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荊洪

    祟禎接手是一個平穩政權,可能會成為明君。理由有三。

    一是崇禎不是昏君與暴君。皇帝分為三種,明君、昏君、暴君。按照傳統儒家道德倫理定義的概念,明君的特點,是以百姓安康為己任、勤政、節儉、愛惜民力、從諫如流。昏君的特點是荒政、不分忠奸、為一己之私不顧民望。暴君的特點是荒淫無度、殘害大臣。祟禎顯然不是昏君與暴君。

    二是崇禎有一定氣節。北京城破前夕,崇禎皇帝命後宮嬪妃盡皆自殺,親手還砍殺自己的兩位女兒。然後,又命貼身太監小毛子帶三位皇子出逃,自己帶著太監王承恩一起逃亡煤山,自縊而死。崇禎帝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明朝皇帝獨有的氣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也正是為何崇禎帝雖為亡國之君,卻深得同情的原因。

    三是崇禎兢兢業業。據有關史料記載,崇禎帝勤政到為處理公文徹夜不眠。一次,他去慈寧宮拜見宮中最有威望的劉太妃(崇禎帝祖母輩)時,竟然坐著睡著了,劉太妃命人拿來錦被給崇禎蓋上。

    至於明朝滅亡,也是無可奈何。崇禎付出了自己一生全部的精力,與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用盡全力,試圖復興明室。無奈內憂外患齊發。文官集團的反擊,外部勢力的進攻,李自成軍隊的夾擊。最終,首都城破,明朝滅亡。

  • 2 # 詩泉虎詠

    崇禎,不懂帝王之術。心性殘忍刻薄,給他個盛世,也能像楊廣同學一樣敗光成亂世!

    一個連親生女兒都砍殺(為他可悲的面子,怕讓義軍睡了)的暴君,極端自私暴虐,絕對無法用恩義激勵文武為朝廷效力。

    一個有人才不會使用,動輒扣鍋殺害他們,只知甩責任沒擔當的瞎君,必然失敗!

    一個連財稅都打理不來的呆君,只能坐吃山空,窮途末路!

    明末洪承疇、孫傳庭、盧向升……多少英才俊傑,忠勇之士如曹文詔、祖寬丶虎大威、陳永福、左光先等,都被崇禎廢了,實在爛泥上牆,給他再多也白搭!

  • 3 # 祖佬爺

    當不了,清修史,史官要黑化明朝諸帝,皇帝拒絕了,即便如此,崇禎也是個無能,殘暴的皇帝,他的智慧就除魏那件事用完了!

  • 4 # 阿亮說

    崇禎也是有些或許急於求成,操之過急了,比如說打仗,在沒有優勢的情況下就不能主動出擊,應該堅壁清野,孫傳庭就是這樣被他逼死的,本來孫傳庭不想去主動攻打農民軍,因為兵力相差懸殊,可是崇禎下命令非讓他出擊,結果他戰死了,還有好幾個這樣的例子。明末的那種動亂,天災人禍不斷,再加上內有農民軍起義,如火如荼。外有關外皇太極的滿清政權虎視眈眈,而且當時的清政權已經跟努爾哈赤的時候不能同日而語,制度已經趨於完善,更重要的是當時皇太極聯合了蒙古部落,降服了蒙古。明朝也就沒有了屏障,可見皇太極對於蒙古的問題比明朝要高明。

  • 5 # 小龍女5505

    如果明末悲情天子崇禎帝接手的是一個平穩政權,他有大志、有氣節、也不昏庸,依他的才華、謀略雖不能成為一代雄主,但也能成為一代明君。

  • 6 # 西賊聞之心膽搖

    崇禎此人志大才疏、心高氣傲、剛愎自用又性情乖張,分辨不清人、事、物的好壞輕重緩急。

    尤其缺乏審時度勢、權衡利弊、隨機應變的能力,但比他以前的老祖宗們精力充沛、勤奮努力,崇禎最多就是一個常務副市長的能力水平。

    如果生逢太平年景,接手一個平穩的政權,農民沒有起義,災荒沒有發生,蝗蟲沒有飛來,外敵沒有入侵,在沒有什麼致命威脅和重大危機的情況下,每天按部就班的批閱奏章處理一下日常事務勉強還能湊合。

  • 7 # 蘿蔔花兒丨

    明朝的滅亡是一開始註定的結局。

    只不過崇禎背了最後的鍋而已。

    這一點,我更傾向於《萬曆十五年》中的觀點,朝代始建之時的制度,就決定著未來的發展走向。

    有很多人稱崇禎導致了明朝的滅亡,甚至說不殺魏忠賢就不會滅亡。

    這種說法純粹是胡說八道。

    雖然崇禎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問題是崇禎個人是否能夠改變當前的局勢和制度?任何人都沒有能力。

  • 8 # 第一節歷史課

    說實話,這樣的問題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歷史的多變性是沒人可以預測的。既然提出來了,咱們就大膽假設一下,權當娛樂了。

    我覺得,如果崇禎接手的是個平穩的政權,他應該會是一個明君。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來看一下崇禎帝在位時主要有哪些“不平穩”的因素存在。

    第一、黨爭

    第二、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第三、努爾哈赤的後金

    歸結起來,也就是這三點!所以說,如果他登基後,沒有這些“不平穩”的因素了,那麼此時的大明朝是個什麼樣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百姓安居樂業,邊疆安全穩定,文武百官通力合作、精忠報國。一片其樂融融。

    當然了,分析這個假設,少不了分析下崇禎帝的性格。

    大家知道,崇禎帝這個人,志向遠大,勤於政事,生活節儉,並且關愛百姓,善於反省等等等等,反正是有一大堆的優點。但他畢竟還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神,他也有缺點。

    根據史料的記載,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因此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

    除此之外,崇禎帝智謀平平,沒有足夠的手段去管理朝政,處理人際關係。

    但是,這有什麼呢?別忘了,古往今來,猜忌多疑的帝王可不在少數,曹操、朱溫、朱元璋、雍正,哪個朝代沒有多疑的帝王,但這影響什麼了嗎?謀略平平的帝王也很多,唐高宗李治、明孝宗朱佑樘,都是謀略平平,影響什麼了呢?

    再說了,崇禎帝的猜忌多疑,是發生在什麼情況下的?那可是發生在國家危在旦夕,朝堂腐敗之至的情況下的,也就是說,如果朝堂一片祥和,他還會有這樣的性格嗎?

    如果沒有這樣的性格,那一個志向遠大、關愛百姓的君主,還愁招不來人才嗎?

    有了人才,皇帝又不揮霍,心繫國家,邊疆安定,百姓安樂,這樣一個朝代的帝王難道不算是一個明君嗎?

    誰敢保證呢!

    或許崇禎覺得國富民康,有了資本,就不努力了呢?然後猜忌多疑的性格發揚光大了呢?因此引發朝堂腐敗了呢?繼而民不聊生又反叛起義了呢?

    都不好說!

    樂呵樂呵得了!

  • 9 # 柳育龍

    完全有可能的。

    崇禎皇帝是個好皇帝,除了清除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外,還勤政廉潔。

    崇禎帝是明朝自太祖以來罕見的勤政之君,除了照例應免日期之外,每日視朝,並參加日講和經筵。一日,他參加日講時,由於疲憊不堪,隨意把腳放到臺楞之上。當時日講官文震孟正好講到《尚書》中“為上者奈何不敬”一句,便抬眼注視皇上翹起的腳,崇禎帝不好意思地以袍袖遮掩,把腳徐徐放下。可見,他對日講也是認真對待,並非敷衍了事。

    崇禎帝上任伊始,發出"丈官不愛錢"的號召。在隨後的日子裡,他一直以身作則:當政17年,宮中沒有進行任何營建,吃穿俱不講究。

  • 10 # 願偶一生平安

    一個死了幾百年的悲情人物,有什麼好討論的?他若不死,明朝宗室人口將破千萬,大量宗室不繳稅,政權沒有財政收入,只有大力壓榨老百姓,民不聊生食不果腹,階級矛盾激化官逼民反,就算沒有李自成,也會有張自成,王自成,等等的農民起義來推翻他的政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體不好的人,帶銀子會發黑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