不過氣來,由此促使秦國重用商鞅變法圖強。秦國逐漸強大後,屢敗魏國。戰國末期,信陵君竊符救趙,領導合縱抗秦,提高了魏國的威望,但在秦國離間挑撥下罷黜了信陵君,失去了最後的崛起機會。

    燕國與趙、齊接壤,但關係卻總是處不好,常常與鄰國發動混戰,勞民傷財,國力損耗巨大。齊國田單力挽狂瀾打敗燕軍後,國力更衰,成為六國之中略強於韓的弱小之國。

    楚國富有疆域5000裡,帶甲百萬,地大物博,為諸侯國中具有相當實力的大國。但楚國的奮進意識和鬥爭精神不足,自白起攻陷楚都後,楚國勢力大大減弱,國都被迫遷於陳地,以後又再遷於巨陽與壽春。戰國後期楚王抗秦決心不足,多次扯合縱後腿,楚國徒具強楚之名,遠遠無法與秦相匹敵。

    趙國地處中原之北方,武風極盛。趙武靈王時期倡導胡服騎射,富國強兵,成為三晉中軍力最強的國家。同時在後期擁有廉頗、李牧、趙奢等名將,並有多次擊敗秦軍的戰績,軍事上可以抗衡匈奴和強秦,應是秦滅六國最大的阻礙。

    綜上所述,秦統一的最強難打的國家應是趙國,長平之戰也是秦滅六國過程中規模最大的戰役,如非趙君昏庸換將,秦統一的道路應該還有不少曲折。但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千古興亡誰能定,只留後人來評說!

  • 6 # 華亭之下

    楚國。秦統一六國戰爭中,秦的攻勢雖摧枯拉朽。但在滅楚一役時,遭到了以名將項燕為首的楚國軍民最激烈的抵抗,秦年輕將軍李信兵敗,蒙恬領軍避敵鋒芒,使秦王嬴政不得不屈身請老將王翦出山,傾全國之力,動用60萬大軍,耗費了難以統計的糧草,與楚軍打了兩年,楚軍因糧草不濟等原因戰敗,才平定荊楚大地。

  • 7 # 葉飄刀

    楚國

    楚國即使到了秦國統一的末期,仍然能擊敗秦國二十萬大軍,逼得秦國傾盡全國之力進攻的國家,也就是楚國一個。

  • 8 # 侃侃港歷史

    最難:楚國,幾乎動員全國兵力

    最易:南韓,這個屬於白送的

    按照軍隊來說難到易:楚國、趙國、齊國、魏國、燕國、南韓

    趙國凌駕於齊國的原因是,趙國雖然沒有齊國的國力,但是常年的戰爭歲月下,軍隊戰鬥力絕對是比歌舞昇平的齊國高出一個檔次,魏國要不是被打壓的太悲劇了(魏國是戰國初期最強,不過四戰之地註定了不會長久),絕對也比齊國強

    另外:我這個是按照軍隊來排名的,事實上最簡單的是南韓、齊國,齊國是直接投降。。

    史實來說難到易:楚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南韓

  • 9 # 跪射俑

    是楚國,楚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如果不是楚國統治階級腐朽、沒落,楚國完全有資格一統天下。

    秦軍滅趙、破燕並魏後,緊接著大舉進攻楚國。當時楚仍為中國南方大國,擁有今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

    楚國此時尚有對秦作戰所需要的實力。秦始皇認為年少壯勇的將軍李信,曾以數千兵急追燕太子丹於衍水,並獲得了勝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將領。於是便委以重任,並問李信說,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馬?李信答覆說“不過用20萬人”。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見,而同意李信的說法,當即說:“王老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然壯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見用,謝病告老,歸還頻陽。李信則受命為秦軍統帥,與蒙恬率兵20萬對楚進攻。李信把兵力集中於穎川郡,鑑於秦楚接界多為平原,無險可扼,認為這次作戰的目的在於殲滅楚之野戰部隊。李信判斷,當秦軍向楚進攻時,楚軍為抗禦秦軍之進攻,必將兵力集中於汝水兩岸,即淮陽、商水、上蔡邊界地區。進而決定採取兩翼鉗形攻勢,包圍殲滅楚軍。於是確定以部分軍隊由蒙恬指揮,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面進攻楚軍。主力軍由李信親自指揮,從汝水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迴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包圍楚軍,聚而殲之。

    秦軍排除楚邊境部隊的抵抗,於汝河南北分向寢、平輿展開攻擊,擊破楚軍,李信軍佔領了平輿,蒙恬軍佔領寢城。秦軍未遇楚軍重大抵抗,進佔兩城後,渡過洪河東進。

    楚軍統帥項燕以秦軍轉變進軍方向,孤軍深入,立即率楚軍主力,兼程急進,追擊秦軍於棠溪,給秦軍以沉重打擊。李信戰敗,率軍往城父方向撤退。楚軍乘勝猛追,3晝夜戰鬥不息。秦軍連日所築營壘,都被楚軍攻破,都尉一級將領7人陣亡,李信軍損失慘重,多虧城父蒙恬軍的掩護,李信得以突圍逃回秦境,才免被俘。這是秦統一戰爭中宜安戰後,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秦軍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雖然感到自己當初對統帥人選有誤,但並未動搖滅楚之決心,仍然繼續進行滅楚戰爭。李信失敗後,秦軍統帥一職只有重新起用王翦。秦始皇移樽就教,親往王翦家鄉頻陽邀請王翦出任秦軍統帥。王翦謝絕說,身體不好,難以從命。秦始皇則堅持請他出徵,並問他有什麼要求。王翦此時才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萬人不可”。秦始皇應允。王翦於是接替李信,擔任秦軍統帥,率領60萬大軍對楚作戰。秦始皇親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濱。王翦請求秦王多賜給他一些田宅。秦王答應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帶兵東去。

    王翦根據已往長期作戰經驗,知道楚軍和趙軍都具有堅強的戰鬥意志,是能戰能守的軍隊。楚軍新近擊破李信指揮的秦軍,銳氣旺盛,鬥志昂揚,對付這樣的敵人,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一旦行動不慎,還會影響整個戰爭前途。所以王翦進入楚國後,即令部隊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地區構築堅壘,進行固守,並令部隊不許出戰。休整待命,故雙方相持數月沒有大的交戰。

    楚對秦軍大舉東進,也集中全部兵力應戰。當時秦已滅三晉,無後顧之憂,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夠打持久戰。楚則無論軍事、政治都遠為落後。統帥項燕仍然集中楚軍主力於壽春淮河北岸地區,等待秦軍的進攻。楚王責怪項燕怯戰,派人數度催他主動進攻秦軍。項燕軍只得向秦軍進攻,但既攻不破秦軍的營壘,秦軍又拒不出戰,項燕無奈,引軍東去。王翦立即令全軍追擊楚軍,楚軍為渦河所阻,雙方交手,楚軍被擊破東逃。秦軍追至蘄南,平定楚屬各地。斬殺楚將項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壽春,楚國首都被秦軍攻陷,楚王熊負芻被俘。秦軍進軍蘄南,只經1年多的作戰,號稱南方赫赫之強國的楚,便冰消瓦解。

    戰國中面積最大的楚國為何沒能統一中國,關鍵在於楚國社會太落後

    春秋戰國時代,面積的大小往往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實力。楚國無疑是春秋戰國時代面積最大的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通過兼併戰爭吞併了“漢陽諸姬”,將伏牛山以南地區納入了疆域,覆蓋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河南部分地區。戰國時代,楚國又兼併了越國魯國,其疆域面積將近100萬平方公里。

    因為土地廣闊,因而楚中國人口是諸侯中最多的國家之一。根據歷史學家估計,楚國約有500萬人口,和戰國後期的秦國並列戰國第一。因為面積大,人口多,楚國的軍事實力也十分強盛。《史記》中提到楚國“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通常來說,面積最大的割據政權是最有可能完成國家統一的。然而,面積最大的楚國最終在列國爭霸的舞臺中走向衰落,最終被秦國所滅。這是什麼原因呢?

    楚國在政治上實行“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的世卿世祿制,羋姓各氏族把持著朝中大政,以至於賢才得不到重用。整個楚國曆史上,只有在春秋早期早期啟用了都俘觀丁父和申俘彭仲爽和孫叔敖等庶民輔國。清人顧棟高在分析春秋楚令尹的史實後說:“楚以令尹當國執政,而自子文以後,若敖氏、成氏、芮氏、陽氏,皆公族子孫,世相傳授,絕不聞以異姓為之售。” 除了令尹之外,楚國的司馬和莫敖等要職皆由公族成員擔任,即使是地方的縣公也多為王族成員出任。到了戰國晚期,楚國的政壇一直由昭、屈、景三族控制。《呂氏春秋》曾用“刻舟求劍”來隱喻楚國政治落後於時代潮流。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荊國之為政,有似於此。——《呂氏春秋·察今》

    貴族政治主要有兩大弊端,一是貴族長期壟斷政治,不利於社會階級流動,不利於統治階層的更新。由於楚國貴族政治氣息濃厚,導致楚國大量的賢才得不到重用,他們許多流向中原諸侯,因此楚國成為人才流失最多的國家的之一。春秋時期就有“楚才晉用”的現象,楚國的百里奚、范蠡、文種、伍子胥等流入了他國,戰國時代又有魏冉、甘茂、李斯等到了秦國擔任丞相,佔據秦國丞相的三分之一。不僅庶族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就是公族的賢才也有很多鬱郁不得志,其中屈原因為得不到楚懷王、頃襄王的重用,被貶沅湘。

    楚國令尹墓編鐘

    第二個弊端在於貴族政治是一種分權政治,不利於中央集權。楚國世代實行了分封制,貴族擁有相當數量的軍隊,而楚王直接控制的軍隊有限。因此在對外作戰過程中,楚王必須要獲得各公族的支援才能調動數量龐大的軍隊。即使軍隊能夠調動,但是在作戰過程中也難以統一號令。地方貴族甚至會擁兵自重,公然叛亂,楚國曆史上多公族叛亂,春秋時期就有若敖氏、白公等叛亂,戰國有“莊踽暴郢”的事件。

    貴族的勢力的強盛阻礙了社會變革。戰國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吳起在楚國效仿李悝變法,實行了“明法審令”, 實行法治;虛弱貴族的特權和俸祿;加強軍隊訓練;整頓吏治等。吳起的變法使得楚國迅速強大起來。然而楚悼王去世後,楚國貴族反攻倒算,將吳起殺死。新上任的楚惠王只能恢復貴族封地,吳起變法就此夭折。戰國中期有屈原進行改革,然而也因為觸犯了其他公族的利益遭到排斥。

    吳起被殺

    北望中原,同時代的北方諸國紛紛推行變法,打破了貴族政治的傳統模式,魏國有李悝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南韓有申不害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等。其基本的內容都是廢除貴族特權,推行了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了以法治國。其中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因此成為戰國後期最強盛的國家。除了變法之外,各國還積極招納賢才,甚至設定專門的機構,如如齊國有稷下學宮,燕國有碣石宮、秦國有咸陽宮。而楚國的在這方面嚴重落後,最終只能走向衰亡了。

    稷下學宮

    當然,政治的原因只是楚國走向滅亡原因的其中之一,還有其他原因也非常重要。例如楚國的疆域雖然大,然而經濟發展卻十分滯後。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提到這裡“地薄,寡於積聚”“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也就是說,楚國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許多地區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國的外交方針不堅定,國王較為昏庸。戰國時代是一個縱橫捭闔的時代,外交的選擇可以讓一個國家興盛,也可以讓一個國家處於四戰之地,最終衰落。戰國時代的魏國和齊國曾經強盛一時,但因為外交的失誤,最終被多國圍攻,最終國家被削弱。從戰國中期開始,秦國就逐漸成為最強的國家,為了對付秦國,東方六國結合為“合縱”,共同對付秦國。其中楚國和齊國是合縱的核心,楚懷王曾被推舉為合眾縱長。秦國為了瓦解合縱,便聯合東方一國形成連橫。

    合縱連橫示意圖

    如果楚國能夠堅持合縱不動搖,就能夠成為東方六國抗秦的核心。然而楚懷王目光短淺,因為“六百里商於地”而背叛齊國,不僅使得齊國和楚國關係陷入了僵化,而“六百里地”也沒有獲得。楚懷王得知被秦國欺騙後,不惜舉全國之兵攻秦國,被魏章大破于丹陽,再慘敗於藍田,前311年,秦攻取召陵。前201年,齊國又聯合韓魏大敗楚軍於垂沙以報楚國背叛之仇。

    楚懷王

    前299年,秦國攻陷楚國八座城池,並約楚懷王到武關盟約。楚懷王不顧昭睢、屈原的勸告,決定赴會,最終被秦國扣留一直到去世。懷王之後,楚頃襄王沉湎於畋獵和酒色。《戰國策》記載他“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前278年,秦國軍隊長驅直入,攻陷了楚都郢(荊州),楚國被迫遷都陳(淮陽),這宣告了楚國正式走向了衰落。考烈王時,楚國為了躲避秦國的兵鋒再次東遷首都到了壽春,當然這最終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楚國在戰國時代走向衰落,最終統一的大任交給了秦國。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完成了六國統一,建立了秦朝。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先進的社會制度必然會取代落後的社會體制。秦國變法最為徹底,因而能夠統一天下,楚國面積最大,但是社會經濟落後,最終擺脫不了亡國的命運。當然,楚國雖然滅亡,但是卻創造了瑰麗的楚文化,產生了老子、屈原、宋玉等傑出的學者。到現在,這裡出土的許多竹簡成為了研究先秦歷史的新資料。楚人還成為了推翻秦朝的主力軍,陳勝、項羽、劉邦、韓信都是楚人。漢朝建立後,楚文化成為主流之一,楚歌盛行,楚辭經過發展成為了漢賦。

  • 10 # 十二米陽光

    戰國七雄指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南韓七個在周王朝境內實力強大的七個諸候國。在這些國家中,秦國通過改革,經濟實力逐步取得了飛速發展,他們開始進行了吞併戰爭,但在戰國初期,這些國家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有楚國、齊國、趙國這三個國家與之旗鼓相當,而燕國、魏國、南韓相對要弱一些,但因為張儀和蘇秦縱橫家的失去下,其他六國聯合抗秦,而秦國在秦昭襄王的時候,破了六國的連縱,使六國互不支援,最終統一了六國。

    六國之中軍事實力趙國相對強大,畢竟戰將最多。

    趙國的經濟實力比楚國和齊國要弱些,但因為趙國的士兵組成大多由北方英勇善戰的少數民族騎兵組成,戰鬥力相對要強大得多。另外趙國擁有廉頗、趙奢、李牧等人,而廉頗、李牧在戰國將領排名為四大戰將,可見趙國的軍事實力要比其他的國家要強大得多。二人和秦國的白起、王翦被後代歷史學家尊稱為四大名將。

    楚國經濟實力相對強大,而且疆域遼闊,多次與秦交戰,都大敗秦軍。

    戰國時期,名將吳起來到楚國,一次變法讓楚國再一次強盛起來,在楚懷王在位時候,楚國可以說是戰國時期最鼎盛的時代,這時期,楚國成為南方最大的國家,也是疆域遼闊,而且地處江南,物產豐富,經濟基礎相對其他國家要好的多,但這以後再也沒有英明的君主。但因為他們的經濟實力強大,秦國與楚國戰各有勝負,而楚中國人王翦卻成為秦之名將,可見楚國因為不會挽留人才導致潰敗。後期,秦使張儀入楚,離間齊、楚,魏韓聯合秦打擊楚國,慢慢地楚國也逐漸衰落。後期,名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殺了項燕,滅了楚國,平了百越之地。

    戰國中後期,齊秦爭強

    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併周圍弱國、擴大勢力範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合縱"就是指蘇秦使弱國聯合起來,阻止強國進行兼併。"連橫"就是張儀破壞聯盟並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併。最終,秦國連出七任英明君主,到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基本破了六國的合縱。

    戰國時期,七國之中,初期強大的國家最終都因為沒有最強有力的統治者,而秦國則在商鞅變法下,不斷湧現強勢的君主,共同推進秦國的軍事和經濟的發展,最終統一了六國。

  • 11 # 歷史心發現

    沒有懸念,肯定是楚國。所謂的趙難打,其實只是一種錯覺。

    第一,趙就在秦的旁邊,很容易調動軍隊。

    第二,趙的面積相對較小,人口也不多,只有300萬左右。

    第三,相比之下,楚國的面積、人口甚至武備都要強得多。

    試想,如果楚國不強,為什麼有人會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呢?事實上,確實是楚國的後裔推翻了秦朝,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就是楚人,項羽是楚人,他的蘇北老鄉劉邦也是楚人。可見,楚國貴族和民間的尚武精神和實力都不是其他六國能比的。

    再來看秦對付楚的態度,王翦一定要求60萬兵才肯滅楚,而且秦軍在一開始滅楚的過程中遭遇了很大的挫折,秦王才不得不同意王翦60萬兵的要求,才舉全國之力滅了楚國。但統一不到15年,又被楚國後裔推翻了。僅僅15年的統一,很難說秦真正戰勝了楚,從時間上來看,楚人劉邦打造的漢朝要比秦始皇的秦朝成功得多。

  • 12 # 孤舟釣江雪

    秦在滅六國的過程中,滅燕國、魏國和南韓幾乎沒費什麼氣力,說是砍瓜切菜毫不為過。秦國是最後滅的齊國,怎麼滅齊國的呢?根本就沒有打,秦軍一到,齊國就投降了。所以,這是個國家肯定不是最難打的。

    那麼,最難打的國家就只有在楚國和趙國之間產生了。

    秦滅趙國時,受到了一個很大的阻力,這就是趙將李牧,在李牧的帶領下,秦國滅趙很是艱難,後來用反間計殺了李牧後,秦國輕鬆的滅了趙國。可見趙國難打,完全是因為李牧。事實上,長平之戰以後,趙國國力大大下降了。

    因此,秦滅六國最難打的是楚國。楚國地域廣袤,第一次滅楚,李信帶了二十萬大軍前去,結果打敗而歸。第二次滅楚,秦始皇請名將王翦出馬,帶著秦國傾國的軍隊——六十萬大軍,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把楚國滅掉。

    綜上,秦滅六國最難打的是楚國。

  • 13 # 東方毅

    秦國最難打的國家應該是趙國。

    當然了,也有人說是楚國,畢竟滅楚國動用了秦國六十萬大軍,還得講究戰術,但是之前秦趙之間的爭鋒遠勝秦楚爭霸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建立起了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秦趙之間多次,秦國好幾次都沒討到便宜。當然了,我們對於秦趙之間最牛逼的那次對決,一般人都知道就是長平之戰,這一仗,大秦國贏得並不輕鬆,先是廉頗堅守不出,磨滅了秦國銳氣,後來不幸中了秦國反間計,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老成持重的廉頗,即便,趙括被秦軍包圍,秦軍在殲滅四十萬趙軍的同時,自身也是傷亡慘重,接下來,攻打趙國首都就有點力不從心,雖然歷史上有竊符救趙的故事,但本身秦國傷亡慘重也是重要原因,可見,秦趙之間的爭鬥對於雙方都是傷筋動骨,秦國的優勢就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緣優勢,關中沃野,人口眾多有利於國力、兵力的迅速恢復。

  • 14 # 歷史摸黑人

    最難打的國家是趙國!

    趙國與秦國同源,都是一個祖宗。民風都很彪悍,趙國在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事實力大漲,在秦國商鞅變法以後,就趙國的趙奢在戰場上正面擊敗過秦軍。後來的秦楚大戰,由於後方有叛亂所以李信才大敗。闕與之戰後,山東六國軍事實力最強的就是趙國,其餘各國也都是這樣認為,並且趙國吞併了中山國,實力也不容小覷。

    趙國是秦國東出路上最難啃的骨頭,跟秦國較勁了幾十年,期間勝負各有。直到長平之戰才分出了勝負。其餘六國魏國早已殘廢,南韓一直不強,燕國地處邊陲,一直羸弱,齊國昏君疊出,楚國一直是大而不強,最終就趙國稍微噁心了一下秦國。

  • 15 # 蜀人蜀山

    個人覺得楚國最難打,因為秦滅六國的統一戰爭中也就楚國給過秦國重創,其他五國早就在秦國的重創下苟延殘喘了,所以戰國的末期也就楚國還有一戰之力,雖然最後也被滅國,但是秦國也付出了幾十萬將士的生命。

  • 16 # 浮沉的歷史

    秦國最難對付的一個國家,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因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秦國所面對的形勢都是不同的。在戰國的歷史上,楚國、魏國和齊國都對秦國造成過嚴重的威脅。其中在公元前298年,由齊國發起的伐秦之戰,齊、韓、魏三國之兵已經攻入了秦國的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在秦國的歷史上,可以說齊國是一個最具有威脅的對手。

    如果僅僅從秦滅六國之戰來看,最難打的非楚國莫屬。秦國為了滅掉楚國整整動員了多達八十萬大軍,並且在交戰過程中還採取了守勢,最後還是利用強大的後勤才徹底壓垮了楚軍。楚國是唯一一個在最後的戰爭中能夠與秦軍一較高下的國家,是秦國最後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趙國的國力軍力還是越來越弱。秦軍雖然暫時失利,但是依舊有能力發兵攻趙,趙國最後毫無懸念的滅亡了。

  • 17 # S黃青松

    趙國最難打。因為趙王任用老將廉頗防守陣地,使秦國攻打趙國近三年,亳無所獲。但是戰爭使雙方消耗都大。幾十萬人軍隊,糧食消耗特別大。趙國經不起長時間折騰。

  • 18 # 龍羽尋青簡

    何為戰國七雄,自然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那除秦之外的六國之中,秦國最難打的國家究竟是哪個呢?綜合分析來看,秦王嬴政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僅僅在趙國和楚國兩國吃虧最多,那這兩國之中,究竟哪個國家給秦國造成地阻礙更大一點呢?

    秦始皇即位後開啟的滅國大戰中,南韓是率先被秦王滅國,魏國則是被王賁一頓大水猛灌滅國,燕國在滅國時也是在王翦的攻擊下土崩瓦解,至於齊國,由於偏安一方,採取綏靖政策,坐視其他五國滅亡,也是在最後被秦朝滅國!所以細數六國之中,唯獨趙國和楚國奮勇抗擊並打敗過秦軍的進攻。

    首先來分析秦國滅趙的過程,嬴政在掌權後,首先是平息嫪毐和呂不韋的動亂,隨後便是開始長達數十年的滅國大戰!此時,秦國的戰略在李斯、尉繚等人的籌劃下,主要便是制定策略為先攻韓趙,穩住燕楚的同時,籠絡魏齊,正所謂遠交近攻!

    統一的過程中,秦國抓住機會,趁著趙燕兩國開戰時果斷出兵,斬殺十萬趙軍,可謂取得不菲成績。但對趙國比較有利的便是,此時趙王緊急調名將李牧南下主持大局,李牧重創秦軍,更是讓當時但秦軍主帥叛逃,不敢回秦,可見,在秦趙之戰中,李牧的這次戰爭給秦國造成重大的損失。

    在初期秦趙之戰李牧取勝後,秦軍一看勢頭不對便果斷選擇南下滅韓,然後再度南北兩路出擊攻趙,而這一次,又被李牧擊退,直到第三次秦將王翦出征,趙國再次祭出李牧。秦國無法取勝,便從趙國內部著手,等賄賂趙國重臣郭開後,趙王最終聽信讒言殺掉李牧,而趙國也因此國滅!

    當然,說起來容易,其實秦滅楚的過程還是值得我們細究的!公元前225年,秦國在滅掉南韓、趙國、魏國後,休整一年之後的公元前226年,開始商議滅楚大計。

    相比於已經滅掉的趙魏韓三國已經燕國和齊國,楚國的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就是,楚國的疆域遼闊,戰略縱深比較寬,如果秦軍強行深入楚國進攻,很容易被楚軍的抵抗造成補給不足等問題。

    其次,楚國從春秋時期就是延續下來的強大國家,而且周圍環境極其有利於自身實力的發展,所以國力在此時地國家裡還是比較強大的,因此,秦國滅楚國也有一定難度。

    在記載中,王翦向秦始皇提議動用60萬大軍。而戰國時期,人口本來就不多,60萬大軍,可以說是秦國幾乎能夠動用的一切可動用軍事力量。當時的秦國大將軍李信認為只需要20萬大軍就可以滅掉楚國,但結果正如王翦所預料的一樣,公元前226年的李信帶著20萬秦軍向楚國發起進攻。時任楚軍統帥的項燕,趁李信輕敵,秦軍鬆懈,一度對秦軍反擊,甚至一口氣斬殺掉十萬秦軍,更是令多名秦軍將領被斬殺。

    可以考慮,儘管秦趙之戰也有損失,但秦楚此戰卻是秦國自開始滅六國戰爭以來,遭受的最重大的損失。得知李信慘敗的嬴政,親自去王翦家中賠禮道歉,並且承諾一定給他60萬大軍。最終,公元前224年,王翦帶60萬秦軍出戰,項燕再度迎擊!雙方足足對峙一年後,王翦一舉指揮秦軍擊潰楚軍,並斬殺項燕,楚軍一時土崩瓦解。同年,秦軍攻佔楚國都城壽春,楚國至此滅亡

    綜合以上分析而言,從個人角度分析,由於李牧存在的趙國其實對秦國統一六國的阻礙更大一些,但單純以軍事動員的角度來說,其實楚國的難度應該更大一些!不過無論秦楚,秦趙誰強誰弱,依靠多代君主的勵精圖治的秦國,最終得以凌駕於六國之上,滅掉六國從而統一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個成年人,大學生犯了強姦罪應該開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