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黃髮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黃髮,舊說是長壽的象徵,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髮。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這句話出自於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黃髮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黃髮,舊說是長壽的象徵,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髮。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這句話出自於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